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体育教育分析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学阶段构建高效体育课堂,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及身体健康成长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借助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体育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意义
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体育课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以学生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为依据,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二是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高效课堂的打造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教师还应以学生学习情况为依据,引导其确定学习目标,建立合理学习框架,从整体层面提高学生体育技能。
二、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策略
新课改持续推进背景下,体育教学工作者所承担的教育职责日渐加重。同时,新课标中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即体育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重点课题,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及参与意识。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实际情况、身体素质等为依据,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推动小学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项目教学法,即以一个体育项目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互相探讨交流,明确运动项目的注意事项及动作要领。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七彩阳光广播操时,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节奏感、协调性,让学生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提高学生跳跃能力及腿部力量,可展开差异化的训练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广播体操音乐,引导学生感知节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动作要领加以探究,并邀请动作标准的学生展开动作示范。最后,教师与学生共跳广播体操,营造和谐、轻松的体育教学氛围,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提高学生创新素养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应不断优化自身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应与时俱进,以现阶段教学实际情况及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创新教学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障碍跑时,可引入合作教学法,展开课堂教学。学生完成热身运动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学校内部体育资源,完成障碍物的设计,并开展组间竞赛活动。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选择提高障碍跑速度的方式,通过互相探讨、思维碰撞,推动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体育项目的差异,创设相应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围绕项目展开探讨,提高自身体育课程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及时间。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垒球投掷内容时,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上步投掷垒球技术动作并了解正确的投掷用力顺序,可先将该运动中所需达到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告诉学生,随后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的丢沙包游戏是否算一种投掷。教师以投掷动作为依据展开项目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垒球投掷可设计哪些游戏展开想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由教师解说示范,学生被动模仿。此种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需转变现有教学观念,将项目教学法应用至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权,由学生完成体育项目的制定,并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进行了明确。此项目经教师认可后执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接力跑内容时,教师以健康第一的快乐体育思想为引导,开展项目教学,并有机结合游戏与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接力跑的方式及传接棒的技术要领。总之,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李秋生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小学体育教育分析2
一、小学田径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难以对田径运动提起兴趣体育教学中的跑、跳、投等运动都属于田径运动,这些田径运动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还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而自身的力量、灵敏性、协调性等都远不及成年人。而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模式也比较枯燥,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时代需求。导致学生普遍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以偷懒的形式来躲避田径运动。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丧失了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还会影响自身的身体素质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时忽略学生的差异,没有实施差异性教学小学生处在快速发育的阶段,学生的性格和特点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通常采取统一的形式教学,缺乏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展开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发挥出潜能,最终降低教学质量。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小学田径的教学中,学生是教学对象,同时也是田径运动的参与者。对于田径运动来说,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跑、跳等技术,才能够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由于学生天性好动活泼,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不能按照教师的引导来掌握相关的田径技巧,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运动技术,降低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小学田径运动教学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有趣的田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田径运动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体育教学的基础,而趣味田径运动主要是针对学生心理展开的趣味性教学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跑步、跳跃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锻炼。尤其是针对现代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有趣的运动教学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更好地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要能够充分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丰富的趣味运动,让趣味性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以田径运动为基础,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学习基本的跳跃。