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计算机应用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计算机应用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计算机应用3篇

计算机应用1

【摘要】在网络时代下,校园局域网作为院校的一项公共基础设施,担负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交流等角色,但根据局域网应用特点来讲,计算机网络常会存在着多方面地安全隐患,校园局域网运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校园局域网的安全防护情况进行梳理,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究影响校园局域网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校园局域网环境中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实践性的防护措施手段。推动校园局域网的安全、规范使用。

【关键词】入侵检测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

0引言

网络技术的普及化丰富了校园局域网的使用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网络安全隐患。一旦有不法分子通过校园局域网的漏洞入侵到校园系统中,那么将会给校园系统的数据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校园数据库系统数据内容的丢失、伪造等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于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工作,并不断优化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从而保证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及校园局域网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1校园局域网概述

1.1校园局域网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下,对于校园局域网基本网络结构的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为管理体系结构与功能构造[2]。下面分别对二者进行分析,对于管理体系结构来说,首先应对校园局域网系统组成模块进行详细、准确的分析,并明确掌握各组成模块的特点、功能;其次,应明确网络系统的内在关系,即完成一个特定的服务需要哪些模块参与,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校园局域网的功能构造来说,是指以校园局域网为基础的各项系统,如校园教育系统、校园教学资源系统、校园学生管理系统等。

1.2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校园局域网中,如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同时,随着近年来线上教学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在校园局域网环境下建立线上教学平台。虽然校园局域网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校园局域网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隐患也明显增加,如账户信息泄漏、不良广告弹窗等等,为教师与学生校园日常学习生活的平稳性、安全性造成困扰。

2校园局域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潜藏隐患

2.1内部安全隐患具体分析

2.1.1校园局域网系统存在漏洞校园局域网系统所采用的硬件配置是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局域网系统漏洞中,最易出现安全风险的是硬件配置层面与安全策略层面。在硬件配置层面中,硬件设施的不合理配置、管理与检修方法的不得当等都会导致校园局域网出现安全风险。在安全策略层面,如果校园局域网管理员缺乏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那么很有可能给黑客可乘之机,部分黑客可能会利用远程操控技术对校园局域网发起入侵。

2.1.2规划与设计不当校园局域网的运维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因此相关校园局域网管理工作者应具备长远规划的思维。如果缺乏长远规划的思维,那么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在校园局域网建设完成后才被发现,此时如果作出大规模调整将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甚至需要对校园局域网进行重新规划建设,这都给校园局域网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造成困扰。

2.1.3管理漏洞通常情况下,校园局域网都是不对外开放的,但也有极少部分学校的校园局域网对外开放,这种非封闭式校园局域网对于使用群体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因此造成大量的管理漏洞存在。另外,部分校园局域网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不能及时发现一些隐性的黑客攻击,导致校园局域网的网络安全受到威胁。

2.2外部安全隐患具体分析

2.2.1网络病毒的侵害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校园局域网仍然采用旧版Windows操作系统,而此类系统的功能较为落后,极易遭受网络病毒的入侵,导致用户信息财产损失。老师、学生及相关管理员等是校园局域网使用的主体,日常学习生活中离不开校园局域网的应用,一旦其访问的网站存在网络病毒,很容易导致网络病毒对整体校园局域网的入侵,最终导致校园局域网系统中的数据泄漏、丢失,该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部分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低下,其在浏览网页时缺乏对可疑网址的辨别能力,因此造成网络病毒的入侵;学生、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时,通常都会使用外置储存装备,如U盘等,这种外置储存设备的应用,也一定程度上提升病毒入侵的风险性。2.2.2黑客入侵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将网络黑客称之为电子计算机侵略者,他们非法侵入电子计算机网址、对用户账号信息、文档信息等利用不法手段进行窃取、篡改。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现已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互联网遭到网络攻击的事情越来越多,对网络安全导致巨大的威胁。在校园中,也有一些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编程技术的学生,出于无聊心理对本校的校园局域网进行黑客攻击,这样校园局域网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也进一步受到安全威胁。

3校园局域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3.1入侵检测防御技术的引进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IPS)技术是一种对互联网中滥用权力对数据进行盗取、损坏、篡改行为进行检验的技术,入侵防御技术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校园局域网系统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向校园局域网管理员进行汇报,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作安全性[6]。该技术在检验到违法活动后,还可以对侵略者进行警示,阻碍侵略者的进一步入侵行为。入侵防御系统技术随着神经元网络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不断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与优化,目前,入侵监测技术已经能够实现以下功能:对校园局域网用户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与解析;对校园局域网系统漏洞进行风险评估;检验非法侵入与攻击行为,对管理者进行预警;对校园局域网系统中存在的异常现象进行记录,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行为规律;对校园局域网系统数据的完整性进行评估;对校园局域网用户的行为进行风险判断等。入侵防御系统技术的基本应用原理详见图1。

