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审美能力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技工院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对美的思考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又叫美感教育。语文教材里,大部分是由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组成,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语文的世界其实就是人文的情感和审美世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审美教育,美育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学如何在美育视角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和掌握的。本文结合作者自身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主要围绕如何感知作品形象、激活情感体验、诱发审美指向、陶冶爱美情趣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理解书面语言,感知作品形象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美感是情感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别人的情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情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情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材里那些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的语言中,充分挖掘语句的优美,展现作品中的感人形象。如在教学古体诗《忆江南》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再让学生齐读、串读、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语言感知,再加上教师对一些关键词句的讲解分析,借助书面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通过对优美书面语言的掌握和再创造,去体会江南风光的明媚以及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感叹和眷恋,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意境美,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调动审美经验,激活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的确如此,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领悟。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调动原有的审美经验,激活情感体验,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在激动的情绪中,深刻理解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如教学《白杨礼赞》,通过朗读,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西北黄土高原的外在环境美以及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内在气质美。这时可以进一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如何通过赞美白杨树,抒发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对作品意义的深层理解,也是一种对至高境界的艺术美的理解。又如,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外表、人格、心灵到精神境界都具有的“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感人形象,通过设置“美丽与智慧哪个更重要”论题的讨论,进一步使学生明白,居里夫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她年轻美貌,不在于金钱名利,而在于她为科学作出贡献,在于她为人类作出贡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最终达到启迪学生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与要求的目的。
三、加强审美训练,诱发审美指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技工院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审美密切相关已不容置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承载着美育的直接任务,但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也不可小觑。加强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可以达到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双重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屡屡发现,学生见到一个习作题目,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学生审美经验匮乏的缘故。造成这种审美匮乏的原因,并非世界缺少美,而是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相对差,对周围的美“熟视无睹”。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环节上,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诱发学生审美指向,逐步积累和丰富审美经验,拓展审美空间。作文教学中的审美资源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一方面来源于教科书。教材中有各种文体的文章,或结构精美,或语言优美,或形象生动,这些都是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就拿教材中文章的语言来说,作者为了把事物的形象和事件的情景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读者以动感、静感、色感、质感乃至嗅感,总是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深加工,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描绘的景物都必须有语言文字才能体现。因此,学生从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简洁美、文字美、含蓄美等美学特点,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阅读教学中的审美资源,将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从阅读到作文的审美迁移。另一方面,作文教学的审美资源还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千世界十分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素材,如春天的艳丽、夏天的茂盛、秋天的丰收、冬天的萧瑟,在他们心中,都会产生触动。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审美资源,才能够让他们在发现美中感受美,在感受美中创造美。四、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爱美情趣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感知力,是人的审美感观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我关照而带来的精神愉悦。语文教学中的感知美,要求培养学生稳定注意的品质和多读佳作的习惯,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观察是审美的眼睛,是感知美的窗户。通过观察人、事、物、景,拓展美的天地,获得美的直接经验,提交对教材美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也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感知美的方法。通过朗读,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发、时而悲壮的语调中使学生体验语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而自觉进入审美状态。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激越高昂的语调,让学生感受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矫健身姿和它那战斗者的形象。教师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在浓烈的课堂气氛中,感知英雄高尚的行为和伟大的精神。综上,语文是技工院校最有审美价值的课程之一。语文教学是美育的载体,其最终目的就是以高尚的情操净化人的情感。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美为境界,让学生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在入情、入境、入理的美育渗透中感受美、鉴赏美,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与教育,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
作者:张惠香 单位:大理技师学院
审美能力研究2
