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趋势发展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战略国策,现代化农业发展是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基础保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农民农业生产方式提出更高更新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求农民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懂得生产经营,培养农民科学技术提高,这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德惠市;农民;科技培训;需求;趋势发展
0引言
在我国吉林省管辖中德惠市是隶属于长春市管辖。德惠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北部地区,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其东部与松花江、扶余市、榆树市相邻,中南部与九台地区相连接,西南部则与长春新区相连。德惠市辖区面积约为3300km2,据不完全统计,市内街道共有四条,辖区管辖内共有十二个镇,四个乡村。当前,德惠市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保证战略能够落地生根关键。农民作为乡村发展主要主体,培养农民具备现代农业科技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市场变化敏感能力等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是共建美丽乡村的基础。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培养,尤其是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的重要部分。
1德惠市农民科技培训现状
1.1德惠市乡村人才发展成果德惠市在农村人才发展过程中,根据吉林省人社厅《关于开展吉林省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和乡村振兴优秀人才选拔的通知》(吉人社函〔2021〕93号)精神,经由本人自愿申报、本人所在单位和乡镇政府组织进行考核,经由专家评审、择优选拔,在2021年德惠市有七名乡村人才成为吉林省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待选人选,三名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待选人选[1]。
1.2德惠市科技培训发展现状
1.2.1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在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后,德惠市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就是人才,德惠市非常重视农村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培训,十年间取得显著成效。德惠市十年间共累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指导培训科技示范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共计9000余户,累计培训农民2.5万人次。从2021年开始,德惠市不断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并创办田间学校等各类型农民培训方式,通过多元化培训体系工培训农民达到4000余人次,为德惠市农业经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2.2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离不开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技术改革、生产技术创新、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德惠市在进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以农民对科技需求作为工作开展导向,不断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在此过程中德惠市政府先后制定《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方案》、《新型农民培训办法》,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构建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同时符合广大群众意愿。为提高农技员服务指导能力和农民增产增收能力,德惠市采用灵活多样培训方式,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每年进行脱产培训、集中培训,通过召开现场会、冬春科技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利用田间学校、线上直播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培训效果,让农技人员与农民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1.2.3针对不同人群科学制定科技培训。德惠市在农民科技培训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当地人才作用,针对新型农民要求、农民对科技培训需求、农业技术人员自身能力提升、农村合作社发展需求、养殖户发展需求、种植户发展需求等。根据其不同特点和特定人群科学制定科技培训内容。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通过不同人群对科技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在培训上采用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方式,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政府在对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邀请相关农业技术专业和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学者,针对农民养殖困难、种植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培训推广,尤其在对吉林黑土地利用以及保护、经济作物综合种植、玉米秸秆高效利用等相关技术进行深入培训。
2德惠市农民科技培训需求分析
2.1农民对科技培训有巨大需求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保障。现阶段,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过程中,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只是追求农产品增产增收,农民在培训过程中将增产增收放在首要位置,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经济效益增收层面上,其次农民才会考虑提升自身农业生产上的相关技能,在此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农民参与科技培训是为获得“证书”,提升自身科技水平能力。
2.2培训内容方面呈多元化趋势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为农民提供非常丰富的培训内容,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在关于农业生产培训内容上,经济作物种植培训内容,为农民提供较多经济作物,使得农民有丰富的选择。如:水稻种植、玉米种植、果树种植等。在农业家畜饲养培训内容上,为需要家畜养殖技术的农民家庭提供大量科技养殖技术。在非农业生产培训内容上,为需要了解农用机械的农民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保障[2]。
2.3农民选择培训形式呈现多样化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现场指导、面对面培训、利用田间学校、线上直播等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农民对面对面培训、现场指导、田间学校、线上直播等培训方式接受较好,在选择连续培训或其他培训方式相对较少。基于此,培训方式应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农民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技术发挥到实处。
2.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科技培训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应用后,使得广大农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分散型农业经营方式,在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中,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间有着较大矛盾,农民在进行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其数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农产品品质达不到要求,合格率相对较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在经济作物种植上以及家畜饲养上表现较为明显,使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现代化农业生产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需求,要求农民需要具备现代化生产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生产科技,基于此,农民科技培训是现代化农业发展必然选择,是时代发展趋势。2.5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经济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农业种地收益,而是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畜牧业、渔业、养殖业、种植业在内的综合产业,是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指导和支撑的系统产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是关键保障。