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微课程建设研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微课程建设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微课程建设研究3篇

课程建设研究1

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高职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以江苏省最新的微课程评比要求为指引,依托超星学习通建设“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改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同时为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微课程;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不断整合,各级高职高校也正在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热潮。本课题组在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高职学校和课程特点,在“现代色谱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向资源开发+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发展,以期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1相关概念

SPOC是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网络课程,是慕课(MOOC)进一步发展的高阶替代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可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线上SPOC平台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使得线上数字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1],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首次分成了“微课”和“微课程”两种类型,明确提出了两种在定义、重点考察指标和报送要求等方面的区别,指出“微课程”是围绕某个主题,以系列微课为主要教学资源,经过精心信息化设计,以在线方式开展的简短课程。[2]“现代色谱技术”是我校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阐述现代色谱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色谱技术与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考试、药品检测技术技能大赛、专转本药学专业考试以及药品检测就业岗位等密切相关,学好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如色谱基本原理知识抽象晦涩难懂、高职生源和理解力差异较大、色谱仪器价高易损不能拆卸实训受限等问题,所以亟须改革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课题组充分研究学习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程”比赛方案,选取了“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的一个章节“气相色谱法”,精心设计制作了“微课程”,获得了江苏联院医药组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建设整门课程的微课程,同时开展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

2.1“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依据我校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特点,对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模块,选取教学内容。以江苏省首次新增的高校“微课程”比赛要求为指引,遵循“模块化”“课证融通”“与时俱进”等原则,构建“课程模块+拓展模块+深造模块”进阶式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包含课程模块知识点的系列微课视频及相应仿真虚拟实训操作演示微课及配套习题库资源;拓展模块主要是色谱行业最新进展的链接和知识点的拓展资源;深造模块主要是药学专转本考试色谱历年真题库及重难点解析微视频。

1。2.2“现代色谱技术”SPOC平台建设超星泛雅平台是以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集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3]。本课程选用超星平台开展微课程建设和组织SPOC混合式教学线上活动。每个知识点可依托超星平台镶嵌多种资源,如课件PPT、微课视频、知识点测试、拓展阅读,示例如图1(以模块二气相色谱法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为例)。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采用电脑网页端,还可以使用移动客户端的“学习通”。平台的签到、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问卷、分组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可实时采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活动设计基于建立的微课程,遵循进阶式学习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线上复习”等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职业素能。通过互动论坛、课堂主题讨论、问题项目驱动、情境模拟、虚拟仿真实训、辅导答疑、平台大数据反馈等方式,促进自主式、协作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前认知、课中强化、课后拓展的层进式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图2。

3.2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课程考核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考核评价,采集、分析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线上主要利用超星SPOC平台跟踪记录学生学习、作业和展示情况以及药育仿真实训平台的评分系统,线下的理论和实践课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另外辅以奖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线上+线下、过程+终结、理论+实践、奖励性评价为辅助”相融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具体见表2。

4“现代色谱技术”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4.1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技能掌握方面:传统教学中,往届学生曾多次反馈“现代色谱技术”是他们在校期间最具有挑战性、最难学的一门课,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由于课程抽象深奥、实训受限等客观条件,学起来特别吃力,成绩也不理想。对比了教学改革前后最近的2届学生,发现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采用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比16级(采用传统教学)在学习成绩、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有明显提升。17级学生在访谈中也表示微课程中的动画模拟非常便于理解抽象的色谱理论,在线虚拟仿真实训演示解决了老师演示一遍记不住的问题。(2)个性化学习、终身教育方面:微课程形象生动、资源丰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阶式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性。课程对接工作岗位,并融入了专转本历年真题和难点解析视频,虽然我校17级药学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该课程,但在实习工作中有需求或有志于专转本的学生,也申请加入了该课程自学,遇到问题在线留言,课程组的老师在线解答。

4.2学生对微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评价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代色谱技术”课程实施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调查学生对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线上的微课程以及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较为满意。同时也了解到部分有志于专转本继续深造的同学觉得该微课程让他们备考更加有信心。跟踪实习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学习本课程的同学,在实习工作中却要用到色谱技术,他们觉得该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自学平台。结语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渐成为高校教学新常态。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将会以此为起点,在后续届学生中继续进行探索完善。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微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将是课题组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月琴 马明 王秋云 何文涓 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微课程建设研究2

