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篇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1

摘要: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竞争力和拓展高等体育院校生存发展空间。吉林体育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发展经验主要有构建“一体四课堂”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在校兼职生”社会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实施“弹性学分制”人性化管理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研究背景

当前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运动知识传授和专项技能提升,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发展与提高,这种片面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体育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也与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相背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规律并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来审视当前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内涵,依据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特色制定课程体系,开创符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专项特长和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1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随着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与体育领域的细分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各领域专业体育人才已成为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通过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浓厚、追求卓越品质的优秀体育人才,帮助具有运动特长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中找到自己的专业发展立足之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存价值。既使他们在非体育领域工作岗位上,也能够发挥出体育专业人才所特有的拼搏勇气、竞争精神和协合能力。

2.2增强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竞争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着眼于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走向社会后也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就业潜力。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基本能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但在就业市场竞争中,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专项技能特长和体育生的进取竞争精神。在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敏锐地洞察体育市场发展讯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一个学生创业、满足十个学生就业的发展目标,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

2.3拓展高等体育院校生存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理性认识,家长和学生对报考大学的选择和分辨能力越来越强,未来大学的招生数量、生源质量和校间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抢生源、争人才的招生大战局面也会愈演愈烈。高等体育院校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努力在构建自身优势、发挥专业技能特色、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发挥自己在体育专业技能特长方面的就业优势,让学生有更好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实力,用学生在人才市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较强适应水平等实力来征服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教育事业中,也为高等体育院校获得更好的生源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3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丰硕成果吉林体育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工作,强调把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提高置于同等地位,以实践能力强、思维灵活新颖、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建设为主体,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四课堂”育人全过程,构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等体育教育新体系。近些年来,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国内创新创业大赛屡获佳绩。首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建设研究成果突出,《创新、创业与创优教育的系统化构建实施策略研究》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成功立项研究、《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其次,学校大学生在科学创新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活动中荣获大赛一等奖,在第十一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另外,学校学生在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吉林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比赛中屡获佳绩,目前在全国体育类院校中创新创业竞赛成绩名列前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4.1构建“一体四课堂”课程教育体系新时代的发展召唤新型体育人才,高等体育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长抓不懈。学校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秉承技能提高与素质提升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探索出“一体四课堂”的课程教育体系。“一体”是指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建设为主体,从学校管理制度顶层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设置等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在学校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条例管理办法中深入贯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指导思想;“第一课堂”是指构建“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课程体系,在专项技能教学中将技能训练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覆盖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全过程;“第二课堂”是指开展专家讲学、创业品牌等校内社团活动,通过内容丰富的大讲堂、大课堂等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吸引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参与,激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业热情;“第三课堂”是指创建基地、企业和赛会三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平台,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社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拓展创新视野和积累创业经验;“第四课堂”是指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教育课堂,迎合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发展需求,成立“大学生线上创业”产业园,定期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4.2培养“在校兼职生”社会实践能力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群体中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或个人运动技能特长,在校学习期间就兼职从事专项技能教练、健身健美教练、运动健身营养师、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工作,这部分学生就是“在校兼职生”。这类学生能够充分将自己所学专业或个人技能特长与当前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学生阶段就步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展现出较高的就业竞争能力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工作业绩。对于高等体育院校中“在校兼职生”这部分学生,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和重点培养,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和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学校也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个人讲座、团建活动、一对一帮扶、社团活动等形式,为那些有兼职意向的学生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困惑和行动的障碍,形成敢于兼职、勇于创业、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4.3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要任务就是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主讲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至少要有两年以上的社会实践经验或研修管理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将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引入到理论讲授课堂,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高效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行业中优秀的创业成功人士讲授实践课程,弥补高校体育教师创业实践知识不足的教育短板。

4.4实施“弹性学分制”人性化管理制度建立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完善就业创业教育和培养优质体育人才的重要保障。体育院校可以在不降低学业要求的前提下,对有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开展弹性学分制的管理办法,允许学生适当延长学业年限或短期休学制度,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制后,可以根据学生创业情况、帮扶程度和社会影响水平而增加校外学习实践学分。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或依据自己的创业需求调换研修专业。只有这种开放的教学管理体制,才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4.5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就业跟踪调查高等体育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定期追踪调查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岗位的工作情况,通过建立稳定的、畅通的、长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或人才交流平台,让学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表现和综合素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学生在毕业生工作岗位上出现的不良表现,深入分析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缺失、教育短板和实践培训不足等问题,并以此作为学校修定培养目标的参考依据,根据当前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逐步构建和完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张文才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2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而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期望展示才华、实现发展突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1]。但是我国一直存在大学生创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双低”问题。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2]。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师资力量以及配套设施都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使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本文就如何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综述。

