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食品加工与生产论文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食品加工与生产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食品加工与生产论文3篇

食品加工生产论文1

摘要:食品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社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食品企业为提升加工与生产效率,积极应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推动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提高了食品加工与生产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利润,推动食品企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食品加工;生产管理;应用分析目前,从整体经济形势来看,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该背景为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食品加工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实行技术改革和创新,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积极实现材料、工艺等创新,全面提升食品加工生产水平与管理水平,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凸显品牌优势,逐步提升我国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中,是实现食品加工安全自动化、智能化、安全化发展的重要举措[1]。

1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分析

1.1专业分析与管理软件在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目前,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中应用的专业分析与管理软件以SAP软件(SystemApplicationsandProducts,SAP)和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MES)最为常见,本文重点对这两个系统展开分析。(1)SAP。SAP既是指一个公司名称,也是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名称,当前该系统已成为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软件中最可靠的软件。即通过向服务的企业提供本公司研发的商业软件解决方法以及对应的用户许可证。食品加工企业应用SAP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或改进自身的业务流程,提高流程的效率,继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SAP项目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和会计一共4个流程,将其应用在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中,主要是SAP项目的实施专家结合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现状引入SAP生产计划管理系统,通过制定更详细的生产计划,实现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在线管理,同时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类成本费用信息进行实时收集,最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上传至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或其他系统内。食品加工生产的部门可以将销售管理系统提供的产品销售预测信息作为指导,制定可行的生产计划,并制定企业原料需求计划,将其上传到采购管理系统中,方便采购部门结合库存管理系统中登记的相应存货数据安排食品生产,而且还能对整个过程中执行生产计划是否到位进行实时监控,完成生产的食品信息及时上传至销售管理系统中,将生产成本信息上传至财务系统中,形成对应的记账凭证。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应用SAP系统,可以实现生产、采购、销售和财务等环节的系统管理,确保制订的生产计划更准确,原材料供应更及时,同时还减少了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提升生产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2)MES系统。为打破信息孤岛,解决设备间无链接、互联网技术(InternetTechnology,IT)系统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间无链接现状,打造数字化工厂核心系统MES,实现生产执行全过程自动化,打通控制层接口和业务计划层接口,实现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能源管理、质量管理集成和设备状态管理等目标。其功能架构见图1。将其应用在食品生产与加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适应灵活的生产订单。食品企业MES系统生产模块的基础为物流信息,遵循自定义规则制订计划后,对员工的生产、加工精度、备料等方面给予建议,目的是缩小对员工的选择范围,降低员工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食品加工企业MES现场管理模块还能尽快将生产安排结果发送给现场管理者,以合理调整生产计划。②对加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根据食品行业MES系统的基本定义,企业在选择好产品后,该系统会自动提供对应的原料信息与加工路线,同时详细记录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操作信息,提升数据传输的准确性。MES系统还能对生产车间内的物料或半成品提供指定设备给予作业建议,并真实记录加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便于以后开展统计分析。③提升食品加工质量。食品加工企业应用MES系统能限制设备的应用,不同岗位的用户对应的权限不同,极大地减少了无权人员操作设备产生人为失误等带来的损失。在加工过程一旦发现目标不一致的产品,系统便可经车间生产管理(WorkinginProgress,WIP)暂停当前所有潜在的批次操作,减少企业的损失,提高产品的合格率[3]。

1.2信息采集技术在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自动化生产数据采集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该技术主要通过自动化控制手段对生产加工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对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的便利性与可靠性。该技术应用在食品加工与生产中主要是对机械的工作位置与机械量等进行控制,通过数据载体以二进制的形式开展数据运算从而达到数控的目的,当前已成为制造业信息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动化生产数据采集技术对数字程序控制是通过计算机得以实现的,因此该技术需要借助计算机提前根据存储的控制程序控制设备。在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中,信息采集技术常被应用在食品安全的溯源中。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技术,确保溯源过程快捷、准确及高效。在食品加工中,原料采集→生产制造→包装加工→物流运输→销售整个流程中,信息采集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信息不完整都可能引起整个溯源体系失效[4]。

