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数据技术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智慧城市”“大数据”及“物联网”都是时代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更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及“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智慧医疗为例,对当下智慧城市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和举例说明,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使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和高效。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
1.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定义
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应运而生的课题,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和了解以下三个问题:
1.1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发展特征21世纪是被信息和数据所主导的时代,无论是在国家决策、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和数据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大数据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关的大数据体系极其庞大;其次,大数据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常见图片和视频,还有网络日志和地理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对于城
市的发展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1];最后,在与物联网技术相互衔接的情况下,大数据信息可以实时传播,具有及时性和高效性,使城市发展的速度大大提升。
1.2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智慧城市”是IBM公司“智慧地球”策略的延伸。2009年,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将感应器融入楼宇桥梁建筑、公路铁路交通、给排水管网、油气管道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智慧城市所包含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与重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摸索智慧城市的发展体系。2012年我国正式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发展名单,其中包括不同地区的90个城市。2014年,根据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相关部门正式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十余年来,经过诸多国家对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实践表明,它将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已经逐渐发展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与逐步兴起的物联网技术,使城市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
1.3什么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全新升级,通过强大的信息传感设备,在“物品”与互联网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而这个“物品”泛指一切,也就是说,物联网是让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当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时,可以通过实时的信息交换,形成一个智能、高效的管理平台。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强大能力,世界各国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重点发展领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十二五”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指导,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改变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实促进城市的发展。
2.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三者之间的联系
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都是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开启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反而言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也促进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
2.1大数据是建设、发展智慧城市的根本条件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策略是通过对众多数据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所得来的,但是这些数据来源于各行各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数据体系相当庞大。在传统城市发展中,采集数据需要G-知音-物联网耗费较长的时间成本和较大的人力成本。在智慧城市中,大数据使信息采集工作智能化、自动化,以最高的效率将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分类汇总,为地方政府提供制定城市发展策略的依据,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条件[3]。
2.2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有推进作用在智慧城市中,物联网将一切事物高效地联系在一体,并利用自身智能化和信息处理自动化的技术特点,赋予智慧城市较强的发展动力,实现智能化城市管理,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3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需求可以促进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政策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前提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脚步也将逐渐加速。城市发展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生活,都向着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逐渐转变,对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考验[4]。要想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持续提供动力,就必须加强对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需求可以促进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
3.以智慧医疗为例简述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应用,无论是手机、手表智能化功能的使用,还是共享单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投放,都离不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庞大的信息网络,当今社会医疗服务系统的智能化改变更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笔者就以智慧医疗为例,深入探讨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1智慧医疗中常用的物联网关键技术从整合医疗信息到监测患者病情、从医院智能管理到远程医疗服务,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其中,以下几项技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1.1射频识别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即电子标签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识别相关信息,回传至管理平台,使被标签的物品信息可视化。在医疗领域,射频识别技术得到