因此,做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自身技术水平,提升农民农业科技素养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更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德惠市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对提高当地农业科技含量以及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3.1培训内容不够多元化,创新性和实用性相对不足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民是发展重要保障,在具体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具备丰富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经营理念等,这就要求在对农民培训过程中,为其添加丰富的科技培训知识,使农民在科技培训中够获取新型生产经营技能,提高自身农业科技生产水平。现阶段,德惠市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上积极在乡镇农村开展,同时不断创新并优化科技培训内容,但在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上仍有一些欠缺,如:当地政府在新型农民培训上花费大量资金和资源,聘请相关养殖专家和种植技术专家对当地农民进行相关技术指导,但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过于偏向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缺少市场销售经营、电商运营等方面内容,导致农民在培训后仍是进行种植或养殖,培训内容单一,实用性和创新性缺乏使农民科技水平得到迟滞,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
3.2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为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稳步开展,德惠市政府不断加大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投入,且多个政府部门在自身职能范围内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如:社会保障部门、农业部门等。看似培训力度增大,培训范围扩大但缺乏较为系统性和协同性培训,并不能取得较好培训效果。多个政府部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导致培训条块分割重合,尤其是针对“三农”培训存在多部门开展培训工作的情况,导致部门协调统筹不够。
3.3培训教师考核机制不完整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导致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单一化、多元化相互融合情况。农民培训授课教师考核机制等需要加强,作为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专业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开展。如:培训教师对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作物种植知识掌握度低,直接导致培训内容大多以理论知识、宏观政策等知识为主,这些内容对农民生产生活并没有太多作用,指导意义不大,导致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断下降,后期继续组织培训时,农民参与越来越少。在农民培训开展中,培训单位缺乏培训教师考核机制,导致培训教师自身水平、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无法得到提升。
3.4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时间不合理德惠市政府为不断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农民经济收益增加,保证农村基础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不断出台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也加大对农民培训工作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但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多以集中授课为主体,缺乏一定时效性。目前,农民科技培训开展主要分为两个类型:首先,在农民农闲时,政府利用农闲时节将当地养殖专业户以及农村合作社等相关领导和负责人集合在一起进行专项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大多以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培训教师主要为当地农业部分技术人员或职业院校教师。其次,当地技术人员进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能够有针对性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具体问题,但覆盖率和频次都较低,时效性和经济性有待提高。
4德惠市农民科技培训趋势发展
4.1培训模式构建由于农村劳动力偏向中老年,年轻劳动力相对较少,其接受培训过于杂乱,导致劳动力专业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为满足农民科技培训需求,德惠市应联合职业学校开展精准对接,培训工作需要紧扣时代发展主体,对当地农村发展情况充分了解,根据农村当地展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劳务输转需求等开展针对性培训内容、构建完整培训模式、扩大培训渠道、制定高效且适应农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多元化使得农民选择性更加丰富,在培训时应根据当地农村生产时间对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有序、稳定开展[3]。
4.2利用田间学校组织农民科技培训田间学校是强化农民科技种田观念,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素养,实现增产增收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德惠市从2017年开始创办农民田间学校,截止到2021年德惠市共创办18所田间学校,累计培训学员1700多人。在此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农民能够在培训活动中获得需要的知识,既不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在家门口就可以学习适合自身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同时加快新农民人才培训工作进程。
4.3不断完善现场示范培训模式农业生产是一项以实践为基础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农民科技培训来说,现场示范是最为实用的一项培训。将培训课堂搬到农村田间地头,利用种植、饲养、农产品加工等,对农民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专项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现场培训会,通过实地考察、当面演示传授并邀请种植、养殖、经营的优秀从业人员对培训学员进行现身说法培训模式,保证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达到预期培训目标。4.4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德惠市相关单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农村广大群众构建远程教育平台,同时根据当地农村农民实际需求,设计针对性科技培训课件,利用农民种植生产中碎片化时间对农民进行远程培训,把远程教育模式打造成符合农民生产经营的“精神文明乐园”。同时,农业部门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模式为农民培训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知识,让新农民进一步掌握市场供需信息,调整种植生产结构,从而多方面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5结束语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任重而道远,在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科学制定符合农村发展需求培训内容、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采用现场示范培训模式和远程教育模式相互结合,让农民学会应用新农业生产技术、掌握农产品生产过程、学会对农产品的营销经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工作稳定、有序开展奠定人才基础。
作者:蒋特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农业技术宣传教育中心
农业趋势发展研究2
1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只能满足农户自身需求,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力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农产品虽然产量大,但是缺乏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促使我国由传统的小而散、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向依靠现代机械的规模化生产模式,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例如,一些地区农产品虽然品质良好,但是缺乏产业运作,还是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又缺乏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建设现代农业,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可以提高农产品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农产品生产体系,从而将初级农产品改变为工业制成品,促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1]。
