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音乐教学应用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艺术形式既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中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中学音乐课程的兴趣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主要对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讨论,笔者将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在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学音乐课堂实践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学音乐;音乐教学;师生互动艺术
一、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1.班级人数影响课堂互动的质量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般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都会提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而对于学习成绩一般或者稍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比较浅显,这就体现出了差异性。由于班级人数影响而造成差异,最终结果就是师生互动的质量下降。大规模班级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师生互动的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座位安排也对互动有所限制,教师对后排学生的关注度没有前排学生高,有些成绩一般的学生想回答问题但却不能如愿,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降低师生互动的质量。所以,班级规模对老师在教学中的态度、学生的课堂状态以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极为重要的。2.多媒体的运用对音乐课堂互动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音乐课上,多媒体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对中学音乐课堂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影响优劣各半,笔者认为多媒体无论何时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喧宾夺主,就使课堂变得毫无生机,或为追求时尚,借此哗众取宠、装点门面,或以此来掩饰教师基本功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过多依赖多媒体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潜移默化地被多媒体占用。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互动,教师就要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性,只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辅助演示,不能完全使其替代黑板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从备课阶段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互动内容,而不是一味地通过电脑屏幕进行填鸭式教育。所以,对待多媒体我们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合理利用多媒体,实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
(二)主观因素1.教师层面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大了城乡的差距。许多优秀的教师选择留在大城市,这对乡村学生的艺术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中学音乐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师范生毕业后去往大城市,使得大城市的师资处于饱和状态,而农村的优秀师资严重短缺,城乡艺术教育由此拉开差距。此外,有些中学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不高,教育理念不正确,常常忽略了资质一般的学生。2.学生层面众所周知,教学的核心不是老师,学生才是教学质量之关键。有些人将音乐教学的失败归因于教师和学校,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音乐课堂互动是双向的,需要学生和教师合作才能完成。任何学校都会有“差生”,所谓“差生”就是平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等。教师对于这些所谓的“差生”也没有办法,但同时也会随着学生的表现而改变态度。这些“差生”一般在音乐课堂上会比较活跃,教师也会与他们进行互动。但是这些学生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搪塞,说自己唱得不好、不会唱等。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在与他们进行互动时,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得非常好。“差生”的自我定位较低,错误地认为唱功差就会受到冷嘲热讽。有些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致不高,甚至很冷漠,无视课堂纪律,对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更不会去配合老师,这大大降低了师生互动的质量。
二、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缺乏思考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会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致力于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分散、开放的教学状态,但在实际课堂中却缺乏必要的控制手
段。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学生发散思维并回答一些问题时,缺少对问题的整合、梳理能力,让学生感觉好像学会了很多知识,但却说不出来到底学了什么,这一点值得教师去认真思考。(二)互动手段利用不充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非常重要,音乐教学同样如此。学生可以运用发散式思维对音乐作品提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简单提问,学生不假思索地就说出答案,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透彻分析,而是习惯性地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限制了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师生间的互动较少导致学生的潜力无法不能得到充分发掘。
(三)互动受教材限制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师生互动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在教师设计互动过程时,仍旧较多地考虑教材的内容,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但是教材往往更新缓慢,严重落后于时代。实际上,音乐教材所选择的音乐曲目都是经典之作,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学设计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而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素养来合理设计互动环节和方法,只有合理互动才能激起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热情,教师最好能够捕捉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为课堂互动增添活力。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师生互动艺术形式的作用,教师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理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应以追求形式上的互动为目的,需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心态由“要我唱”向“我要唱”、由“要我说”向“我要说”进行转变。教师也需要从课堂上的“主角”转变为“配角”,让学生以“主角”身份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教学,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一起成长进步。
三、中学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策略建议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互动氛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表现欲十分强烈,但是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与教师的交流中会存在焦躁情绪。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尽量消除学生的焦虑。老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并非简单地否定学生,否则学生内心受到了伤害,就不敢在课堂中进行互动。老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融入学生集体,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学生进行一定交流,鼓励内向的学生大胆说、大胆唱、大胆演。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活动环节,由文艺委员组织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进行才艺表演,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小小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享受并体验成功,增加学习音乐的乐趣。这种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以及积极的语言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友好的环境中去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运用探索的方式来教学。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被动理解和吸收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多媒体成为许多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个手段,但是在课堂上过多依赖多媒体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互动效果不佳。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比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模拟动物的声音,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动物叫声。同样在讲到笛子、小提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摸一摸、吹一吹、拉一拉,亲自感受乐器的音色和演奏姿势,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听其音色到底是什么样的?乐器的演奏姿势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升,很快就能掌握正确演奏姿势,熟悉乐器的音色。