了广泛应用,通过这项技术,可使患者信息平台化、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长期监管简易化。例如患者在医院开药后可以通过扫描药物身上的标签和二维码识别药物信息,了解药物的生产批次以及生产厂家信息,有利于提高用药安全性与可靠性。
3.1.2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当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医疗领域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和信息采集都将依托传感器技术实现,可以迅捷地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为治疗提供精准信息。例如患者在入院治疗时需要提交一般资料与基础信息,此时可应用传感器技术高效测量与上报,提升患者诊治的效率与质量。
3.1.3GPS定位技术当今社会,GPS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它可以实时获取时间和空间信息,快速实现地理定位。在医疗领域中,药品、医疗器械乃至医疗废物的运转过程,都离不开GPS、GPRS定位技术的支撑,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获取供应链信息,在出现异常问题时快速做出决断。
3.1.4图形码技术在物联网的众多关键技术中,图形码技术成本较低,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中。它包含了条形码和二维码两种形式,一个图形码中可以包含大量信息,比如,采血试管的标识、彩照预约等,多采用图形码技术代替手写单据,不但节省了人工成本,还可以减少错误发生率。再如,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扫描试管上的信息识别患者的具体检测项目以及血压样本采集量要求,改变了以往人工询问与手写记录的传统方式。
3.2大数据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渐发展,多种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医院的智能化建设和远程医疗两个方面。
3.2.1智能化医院建设在现代化智能医院的建设中,应用了大量的物联网技术。无论是为患者提供愈加便捷的诊疗服务,还是提升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效率,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数据和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支撑。
3.2.2开通预约挂号平台挂号是患者与医院开始连接的第一步。在以往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在就医时需要到窗口排队挂号,排队时间长,窗口工作人员工作量巨大,消耗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国众多医疗机构纷纷开通了互联网预约挂号平台,充分结合RFID、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利用一台小小的手机,一键解决挂号难问题。比如,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智能医疗平台上,挂号功能就十分完善。平台对医生按照就诊院区、科室准确分类,科学划分诊疗时段,提前上传医生出诊日期,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医生和就诊时间,挂号成功后该医生、该时间段自动锁定;同时,通过智能医疗平台挂号时,只要输入身份证号码,医院即可完成对患者姓名、年龄等基础信息的初步采集,大大节省了问诊时间,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便捷的服务。
3.2.3建立电子病历电子病历详细记录了病人的病史信息、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可以帮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往,医院主要采用病历本记录患者相关信息,在每次复诊时,医生需翻阅病历本才能了解病患的病情信息,一旦病历本丢失,则需要重新询问、整理病例信息。而电子病历可以快速地完成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处理。现在,应用RFID技术,通过身份证、就诊卡等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对患者既往病史、检查结果、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案等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安全储存,形成长期有效的电子档案,在诊疗过程中,通过一张卡片或者一个编号,病人的全部信息就可以一目了然。比如,某位患者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初次诊疗中,医生通过识别其二代身份证获取患者基础信息,并通过询问为其建立起电子病历,明确记载患者发病时间和症状,并通过判断开具相关检查,检查结果的图文内容也将及时上传至患者个人电子病历中。如患者需要办理住院或者通过手术治疗疾病,病房及手术医生只需通过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充分了解病患信息,大大增加了信息流转的及时性,提升了医院各部门的沟通效率。
3.2.4病房智能护理病房的智能护理也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主要体现。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快速识别患者基础信息,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采集;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病房的智能管理,实时保持护士站与病房内的通信,及时获取病患紧急情况的报警信息等。目前,在各大医院的病房护理中,图形码技术应用较为普遍,即在患者办理住院时,根据个人信息生成图形码腕带,这就形同为每位住院患者打上了一个固定标签,通过图形码,医护人员可以掌握患者的全部诊疗信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仍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患者在办理入院手续时,利用图形码技术与RFID有效结合,对患者的基础信息、门诊电子病历等进行信息整合、储存,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医护人员通过识别二维码,即可全面掌握患者信息。在进行测量血压、体温等日常护理中,可以通过传感器设备和技术,结合患者的专属二维码,及时上传结果。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这个专属标签,查看手术医生或管床医生的医嘱和用药方案,在输液、发放药物时进行扫码核对,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失误。
3.2.5药品跟踪监管在智能化医院的建设中,将物联网RFID技术应用于药品的储存、配药、领取、使用等一系列流程中,可以有效避免药品在使用时出现的纰漏。通过RFID的标签功能,从医生开药、药局分配、护士给药,到最后的患者用药,每一环节的负责人可精准核对药品信息,使药品使用的全部过程得到有效跟踪监管,从根本上杜绝用药疏漏,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以医院中最常见的输液为例,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巨大,涉及药品信息烦琐,相同药物不同批次的用法和用量都不尽相同,护士在使用药品时极易出现疏漏。通过物联网技术,护士在为患者注射药物前,可通过药品RFID标签了解药物的批次等详细信息,与患者信息和医生处方进行仔细核对,减少药物使用错误带来的安全隐患。