以“跳”为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器材来设计出一些有障碍的路,如“跨栏”等,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学习到有关“跳”的技术安全地通过教师所设立的障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练,让不同的团队分别给其他团队设立相关的障碍路线,并以合作的形式共同通过不同的障碍设施,从而更有效地巩固“跳”的技巧。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二)通过分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田径教学不能千篇一律,而要能够基于学生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进行教学。特别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的体育教学,更需要以分层的形式来进行,而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就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进度,从而不利于整体的发展,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体系,引入分层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体育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体育基础,增强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跳高教学时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若依旧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就会让部分理解能力不高的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就需要使用语言弱化的方式来帮助关于小学田径教学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探讨这类孩子降低对跳高的恐惧。接着,教师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降低杆的高度。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适当调高杆的高度,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跳高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田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创新互动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田径技能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突出强调了小学参加体育锻炼的本质目的,即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田径运动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技巧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创新互动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增强田径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相互帮助中增强自身的田径技能。教师在教授“空中换脚”内容时,可以以探究、发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教师首先需要创建一个互动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主创编游戏。让学生能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从而收获不同的跳跃技巧,增强自身的田径技能。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丁钟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小学体育教育分析3
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体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三个学段的体育教学工作既有独特性,又有连续性,但在教学中又不同程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校寻找幼、小、初衔接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着眼点,针对存在的各学段体育师资不均衡、体育教学与活动缺乏统筹、活动无法紧扣各项素质发展的“窗口期”、家校共凝的教育观念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提出解决策略。
一、体育师资衔接:整合资源,合理均衡
师资是幼儿园、小学、初中体育教学衔接工作成效的核心,而九年一贯制学校各学段的师资不均衡,对教师缺乏统筹和交流、缺乏统一的培训和指导,这些都是阻碍教学衔接的关键点。如何加强制度配套,完善师资统筹管理,建立研训平台,促进融合分享,并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了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合理调配,破解体育师资瓶颈依托办学体制优势,针对附属幼儿园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学及活动领域多数由幼儿教师兼任,中小学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等焦点问题,水东学校教务部门对幼儿园、小学、初中体育师资进行综合调配,实施流动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定期到幼儿园任教,探索“窗口期”大肌肉动作发展;幼儿园体育兼职教师定期到小学任教,学习和掌握体育教法学法和技能;小学体育教师定期到初中任教,设置技能大单元教学,接轨中考体育。这种体育教师流动教学的机制,最大限度且有效地盘活了学校的体育师资资源。
(二)全面参与,依托优势融合分享中小学体育专任教师虽然具备很强的体育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但是他们相对缺乏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而幼儿教师则相反,如何将两者有效融合,就成为了“下得来,稳得住,教得好”的关键,也是师资衔接成功和高效的关键。因此,中小学及幼儿园体育教师应依托专业优势,全面参与到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及活动中。此外,“跨界”教学的男女体育教师也可以取长补短,起到很好的相互补充作用。
(三)模糊界限,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跨学段搭建教研平台是师资衔接的实践关键之一。为更好促进教师适应不同学段的教学,应当模糊专职体育教师与幼儿兼职教师的界限,学校在教务部门的科学组织下,积极探索打造校本教研新平台,形成立体化的体育校本研修网络格局,使跨学段教学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幼儿兼职教师相互教学观摩、反思交流、技能竞赛、课题研讨,紧紧围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导向展开研讨。
二、体育教学衔接:纵向有效,横向多元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有效策略。在“纵向衔接”方面,主要从肌肉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形成的特点两方面入手,构建三个学段的体育教学活动体系;“横向多元”则主要通过多元的体育教材内容和多元的途径方法两个抓手进行落实。
(一)校本教材:提炼整合,关注差异在校本教材方面,应关注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摸清并把握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移动性动作技能及操作性动作技能在各学段的形成规律,编写符合校情、学情和生情的系列校本教材。例如,在《水东力量———幼儿篇》中,依据操作性动作技能、稳定性动作技能和移动性动作技能来设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各种动作能力;在《水东力量———小学篇》中,明确了各个动作的目标要求及教学建议,既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又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在《水东力量———中学篇》中,辩证地理解教材的“重复”现象,强调严谨性和逻辑性,并与体能训练有机结合,提升篮球、排球教材的宽度、深度、广度,突出教材的升华与可持续发展。