1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做好创新创业,首先要明白其内涵。创新是指一种新的,与产品、服务、设备、系统、政策或程序等相关的想法、行为或发明。创新涉及将创意、草图或模型转化为产品、服务、流程甚至是业务,从而产生价值或者有人愿意为之付费。创业则是一种基于价值观和行为的哲学与决策过程,其特点包括创新性、主动性、冒险性、自主性、竞争性和进取性等。同时,创业还反映了一种意愿,即愿意突破现实,根据环境中的早期信号采取行动、接受不确定性和风险,在严苛的竞争环境中拔得头筹。创业更倾向于依赖研发投资、创新思维与技术,因此创业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萌芽环境[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教育活动,它基于教育学和创造学的基础理论,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其以自主创业为主的创业理念[4]。其教育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样、教育素材丰富,可以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进行多种教学设计[5]。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灵活性及系统性的特点[6]。

2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促进了一些学生就业。尽管如此,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痛点”。

2.1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首先是高校没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并且对其理解存有偏差。例如很多高校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是一种辅助教育而非必需教育;很多高校仅对毕业年级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或针对其具体就业进行简单指导;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等同于动员学生开店、创建公司或者是送外卖快递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少数教师需要考虑的事情[7-8]。其次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创业需求。许多高校都有创业园、孵化基地和实践平台等,但因为高校缺乏财力、物力等因素,这些平台的作用仅限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动场所,尚缺少学生所需的完备的创新创业硬件设备[5]。最后是许多高校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由本校的专业教学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担任,缺少创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且其创业知识仅仅处于理论阶段或照本宣科,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实际感悟,这都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思维的培养[7]。

2.2大学生未正确认识创新创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大多数还不能全面且正确地理解创新创业。这是因为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经历了各级升学考试后,习惯于被动接受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点,而不是主动去思考,这使得学生不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进而缺乏创新精神,消极对待创新创业。学生最终都是在就业难的背景下迫不得已被动创业,自主创业只是一条他们最终“被迫”走上的道路[7]。而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创业”也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进行的,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大学生未正确认识创新创业,还表现在其创业想法过于简单、激进和理想化,缺乏跨专业知识,尤其是企业管理、法律常识、市场营销、财务等知识,对创业分析片面,难以适应市场化需求[9]。

2.3高校课程设置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专业课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弱化甚至忽视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的课程设置会让学生认为掌握创业或者其他技能没有用,更加遏制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而在部分设置有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其课程内容陈旧、趋于形式化,缺乏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以就业教育为主,学生缺乏对创业的深层了解,不能满足培养全面发展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7-10]。

3合理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首先要将高校教育的主体建筑建好,即确立教育模式的这个大型框架。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许多高校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但其中也有些高校教育模式特点鲜明,教育效果显著。目前,许多国外高校有成熟的或者已具雏形的教育模式可供参考,我国高校也有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实例。例如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在2010年成立了创业学院,并用“一体两翼”模式推动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一体”即以创业学院为主体,“两翼”即面上覆盖与点上突破。其具体表现为创业学院针对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加强其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培养其实践能力,做到面上覆盖;而后针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再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做到点上突破。如此一来,可以极大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11]。又如黑龙江大学,采用了以创业实践基地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其基地不局限于校园,多为各地市的龙头企业或者校友企业。通过依据各企业的不同属性,定期组织相应专业的学生去实地考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2]。清华大学,采用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模式,分专业、分层次地将创新创业选修课与实践课融入专业教育中,使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认可的模式[13]。另外,在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美国,已经建立起3种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聚集型、磁石型、辐射型模式。聚集型模式的代表性大学为哈佛大学,他们以学院教育为主,在学生入学之初便对其进行严格的筛选,而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极强的专业教学培训并有独立的资金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率[11]。磁石型模式即学校将所有的技术与资源集中在统一建立的创新创业中心,以此为中心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吸引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其中。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普适性与开放性,能较好地满足高校内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同时它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创业教育模式,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都采用了这种模式[14]。辐射型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为康奈尔大学,该模式即高校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创新创业的组织,与学校共同管理全校的创新创业事务,然后动员全校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其最大的特点为重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贡献,让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避免其对创业纸上谈兵,让其真正有创业经验与实践能力去带动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15]。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对策