塑造个性以及思维构型在初中时期的学生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通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高度。音乐欣赏教育是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让学生充分通过音乐的魅力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寻找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他应用型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也是初中音乐欣赏教育的特殊性,所以音乐教学为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创造条件,在初中教育中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不断革故鼎新,教育领域的高速发展已经将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上了日程,我国现行状态下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攀升。音乐教育虽然不属于应试类教育的重点,但是其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观察力、组织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具有不可取代性。在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规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国家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是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将改变国家整体素质。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有着可衡量的一个关键性作用。音乐教育通过其特有的技巧和表达方式,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感知,来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全面健康地发展。通过音乐欣赏教育充实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亦能开阔学生视野,不仅对学生的情操进行了上行性调节,还对学生的创造力作出了感知性培养。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学不仅综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还让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有利于他们在某些方面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掌握生活的审美学。我们对于音乐的认知告诉我们,音乐能传递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绪,通过对不同时代背景的了解,也能品味出不同的情感。每个音乐都有它的来历,教学中,通过对音乐戏剧化背景的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认知,使他们在世间百态中体会音乐的情绪处理。
二、初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现状
(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掌握相关知识并不是初中音乐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我们要在对学生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通过音乐的深入理解,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操。在中考的指挥棒下,音乐这种非应试学科处于不利地位,学生即便产生兴趣,每周仅仅设置1-2节的音乐课程,有时候还会被其他应试科目教师临时作为容错科目,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连续性以及受教育性。再加上音乐教师的不重视,将音乐课变成了唱歌课,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虽然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仍在不断地推进,但是真正能够落实到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情况并不多。音乐教学在很多中学中只能够做好相应的表面工作,偶尔召开全校性的音乐性活动,并不会针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加大教学力度。音乐教学是需要长期投入教学力量的教学领域,但是想要音乐教学的效果快速地展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得到的重视程度也就较小。在当前传统音乐教学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想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是较为困难的。
(二)社会环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通过越来越多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因为载体的大量增多,学生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也越来越多。某种程度来说,这将开阔学生视野,减轻课堂教学压力,但它对于传统教育也有不利的一面,学生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几乎都没有进行合理筛选,信息来源良莠不齐,错误思想和行为也顺着这些信息传递给了学生。学生接收信息越来越多,但学生本身并不具备判断能力,所以容易受到不健康的信息和思想的影响,尤其对于缺乏一定社会阅历和鉴别能力的初中生,很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很多音乐,但是互联网平台等公共音乐平台上都有着很多的音乐资源,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就很容易受到社会音乐潮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音乐教学音乐欣赏的缺失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音乐欣赏课中主要有两方面的缺失。音乐教学音乐欣赏的缺失也是阻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很少会在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们进行音乐的欣赏,导致学生在音乐课程上没有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深刻内涵,音乐欣赏能力较弱,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较低。音乐教师在课程上不善于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去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难以满足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需求。没有丰富的教材资源,学生也很难开展对于音乐欣赏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很少有学生真正地去学习音乐欣赏,很多初中学生是没有基本的音乐知识的,对于音乐只是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即使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所能够得到的效果也较为浅薄。有可能是音乐教师自身的教学策略出现了问题,教学形式等方面不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音乐教师应该采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音乐欣赏教学,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四)音乐教学内容不丰富有一部分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的时候,只会依照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扩充。这也就导致了初中音乐教学审美教学中的缺失。初中音乐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枯燥的,如果教师只是针对这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很难提起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兴趣,想要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有一些音乐教材内容都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只能够针对一首歌或者一首曲调进行反复地练习,然后在期末的测评中也是针对这一首歌进行检测。音乐教师立足于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也有可能会被音乐教材的内容所局限,没有办法针对音乐教学过程丰富内容,不仅会让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变得狭窄,更会让学生无法了解到音乐的实质内涵。
三、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的美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共情能力最强的,情绪感染力是音乐最具欣赏价值的地方。节奏缓慢、旋律悠扬的音乐会让人心情舒畅,节奏明快,跳跃性强的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压力得到放松,节奏缓慢、旋律幽暗的音乐时常让人心生不快,郁郁寡欢。学生只有真正在内心上与音乐产生共鸣,才会更加理性地感知音乐,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兴趣建立起来以后,学生相应地就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音乐。反之一味地教给学生唱歌技巧,抑或是枯燥乏味的乐理,或是直接照本宣科式地读音乐史,都不能使学生真正在内心上与音乐产生共鸣,也就不会理性地感知音乐,不理解这段音乐,就无法对其建立兴趣,无法产生兴趣就会使学生无法真正在内心上与音乐产生共鸣,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解决方法也很简单,例如,在让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可以将情感作为切入点进行富于节奏感、感染力强的语调描绘,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欣赏音乐美音乐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想象来创造出新形象,可以经过想象的改造,将已有表象进行主观意识深度加工,从而用声音传达新形象,创造出美好的艺术情境。所以,想象力是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活动来传递音乐美,是调动学生对音乐进行审美模拟的关键步骤。通过不断想象让学生进行感知,音乐的美就会在学生的已有表象主观意识深度加工过程中传递出来。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正是想象力充沛的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新形象,以此来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在内心上与音乐产生共鸣,更好地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例如,在学生对《瑶族舞曲》进行欣赏时,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让学生在美丽的夜晚的幽静中沉浸。