(二)教法学法:整体构思,分段分层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都有适合各学段的教法和学法,它们之间既有不同又有联系,这就需要在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时,融合学科逻辑与各学段学生的心理逻辑。一是教法衔接。教学中应注意学段目标的整体构思,准确定位和把握动作形成、动作技能及体能的最近发展区,以此来探索教法的衔接。例如: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手势、动作或表情,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在小学教学中,则可使用直观的动作示范,多使用贴近学生的有趣游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初中教学中,则应将示范、讲解和总结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其做到“能做出,并能说出”。二是学法衔接。应着力通过水平目标的层次性、系统性,有针对性地来指引学练,为各学段学法进行衔接设计。例如:幼儿学练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小学的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合作式学习、情境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法掌握教材内容和学练方法;在初中的学习中,则应通过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积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意识和能力。
(三)组织评价:合理有效,多元发展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大都在室外进行,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不同学段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评价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关键点。一是组织衔接。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不同的学段具有独立的教学体系,教学组织的合理、科学、恰当,就成为衔接的重要关注点。例如: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将“铃鼓”与语言手势配合使用,有效下达各种指令,通过创设情境来组织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可以将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有机结合起来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运动兴趣;在初中课堂学练中,则应采用菜单式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强化课堂组织的规则化、常态化,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二是评价衔接。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学段的课堂评价应呈现微观化、个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于幼儿,应注重评价的微观化和多元化,强调评价语言的启发性和诱导性;对于小学生,则应关注评价语言的丰富性,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强调评价的正面性,提高评价的参与度;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评价则应体现个性化,注重评价的主体性、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
三、体育活动衔接:互动分享,系统设计
为了使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体育活动的衔接保持连贯性、流畅性,应把具有实际内涵的研究目标贯穿于学校三个学段体育活动体系之中,以大肌肉动作发展研究为基础,抓住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窗口期”,科学设计,提升活动内涵。
(一)晨区活动:户外混龄,丰富多样在幼儿园的“晨区活动”中,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目标,依据操作性动作技能、稳定性动作技能和移动性动作技能的分类,充分发展学生的平衡、协调、灵敏等素质。活动应以“户外混龄”的模式进行,确保活动的丰富多样,优化时间、空间、形式和结构。在幼儿园“晨区活动”方案中,可以将活动区设置为跑跳、攀爬、平衡、投掷四个区,并在每个区都开展多项的游戏活动。例如,在跑跳区为小班幼儿设置夹包跑、两人三足、跳房子等游戏,在攀爬区设置椅子乐、小壁虎、爬铁网等游戏,在平衡区则可以设置运沙包、小推车、平衡木等游戏。
(二)课间活动:优化形式,系统设计以大课间为辐射点,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是抓好中小学体育衔接的重要平台。把握这个“风向标”,以此准确定位各学段大课间活动的结合点、落脚点,改变单一的“课间操”模式,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内驱力。例如,在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方案中,可将整个大课间活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校园体操。可定期轮换《手语操———钻石力量》《舞动青春》《七彩阳光》等不同类型的体操。二是校园舞蹈。可将兔子舞、鬼步舞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舞蹈交叉进行。三是校园活动。在这个环节中,应紧扣移动性动作技能、操作性动作技能和非操作性动作技能,按年级由体育教师科学设计,班主任组织开展活动。
(三)阳光体育:拓展挑战,体验成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为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健全意志品质,应积极探索将阳光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整合的策略,选取合理、和谐、温暖、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开展阳光心理拓展活动。例如,开展“蓝天工程”。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团队在接到任务后,知道如何进行计划、分派工作,如何沟通及合作,如何以最快的方法来完成,激发学生敢于面对、敢于竞争、敢于创新的精神。“核弹头”“全体离地”“十字PK”等项目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强烈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挑战意识。再如,组织信任回归游戏活动。通过这个挑战游戏,帮助学生体会信任的重要性,知道成功取决于自己对团队成员的信心和信任,体会相互之间的沟通是树立这种信心的基础;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挑战,体会信任的重要性。通过组织“信任百步行”“风中劲草”“信任背摔”等项目,很好地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意志品质,以及相互信任和相互负责的团队精神。
四、家校衔接:建立联动
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从横向衔接来看,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三足鼎立”;从纵向衔接来看,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应当有相对应的标准,要有家校双方的有效沟通,要建立一个科学长久的联动机制。
(一)统一认识,重视提升转变观念有效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家长具备良好合作意识的基础上。学校应从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两个层面出发,增加沟通与交流。要让家长感知参与孩子的体育锻炼,特别是与孩子共同锻炼,会使运动更富趣味化和生活化,能很好改变孩子锻炼的惰性。例如,家长可以化身为健身教练,在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将自己瑜伽、太极拳或八段锦等锻炼项目教给孩子,与孩子一起锻炼,很好地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二)整合资源,共构游戏活动区域为发挥家长的力量,挖掘开发器械及多功能玩法,可以引导家长们各显神通,对体育器材资源进行开发。例如,充分利用修车店的大小轮胎、打印店的大卷筒、木板加工厂的木墩、废弃的油桶等废旧物品,来设置体育锻炼区域场地。农村地区的家长则可以用芦苇、稻草、木材等为材料,制作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体育器材,实现家庭和学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亲密合作和优势互补,为学校的中小学体育构建活动拓展区,为拓展训练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
(三)运动处方,优势互补、各司其职为保障学生户外1小时的运动时间,应打破学段界限,开出科学的运动处方。例如,幼儿由于大小肌肉发展还不协调,可以开出匍匐爬、前滚翻、侧滚翻等难度低的练习处方;小学则可以提供推小车、器械操、垫上技巧等技能较高、运动强度稍大的练习处方;初中则可以提供屈臂悬垂、引体向上、哑铃等力量型运动处方。体育教师根据提供的运动处方内容对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知道在孩子体育锻炼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如何提供支持等,对家庭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蔡红军.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142-143.
〔2〕马磊磊.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一体化体育课程的衔接构想———以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9):67-72.
〔3〕柯勇,左乐,黄博,董思,彭小伟.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的关键策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2):163-168.
作者:郑志平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