3.2.6血液信息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加强医院对血库内血液信息的智能化管理。通过RFID和图形码技术,为血库内每一份血液样本设立标签,对献血者信息、血型、血液RH值、献血时间等具体信息精准记录,使用时可快速检索查询,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通过传感技术,还可以对血液流转过程中的环境温度等信息进行采集监测,确保血液的合理储存。3.2.7远程医疗所谓远程医疗,主要是采用传感器技术,通过手机、手环、手表、腕带等可穿戴设备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将所获取的信息传送至监护人及医生终端,以便被监控人出现紧急健康状况时及时救援。近年来,我们生活中所出现的智能健康手环就是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远程医疗中的产物,尤其在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语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时代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医疗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对智慧城市中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将愈加显著,智慧城市在大数据时代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是我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所必须不断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作者:李滢 单位: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技术研究2
1引言
审计人员投入不足,覆盖范围有限;人员能力有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经营层的重视程度,领导重视,投入资源就大,独立性强,反之,审计工作则容易缺乏独立性、权威性。这些企业内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是大多数内审人员的切身体会。那么,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无疑是新阶段审计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消除了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幅降低了内部审计在监督环节的盲点,突破了内部审计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的不足,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研究创新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拓展其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的应用边界,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效率和效果。
2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理念和重要性
2.1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理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概念目前还比较模糊,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对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进行解读,比如杨勇(2020)认为在传统的审计数据分析中,在大量数据面前,人力分析显得较为笨拙,不符合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企业要尽快转变传统审计工作理念,结合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归纳和整合进行创新,优化审计分析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2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也逐步实现了电子化,由此形成了海量复杂的数据,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即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并获取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数据信息,得出恰当结论,以高效完成既定的审计目标,科技赋能企业发展。
2.2.1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有助于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发生了质的变化,审计工作环境、审计工作方式、审计取证方法,乃至审计报告的呈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已经不再局限于事后的审计监督,而是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稽核的全覆盖审计监督,通过建设审计预警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很直观地掌握重要风险环节,及时跟进排查;可以很便捷地采集到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不受区域、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2.2.2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审计的工作方式,由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地采集审计数据,大大降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审计资源的投入,大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2.2.3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不单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对被审计部门的信息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张昊:企业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创新研究财税审计在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工采集容易引发的失误,提高数据采集、清理、分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轻松高效地完成许多传统审计方法下无法完成的审计工作,比如风险预警,传统审计方法多是事后进行监督审核,此时如果发现问题,该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已经难以挽回,而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及时预警风险事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内部审计流程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能力塑造,实现由点及面的内部审计业务水平全面提升。
3企业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技术手段,是实现审计增值服务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企业战略方向和高水平人才的缺失,内部审计常常不受企业高级领导层的重视,内部审计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也因此而失去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土壤。具体来说,当前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有几个方面。
3.1企业对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更为侧重销售、生产、财务、人力、质量、运输等关键环节,企业的资金分配和投入也往往更侧重这些领域,对于内部审计,往往被定位服务部门,导致内部审计大数据审计技术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部分企业的经营决策者由于缺乏财务、审计和法律知识背景,理解审计信息的能力不足,所以并不十分重视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下降,由此也带来了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开发上的投入不足,进一步降低了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成果输出,最终导致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开发上的边缘化。
