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专创融合”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了“专创融合”的内涵与必要性,在“专创融合”视角下分析研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存问题、原因及路径,以促进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专创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是高职院校热点话题,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显现出缺乏科学权威的法律法规保障、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合理完善的实践平台等诸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绿色健康发展。201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体系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双重要求,加快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全新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不仅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更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一、“专创融合”的思考
(一)“专创融合”的内涵“专创融合”是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教育模式由原来单一型学科转向融合后多元化学科,目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专创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进行系统性课程设计,重在改变授课教师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授课方法等,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发设计跨学科、跨专业的立体交叉融合课程、完善提升实践平台等方式,促使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从而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推动经济长足发展。“专创融合”核心内涵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取所长、相得益彰,实现人才培养教育目标,达到最佳融合育人效果”[1]。
(二)“专创融合”必要性1.国家层面:“专创融合”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科学合理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系统的教育新模式,实现既可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又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目标,循序渐进地输出复合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供重要保障。2.高校层面:“专创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改革,构建“专创融合”育人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学习形成专业知识框架,通过创新意识、创业项目的联合驱动,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可行性,深化对专业知识框架的分析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分析与决策能力,让其实现由知识学习到能力兼备的过程转化,实现对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发展能力升级强化的目标[2]。3.学生层面:“专创融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单一专业教育理论课程,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作实际需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关系,才能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斗志动力,进而培养出专业创新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二、“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正处于不断深化改革阶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备受重视,专业课程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层面,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创新理念,促使“专创融合”教育日益深化,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但当前“专创融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准确,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升级,未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只是对实践能力培养更加重视,未从创新精神等方向实施全方位的培养;只是简单地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并未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创新驱动发展、多元化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现急需夯实“广双创”+“小专业”+“大产业”的培养目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目前,现有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问题,正严重阻碍专业型创新创业的发展。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虽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通识课程,但多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少“专创融合”教育模式下实践平台的支撑,致使难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享的实践平台,最终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二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客中心、创业产业园等实践平台,很少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相结合。同时,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一种补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高效的融合起来。现在来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以及实践平台之间还未实现有机衔接、融合发展,仍处于一种剥离的状态,很难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预期效果[3]。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升级,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问题凸显。一是师资来源单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严重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经历、投资经验或者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校外兼职教师。现有的师资绝大多数均为专业型教师,仅具备日常的学校工作背景,没有实战经历,缺少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权威系统的模式体系,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讲解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创新创业很难做到全方位的指导与风险评估,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效果。二是师资结构不平衡。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调研结果表明,30周岁上下的专任教师占比将近一半,中年骨干教师“断层”尤为明显。其次是师资配备比例亦有缺陷,缺少“双师型”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专家、科研骨干层级的专业带头人才。
(四)评价体系制定不规范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评价指标不系统、评价方法简单化。只注重将结果作为核心参数,进行静态评价,很少探究创新创业大赛一系列过程的评估;不重视发展性的动态评价,忽视培养过程中学生理论学习的进步性、实践训练的实操性、教育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第二,缺少课程考核评价支撑。不能直接呈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水平与地位,对其教学工作的约束与激励力度不到位,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专心不够、积极性不高,投入教研教改时间与精力有限。第三,学生发展追踪评价不到位。追踪评价是一个持续过程长、时间久的系统性工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监管,致使不能精准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与管理第一手资料。