1.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由于农业收入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民收入低极大地影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传统农业依靠资源要素实现增产,而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建设现代农业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改变人力成本投入较高的局面,且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劳动成本投入[2];其次,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通过科学育种、提高种植技术等方式,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3];最后,建设现代农业,能够减少传统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损害,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有利于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壮大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村经济活力[4]。
1.3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必须做到自给自足,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稳定。以粮食为例,虽然可以通过进口的方式满足粮食消费需求,但是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石。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下大量土地被用作建设用地,我国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起源于发达国家,经过实践证明,其可以有效改变农业资源先天不足的弊端,满足老百姓对于农产品的基本需求[5]。此外,一些农产品也是工业中的重要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稳定的供给。因此,建设现代农业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产能紧缺的问题,同时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2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2.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路径,都是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继而在农业机械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而农业现代化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发展[6]。由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所在国家地区有现代工业支撑,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2.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建立在人类对生产工具的改造与应用上,反映到现代农业上,就是生产工具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农业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农业机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农产品能够像工业化生产一样做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为现代农业的建立打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美国为例,依靠农业机械化,美国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保障了本国的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因此,在对现代农业的评定中,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评判标准。
2.3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建设现代农业,必然要依靠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而农业机械化则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农民在对机械的操作中成长为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素质的现代农民。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而这离不开大量具有高素质文化的农机人员的加入。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他们在带来先进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为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才使得农业种植由小农户向现代规模化种植方式转变,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踏足现代农业,间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3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在较长时间内的教育力量薄弱,而农村教育资源相比城市更加匮乏,因此目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中老年为主,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因此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农业劳动;另一方面,虽然农村每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但是受制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无法提供可观的劳动报酬与就业岗位,大量高素质青年劳动人才留在城市,导致农村基层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7]。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大量基层务农人员无法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对于农业机械的操作与应用存在畏惧心理,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3.2农业机械化配套政策不健全由于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时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机使用中也需要得到技术指导与维修帮助,因此农业机械化配套政策的完善十分重要。目前部分地区对于农户购机补贴发放不及时,相关惠民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农户不能购买到需要的农业机械。此外,部分地区农机维护站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农机的维修存在困难,维修成本较高,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目前,农业机械配套政策中金融支持力度较弱,没有发挥现代金融服务应有的作用,加大了农民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8]。
3.3农机研发投入较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在环境、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农机研发为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应综合衡量环境、农业结构、优势农业产业以及经济等因素。我国农机生产企业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求,但是大部分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此外,由于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的限制,部分农业机械的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相比国外农机,国产农机的使用年限、使用体验都还存在一些问题[9]。考虑到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针对一些经济类作物及我国特有农作物,需要农机生产企业投入研发力量,生产出合适的机械产品,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种类,填补部分农机种类的空白。
3.4农机推广工作滞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离不开农机推广工作。目前,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受市场驱动明显,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待加强。由于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且受到传统思维影响,部分农户为了减少成本,更愿意采用人工方式,并没有认识到机械的优势和重要性。部分农机企业在推广中没有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考虑农民生产的实际情景,在农机推广中脱离农民进行宣传,导致推广效果不佳。政府部门在农机推广工作中缺乏问责与考核机制,政府工作人员宣传形式单一,工作流于表面,也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10]。
4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4.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以农民为主的生产群体掌握较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应通过加强农民培训,使农民群体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正确操作农业机械。政府部门应增加培训资源和资金投入,对具有一定学历、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培训,发挥先进农民群体的辐射作用。政府还应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培训不仅要涉及农业知识,还要包括职业素养、农机操作、农机维修等内容,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群体的农机操作能力和维修能力。