但是乡村音乐师资力量短缺,缺少多媒体设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政府部门需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引进优秀音乐教师并对乡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面对人数多的班级,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法,讲究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设计全班合作的环节,分为唱歌、动作、乐器伴奏三组,让唱歌好的学生演唱歌曲,让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展示动作,让节奏感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乐器伴奏,在每次表演完都对表现最好的一组学生进行奖励,让大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实施多情景教学音乐互动应遵循多情景教学原则。第一,在音乐互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永远的莫扎特》一课,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将流行音乐《不想长大》引入课堂,合作演唱这首歌,然后播放《第四十交响曲》,让学生说出两首乐曲的相同点,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发现原来流行音乐竟然源于两百多年前的古典音乐。第二,在音乐互动中,教师可以营造各类情景,因为相同的音乐在不同情景下的意境和情感不同。比如《彩色的中国》一课,首先介绍这是一首轻快欢乐的歌曲,寥寥几笔便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与此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情景来联想这首歌的不同意境: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我们的祖国被破坏,此刻大家的心情一定是沉重的、哀怨的,这时又该如何表达这首歌的情绪呢?如果只采用一种互动方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不能完整地领略音乐的魅力,对于音乐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四、结语综上所述,师生互动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当代教学活动的新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笔者希望初中音乐教师能够重视师生互动的作用,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与情感上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音乐能力。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将教学核心转向学生,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学生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兴趣。教师从教授者转变为指引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职责是“激趣、启思、导疑”,应该根据教授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互动式教学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喜爱,也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万子意 单位:扬州大学
音乐教学应用2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医学、心理学、音乐美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中西方音乐治疗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所不同,在理论基础、治疗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国内外众多研究证明,音乐治疗对于情绪问题、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焦虑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中国传统音乐治疗概况
中国音乐治疗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主要使用中医五行学说的民族音乐和更贴近自然的中国传统乐器引发联想,调动患者心理的成长动力。五行音乐治疗是一种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身心统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角、徵、宫、商、羽五音相对应。怒、喜、思、悲、恐五志可以被五音所控制,因而,以五音控制五志,缓解患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到五脏就能有效治疗疾病。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大致可分为五类,即木、火、土、金、水,不同体质的人易患不同类型的疾病,五行音乐疗法的治疗方式“因人而异”。如节奏明快、音调较高的角调、徵调属于阳性音乐,可以弥补患者体内阴气较重的问题[1]。以《阳春白雪》为代表的阴性音乐往往节奏舒缓、音调较低,能够抑制患者的阳气过盛。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和音乐的阴阳相结合可以使患者的阴阳之气平衡。中国音乐治疗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康复治疗领域。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可以通过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放疗过程中潜在不良生理反应[2]。运动康复结合音乐治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肢体康复情况是有积极作用的,患者的握力、平衡力和协调性都有明显增强。第二,特殊教育领域。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治疗的干预对象主要集中在孤独症、脑瘫、弱智儿童上。音乐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方式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好的改善多动障碍儿童的症状[3]。第三,心理干预与治疗领域。五行音乐治疗应用在缓解焦虑、抑郁、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及其他亚健康问题上均有显著效果。音乐治疗还可以改善个体睡眠质量,对老年人的作用更加明显。
2西方音乐治疗概况
西方音乐治疗的发展多以心理动力学派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心理动力学认为,在治疗中音乐治疗师提供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感到安全、受到保护和支持,如果患者使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同时伴随语言表达,那么音乐治疗和心理治疗就会相互结合,这种疗法被称为音乐引导想象疗法。音乐引导想象疗法以音乐聆听为中心,对潜意识进行唤醒与发掘。人本主义音乐治疗可以使患者在认知障碍加剧的情况下继续体验个人成长,通过音乐创作、歌唱和聆听,人格以最深刻和最有意义的方式得到验证和表达。西方音乐疗法首先多被用于疾病康复治疗和预防或改善护理患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音乐疗法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减轻了老年人的抑郁、焦虑,改善中风患者的情绪,增强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降低癌症患者护理人员的焦虑等[4]。其次,心理情绪干预领域。音乐疗法能够减轻行为和心理症状,包括激动、攻击性、焦躁不安、易怒、抑郁、社交和情绪困难以及改善营养摄入等。当人们专注于振动、旋律、音色和节奏时,环境中的噪音等不良刺激会被阻断,从而获得缓解情绪和改善心理支持的治疗效果。
3中西方音乐治疗在教学中的解析和运用
中西方音乐治疗有各自的理论特色、治疗手段和重点应用领域。从发展历程看,中国音乐治疗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音乐治疗真正以科学的面貌被大众认识的时间非常短。西方音乐治疗自1940年成为一门科学以来,一直发展迅速。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等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有巨大影响的理论学派;中国五行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则相对单一,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角、徵、宫、商、羽五音相对应”等这些描述相对抽象,与当前人们对身心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不易被理解和接纳。在治疗过程上,西方音乐治疗的运用有完整的模式流程,治疗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国内的音乐治疗方式则灵活多样,这可能源于我国音乐治疗主要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及个体治疗。音乐治疗应以治疗效果为目的,治疗方法及理论基础仅是手段,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因此在不同的情境和需求下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音乐治疗虽起步较晚,但其治疗过程带给患者的愉悦情绪和身心沉浸体验是其他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其发展空间巨大。实践中应总结中西方音乐治疗的特点和效果,以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将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相融合
作者:马方圆 马梦瑶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健康管理学
音乐教学应用3
音乐课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各种理论,为今后分析、演绎音乐作品奠定理论基础。目前,如果想要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理念,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变革。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型提供了全套的解决方案。
一、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指的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体系,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源于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把授课对象作为教学重点。这种新型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自由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引导学生依据音乐知识,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二是引导探索,引导探索指的是从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领域向未知领域进行扩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音乐知识;三是即兴创作,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自由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四是对即兴创作进行巩固归纳,在即兴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创造力;五是巩固概念,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要将学生的创作表演作品等记录下来,并且将创作和表演等过程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巩固相应的概念。