2案例分析

2.1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明乳业)成立于1911年,主要经营各种类型乳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是我国高端乳品的代表者,中国乳业三强之一。近年来,随着光明乳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将“数据价值化”作为核心导向,构建了MES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在车间生产中。MES系统借助自动化领域内最先进的工业数据采集技术自动、实时、全面采集生产车间的各个数据,同时借助移动网络与工业网络开展信息的传递、汇总及分析,结合分析结果不断微调和优化生产环节,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优化。光明乳业MES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层级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共包含了16个模块,贯穿在收奶→预处理→灌装→后包→仓储整个生产流程中,并将数据整合至云端,最终形成方便快捷、完整的质量追溯系统,达到全过程控制乳制品生产质量的目标[5]。

 2.2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成立时间是在1999年,成立后短短的6年时间,便跃居为中国奶制品行业中营业收入第2的公司,并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蒙牛乳业于2013年6月正式启动了SAP项目,结合生产现状制定了五年战略规划,SAP项目结合蒙牛业务生产现状及乳制品行业未来前景,分为3个阶段开展,将2013—2015年2年作为夯实基础阶段,该阶段的重点是打造统一的平台;将2015—2016年作为精细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目标是深化并拓展应用;将2016—2017年作为协同优化阶段,重点是实现企业的全面协同与决策支持。在该项目中,后勤部门采购、生产、制定销售订单、仓储及财务管理执行的是ERP系统,核心为财务一体化,而销售部门、市场部门、服务部门则是应用管理客户关系(Customer-managedRelationship,CMR)系统,通过与ERP集成,以市场为核心。渠道业务部门应用管理数据库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MS),围绕渠道商与零售终端作为核心。自从启动SAP项目后,蒙牛乳业迅速引入了ERP和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双系统,在这两大系统的辅助下,实现了自身财务业务、产供销的一体化。到2015年,蒙牛乳业又引入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ManagementSystem,LMS),此后蒙牛乳业全国各地的所有生产工厂实验室、2个中心实验室均引入了LMS系统,涵盖了奶源入场检验、均质闪蒸、无菌灌装、贮存和运输所有环节。成品检验人员只需扫描样品对应的条形码,检验便完成,并将形成的数据上传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LIMS)中,并将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应用LIMS,进一步简化了蒙牛乳业的质量检验流程,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6]。数据显示,2016年,蒙牛自动化检测率高达95%,远高于乳制品行业平均自动化检测率65%,不仅如此,蒙牛乳业还实现了LIMS系统和SAP系统高效协同工作,成功建立了一键式质量追溯体系。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各种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在食品加工与生产管理,在提升食品加工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生产现状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软件,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哲 单位: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加工与生产论文2

农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上,确立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体现在全民丰衣足食上,同时还要求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质量。食品安全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必须加快传统的食品生产向绿色食品生产的转型,来推动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生物化学工程技术是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研究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对促进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向绿色生产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开发的绿色食品生产包括中国农业产品的7个大类29个分类的产品。其中初级农产品展30%,加工产品占70%。农产品绿色加工的比重较高。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调查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的绿色食品销售额为4557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达到4556.6亿元,同比增长2.19%。从绿色食品的国内销售市场来看,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呈增长趋势。国内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长。部分发达城市的绿色食品生产比重已经达到43.92%。这反映出中国绿色食品生产行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从中国绿色产品生产的渗透率,绿色食品生产渗透率较高的产品主要为大米、大豆、鲜果等。其中大米绿色生产的渗透率最高。大豆、鲜果的绿色生产渗透率分别为5.76%、4.98%。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绿色食品生产的渗透率相对偏低。特别是大豆、鲜果等产品,还存在较大的绿色生产加工的发展空间。在技术方面,主要倾向于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包括DNA重组技术、细胞融合大量培养技术、胚胎操作和抑制技术、酶的修饰和利用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生化工程技术、生物灭菌技术等。生物灭菌技术在绿色食品加工中应用及其广泛,它为食品安全灭菌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一)改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的作用1.增加果聚糖含量果聚糖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碳水化合物,但它不能够直接被人体的消化道吸收利用。果聚糖可以通过人体许多肠胃菌的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再被人体吸收。它广泛分布于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中,常用于食品加工的稳定剂、气泡稳定剂。一般的农产品中所含的果聚糖含量非常低。利用生物化学工程中的基因工程技术,将果聚糖的关键酶1-SST及相关基因分离出来,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基因转移到玉米、甜菜、水稻等农作物中,就可以提高相应的农作物的果聚糖含量,生产出果聚糖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产品。2.增加蛋白质含量优质蛋白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谷类的蛋白质含量为15%~20%,而优质蛋白的含量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种子中所含的蛋氨酸和懒氨酸含量较少,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将基因编码高的蛋氨酸和懒氨酸外源基因转移到谷类中,就可以提高谷类中的合成作用,从而增加谷类中的蛋白质含量和优质蛋白质的含量AG。3.增加油脂含量油脂中含量大量的单一不饱和脂肪酸。人体摄入过量的单一不饱和脂肪酸,会导致动脉官腔变窄或动脉硬化,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应用化学工程技术中的基因重组技术来开发优质新的营养物质,从合成酵母中提取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酶基因,在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生物合成酶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就会提升植物种子中相应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利用这类农作物种子,就可以生产出相对健康的绿色植物油脂。