1引言

2019年4月6日,教育部领衔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如何推进“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成为专业及课程建设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过程中,借助混合式学习和移动学习发展趋势,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因此,在“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汽车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探索“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路径,并指导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作为“1+X”证书制度实践中的重要工作来开展。这样既能够使“1+X”证书制度指导课程建设,又能够使微课程建设服务于“1+X”证书制度,这对于促进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助力信息化资源建设,推动“三教”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之一,从2019年开始,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而《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步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一门课程。因此,该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尝试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课程建设过程当中,探索课证融通的途径,通过微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开展教学实践。

2《汽车运行材料》课程定位

《汽车运行材料》是我校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汽车专业入门课程之一,也是培养汽车运用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第一阶段课程。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引领,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科学课程的理念,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11个项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汽车行业相关人员从业所需掌握的,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汽车运行材料的使用性能指标、规格型号、正确选择和使用等实用知识,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内容,为学习“汽车维护”、“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培训(1+x)(初、中级)等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认识汽车运行材料关系到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关系到能源节约,关系到环境保护。同时,养成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工具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融入主题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育人。培养学生能认知汽车运行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能、功能和运用等相关理论,使学生具备汽车运行材料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汽车运行材料的认知、鉴定和选用等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和辨别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爱好和能力,打好汽车专业基础。自2013年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兴起以来,教育主管部门持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尤其是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下的居家学习,使得在线开放课程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在2019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我校于2019年开始启动领航计划建设,计划从2020年到2022年建设100门左右的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为基础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也在这一期间进行建设,并于2022年初获得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本文在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汽车运行材料》微网络课程建设探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在微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能够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在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按照了三步走的建设思路进行建设实施。第一步,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方法。第二步,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第三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

4“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

4.1课程建设过程的课证融通模式研究首先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已有资料进行收集,对“1+X”课证融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1+x”证书制度下的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设计“遵循职业教育理论,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意)、实证,四个维度综合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模式与难易度辨识”[3]。考核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按照岗位需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三个对接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难度级别。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基本要求中,明确了职业道德素养和基础专业知识的要求。对标准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框架(见上图1)。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符合《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的课证融通模式,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使得“1+X”证书与《汽车运行材料》课程两者有更强的相关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兼顾“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部分相关知识点和任务点的掌握。

4.2教材建设结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我校汽车专业教师为主体,编写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本教材《汽车运行材料》,已于2019年7月,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套使用。经过三年多的出版使用和教学实践,教材内容能够满足“1+X”证书中有关汽车材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使用反馈。实践证明教材较好的吸收了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教材为职业教育汽车类“互联网+”新生态创新示范教材,2019年被认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院本规划教材。在2021年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新型教材,202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4.3微课程建设微课程建设的主要过程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整理、教学项目的确定以及微课的制作。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实践,提升学习者体验的方式和方法。在线开放课程《汽车运行材料》从2021上半年上线使用以来,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解决了师生对于线上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满足了“1+x”证书培训过程中的汽车运行材料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展,和“1+x”证书培训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4课程思政的探索和融入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和国家对思政进课堂的要求,《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同样注重课程思政和“1+X”证书制度的融入。课程在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在每一模块开展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环节设计。中车行“1+X证书制度”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对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职业准则、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要求。再结合专业调研,掌握了行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并以此来挖掘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素养、工匠精神等作为思政主线,融入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5“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研究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研究结果的实际运用。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将《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同步应用到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和“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当中去,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自从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创建成功后,我校就开始着手准备将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实施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对接与融合,《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较早进行课证融通研究实践的课程之一。并根据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1+X证书制度汽车专业领域实施方案指南》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逐步调整、整合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做好“1”和“X”的有机衔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四年来,我校共组织了896人次进行了“1+X”培训和考核,通过率达到98%。其中,《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1+X"证书相关模块考核培训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相关知识技能,减轻了“1+X”模块考核过程中的通过难度。同时,《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线下教学,能够以线上教学方式开展,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还助力了学校领航计划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四年的“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的实践证明,“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在我校的实践,能够为我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并为我校汽车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我校实施过程中的“互联网+”模式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应用,能够推动“1+X”制度对我校汽车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为试点,推动了“互联网+”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促进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和推广。