三、“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定位需求清晰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以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前,其内涵已从高素质技能人才拓展为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深度开展调研,并以行业、学生两个维度的调研数据为依据,科学分析、梳理确定行业、社会人才需求与学生的发展诉求,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出“专创融合”“一二三课堂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及时学习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途径、优势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4],引进、消化、创新,实现科学引导、推动人才优质发展。
(二)搭建多功能共享性实践平台第一课堂的专业实训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双创实践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与强化素养的两种方式,二者的教育平台急需深度融合。一方面要以双创类别为依据,将双创实践教育平台运营项目、优秀创业者、先进设施设备引进到专业教育实训室,面向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实践指导,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与热情。另一方面要以专业实训教育课堂为依据,推荐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生和价值高、意义大的科研项目加入到相应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通过平台的双向互动,促使双创实践教育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践功能与专业实训教育平台的教学实训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型、创新型、教学型的实践平台。
(三)建设多方联动的师资队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离不开优秀指导老师的专业教育与实践引导,优化整合、共培共享现有的导师资源,建设多方联动的师资队伍,是“专创融合”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吸引导师积极参与,提升其双创能力、更新其知识体系,建设“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二是需要不断拓展导师资源,既要邀请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专家教师,也要选拔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年轻教师,还要聘任创新能力强、创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校内导师团队,丰富“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尝试引入企业行业人才、风险投资人等作为校外导师,开阔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强化“专创融合”师资队伍[5]。
(四)制定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助力双创教育顺利开展。首先,要明确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可考核检验的统一标准。其次,要将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最后,要积极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让教师、家长、校外合作单位也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努力形成以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构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作者:宋超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2
“双创”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得到凸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创业型人才,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一大趋势。将我国茶文化融入到其中,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及理念,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效能,有效运用茶文化信息,推助茶文化同创新创业的融合,从茶文化的教育维度,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助力学生进行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高校教育实践应以茶文化融入为导向,合理的运用创业信息及专业信息,进行正确的创业信息传达,从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1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精粹,我国是茶之大乡,茶品种、茶活动、茶艺术活动多元,而茶文化就在此背景下形成,体现生动多样的文化机制。成熟的茶文化体系中,不仅包含茶的物质文化要素,更诠释了茶精神、茶德、茶道的人文内涵。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多时代文化结晶具有独特的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人文性的特点,需要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进行传承与弘扬。认知茶文化,可知晓茶文化中的多样性、层次性,充分剖析茶文化中的内在情感与思想,这对人个体及群体的全面发展意义非凡。诸如:沏茶可让人了解沏茶的工序,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向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向发展;茶艺让人品味茶的艺术内容及思想,升华人的情感,使人的眼界与境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茶道让人知晓茶德、茶道的内容,提升人的思想品德。总之,茶文化在育人中彰显自身独有的价值,可作为教育的素材,与教育体系融合,成为大学生宝贵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既丰富大学生知识体系,也健全大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综合性的发展,从而凸显茶文化的教育价值性。
2茶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关联
“双创”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凸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法律、财会及创业思维及掌握相关的理论信息,也应具有创业精神理念及规范行为,以此给予大学生成长、创业的引领,助力大学生未来创业,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茶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其信息内容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可通过梳理、整合茶文化,将具有教育价值、育人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的茶文化演变成为教育资源,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要部分。茶文化作为一种思想及意识内容,引领大学生进行创业,以茶道、茶德、茶精神,规范大学生行为举止,使大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合理的运用创业信息及专业信息,进行正确的创业。尤其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茶文化信息,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课余时间、上网时间、实习时间等都可以获取茶文化信息,让大学生在具体的茶活动中体会茶的内涵及思想。例如:电视媒体中推出的《茶说》、《茶界中国》,大学生既可在电视媒体中获取这些茶文化信息,也在自媒体平台中获取这些信息,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茶文化品质。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3.1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茶文化为导向开展“双创”教育模式,应着重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在此过程中,忽视大学生创业思维及意识的培养,使多数大学生存在创业意识认知不足问题,这影响到大学生今后自觉、自主的创业,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不足问题,影响到茶文化在教育中的运用。其次,茶文化视域下,双创教育的传达,依据专业教育载体,所传达的创新创业内容少,并很少立足于专业内容,延伸相关的创业信息。例如:据相关研究表明,茶文化、法学、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影响深远,但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专业边缘学科及文化信息传达力度不足,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及理念也过于局限性,创新能力不足。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衔接力度不足。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教育而言,以茶文化为基点,融入到学校为其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中,可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在发展进程中空有实践能力,但缺乏实践意识,不利于大学生全面性的发展。