(二)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性的作用在食品加工中,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往往会添加很多的防腐剂及其他添加剂。其中部分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害。当人体摄取量超过规定的标准时,容易诱发癌症等疾病。应用化学工程技术对食品进行微生物灭菌,或利用蛋白质工程定做新的蛋白质代替化学添加剂,来提高食品中酶的稳定性,就可以在减少了化学添加剂使用的基础上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从这个角度来讲,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具有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性的作用。

(三)降低农药残留的作用化学农药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全球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显示,化学农药的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农产品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将传统的化学农药更换为生物化学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抵御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害,还能降低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率。如在水稻中添加Bt蛋白基因。当Bt蛋白基因进入害虫体内,就会对害虫的蛋白功能造成障碍,从而阻碍其正常生长发育,实现绿色杀虫的目的。使用该技术控制水稻虫害,可防御的虫害类型较多,效果好。有研究表明,Bt蛋白在水稻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可以使水稻增产约11%。可见生物化学技术在低于农作物病虫害中的重要作用。
三、绿色食品生产中生物化学工程关键技术

(一)固氨转化技术固氨转化技术指一种能够把单质状态的氮气转化为氨基氮或硝基氮的技术。氮元素是农作物生产必不可少的养分,然而空气中的单质氮是不能够被农作物直接吸收的。要使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氮元素来促生长,就必须采用一种具有将单质氮固化并转化为可吸收的氨基氮或硝基氮。固氨转化技术是通过在植物根据接种具有固化氮气功能的细菌,是农作物根部形成固氮菌,再由固氮菌来孤单和转化单质氮,实现农作物促生长的作用。王嘉祥研究表明,虽然许多细菌具有固化氮气的作用,但大部分种作物具有排斥固氮菌的作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应用于固氨转化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作物对固氮菌的排斥作用,使二者和谐共生,共同促进农作物生长。