作者:刘星 杨香莲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

微课程建设研究3

0引言

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程[1],可于一定程度上简化课程知识的教学难度,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更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所以为体现微课程的教学价值,实现高等数学的网络学习,教师还应掌握微课程应用要点,根据高数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微课程教学方法。

1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微课程教学优势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新颖性。微课程教学时长较短,且微课程包含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相比课堂讲授法来说更具新颖性。(2)灵活性。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所占内存较小,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上传至相应的软件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安排自由进行在线学习或离线观看,不受限于课堂教室,提高学习的灵活性。(3)互动性。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不仅可在观看微课程中进行知识学习,还能在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及教师进行讨论交流。(4)集中性。微课程内容知识较少,学习更具集中性和针对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对应的微课程进行学习,达到巩固知识、攻克难点的学习效果。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需教师加强重视,积极改进,有效利用微课程提高教学水平。(1)高等数学知识难度偏高,且班级学生基础能力存在差距。但在教学中教师易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既无法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也难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2]。(2)目前教学更多集中于课堂,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多以教材内容为主,使得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在课后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巩固和练习。(3)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在课后也缺少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得高等数学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

2基于网络学习的微课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专业能力。(1)高职院校及教师应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运用微课程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以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3]。(2)很多教师对微课程的了解应用程度不足,还需要学校能够集中展开相应的培训,通过共同学习、集体研讨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余时间也应多观看学习有关微课程制作及教学的视频资料,充分掌握微课程的特点及应用要点。同时班级学生能力及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且每单元知识难度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微课程教学运用前,还需对学生的情况及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对学生情况来说,教师可先对学生的日常测验成绩等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后通过观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进行掌握。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案,这样所制作的微课程,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才更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资源库,丰富高等数学教学资源。高职学校应建立资源库,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力度,主要需对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进。(1)教师端入口。对高等数学课程所对应的微课制作标准等进行设定,专业课程负责人针对微课程,对其制作模板、制作类型、制作要求等方面做出细化调整,保持微课程制作的规范有效性。(2)学生端入口。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结合高等数学教学要求,能够对学生端相关功能板块进行创新完善,主要包括预习模块、专项知识讲解模块、测试模块、拓展模块等。同时还应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状况进行监督了解,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微课学习效果和学习喜好需求,便于后续改进[4]。(3)竞赛端入口。可定期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发布相应的竞赛活动,包括知识类竞赛、微课制作类竞赛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能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微课程应用效果。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础的高数教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学生的能力等条件制作对应的微课视频,综合课堂教学时长对微课视频的时长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去对数和降幂”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针对“幂”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引入一些典型实例,配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降低知识难度,还更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去对数和降幂的作用”。

或者在学习“定积分”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简化知识复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的变化,真正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定义。另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于网络的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借助院校搭建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根据高等数学知识点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网络学习活动。例如在微积分章节内容学习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登录微课资源平台完成相应的测验任务,以及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推荐合理的微课讲解视频,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另外,对于网络学习来说,教师也可自主制作微课视频或下载网络优秀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微课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变学生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提高学习效果,体现微课程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转变学生地位,多引导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5]。首先对于课堂上的微课视频教学,教师应多设置学习问题,增加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对于网络学习,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在微课资源平台上完成知识的自测、预习、专项讲解观看等学习活动。同时,还可利用微信等软件推送一些优秀的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后可集体在群里就相关知识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完善微课评价,促进课程教学的优化。为保证微课程的制作效果,能够进一步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高职院校及教师还应对现有的微课评价工作进行完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邀请专业人员,组织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微课程评课交流活动,对微课程的制作效果等进行评价讨论,通过不断修改调整打造精品微课程。其次教师也应对微课程的实际教学应用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学习自主性、学习积极性等。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微课程制作还需完善之处,以进一步优化,制作更符合班级学生实际需求的高等数学微课程。

3结语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阶段,基于互联网背景,教师应加大对微课程的关注了解力度,明确微课程的优势特点,并全面分析目前高等教学存在的不足,能够更新观念,提升能力。通过建立资源库、优化课程内容、转变学生地位、完善微课评价等方式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水平,以微课程为有效手段,促进学生利用网络高效学习,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推力。

作者:赵兰云 单位:武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