3.2大学生创业中常见问题从大学生实践创业现状来看,大学生创业实践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创业定位不足,因大学生个体条件的不同,大学生创业理念、方式不同。例如:家境条件良好的大学生,其创业受到家庭财力的支持,其创业相对轻松,但这些大学生因对自身创业定位不足,容易在创业中形成骄躁心理;同时,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其在校期间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政策与学校的支持下对自身创业有所期待。但这部分大学生因对自身创业定位不足,影响到大学生后续创业实践。例如: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较为重视成功人士的“双创”思想、经验等信息融入,由于大学生对创业理论深入认知不足,很容易在创业中迷失自己;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稳定情绪,在市场环境快速发展与变革中,大学生创业稳定性不足。大学生作为创业的新群体,社会经验缺乏,很容易出现创业失败、创业阻碍等问题,而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佳,创业稳定情绪缺乏,不能够坚持、持之以恒的进行创业,导致创业失败,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力度不足的问题。
4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作用
4.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以茶文化开展的双创教育,首先,从教育层面分析,茶文化可作为宝贵的高校教育资源,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多层面中,其中也包含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目标,不断深化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理解的同时,学生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向教师提出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疑问,教师立足于文化层面,根据大学生存在的不足问题,以茶文化为导向,循序渐进的帮助大学生解答疑惑。其次,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实践,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落实点,可丰富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对我国茶文化认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尤其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将茶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以茶文化思想为引领,促进多学科内容融入到其中,包含法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内容,转变大学生学习、发展的观念,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大学生将所学运用到自身创业中,以知识与智慧回报社会,增强我国综合实力,进一步凸显我国茶文化弘扬与传播的价值。最后,茶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茶文化思想为导向,以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基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同时,在茶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4.2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以茶文化为导向开展“双创”教育形式,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双创”能力,也做到教育的修身养性,健全大学生人格品质。首先,茶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体现,大学生既获取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也获取茶文化信息,提升大学生修养与礼仪。茶文化中礼仪与修养的信息多元,诸如沏茶、茶艺中都蕴含茶的礼仪与修养,通过以茶文化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在茶艺、沏茶中获取茶的礼仪与修养,被茶的自然之气所打动,从而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其次,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创业,大学生可通过多元茶活动的参与,提升创新创业信息学习兴趣,并在良好的茶氛围中提升自身创业素养。诸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茶道、沏茶、赏茶等活动,大学生一边品茶、一边论茶,教师有意识的传达创新创业信息,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氛围下探讨创新创业内容,分析当前社会发展中创业的形式、探究专业创业趋势等,修正发展定位,提升创业能力。最后,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大学生创业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性,具有灵敏的思维,应对社会发展的风险,经营自身创业项目,在茶文化的引领下,大学生通过了解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制作等过程,明确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可让大学生学习茶的本心、本性,培养大学生沉稳、干练的性格,增强大学生心理韧性,使大学生遇事多思考,从而彰显茶文化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的价值。
5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路径
5.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茶文化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实施,需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文化传承的思维观念,以此为基点,推助茶文化与“双创”教育、思维、模式有机的融合,凸显茶文化的教育实践成果。首先,加强对茶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茶文化信息,将茶文化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传达与传播。其次,在茶文化挖掘中,高校既关注茶文化信息的研究,明确茶文化的具体信息及思想内容,并立足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本位发展需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为目标,选取茶文化中的茶素材及茶思想,将其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以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传递茶文化,从而增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实践力度。最后,树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做到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多层面中,使茶文化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体现,也在大学生专业教育、寝室管理、网络教育、团学活动等工作中体现,将茶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文化的传达,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从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也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此外,也提升高校教师文化素养,使教师践行茶文化,推助茶文化有机融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
5.2重视教育因材施教茶文化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实施,以文化教育为导向,践行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因材施教是关键。首先,重视大学生档案信息的运用,加强对大学生档案分析,并且通过实际交流活动、问卷调查活动,明确大学生的发展、成长、创业、职业规划、就业期待、就业实践的诉求,依据大学生这些信息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此背景下,将茶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茶文化及茶的思想为导向,深化学生对创新创业信息认知,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提升提供保障。教师以茶文化为导向,立足于“双创”教育维度,只有对大学生创业及就业实际情况具有深入了解。其次,高校以茶文化中的思想为导向,促进思政教育与“双创”的融合,增强茶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呈现包容性,做到既融入茶文化信息,也融入专业其他学科信息,更融入大学生职业化信息,包含工匠精神、交际能力等,做到茶文化与这些信息的融合,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最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使大学生对自身创业、就业具有准确的定位,做到创业不盲目,从而实现合理、科学的创业。