(二)生物灭菌技术食品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受环境因素影响难免会发生二次污染。二次污染的根源主要为食品中的微生物。存在于食品中的微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不断增多,最终导致食品发生败坏。为了防止食品败坏,在食品加工环节可以引入化学工程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灭菌。绿色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微生物灭菌方法包括火焰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过滤除菌等。生物化学工程灭菌主要利用微生物的死亡动力学原理,通过采取多种手段,使蛋白质发生变形,致使微生物死亡的过程。一般灭菌死亡速率与残存的微生物数量成正比。灭菌速率与微生物的种类、大小、温度及微生物的耐热性有关。因此,同等温度的灭菌条件下,灭菌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好。耐热性的微生物芽孢除外。耐热性的微生物芽孢的死亡速率是渐进性的。只有超过一级反应规律,才能达到工业无菌的标准。在农作物生产环节,还可以采用空气灭菌技术来控制病虫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根据微生物好氧发酵的作用,选择微生物相对集中的位置设置无氧除菌设施,可以有效的控制一定空间内的细菌、霉菌包子等微生物数量,预防农作物病虫害。除菌设施还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研究地面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含量及其与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之间的关系,针对性地设计灭菌条件。四、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是生物化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利用微生物生长动力学,通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和控制,以及对升华反应器的针对性设计,来实现产品安全分、提取和精制的过程。发酵工程在乳制品生产加工中应用极其广泛。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上讲,发酵是无氧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同时作为电子的供体和最终受体并生产能量的过程。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植被微生物菌体、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如乳酸球菌作为发酵剂应用于黄油、酸奶油、硬质及软质奶酪生产,可以直接作为发酵剂投放。按照市场上70—150ml通用发酵剂包装量,细菌细胞数为5×109~50×109cfu/ml,用360ml浓缩型的乳脂球菌发酵剂可接种到2273kg原料乳中,发酵生产出硬质契达奶酪。如果采用传统的发酵剂生产,同等产量的硬质契达奶酪需要至少21kg乳制品生产发酵剂。将乳酸球菌应用于乳制品发酵工程,不仅可以提高乳制品发酵的质量,而且有利于降低乳制品生产的成本,提高综合效益。这也反映了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应用与绿色食品生产重点重要地位。五、结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作为影响百姓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绿色食品生产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为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建议企业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多采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技术,降低食品生产中的化学残留,来确保绿色食品生产的安全性。

作者:韩新语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食品加工与生产论文3

1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型国家,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环境还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催生了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农业经济战略的选择。1990年我国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经历了提出概念、建立体系、工程实施、稳步推进的发展过程。将近30年的努力,目前绿色食品产业模式鲜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环境保护、农业发展、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2018年年底,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超过了900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超过了20000个[1],既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收入,实现互利共赢。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发展,但当下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仍然难以满足我国人口和资源的需求。绿色食品初加工产品中70%为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粉、大米、大豆等。而绿色食品深加工产品60%集中在调味品、食用植物油、酒类、液态乳等种类中。整体而言,绿色食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产品存在品类相对单一,产品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初加工产品远多于精加工产品,市场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长此以往将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不利于形成产品规模效益,还会制约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2绿色食品加工的难点

2.1原料供给不稳定初级产品的种植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我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数量、种植面积、总产量每年都呈增长趋势,但实际生产规模偏小且分布不均、经营分散[2],并且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无形中增加了原材料的不可控因素。产品原材料达标是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基本条件,只有达标的原料才能投入生产加工,在3年绿色食品标志有效期内,受环境、需求量、成本价格等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消除原料供给不稳定现象,因而成为一个加工难点。

2.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人们的生活逐步往快捷便利的方向前进,对绿色食品的要求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了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涌现。但绿色食品要求实施“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3],对产品的加工工艺有着严格的要求。原料、辅料、添加剂等的高标准投入规定直接升高了产品的加工成本,而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加工产品的工艺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不能有效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制约了绿色食品加工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力度薄弱,能适应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并能实际运用于生产的高新技术成果不多,使得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缺乏强劲的科技推动力。

2.3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质量标准体系较为完善,但一个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形成需要经历原料生产、采购、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仍很难做到建立一一对应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并全面覆盖,使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不少产品因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和督促,最终无法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此外,还存在着一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通过认证后,放松了对生产的管理和产品的提升,致使质量低于标准而成为不合格产品。绿色食品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在对加工企业生产全过程和产品质量的长期监督中存在关系不协调、管控不严等问题,直接削弱了对过期商标、假冒伪劣产品、侵权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2.4亟需树立企业品牌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生产标准比普通产品要高,自身具有较好的附加值,销售价格也比普通产品贵,主要面对具有消费实力的中高端人群,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纵观市场发现,很多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包装都过于简单,同类产品参差不齐,没有突出的标识,认知度不高。企业在生产销售绿色食品加工产品时,品牌意识不强,没有积极的、及时的树立起自身品牌,致使产品商标不知名,企业品牌不出名,无法充分发挥出产品的品牌价值,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失去了产品自身具备的优势。另外,企业还应该维护好自身的品牌形象,真正落实好企业标准化生产,严防严控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不做违法违规行为,损害自身形象。