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高校与学生共同努力。高校更应针对目前常见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欠妥、创新创业平台设施落后等问题做出改进。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设置课程高校应培养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鼓励教师走出课堂、真正参与创业实践,力求打造一支既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有创业实践经验与能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的“双能型”教师队伍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真正将创新创业知识与经验内化,更有利于指导学生成功创业[16]。高校还可聘请相关社会专家、企业家或成功创业人士担任讲师或者顾问,辅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这些创业人士历经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对创业有着切身体会,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大学生有利于后者在创新创业时少走弯路[17]。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高校需要将其真正纳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高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必修课和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此来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还需要把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法律、营销、企业管理等相关内容纳入创新创业必修课中,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创业环境[18]。

4.2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培养良好的创业能力。在培养自身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制订合理的计划,做到全方面、多视角、全过程地锻炼。学习时,大学生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知道如何获取商业信息、博得客户以及市场认可。要证明自己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应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如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尝试申请创业项目加入大学创业园等[19]。此外,大学生不能急功近利,要理性看待社会中的创新创业热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创新创业方向,切莫盲目跟风创业,否则只会白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创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大学生要认清社会状况,学会与志同道合的团队一起合作以及积累人脉资源,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创业成功率[20-21]。

4.3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形成一种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高质量教育机制。该平台建设的目标在于打造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促进其创业成果转化,提高创业成功率[22]。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应该包括4个部分: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信息平台、校园平台。基础设施即实验室、实践基地、孵化平台等,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场所。基础设施也可用于进驻创业项目,给学生带来创业灵感,提供创业方向。仪器设备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设施,国家也正积极出资为各大高校购买实验设备,高校要把握机会,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的平台。信息化是时代趋势,网络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服务,同时电子商务也是一个潜在的学生创业点。因此,信息平台也应该是高校的建设目标。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也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即构建校园平台。高校可以创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等,通过在其中宣传政策动态、展示创新成果等,让学生不断获取前沿的创新想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3-24]。

5总结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成熟,教育模式相对模糊,教师水平与平台建设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到参考作用。创新创业既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人才教育体系的建设方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关乎我国的创新水平和国家竞争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能够与时俱进、永葆活力是时代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改进。

作者:梁洪生 许航嘉 张艺巍 金英玉 王森 张良 张杰 范照鑫 谢羽卓 丁北辰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创新创业教育探究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相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不断丰富,崭新的人才需求不断出现,与此同时社会就业压力却进一步增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1]。这是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而产生的错位矛盾,在这种就业矛盾的背景下,我国的人才培养理念需要逐步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客观需求。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政策与措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教育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培养能够适应当下经济形势及经济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兴才学院研究为样本,以国家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双创”能力的目标为导向,旨在总结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般规律,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关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1.1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方向,学术界有不同的概括与总结,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的概念总结得到了多数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本文同样以此概念为基础,研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现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国家政策、教育理念、具体措施、问题不足、实践建议为基本框架,以兴才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为样本,多维度、多角度地总结与归纳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并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1.2研究样本及数据整理本文以兴才学院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思路与措施为基本研究样本,包括整体思路、具体措施、问题不足等方面。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分析与研究高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数据方面,以兴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数据及国家官方统计数据为主,辅以其他来源的数据,综合反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普遍情况,力求客观、科学地分析当前背景下我国高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总结相关经验,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与思路。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

2.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此后国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推动社会创新创业发展的相关措施,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我国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深度变革,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