5.3创新教育的模式茶文化背景下,促进“双创”教育模式及形式的创新化,推助茶文化融入到其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茶文化实践空间及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渠道及载体呈现多元化。首先,高校以茶文化为导向,开展茶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构建茶文化的“双创”教育机制,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多层次、系统性的教育载体。其次,高校践行茶文化信息,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构,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茶文化为导向,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指明方向,使大学生不仅从中获取茶文化内容,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及水平。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优化与建设中,加强市场分析,融入茶文化信息,打造创新创业优质教育平台,也促进茶文化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传播。最后,高校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延伸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方法的创新。如:运用茶文化设计网络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环境,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茶气、茶香、茶景,从而促进茶文化良好融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彰显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实践的价值。
6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促进茶文化融入到其中,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成果,并以中国茶文化思想、精神为导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化,推助茶文化与“双创”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向创业方向进程,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减缓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的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创业率,从而彰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茶文化融入与渗透的价值。
作者:杨佩斯 单位:燕山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3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各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给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长期目标[1]。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应从完善顶层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师资力量。首先,高校缺乏具有创业学学科背景的教师,大多是由学工、团委或招生就业的教师兼职,受制于事务繁忙、专业背景等因素,教师无暇专注双创教育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其次,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少,思维和技能无法及时更新,创业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足;最后,政策性障碍、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等问题,制约了教师开展双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缺乏实践平台。首先,校内的单一教学实践平台和传统教学模式缺乏行业全局思维,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2],不利于学生根据产业链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其次,在社会资源支撑上,企业缺乏对学生双创工作的热情和资源支持,致使创新创业风险大,学校双创工作缺乏有效的平台;最后,社会创新创业观念较传统,多数家长并不认同学生走出校门就创业,家长也不支持力度过大的创新。
(三)缺乏培训评价体系。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但是,这些政策精细化程度不够,操作性不高,多是针对双创竞赛和创业指导方面。学校层面大多是模仿上级文件,没有适用于本校双创教育的可操作性措施和考核评价体系。学校缺乏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实践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学习,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探索开展了教学改革与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以上问题需要多专业、多方联动,才能有效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本文在创新团队、实践平台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建设,探索构建基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协同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
二、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一)多途径壮大师资力量突出双创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主要举措有:一是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二是经常开展双创教师培训和教师下企业实践;三是加强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按照“围绕名师、融入思政、研究大赛、产教融合、开发资源、提炼成果、形成特色、搭建平台、培训教师、培育大师”的建设思路,将工作室和教学团队建成名师的摇篮、大赛的基地、研究的平台、辐射的中心。近年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聘请了大亚集团、海企、中车等重要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宣贯双创政策,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组建了省级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名师工作室、机电工程系“能师”创新团队等,师资力量得到锻炼增强,教学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建立师生创新团队。师生创新团队有别于师资队伍。老师作为成员加入,如何有效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显得更重要和有难度;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不同于平时的课堂,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倒逼学生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生队伍的建设重视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校寻求政府、企业建立激励性的政策保障机制,激励师生开展合作式的技能竞赛、创新开发、社会技术服务等,并积极向家长宣传相关方针政策。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先后组建了创客中心、“鲲鹏”创新团队、“同路人”等师生创新团队,加强技能提升和创新方法培养,加大奖励激励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例如,2021年学生创新团队首次参加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获镇江市第一名,晋级省赛,挺进国赛;“鲲鹏”创新团队在2020年FRC省集训营大赛中取得冠军、在2021年RCC钱江国际机器人公开赛获最高新秀分奖;“同路人”创新团队在2021、2022年华东区CAD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取得6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在国赛工业机器人中取得二等奖等优异成绩。对于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更大热情和动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师生创新团队的组建、激励机制和社会的支持。
(三)多举措推动产学研进程重新梳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关系,互相配合,发挥各长。学校面向市场,敞开胸怀、合适定位,寻机组建由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协同的“产—学—研”项目组,共同努力,学校和科研院所攻克技术壁垒,企业发挥市场优势,解决项目难题,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开拓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新舞台、新机会。产学研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基于此种合作模式,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取得产学研的新进程、新成果。2020年,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教师受邀,带领师生与中交设计院、南京长江第四大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产学研项目团队,针对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又称南京长江四桥)主桥面排水系统改造项目,发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团队在机电方面的专业优势,结合中交设计院原来对大桥的结构设计和改进建议,提出了低压气控和多种方式自动切换的远程智能监控方案,研发泄水孔执行机构及软件监控系统,有效解决了危化品泄漏污染长江的问题,成为国内该领域的成功首例。围绕研发过程,“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同申报多项国家专利,均获授权。2021年,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师生团队与四川公路设计院、川南公司成立产学研项目团队,成功研发金沙江大桥桥面应急生态智能环保系统,解决了金沙江特大桥径流系统改造难题,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现场检验。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按照产学研的模式,持续开展新项目的开发研究,有效地服务社会,多次被“央视”“学习强国”《中国交通报》等国家一类媒体、平台报道宣传。在设备研发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机电专用设备的设计、图纸绘制、样件制作等工作,开拓了创新视野,丰富了创业经历。