4.2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配套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十分重要。由于农机价格较高,国家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针对粮食主产区与种粮大户提供购机补贴,政府部门要及时将补贴政策及标准宣传到位,并为购机农户及时发放补贴款;要与当地金融部门合作,提供购机金融服务,降低农户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鼓励农民利用金融杠杆实现农机购置;要与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合作,保障农机使用配套技术服务,加强售后监管,保障农机的正常维修。对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鼓励建立合作社,积极发展规模化种植,发挥机械化优势,降低种植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4.3增加农机研发资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当前,我国农机生产种类较多,功能完善,基本能够满足农业机械化要求,但是在产品稳定性与新品研发方面还与国外先进农机生产厂家有所差距。首先,科研院所和农机制造企业要积极开展市场调查,深入到农户群体中进行走访,了解农户在生产中的实际需求,根据其实际需求进行新农机研发;其次,在农机研发过程中,要符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环境特点,确保农机设备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在各种复杂地形下完成作业,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最后,新农机在结构方面要更加精简,便于农民自行维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4加速农机推广进程发展机械化生产需要以先进的农机设备作为支撑,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落脚点,通过科学的推广工作,促使广大农户了解农机的生产优势。在农机推广工作中,政府要给予资金扶持,通过给予专项资金的形式,保障推广工作中的人才招聘、工作设施、硬件投入等顺利完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便利,用信息化平台宣传农机知识,与当地农户开展密切交流,帮助其解决农机相关方面的问题,赢得农户的信任。农机推广要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帮助农户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农机操作知识,加深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便于后续推广工作的开展。
5总结
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改变目前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有巨大作用。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训农民、健全农机配套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作者:马晓霞 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
农业趋势发展研究3
0引言
在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只有在宏观角度出发,逐渐增加农民群众的基础收入,才能构建幸福的生活条件。农村经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案,在农村经济转型路径探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严格遵循乡村振兴要求,促进农业长足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工作中,需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结构性改革,达到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需要改变发展形势,调整发展结构,以提升发展质量作为最终目的,朝着绿色方向稳步前进,达到理想的转型目标。虽然我国绿色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绿色经济结构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只有在实践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形成原因,才能创新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1绿色发展视野下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后,农业经济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农业生产量和农业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在农业发展中需要预防,出现污染环境等问题,以环保作为发展基础,提升农业发展经济收益。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得出,农业生产依然无法解决高污染和高投入等问题,农业生产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对农村环境造成巨大影响。部分地区农业依然采用传统生产方法,由于化学和农药使用量过大,造成了土壤污染问题。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2021年,我国农业化肥使用量呈逐渐上升状态。由于化肥利用率较低,在化肥使用后,会影响土壤和附近空气。若想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环保问题,减少高污染和高耗能等农业项目。农业经济发展与地区企业相联合,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在乡村振兴要求提出后,需要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在传统工作模式上作出变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农业经济绿色转型需要满足生态建设要求,农业是农村经济体系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发展绿色转型,需要考虑农业发展现状,缓解产品供应之间存在的矛盾。在农产品质量管控过程中,依然存在管理模式过于粗放等问题,无法在本质上提升农产品质量,环境污染问题控制不够理想。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而言,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是必经之路。在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全面普及绿色发展思想,打造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虽然我国农村在经济方面有了明显增长,但是离低碳型农业和产业化农业仍存在距离。在农业发展中,需要保证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平衡性,合理应对农业发展遇到的矛盾,构建以绿色为核心的综合发展体系,实现农业循环发展目标。
2绿色发展视野下新农村经济转型取得的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力,地方政府需要发挥出引导作用,展现绿色发展模式的现实效果。在转变绿色生产方式时,需要关注短期内的进步。在群众生活方面,农民群众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村垃圾已经初步采用垃圾分类工作法,在环保宣传方面应用了自媒体技术。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需要配合环保宣传工作,在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让农民了解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发展[1]。在生产方面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农民认为,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会对产品最终产量产生影响,对于生产方面普及绿色技术,农民始终保持拒绝的状态。在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工作中,需要遵循循环发展思想,例如,玉米结果可以变成畜牧类饲料。各地区都需大力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对农村土地重新规划,朝着规模化与产业化的方向逐步前进。在农村绿色经济体系构建过程中,探索了全新的发展路径,通过规模化生产,增强了农产品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对于农村经济绿色转型起到了促进作用。各地区农业发展,都需重点关注资源保护状态,实现废物重新利用,做好清洁工作。在分析农业生产特点后,建立循环养殖业,例如,同时养鸡、养桑和养鱼,构建全新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农村自然环境作为发展优势,将农业生产与生活充分结合,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为农业经济转型作出努力。
3绿色发展视野下新农村经济转型遇到的问题
3.1农业生产绿色转型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在农业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以小规模、分散的生产力为主,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在购买种子之后,还需在化肥和农药购买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合理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但是农业生产依然以资源消耗为主,由于粗放的管理模式,对绿色经济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绿色发展要求提出后,部分地区农业依然没有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对当地区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威胁,土壤质量随之下降,影响了农业的最终收益。在农村土地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但是大部分农民依然具有传统观念,始终种植相同的农作物。农作物生产现状无法得到改变,对农业绿色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农业技术发展改革,并且调整了现有的农业发展结构,将农业和旅游业与文化业相结合,但是发展速度很慢,无法凸显绿色技术的特点,目前仍未形成完整的绿色发展体系[2]。