3.2服务器防火墙技术的引进与应用防火墙技术,就是为校园局域网添加一个防护屏障,从而对通过防火墙的数据流进行检测、限制、变更等操作,降低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如今,最为广泛应用的校园局域网防火墙为华为防火墙,在华为服务器的防火墙模块中,存在以下四个基础安全区:(1)Trust区域的互联网受信水平最高;(2)DMZ区域为互联网受信水平一般的地区;(3)Untrusty区域为互联网非受信地区;(4)Local区域则是代表服务器防火墙本身,这四个区域的防护范围都是在出厂时默认设置的,在使用时无法对其进行参数的变更或删除操作。在浏览器中键入华为防火墙的IP地址,键入账户密码登录,进到服务器防火墙Web端管理流程,校园局域网管理员可以根据其具备的设置向导进行局域网的建立,也可以从ACL中设定如192.168.2.0/0.0.0.255的某一局域网IP地址段。可设定容许或回绝某IP地址段对互联网的浏览,同时,校园局域网管理员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黑名单与白名单,从而对是否可以访问网络进行授权管理,另外,为了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校园局域网管理员也可以通过设置对应密钥的方式进行权限分配[7]。

3.3引进电子计算机病毒预防技术通常情况下,病毒预防工作主要采用病毒检验技术与病毒消除技术两项技术来进行。通过进行有效的病毒预防工作来实现校园局域网系统遭受病毒入侵时,即时检验出侵入病毒,挑选针对的对策合理消除、杀死病毒。同时,病毒预防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数字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如AI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从而实现对校园局域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保证校园局域网运行的稳定性[8]。病毒查验情况下,还可以使用防止技术,在校园局域网运行常态下,系统也对其进行定时的病毒监测与病毒查杀,提升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病毒预防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校园局域网对于病毒入侵的抵御能力,提升了病毒查杀的自动化水平,不仅保证了校园局域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教师、学生可以自行在电脑中安装QQ电脑管家、360、火绒等杀毒软件,增强自身个人电脑与校园电脑的病毒防御能力,防止自身在浏览网页时遭受病毒入侵。对于一些利用普通杀毒软件无法清除的病毒,可选择采用专业杀毒工具进行针对、有力的清除。

3.4引进数据加密技术在校园局域网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数据,如教师、学生的个人信息、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教学资源等。如果在此类信息数据的传输、储存过程中没有进行数据加密,那么校园局域网在遭受病毒入侵时很容易导致数据信息的泄漏、丢失。而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技术,当校园局域网遭受黑客入侵时,也可以很好地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保证信息数据不被窃取或恶意篡改[9]。目前来看,对于文字类数据的加密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针对文字类数据可以引进现今前沿加密技术。

3.4.1选取具有实用性的数据加密方案针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校园活动与课堂教学照片等图像数据,可进行高效、安全的数据加密,提高数据安全性,减少数据加密的时间成本。同时,可对多媒体系统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加密,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对于图像数据的加密来说,需要先将图像进行分割,并将较为敏感的图像字块利用熵值计算的方式进行获取;在对音频数据进行加密时,可通过对音频数据的预处理,来保障最后数据计算的准确。

3.4.2安全性优先选择的数据加密计划方案针对重要学术研究、师生个人隐私等非公开性质数据加密时,可通过CNN混沌系统充分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对数据量相对较小的图像数据,可使用Baker投射将图像置乱,然后通过CNN混沌系统进一步提高数据加密前的安全性、保密性。

4校园局域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4.1计算机设备的重点维护在购买计算机硬件设施时,切忌盲目追求成本的低廉,而是应以计算机硬件设施的质量作为选择标准,从而为校园局域网的运行构建良好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环境,以防止因计算机硬件设施漏洞所产生的校园局域网安全隐患。同时,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设备维护部门,指派能力较强、责任心较重的人员负责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更新系统、修补安全漏洞,对计算机设备实现规范的存储,防止计算机设备的人为损坏,提高计算机互联网使用的安全系数,详见图2。图2多媒体数据分级加密流程