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美感我们要在对学生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感的过程应从启发式教学模式入手,引导学生自身的主观意识,沉浸在音乐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学生自身的情感进行充分渲染,利用情感渗透将音乐欣赏教学结合学生的兴趣,通过歌唱、欣赏、律动、器乐演奏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例如,《彩云追月》的排练、打击乐合奏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具体的跺脚、拍手来模仿各种伴奏乐器,不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增强音乐教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四)赏析教学,提升音乐创造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是音乐赏析教学的最后一步,并不是为了在初中阶段就让学生能够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而是通过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音乐抒发情感,表达生活中产生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将引发学生更好地自我展现,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主观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例如教师在播放《鸿雁》进行音乐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分析审美感知,课前向学生提供绘画材料,结合《鸿雁》的情感与意境,接受了教学的学生将自行发散音乐思维,通过创作绘画通感音乐的方式巩固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学生自身的情感进行充分渲染提升学生美的感知,对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深入培养。我们要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深入地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内心上与音乐产生共鸣,更加理性地感知音乐,让学生可以向着高层次的欣赏方向发展,造就高尚审美情趣的综合性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生情感欣赏发展,培养适应现阶段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杨麒诺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审美能力研究3
语文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功能。当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拥有高雅的审美品位时,就会具有发现美、品鉴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试以《荷塘月色》为例,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初识阅读美感,美读获得感知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根本,引导学生立足全篇,形成对文本的基本审美感知。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对于形成整体感知具有重要意义,美文需要美读,认识一篇文本的重要方式就是在走心入情的朗读中走进文本,在美读中拉开认识美文的序幕。如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确立了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方法的教学目标,以及通过朗读和涵泳语言体会文中月色之美的情感体悟目标,并将文本的第四、五、六自然段确定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首先,笔者选择了一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范读,从整体上带动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其次,笔者从强弱、节奏等层面对朗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荷塘月色的审美意境。最后,全班朗读第六自然段,在舒缓有序、轻重有度的朗读节奏中融入了文本,带着对荷塘的喜爱和欣赏开启了学习之旅。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体会到了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描写之美、感情之美、思想之美,进而形成对文本的美的印象。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升整体感知能力的重要催化剂,是获得阅读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时,就同作家和作品建立了情感的纽带,文字在朗读的作用之下变成了具有感情色彩的认知体验,学生由此形成了对文本的美的认知,形成了对文本的审美初印象。
二、找出审美对象,建立直觉审美
直觉审美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方式对审美对象形成的直接的感悟,是个体建立和把握美的一种思维能力,是获得高阶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善于对众多的审美对象进行抽取和提炼,以直观展现的方式引导学生依托审美对象产生联想和想象,在重组、串联的创造性活动中,将文本中的审美对象与大脑中积累的表象联系起来,从而构造新的形象,形成新的审美创造,进而获得来自文本阅读的愉悦的审美体验。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提出问题:
1.请细读文本的第四、五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相似点?
2.它们具有怎样的美?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出所描写的景物有“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云”“缕缕清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脉脉的流水”“稀疏的倩影”等。学生一边圈画,一边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些景物的场景画面,在对所有景物特征进行比较后,发现“零星”“缕缕”“薄薄”“淡淡”等修饰性词语勾勒出了荷塘月色“素淡”的审美特质,“田田”“青雾”“黑影”“倩影”等则描画出了荷塘月色的另一审美特质——“朦胧”,这两个审美特质共同构成了荷塘月色特有的“素淡朦胧”的审美印象。笔者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审美对象,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将文字所勾勒的内容在大脑中映射为审美对象所展示的场景,再通过比较、分析和梳理的方式将审美对象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得出直觉性的审美理解。整个过程既是细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加工审美对象的过程。
三、加强理念参与,促进文化审美
美学教授朱良志说:“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获得灵魂的适意。”文学作品是作家心中物象与心象碰撞的产物,具有思想的含量、情感的含量、文化的含量、审美的含量。因此,文本解读的过程即是从文字逆向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情感世界、文化境界和审美层次的提炼过程。这里就涉及了文化审美的概念,文化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是审美语境与审美文本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联系。文化审美既是进一步细读文本的深层要求,也是增强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必然需要,文化审美能力的获得将使学生从品味物象之美转为体会心象之美。如笔者提出以下问题:
1.文中第四、五自然段的哪些景物触发了你的联想?
2.你由荷塘月色想到了哪些古诗词呢?结合你想到的古诗词,再谈谈你心中的荷塘月色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荷塘、月色的诗作不胜枚举,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诗词积累,很快联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在对比分析古诗词与文本中月色下的荷塘景色后,学生概括出了“荷花”“月色”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意蕴和审美特质,即“典雅之美”“高洁之美”“诗意之美”“心灵之美”,从而感悟和理解了作者寄寓其中的心灵追求,体会到作者在其中获得的生命的惬意、生命的超越和短暂的灵魂的安顿,真切地感受到了荷塘之滨、月色之下作者在颇不宁静的心绪中追求的自由之美,实现了对文本意蕴的深刻理解,也完成了一次厚重深刻的文化审美之行。笔者将教学重心放在探寻审美对象的文化内涵上,在新旧知识的关联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审美对象所包蕴的文化审美元素。学生在认识了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之后,又将其再次运用于文本解读之中,将审美对象的意蕴共性与作者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具体结合,从而实现了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形成了与作者和作品的对话和共鸣,获得了来自生命和心灵的美的享受。阅读之魅,向美而行。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生命历程的震撼与美好。
参考文献:
[1]冯雁.传承与嬗变——《荷塘月色》审美意境探析[J].语文建设,2018(32).
[2]安英超.中学朱自清散文审美教学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3]程扬.多元审美,层层深入——《荷塘月色》教学例谈[J].语文知识,2016(19).
作者:朱宝强 单位:兰州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