2.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创新创业作为当下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从实践出发的应用型教育,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之下发展迅速,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且呈现以下特点:(1)以政策为主要推动力量,缺乏内部驱动力。在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实践时间并不长。现阶段,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依然是以国家及当地政府政策为主要推动力,高职学校及高职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改革的内部驱动力有限,很多学生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因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缺乏足够的内部驱动力。(2)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准确。高职创新创业与高职学生就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及从业者,普遍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影响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还有部分人员对创新及创业的理解狭隘,将创新等同于科技创新,创业等同于自己创办企业,束缚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性不足[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研究福建省30家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措施,发现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措施相似度较高,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课堂是被30家高职院校运用最广的方式,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内容相对不足。

3兴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分析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近5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尤其是在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大学生众创空间等的模式探索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3.1兴才学院简介及发展概况兴才学院是核准并纳入全国统招计划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厦门特区成立以来第一批成立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过38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教育、信息、机械、艺术、建筑、经济、管理、医护等多门类特色高职专业27个,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7000多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形成较好的教育品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大量实践,尤其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方面,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2兴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分析

(1)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增加学生参与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作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主体,其参与程度及质量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对此兴才学院建立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以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其中以学分奖励制度、弹性学制、职能部门考核制度为主要内容。根据学分奖励制度,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最高可以获得9个学分的奖励和转换。而在弹性学制中,因创新创业等原因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到8年。

(2)打造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3+X”课程体系是目前兴才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3门公共课即《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分三个学期完成。在此基础上以学院各专业教育目标为基础,设立特色3+X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比如,经贸学院将《企业沙盘训练》为工商、市营专业创新创业必修课,将项目管理等创业技能、企业经营类课程嵌入到专业课程中。

(3)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以实践为出发点的教育。因此兴才学院通过“兴才智谷”特色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为学院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兴才智谷累计入驻项目35个,其中27个项目已注册公司或个体工商户,获得投融资的企业3个。同时,学院通过建立实验室、工作室及发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4)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目前兴才学院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学院投资200万元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保证学院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够从“理论”变成“实事”。为了让创新创业活动更高质量地开展,学院将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汇编、分析与总结,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了参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创新创业的信心。同时选派上百名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打造了一支较为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5)以赛促教,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校积极组建团队参加各类大赛,组织上百个项目参加厦门市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入库申报。每年的参赛项目数量从2017年的300多个项目参赛,到2020年参赛数目达到1013个,总体创新创业项目数和参赛人数大幅度提高。通过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不断提升学生的路演水平、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3兴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近3年,“一体系两载体多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共计使近万余名学生受益,学生创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学校近3年获得国家机械行业创新创业大赛金奖5个,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个,市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个,竞赛成绩突出。学校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初次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年终就业率在98%以上。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满意比例均在96%以上,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评价较高。

4兴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经验借鉴

通过分析兴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果,再结合当前形势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4.1客观分析与认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兴才学院基于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客观事实,认识到目前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方面的认知有所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上下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充分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4.2运用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提升参与主体的内部驱动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参与主体的重视与参与。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措施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能够充分提升参与主体内驱力的激励制度,将创新创业与参与主体的实际利益相关联,让参与主体在当前背景下自发、自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参与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

4.3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创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充分借鉴先进经验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不能完全机械照搬,要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特色创新。以兴才学院为例,学分奖励制度就是在充分借鉴其他高职学院相关制度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建立起了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学分奖励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4.4要重视创新实践,充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以实践为依托的教育工程,是以实践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崭新教育理念。所以加强实践训练是保证其长效发展的关键。兴才学院正是在重视创新实践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实践保障的投入,并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学生众创空间等方式为创新创业改革和学生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5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5.1充分结合工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工业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完成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转型也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4]。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基础,重点培养复合型的智能制造人才。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工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已经在高速发展,未来五年之内,三四线城市的工业智能化、数字化变革也会全面开始,人才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因此具有复合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

5.2缩减专业数量,集中力量做好重点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转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愈发重要起来。未来五年是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以“全”为实力象征,特色不鲜明,定位不准确[5]。但是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是重点品牌专业的竞争,而创新创业教育也将全部集中到高等职业学校的重点品牌专业范围内进行[6]。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提前做好规划,明确发展特色,树立重点品牌专业,集中更多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5):34-42.

[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25].

[3]黄东升,戴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21(2):103-106,111.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0(2):5-27.

[5]王志伟.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4):34-40.

[6]罗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公共基础课设置的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18):63-67.

作者:秦正友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