4.2加强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技术素养由于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无法保障使用者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常会使计算机网络受到安全威胁。因此学校应着手针对师生进行计算机互联网规范性应用、计算机安全应用意识培训,提升师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同时也需要加强校园局域网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与检测工作,计算机管理人员针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积极学习,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有效应用,为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多方面的有力保障.4.3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方案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发展步伐,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成为学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学校相关部门应尽最大努力,制定健全、高效、合理的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方案,同时通过系统培训加强教师与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使用的规范性,为校园局域网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学校也可以将校园局域网计算机互联网的运行维护与安全工作等岗位职责落实到个人,将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为校园局域网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学校的教学工作越来越离不开校园局域网的参与,同时校园局域网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样,为了进一步提升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相关工作者就应全面分析对校园局域网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隐患,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校园局域网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作者:李果果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

计算机应用2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及其附属组织的肿瘤。恶性骨肿瘤在南京地区2007-2013年<24岁人群中的死亡率居第4位[1]。另外,骨肿瘤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提高骨肿瘤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公认的骨肿瘤诊断“金标准”为病理学检查,但其受取材部位、数量等因素影响较大,且取材过程为有创检查,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3]。影像学技术在骨肿瘤的临床检查中应用广泛,常用的有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CT主要是利用X线断层扫描,电光子探测器接收,并把信号转化为数字输入电子计算机,再由计算机转化为图像,是一种无痛苦、无损伤的辅助检查工具。其用X线束对人体部位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的断面或立体图像。CT可以提供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清楚地显示病变。DR是X线透过人体后,经过X线探测器采集和计算机系统处理,在数秒内快速地再现X线摄影图像。其原理是利用X线的穿透作用,X线在穿透人体时,被含钙的成分(骨)、水分(血液等)、软组织(肌肉)等吸收而减弱,因此可以呈现出所检查部位的基本形态。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然后转换成图像。其根据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产生能级间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新检查技术,对人体无害[4]。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同,基于此,本研究探讨CT、DR、MRI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澧县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34.2±3.9)岁;骨肿瘤位置:脊柱6例,股骨14例,胫骨7例,桡骨3例,肱骨3例,骨盆2例,尺骨1例。纳入标准:骨原发性肿瘤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良性或恶性骨肿瘤者。排除标准:①转移性骨肿瘤患者;②DR、CT、MRI其中一项未进行检查的患者;③未做病理学检查的患者。方法:36例患者均进行DR、CT、MRI检查。所有患者在检查前,明确无禁忌证,由医护人员指导其做好准备工作。①DR(PHILIPSDigitalDiagnost3)检查: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在120~300mA。②CT(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As64排CT)检查:球管电压120~140kV,球管电流120~200mA;采集层厚为0.625mm,螺距为0.938∶1,重建层厚为2~5mm,重建间距为5mm,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矩阵为256×256~512×512,FOV为20~40cm,显示骨窗用骨函数:窗宽为1500~3000HU,窗位为300~800HU。③MRI(PHILIPS3.0T)检查:表面线圈,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序列、T2W1及脂肪抑制序列、质子密度加权像,然后再根据患者病情、肿瘤位置确定扫描方式,扫描层厚设置为5mm,扫描层距设置<1mm,FOV为20~40cm,矩阵设置为256×256~384×512[5]。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以双盲法进行判读及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病变准确定位、病变范围、病灶内部变化、骨髓变化、骨质变化、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变化[6-7],并将所有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观察指标:分析DR、CT、MRI3种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病理学检查结果:36例骨肿瘤患者中,22例为良性肿瘤,14例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12例,脂肪瘤2例,骨血管瘤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3例,黏液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骨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淋巴瘤2例,长骨造釉细胞瘤2例。DR、CT、MRI对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DR、CT、MRI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对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骨肿瘤是指发生在人体骨骼及相关组织(包括神经、骨髓、血管、脂肪、肌肉等)的肿瘤,临床根据骨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细胞来源等将其划分为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一般情况下,良性骨肿瘤的发病速度比较缓慢,很少出现转移,同时也比较容易被根治,预后效果较好;而恶性骨肿瘤的生长速度极为迅速,在早期便能够发生转移,患者治疗的预后效果也较差,其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肿瘤与自体内其他组织器官转移到骨骼的肿瘤。骨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大部分骨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很多患者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因而骨肿瘤的临床诊断较为复杂,目前可用于确诊的方法仅为病理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影像学方法已成为临床上诊断骨肿瘤的检查方法。影像学发展早期,DR检查为主要手段,其主要优势如下:①能较为清晰地显示细薄的骨膜反应;②能反映部分骨肿瘤造成的骨质改变和大部分病灶内的钙化;③骨肿瘤的整体显示效果较好;④价格低。但其对位于脊柱、骨盆、颅底等部位较小肿瘤的显示有一定困难,且对软组织肿块显示也有困难,另外,DR平扫有较小剂量的辐射[8-9]。本研究中DR对22例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仅为40.9%,对14例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57.1%。相对于DR检查,CT检查能较为清晰、准确地显示出结构复杂的骨关节和骨结构的小肿瘤,如盆腔等,也能准确地显示骨质破坏、硬化、增生及病灶边界[10]。CT检查密度分辨率良好,对骨肿瘤的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能显示出内部结构的微小钙化情况。然而,在对骨肿瘤骨膜细微变化的显示方面,DR优于CT。本研究中CT对22例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7.3%,对14例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64.3%。可见CT诊断骨肿瘤具备明显的优势,尤其是随着多排螺旋CT扫描设备的出现,让骨肿瘤的CT征象具备更加显著的优势,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患者骨质的改变情况与病灶边界,对于复杂部位较小的肿瘤也能够很好地显示出来。但是CT诊断原发性骨肿瘤时也有不足之处,即不能清晰反映患者细薄的骨膜。即便CT在诊断原发性骨肿瘤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但是其所具备的优势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四肢骨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够做出正确诊断,因此,CT在目前仍是临床检查原发性骨肿瘤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临床越来越重视MRI诊断骨肿瘤的价值,较之DR和CT,MRI检查更能清晰地将病变组织结构、病变范围、骨髓水肿以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显示出来[11]。然而,MRI扫描时间较长、操作环境幽闭,患者较难适应,且检查不同部位可能需更换线圈,在操作流程上较DR、CT更为繁琐[12]。本研究中MRI对22例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1.8%,对14例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1.4%。可见MRI在诊断原发性骨肿瘤中具备更显著的优势,不仅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患者病灶具体范围、软组织肿块情况,还能将患者的骨质水肿、钙化等情况反映出来。本研究结果显示,CT、MRI对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CT、MRI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考虑操作方式、价格等方面情况,CT检查更具优势。综上所述,DR、CT和MRI3种影像学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各有优缺点,在良性骨肿瘤的诊断方面MRI和CT的诊断价值优于DR,所以掌握这3种不同技术的特点,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骨肿瘤的检出率。