三、加强实践平台体系建设
专业实践平台体系的建设是基于校企合作平台,优化资源利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前沿科技走进校园、融入社会、面向大众,更好地促进新成果转化和共享使用。
(一)充分利用大赛平台学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例如,新职业、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各层次各类别的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丰富的技能大赛,学习、研究和掌握基于大赛平台的新技能、新技术,不断开拓创新视野,学习大赛平台研制推广过程中的成果转化思路、产品研制定型经历以及市场推广的创业经验等,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师生积极参加了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赛项种类有:全国新能源汽车大赛、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竞赛等,多次获得师生组第一名。通过比赛熟悉了大赛实训平台,多人获得了例如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赛后继续开展基于大赛平台的赛课互融研究,让竞赛标准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让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辐射力度[3]。利用大赛契机,同步举办学术讲座,向老师、学生传递最新的技术发展资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储备;用专家、企业家独到的见解及成功阅历激励与鼓励学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心准备。此外,充分利用以上经验,提升师生团队创新创业的能力。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有机会承办国家级、省级交通运输方面的技能大赛,同时承担研制大赛专用器材与软件系统的任务。参照其他赛项研制大赛平台的经验,我创新团队先后研制了压路机、装载机等专用器材,成功保障大赛举办,并授权多项专利。赛后,将大赛平台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教学、训练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训练器材和大赛平台,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也得到增强。
(二)充分发挥校内外力量利用校内外实践资源平台,开展校内开放实训室教学和校外不定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让学生深入生产实践的一线,不断提高学生将技术应用到实际的能力。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与镇江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已有10年,学校利用企业生产车间组织学生跟岗、顶岗实习和就业,并为其研发自动化专机和技术改造,将学校学得理论知识付诸生产实践,既解决了学校实践平台资源紧张、科研成果落地难等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生产压力大和技术缺乏的难题。近年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依托行业企业,融教学和生产为一体,建成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2个省级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成立大亚工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发出多个创新型、低成本的训练平台,探索出简易、高效的培训方法。针对散热器、五金接插件市场缺乏专用加工设备和专项技能人才的弊端,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应邀先后安排多名师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师生总结零件规格小、用量大、经常变化特点,研制电子散热器加工机、五金插接件多功能铣槽机等专用设备,用于企业的加工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围绕研发过程申报获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该平台既是学生实践训练的载体,又是企业员工生产技能培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科研、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通过加强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实践,初步形成“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探索开办双创实验班尝试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实验班以技能大赛、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产品设计等为基础和驱动力,通过层层选拔该班学生,指导老师专门对学生进行培养指导和不定期考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协作,完成相应的创新项目、科研实践项目,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基于这种培养思路,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自2019年起开设了青苗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尝试对实验班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注重平时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设置学分。对于实验班的学生,鼓励其参加兴趣小组培训,经选拔后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对能力突出者由师生团队带领参与企业研发项目。近年来,学生参与了多项专用设备和技术改造,学生授权专利达十多项,毕业后参加工作受到企业好评,个别学生自主创业发展态势良好。总之,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交流分享,在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双创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公平、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热情。
(一)加强课程建设学校根据教育部、人社部要求,加强课程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的线上线下“金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示范专业的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鼓励学生积极选课。组建双创教育的课程组,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形成各行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就业选择、职业规划的有机融合。
(二)制定考核机制制定专业类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的国家和地方标准,明确各专业类双创教育的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使工作有依据。全面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双创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机制,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的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成绩单,支持部分学生暂时休学创业。当然,完善双创评价体系,需要国家、地方和高校三方的共同发力,弄清楚为何评、评价谁、谁来评、怎么评等评价要素。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凸显应用、服务社会和以人为本,突出对未来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4]。
五、结语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的长期目标,也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可见,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及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为企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注入新活力。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杜巧连.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5):117-119.
[2]陈盼盼,周新星.“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9,17(4):178,182.
[3]倪自银.融合·贯通·协同: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盐城工学院机电类专业为实证[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81-85.
[4]方小菊,蒋思中,农钧麟.“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6):151-152.
作者:董金 梁王子 单位: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