3.2企业高水平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匮乏在我国,目前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水平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属于近年来新兴的技术领域,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的人才不多,具有相应的技术操作经验和成果输出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且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在不同企业间流动以后也常常难以融入新的企业,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人才就较少在人才市场上流动,因而造成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大学审计专业的培养较为基础化,偏重财务会计基础、审计基础和其他相关理论基础,实际操作水平较低,对于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而言,更是少有接触,因而无法向社会和企业提供充足的大数据内部审计人才选择基础。另外,不同企业的审计环境是不同的,大多数企业现有内审人员均是财务、审计、法务出身,对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认识不足,知识更新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需要。
3.3企业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方面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手册不健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技术方法,其配套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手册目前都不健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加强企业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革新,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手册,提供可供操作、可供学习、可供复制的技术方法成为内部审计人员新的工作思路和研究课题,以规范化大数据内部审计工作。
3.4企业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方面的内部控制管理不合理内部审计由于在企业中扮演独特的角色,往往还承担着发现企业管理漏洞,提供决策分析参考建议的职能,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下,内部审计人员会大量接触企业的各种信息数据,如客户数据、财务数据、生产数据、职工数据等,许多都是属于特别敏感、保密级别的数据,在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的背景下,企业也日益重视网络信息数据,对人员的职责分工、授权访问等进行了一些限制,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企业存在内部审计职责分工不清晰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的权限和风险合规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如何清晰的划分,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权限如何清晰的分配,乃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对于可以访问的信息数据内容、范围,访问的信息数据能否支撑审计发现和审计结论,在审计中能否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泄露信息数据都值得考究。
4企业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提升路径
毫无疑问,目前大数据的价值越来越被人深度挖掘出来,其应用的前景更为广阔,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正是基于海量的数据采集基础,利用数据分析及建模技术实现对海量业务数据的精准、实时挖掘,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应用于审计项目,解决传统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接不上数据、说不透问题、讲不清业务、看不清未来”的挑战及难点,为优化企业监督管理服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在审计人员个人层面,都应该转变审计观念,认识到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价值,并加强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学习和开发投入。
4.1加强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成果转化,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审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根据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效来提升的,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依托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来提升审计成果,促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更好地进行决策辅助,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企业管理层应该理解大数据内部审计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推动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技术开发投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便利性和工具有效性,而内部审计人员要同向而行,积极利用企业提供的审计环境,学习和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水平,以企业的核心利益和风险管理为导向,推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革新,加强审计成果转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4.2加强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技术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技能针对目前企业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行业发展特点,企业年度审计计划应制定相应的技术培训计划,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上可以灵活多样一点,采用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由内部有经验的老审计人员进行“传帮带”,也可以依据《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外部审计资源,适当邀请外部的大数据内部审计专家来授课,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网络授课或现场授课培训,也可以组织审计人员去参与一些社会组织举办的行业交流活动,用以开阔视野,在培训内容上不应墨守成规,组织审计人员与优秀的企业同行交流,了解一些先进的做法,积极引进创新,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此外,可以通过人才流动,通过内部轮岗,将IT人员引入内审团队,将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大数据分析人才作为重要的补充,提高审计团队整体的业务水平。
4.3制定大数据内部审计操作规范,促进大数据内部审计有规可循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在企业的实践和应用,制定较为完善的大数据内部审计操作规范和实施手册成为一种客观要求。目前国内外有一些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指南,比如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制定的一系列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国内有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分别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和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但属于较高层次的指南,对于企业来说,仍然需要更为贴近自身实际的操作规范或者实施手册等,在这方面可供参照的不多,企业可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及对标先进企业的实施成果,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操作手册,标准化审计经验及结果,以规范化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并帮助新审计人员学习及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能力。