3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建议

3.1稳定原材料供应为保证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稳步发展,需要优先做好原材料供应。影响原材料供应稳定的最大问题是供给需求的不平衡,当下急需优先解决。首先,可以继续加大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并扩大建设规模,突破原材料短缺、供应不足的瓶颈问题。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源头,也是监控管理的起点,因此有必要建造一批高标准、高规模的生产基地,形成基地与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其次,建设过程中需对原材料进行系统分类,有针对性的建设培养,形成多种类型的原材料供给,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加工企业的需求问题,避免再出现原材料距离加工企业太远,造成运输线长、成本高的问题。再者,针对某类原材料供给过量、生产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加强生产企业的建设推广,消耗过量原材料,积极推进绿色食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2提升发展生产技术随着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未来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则需要更稳定、更优质的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而技术是一切产品质量的终极决定因素,产品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新时期的消费者要求食品更安全、更健康、更便捷、更营养,这也是绿色食品加工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加工企业而言,生产技术升级需要资金的支持、科研的支撑,为了更好地适应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发展需求,需要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入,运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手段实现产品的精致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以高质量产品赢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加工企业还可以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进行技术联合,促进科研实践和生产开发的有机结合,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有效应用,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工艺壁垒,实现现代先进科技的融合。

3.3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生产环节多,加工工艺繁杂,现在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许多监管盲区,而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摸索、改进和建立。可以尝试将绿色食品技术引入企业自有体系中,使绿色食品的监管更切合加工企业自身特点。针对加工产品设立明确的关键控制点,从点到面实现产品体系的全面推广和全程管控。绿色食品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监管机制来保障,因此需要加强基地、原料、企业、产品等多方面的管控,建立可追溯的监测体系,强化企业获得认证后的全程监督,源头上强调农资准入原则,生产中严格执行标准以规范绿色食品的加工,销售中加强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进行品牌信用监督,实行责任制度保障市场秩序,维护绿色食品的良好形象。

3.4发挥品牌效应绿色食品品牌价值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4],是企业产品价值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志体现,差异化价值的竞争优势是品牌价值的关键体现。企业需要充分挖掘自身产品的优势,并与绿色食品标志有机融合,塑造企业自己的强势品牌,扩大销量,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认知度和公信力,充分把握品牌发展的机会,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引导消费者认识企业品牌,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企业影响力,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条件。

3.5培育龙头企业一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建立,面临着厂房、原料、加工技术、资金、市场销售等等诸多问题,政府部门的扶持是解决企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有力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财政预算中适当增加绿色食品预算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资金奖励、政策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助力于解决加工企业与基地原料、生产劳动力、工艺技术合作等各方面的矛盾,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解决困难,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环境。而龙头企业连接市场和基地,竞争实力强,能起到良好的领头带动作用,突破产业化制约瓶颈。因此,需要重点扶持一些规模大、产品开发技术水平高、具有品牌优势、市场潜力大的加工销售企业,培育出绿色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带领更多的绿色食品企业向前发展。另外,可以通过多种入股形式,打破界限发展联合模式,组建绿色食品加工集团企业,带动区域地方经济,促进当地产品类型的多样化。

4结论

绿色食品加工产品顺应时代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5],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当前迫切的食品需求,今后农产品会逐步往初加工、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举措。目前绿色食品加工产品仍存在不少难点,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的参与协作才能迎来新的进步,加工产品的合理化、优质化才能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迈上新台阶,拥有更好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马渝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难点及建议分析[J].现代食品,2019(15):34-37.

[2]席晓东,杨柳.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25(5):20-23.

[3]乔春楠,李显军.绿色食品加工产品发展现状与难点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6):25-28.

[4]李雯.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难点及建议[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3):127-129.[5]高雅楠.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J].化工管理,2017(34):16.

作者:洪泽雄 莫玲宾 郭大捷 单位:潮州市庵埠食品工业卫生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