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价值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引入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综合音乐感教学法逐渐与本土音乐教育融合,可以形成适合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需求的新教学模式。这样的新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乐感意识,并且使其对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基本音响要素对立统一关系的认知更深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记忆、理解、想象、模仿、表现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整合为一体,在实践应用中深化、强化对于音乐要素及其组织构成规律的认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状态。引入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可有效增加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的教学曲目,促使各种类型音乐的教学素材选择归于平衡、合理的状态。
三、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采用微课视频与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借助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可以打造以微课视频为核心的灵动教学模式,构建综合音乐感教学体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不够系统和专业,而采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后,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不同难易程度的曲目,根据这些曲目的情境特点来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打造具有模块化和灵动化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有计划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曲目的创作,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打造模块化音乐“微课”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能够实现对学期音乐课的规划和指导。教师可以从音乐课程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曲式等方面着手,对音乐课程周期的微课案例进行串联,从而打造以音乐要素为基础的螺旋进阶式微课教学体系。比如,在进行音高的教学时,由于教师在每个周期设置了音高模块,从固定音高听辨、固定音高视唱、旋律吟唱听辨、旋律音程视唱等方面来构建螺旋式进阶的教学体系,这种方式有效利用微课视频和周期内容的衔接,构建了围绕音高等多个要素开展的纵横交错的模块化教学体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个性化的指导方式,从微课视频的角度出发,将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进行推广,从而形成微课视频体系与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提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提供以多元融合、个性指导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综合音乐感的教学模式有着总体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这种方式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音乐活动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音乐表现,如在对学生进行节奏和节拍的教学时,如果仅通过传统的理论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节拍和节奏,未免显得有些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排斥感。因此,在设计音乐课堂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节奏和节拍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不同程度的风速可以与音符进行联系,如强风、大风、飓风可分别代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采取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程度的音符。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某些片段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音乐开始有着敲门的节奏。教师顺利地抓住这个契机,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运用身体的律动来体验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音乐游戏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节奏和节拍,在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之后,在节奏汇总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能够自行创作新的节奏,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不同的声音,再结合自己的身体律动来创作节奏。总的来说,教师通过音乐游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实践感知,将自己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即便是在学生创作出一定的作品之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创作新作品,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实现多学科相融合的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采取“综合音乐感课程”的形式,将各类教学内容整合为一门全新的模块化课程。尝试巩固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由教师设定一定的场景和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来完成所设定的场景任务,这是在学生即兴创作基础上的深化阶段。教师在教学时,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对学生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进行强化。综合音乐感教学就是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音乐学科除了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音乐节奏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术语,比如装饰音等。理论知识与其他技能课程的学习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采取学科综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课程的理解。比如,在合唱曲目中对学生进行强弱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联系乐理中的强弱记号,实现在合唱中的声音的强弱一致。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钢琴等乐器,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快板等专业的音乐术语,在进行钢琴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分析乐曲的整体风格,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演绎的方式,使其加深对音乐术语的理解。这种综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让理论知识与技能练习相结合。音乐学习不是一个片面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综合学习过程。学习音乐课程必须要有系统的体系,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在懂得乐理知识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技能中。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感知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理解的过程。
(四)借助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注重音乐实践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演奏和创作,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转化。这可以借鉴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巩固概念。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将学生的创作表演记录下来,并把这一过程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巩固相应的学习内容。这一过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失误,巩固音乐知识和技能。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活动有效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建立起音乐感和专业音乐知识学习的桥梁。不论是歌唱活动还是欣赏活动,都能使学生受益。教师通过对学前音乐基础的讲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音乐知识,掌握音准和节奏。在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乐曲的结构进行有效探索和建构,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积极性得到提升。幼儿在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理实一体来加强音乐实践性的教学。比如《曲式》这个章节,教师可以加入学生律动的相关元素,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来感受不同类型的音乐,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强度。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具有突出表现力的乐曲,让学生来进行实际的感知,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突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教育方法,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例如填鸭式教育、被动灌输、互动匮乏、学习环境过于压抑等。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高校的音乐教师探究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乃至音乐院系都应该积极推广这种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康平.在旋律创编中发展听觉思维能力——视唱练耳教学对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之借鉴[J].音乐时空,2014,(17):187-188.
[2]乔晓冬,管建华.综合音乐感教育[J].中国音乐,1990,(02):49-51.
[3]王璇.“综合音乐感”理念下的视唱练耳计算机教学[J].大众文艺,2011,(08):221-222.
[4]徐建霞.“从音乐切入的艺术综合教学”的基本要义和实施要点[J].江苏教育,2010,(16):27-28.
[5]王延松.音乐心理学导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作者:张展瑞 单位: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