3.2绿色发展保障体系落后,绿色生产成本较高在农村经济转型工作开展中,需要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制度,大部分农村地区使用的绿色服务体系相对落后,无法达到绿色转型要求。绿色生产对经济投入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无法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以玉米种植为例,在玉米收获后,需要制定秸秆循环使用方案,但是缺少完善的产业链条支持,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以散户种植为主,压缩农产品运输成本的难度较大。在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漏洞,农村地区缺少大型企业的支持,在环保生产要求提出后,农业生产就业压力有所增加。在现实角度来看,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全面落实农业生产保障体系,由于绿色农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经济转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绿色农业经济未来发展中,需要完善已有工作体系,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确保农业经济顺利转型。
3.3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经济增长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大部分农村地区,在绿色发展意识方面相对缺失,农村地区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难度较大,很多地区依然存在高耗能和高污染等问题。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关注经济增长,没有解决农业发展遇到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少环境保护法,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不足,在农业、林业、牧业发展时,出现了破坏土壤的现象,水资源污染至今无法得到解决。近阶段,针对农业发展现状,落实了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具有的可操作性不足,无法满足绿色发展要求,对于农村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阻碍。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需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寻找绿色理念融入点,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4绿色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在绿色技术创新工作中,需要将技术作为带动产业的重要因素。经济转型也是技术转型与产业转型,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还会出现技术研发风险。在绿色建筑创新角度来看,需要降低技术风险,逐渐缩短技术创新周期,才能为农业经济转型提供助力。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发展技术转型遇到了瓶颈。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农业、林业、牧业发展过程中,因缺乏环保法规、缺乏环保意识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绿色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3]。
4绿色发展视野下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方案
新农村经济转型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以绿色技术作为核心,确定生态发展基本方向,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创造绿色发展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4.1建立绿色经济发展考核制度相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相对滞后。若想保证农村经济实现转型,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农村经济转型需要寻找重要节点,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思维角度出发,创建绿色发展理念。各地区农村需要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在农业生产之前,对农民进行积极培训,保证农民对绿色生产技术有所了解,打造新型绿色农业文化形式。乡镇和农村需要共同发展,地方农业管理部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在管理人员的正确引导下,增加农业竞争优势,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方案。在行政和管理工作进行中,寻找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建立农业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增强农村生态建设权重。在构建发展制度时,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还需朝着环保方向逐步前进。
4.2构建农村绿色发展产业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将生产技术作为核心内容。在绿色生产技术应用中,建立绿色农业示范区,降低污染出现的概率。农业生产需要重视资源转化与资源利用,根据农业发展状态,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有序落实各项先进的生产技术,打造农业发展品牌,增加农业的实际影响力。在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工业污染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严格监督高耗损行业,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在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合理的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产业链,在生产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达到绿色化发展要求。农业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改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借助农村自然优势和文化优势,构建全新的发展业态。例如,农业发展可以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建设农村产业园等,提升农业经济收益。
4.3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新农村经济转型工作中,需要在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得到完善制度的支持。绿色经济转型需要具备严格的法律法规,将法律法规作为基础条件,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状态后,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确保农村环境管理与城市之间合理衔接,逐渐改变已有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得以稳定落实,降低农村环保问题治理成本,达到理想的污染治理目的。通过研究农业污染类型得出,农业污水排放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在污水排放治理工作中,了解农业经济现实发展状态,设置符合标准要求的政策法规,为农村环保问题治理提供良好基础。在执行现有管理制度时,需要保证公平性与严肃性,及时发现环境管理遇到的问题,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法律方面入手,提升环境问题治理能力,构建全新的管理局面。
4.4鼓励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绿色技术属于公共属性产品,在技术研究过程中,地方科研单位需要参与到其中,并且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优惠政策与扶持政策,促进绿色技术稳定发展。在新农村经济转型工作中,需要成立技术研发部门,以绿色技术研究为主,完成关键技术有效突破,定期发放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普通群众参与到技术创新领域。在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工作中,农业管理部门需要加大技术购买力度,合理应用清洁技术和废弃物治理技术,在政府力量的积极带动下,确保绿色技术应用范围,降低技术使用成本,发挥出绿色技术的实际作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快速实现转型。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要实现农业的转变,必须保证资源的节约,发展绿色经济。随着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与乡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寻求“绿色”经济转型的着力点,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绿色转型的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够在实践中转变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其真正的绿色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J].晋阳学刊,2021(5):119-124.
[2]马镇娟.绿色发展视野下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探索[J].新农业,2021(15):80-81.
[3]李阳,江绪豹.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1):59-63.
作者:韩婞嫣 单位:中共舟曲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