作者:王霞林 单位:澧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计算机应用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以推动教学课堂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重要。微课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堂的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其简单的短视频和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教育对计算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创新产生了非常核心的影响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微课逐渐成为计算机教学课堂的辅助教学方式,并得到广泛应用,也受到学生的喜欢。本文分析了微课在电子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使用规律,并将微课教学课堂作为整合全产业链前景的关键一步。

1微课的简介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其简洁、全面的视频教学以灵活的方式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随时实现对学习的训练和思考。微课作为最新的辅助教学方式,将微课引入课堂阶段,对于推动整个课堂教学行业的改革创新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将起到关键作用。在课堂上,提高学习基础理论具有实际意义。(1)对于教师来说,微课课堂教学可以有效不断地发现教学方法的不足,也可以改进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尽早进行改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基于微课交流,无需面对面教学交流。在微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微课进行交流,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刚加入的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自己的不同之处,进而完成骨干教师快速发展的目标;(2)对于学生来说,微课课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培训目的和学习培训水平,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要求,进行差异化的学习培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自己已经进行学习和训练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立即展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填补空白的目的。微课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为填补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2微课的特征

微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时间短、速度快。在校园培训中,一个课时大约是45min。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体验到了学习训练的疲劳,失去了学习训练的兴趣。最后,教学水平明显下降。与传统教育课程相比,微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对较短。根据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视觉效果保留的规律性,微课时间通常为10min,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2)课程内容简明扼要。微课教材内容将在10min内完成,课程内容的核心和难点因素将在10min内由教师讲授。微课课堂教学是对一些专题讲座和重点专业知识的解读,关键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特殊知识点。讲座内容比较简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掌握、消化和吸收,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3)资源容量小。微课视频和其他辅助学习工具的总量超过10MB,功能是可以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视频的不断播放,实现多元学习和训练,进而达到掌握重点知识的目的。(4)资源场景化。微课的重点教学方法是基于小视频。根据课程内容的教材内容,生成独特多样的结构和聚合主体控制模块,模拟学生可以进行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条件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避免传统教学课堂学生被动培养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自主学习的主观自学能力。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3.1师生对计算机化课堂教学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信息时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和专业技能。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关注计算机和专业技能,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对塑造学生专业技能和信息管理技术技能的主要作用。以“只需要会使用电子计算机”“与技术专业无关,只需要会使用办公软件”等概念。这种片面的认知能力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自学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意识也导致教学方法缺乏自主创新,更不能满足不同技术类学生对计算机水平的培养要求。