4.4优化大数据内部控制管理,健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企业应对内部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进行梳理,优化内部控制管理,形成新的部门合作协调机制,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定位,根据《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剥离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业务工作内容,对审计部门权限要明确划分与灵活运用相结合,既需要对业务权限进行规定,又需要支持审计工作的取证及开展,避免因为没有访问权限影响审计取证和审计效果,对审计工作造成层层阻碍,畅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渠道,使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地采集各种审计证据,支撑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促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开展。
5结语
数字化时代,纸质凭证等原始单据必将逐步消失,审计数据建模、挖掘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审计分析方法,会提供更多的审计线索,在未来审计中必将应用。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用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可以及时预警风险漏洞,可以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控制,可以优化审计评价工作并对企业进行全覆盖监督,可以更科学地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但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也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提升大数据内部审计技术的应用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审计人员一项新的工作方向。作为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受益者,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大数据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提升对大数据的驾驭应用能力,提升业务工作的自动化控制能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质量,释放审计人员较为重复、基础性的工作,促进审计人员思维上的转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张昊 单位: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大数据技术研究3
数字经济时代悄然来袭,数字技术和数据应用将成为未来各行业的核心基础,对相关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竞争加剧,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创新成为企业重要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抓手,实现内部控制创新是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的关键。本文对内部控制管控模式数字化创新提出了思路和方法,以流程函数构建为基础,采用数字化思维对企业流程进行精准管控,有利于实现内部控制“事中控制”乃至“事前控制”的目的,使得控制更精准、手段更有效。
内控体系失效致舞弊时有发生
我国推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经十余年,但是内部控制体系失效、公司内部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博元投资、银河生物、獐子岛、康美药业等上市公司造假案例层出不穷。那么,这些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为何失效?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在推进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虚无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调“治未病”,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显性化。同时由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标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内部控制强调流程管控,聚焦审批,缺乏直观的定量化数据。由于内部控制体系自身工作特点以及绩效指标设计方面原因,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缺乏可视性,公司各方面缺乏对内部控制工作及效果的直观认识,对内部控制认识出现虚无化。
(二)内部控制体系空心化由于内部控制目标以定性评价为主,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无法精确评价。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效果,只有通过内外部的审计评价,抑或后续舞弊事件发生情况的追踪,才能进行客观评判。以某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具体负责人评价情况看:“内部控制工作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较难用具体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指标明确,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与实际业务情况分离。从一些案例看,一些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迫于主管部门工作要求(如国务院国资委、中国证监会等),而不得不聘请第三方机构完成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等材料。相关材料和实际情况脱节,也未结合变化情况及时更新,造成内控建设和实际业务“两张皮”,造成内部控制空心化。
(三)内部控制体系监管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变化而进行调整,可以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只有“逗号,顿号”,没有“句号”。因此,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和审计监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一劳永逸,是一锤子买卖,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重建不重评”,缺乏后续的评价监督工作。同时,企业未建立与内部控制挂钩的绩效评价机制,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与相关责任人薪酬没有实现联动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监督弱化。
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管控