3.2课堂教学效果不足课堂教学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培养计划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塑造。计算机能力测试和英语使用工作能力测试仍然作为硬指标链接到学生毕业证书。所以,很多学生上课的具体目标,也是为了更好的根据成绩来拿毕业证。一些高校为了提高通过率,将课程内容与考试相结合,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创新理论和操作工作能力的塑造。

3.3教学方式缺乏自主创新该环节的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理论依据,在多媒体展示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课堂。教材内容规定了相关的考试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使用了优秀的教学设备,但实际上仍然没有实际效果,不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没有充分发挥利用资源,也没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3.4教学策略中概念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基础知识课堂教学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缺乏有效衔接。尤其是这个最新项目所涉及的一些计算机实验早已过时,与当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不符。因此,内容陈旧、缺乏客观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与发展趋势结合升级,但新的实验项目的产品研发需要一定的时间,高校还没有建立合理的开发设计管理制度。因此,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专业知识与学生接触的综合实践课程之间缺乏统一性。同时,投影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教材采用投影法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合作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

4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4.1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内容,开展面向生活的课堂教学微课的内容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专业知识,同时对于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完善微课课程的内容,需要明确相应的专业知识,使课程内容合乎逻辑,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专业知识。逻辑清晰,进而可以更顺利地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另外,要特别注意计算机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所引起学生的注意,极大的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在软件工程层面,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可以开展面向生活的课堂教学,在微课的内容中将计算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某种计算机知识或计算机语言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增强挑战微课的内容。根据与偏见生活的接触,微课中的计算机知识内容会比以前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并根据在内容优化上,对专业工作能力的软件工程学院学生的学习和培训有一定的提升,也会有一定的帮助[1]。

4.2保证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主题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是师生即时沟通交流的主要服务平台。教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充分利用,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深入教学课堂的专业知识。在宣布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充分准备,做好完整的教案设计工作,在课堂自学全过程中第一时间认识到学生的不足,并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有很好的解答,同时在微课教学中对核心和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详细分析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好课前反馈信息的收集,将学生的培训要求分成多个层次进行课堂教学,并进行一般工作组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消化课程内容。全方位的提高课堂教学,进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4.3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激发学生兴趣微课具有简洁、全面的优势。一般来说,微课在10min以内,信息化教学在简洁合理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对改变传统电子计算机和教学方式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为45min,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侧重于对某一知识的叙述。大多数时候,学生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微课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关键策略。微课属于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一种神秘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自然环境中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工作能力。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适当的心理状态下获得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动画,在短短10min的微课教育中展示自己的学习训练作品,老师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并表扬学生作品的成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快速发展[2]。

4.4微课助力计算机基础专业学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专业学习通常仅限于课堂,教师在课后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具体的指导和解答。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低,自主学习效率不理想。微课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便利,也为教师课后针对性指导提供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同学的表现收集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反映的常见问题,制作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分配任务,设置问题类型,让学生在微课的全过程中进行讲解学习。消化吸收专业知识。而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主体性不强,微课课堂教学不受教师控制,学生依靠微课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这也促进了逻辑思维的提高和资源共享。另外,微课学习完全由学生决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分配时间,不受任何时间限制。

4.5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微课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地减少了课堂教学、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微课由很多短视频素材组成。在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情况下,通常只需要不到10min的时间就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讲完。微课可以清晰列出基础计算机的核心内容和难点内容,然后进行重点解读。根据该方法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好这10min的时间,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段时间内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4.6微课所产生的计算机学习的巩固与拓展计算机与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是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分块,然后进行主题引导。每个章节目录都有对应的日常任务,这个日常任务具有课堂教学的正确引导和对接的作用。微课以章节目录为核心,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可以促进学习和训练,在实现明确的个人目标的基础上,合理拓展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PPT动画实际效果的设置时,老师在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章节专业知识后,制作微课,将各种动画融入日常任务,让学生发展实践活动,延伸学习训练[3]。

4.7教师评价微视频制作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征求意见。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要积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平台与老师交流沟通,然后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这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推进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并可以根据学习和培训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从而发展和提高学习和培训的质量。此外,在完成课程内容后,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评估,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尽快发展出自己的问题,力求完成每一个基础知识,被学生消化吸收和理解。

5结语

一般来说,在校园里,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非常关键的课程,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工作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由于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感兴趣,导致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时,教师可以将微课带入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用微课做到简洁、全面。围绕趣味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针对计算机基础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读和合理化改进。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率高,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效。

引用

[1]张海娟.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2):242-243.

[2]谢小琴.移动学习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以云班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科技风,2021(17):17-18.

[3]王倩.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25):166-167.乔智: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乔智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