综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内部控制缺乏显性化观测指标。内部控制重视流程管控,因此目前内部控制强调流程审批环节,不易量化。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以数据为基础打造管控手段是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领域思想家之一的彼得·J.宾利在其《万物皆数》一书中亦提出,数字背后有很多“小秘密”有待大家挖掘,并介绍了人类通过认识数字、运用数字来认知世界、改造自然、改善生活、创造历史的过程。因此可以断定,将企业内部控制中若干个流程转化为具体数据,构建相应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管控应是内部控制未来的发展必然,亦是推动智能化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一)基本逻辑—以具体流程为例以A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流程为例。按照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主要关注相关流程授权者对所负责的事项履行程序是否勤勉尽责,进行了合理审批,即“走流程”。只要“走”完流程,履行完毕所有审批程序,有签字和附件材料作依据留痕即可。对于某项具体工作,如果只把工作流程分解成为若干个审批点,则缺乏对该项业务的系统性分析研判。以A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事项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内部控制理念,仅关注相关集体决策机构审批情况。而若将A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参照“行为函数”理论,则可以分解为若干变量,纳入相关数学模型,将非结构性的行为审批流程转化为结构化的数学模型。1.业务发生频次(a):甲企业若处于成熟发展期,业务活动处于稳定阶段,事实上有一定规律可循。业务发生频次主要指A流程发生的频次,如每月1次或每周1次,作为一项指标观测A流程发生规律。2.资产种类(b):相应A流程所涉及资产隶属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相关分类颗粒度还可再细化为如设备、房屋及构筑物、家具用具类等固定资产,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描述A流程情况。3.回收价值情况(c):因涉及资产处置,需考虑资产处置后回收价值情况,该指标还可为相应处置绩效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如针对相同资产,在同一时点经审批后发生处置行为,一个部门收回500万元,另一个部门收回200万元。虽然审批程序相同,并均按照规定履行完相应程序,但是上述不同部门对于企业产生的绩效情况是不同的。4.流程数量(d):以A流程为例,从资产管理部门发起至董事会完成审批需经历5道审批程序。因此,按照甲企业内部管理办法,d=5是符合规定的。若d不等于5,尤其是小于5时,便可认定该企业的审批流程存在舞弊可能。5.最高审批机构(e):若仍以A流程为例,该最高审批机构为甲企业董事会。就该事项也可作为一个观测点,对A流程情况进行分析。6.流程时限(t):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并不是把流程复杂化,拖延审批程序。与之相反,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就是要理顺流程,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效率。因此t值越高,证明该流程问题越多。同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增减相应观测指标。相应函数构建的目的便是为企业快速经营发展服务,并无固定不变的测算模型。综上,可假设A的数学模型如下式所示:F(A)=αf(a)+βf(b)+γf(c)+δf(d)+λf(e)+μf(t)其中α、β、γ、δ、λ和μ是考虑了甲企业实际情况的约当系数。通过上述公式以及相应的测算,可以把A流程转换为若干个具体数据。由于业务的相对稳定性,F(A)也并非杂乱无章、随机分布,而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规律,在相应的区间内进行分布。将流程向数据化的转移即“流程数字化”,通过数据测算,相关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感想,让内部控制实体化,避免缥缈化。
(二)模型的运用—数字化治理通过设置相应的参数,可以多维度将较为抽象的流程具象为具体的数据,为后续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字化治理创造条件。对于F(A)可以进行多方位运用,主要有:1.系统性描述流程传统内部控制聚焦具体某项流程的审批环节,呈点状的离散形态,未连接点成线到面,难以系统性对流程进行描述。通过设置相应业务流程行为函数模型,将非结构性的经济行为通过结构性的数学模型予以体现。以上述甲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流程为例。若甲企业处于成熟期,经济行为变化情况有规律可循,F(A)结果一般在一定区间范围内,若存在参数异常变化,便会联动导致F(A)异常,指向相关行为存在舞弊可能。如图1所示,不同时期F(A)可能因某个参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企业业务的相对稳定性,F(A)的变化在一定区间内为正常变化区域。若A点数值不在F(A)一般正常范围内,则相应经济行为流程存在舞弊可能,函数取值为企业精准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供依据。2.便于评价内部控制建设效果内部控制有开展自我评估的要求,但是内部控制现有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指标,较难准确和直观地对内部控制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如以上述甲企业资产处置流程为例,F(A)对应的A点为数据异常点,当数据异常点较多时,则证明该企业500万元资产处置行为内控缺陷较多。企业通过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相应的F(A)数据异常点大幅度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内部控制建设效的有效性。当然,内部控制建设效果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采用某一个指标进行评测,企业应构建多维度完善的系统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数据仓库,为后续数据挖掘奠定基础数字化治理并不是企业对数字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借助数字技术重新思考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创新服务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借助数据和算法优化决策并改进相应内部控制建设模式。通过设置相应的函数模型将非结构性经济行为转换成具体数值,可建立专门的数据仓库。实现流程数字化是第一步,算法依赖于结构性数据,而数字化为智能化打下基础。内部控制团队通过流程数字化,以具体的流程数据为基础,建设以内部业务为核心的数据资产。而该部分数据资产为后续数据挖掘与更为精准改进完善后续业务流程提供现实依据。
(三)需重点考虑的若干问题要想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创新,通过流程数字化实现数字化治理,企业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智能信息管控系统。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实施目标,需要以相应的流程数据为基础,构建覆盖企业全方位、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智能信息管控系统,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从传统运营管控模式向流程数字化、业务管控智能自动化及管理决策智慧化的方向转变,突破信息化瓶颈,最大化发挥流程数据价值,实现运营管理价值提升的新业态内部控制模式。2.建立健全企业配套管理体制机制。内部控制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仅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实施依据,要将内部控制体系落到实处,督促落实是关键,建立健全企业配套管理体制机制是主要抓手。最重要的是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效果和相关责任人绩效挂钩的制度体系。3.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建立以“全员内控”为内核、与企业实际情况特点融合、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内控文化,真正做到“人人讲内控”“人人做内控”。抓好相关队伍建设,将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干部充实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让他们引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快速发展。
数字化数据化是内控发展趋势
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内部控制体系数字化、数据化是未来发展趋势。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采用数字化思维对企业流程进行精准管控,更有利于实现内部控制“事中控制”乃至“事前控制”的目的,使得控制更精准、手段更有效,也可以使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可视性、可比性,有利于企业对内部控制绩效进行评价,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黄亮 单位:中山大学产业集团总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