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意经济转型研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意经济转型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意经济转型研究3篇

创意经济转型研究1

一、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始于城市转型。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以及土地方面的成本不断提升,城市中的低端制造业需要进行转移,高附加值制造业以及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撑。而这些产业的高附加值主要通过文化创意得以体现。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为那些需要进行经济转型发展的城市带来了基础支撑。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促使城市空间得以优化,同时能够促进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从目前来看,很多国家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扶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很多城市实现了经济转型。对于我国而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而言,更加需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的经济转型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原创性相较于一般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意人才以及创意人才的创造力,即原创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原创性是整个产业的重要源泉以及主要增值部分,是一种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将这样的原创性进行产业化,同时在此过程中产生一定效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创造性从原来的不被重视逐渐转变到受到重视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时代中,资金、人力等这样的有形资产已经不再是主要经济发展动力,而是转变为如知识、技术等这样的无形资产。整体上来看,在当今时代,如果没有原创性,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就不会形成,更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原创性的存在,才促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原创性特征。

(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跨界性相较于一般产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具有高关联度的产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结构优化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塑,促使传统生产链转变为价值链。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关联度主要体现在产业融合方面,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从不同产业的变动角度来看,产业融合主要指的是不同产业之间或是同一产业之中不同行业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业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其具有十分突出的整合性以及渗透性,是通过跨界或是越界所形成的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具有其本身独立的产业内涵,是多种新兴产业的“母体”,同时其本身也跨越了不同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实现升级发展提供了基础。比如当前的创意设计、艺术、休闲娱乐等都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上发展而来。

(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递增性在传统经济学中认为生产是以有形投入为主,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非物质的无形投入为主,并且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正是因为知识本身具有重复使用性和非排他性,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边际收益上升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竞争性,如果一个创意产生,那么所有的拥有相关知识的人都能够使用这一创意,不需要因为使用这一创意而增加额外的成本。另外,如果一个创意进入到产业化发展阶段,那么该创意就会表现出两种倾向,即边际成本极低和固有成本极高。比如,对于一首歌曲而言,其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极其高昂的制作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但是其他人对这一首歌曲进行复制往往只需要十几元的成本,如果要通过互联网对这一首歌曲进行复制传播,所需成本趋近于零。整体上来看,其因本身具有非竞争性,这样就促使创意是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要特征。创意在和其他要素进行配比使用过程中,能够的促使其他要素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实现效益的递增。

三、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不均衡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国内外布局、不同地区布局以及城乡布局等方面。首先,从国内外布局方面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空间布局方面存在不均衡。这是因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并不处于较前位置,而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发展时间长,因此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了大部分的资源和技术,占领着更多的文化市场份额,促使发达国家通过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来影响人们。其次,在国内空间布局方面,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均衡。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布局基本和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格局相同,即东部地区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据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西部地区只占到三分之一。从文化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实现了创意化、数字化发展,而西部地区文化市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商业文化不够发达。最后,在城乡布局方面来看,布局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较大等方面。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来看,城市服务水平更高以及人员素质更高,而乡村地区则服务水平较低、同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产业组织不成熟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因此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构建方法,同时也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速度。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组织,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实现规范发展。同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人才支撑。只有获得了人才的支撑,才能够促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较为匮乏,同时在人才层次结构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另外,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有培养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阻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当前,需要对产业组织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来看还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规模结构方面,新闻出版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但是在新闻出版方面主要是教育类为主,面向零售市场的产品较少。在人员结构方面,人员主要分布在文化产品生产、休闲娱乐以及出版发行等方面,在其他方面分布较少。在技术结构方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占比还较低,仍需进一步发展。其次,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加工中心和制造中心,但是价值链的两端是收益的主要来源,但是无论是上端的设计还是下端的服务,基本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除此之外,我国还需要承担加工制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成本。最后,集约化程度较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条较短,效益较低,没有形成整体效应;二是产业集群泡沫现象严重,比如我国存在有很多文化产业园停业现象。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培育更多创意人才创意人才是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发展的核心及动力,根据相关资料现显示,当前纽约创意人才人数占到了其就业人总人数的 12%,东京创意人才人数占到了15%,而我国创意人才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只有 1% 左右。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培育创意人才,或是通过人才通道引进更多熟悉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出各类人才的作用。首先,需要充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运行程序为支撑,对现有人才培养资源进行整合,从而通过高校、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人才培训机构等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更多创意人才。其次,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意人才教育认证制度,以此来实现创意教育地位的提升,并且促使创意教育相关配套体系得到完善。再次,国家需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营造出更为宽松的培养环境,同时为引进更多创意人才打下基础。最后,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用人制度进行创新,以此来完善人才管理系统。比如可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创意人才提供能够发挥其本身作用的平台。同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创造力来作为支撑,而创造力除了需要有创意人才的支持以外,还需要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以此来保障创意开发者本身的利益,从而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当前要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就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我国需要像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从而完善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构出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其次,我国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进行进一步优化,促使版权局、工商局以及知识产权局等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从而建立其更为高效的仲裁机制,强化产权管理的整体效能。再次,我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更为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效率配合质量,进而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创意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最后,我国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从而应出现更好的社会氛围,促使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强化,帮助创意开发者能够通过法律来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打造完备的投融资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投融资问题。根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中,超过六成的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自有资金进行发展,有超过五成的企业有1000 万元到 5000 万元资金需求。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文化创意企业能够进行抵押的实物较少,但是无形资产又难以进行准确评估,因此文化创意企业难以实现融资。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我国打造出完备的投融资体系,促使信用担保体系得到完善,同时加大风险投资等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投入,从而为文化创意企业实现融资创造更好的条件。首先,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并且国家需要出台关于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在相关政策允许范围内进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进行流动。其次,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信用担保机构,在市场运行规则范围之内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同时还需要建立以企业合作为基础的担保机构,以此来完成多层次信用体系的建构,促使文化创意企业有更好的融资渠道。再次,要构建资本市场,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优秀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上市、产权运作等来获得融资。最后,政府要引导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促使风险投资事业获得发展,同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这样能够解决文化创意企业当前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实现健康发展。

 (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转型,需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群以及产业基地建设,从而引导文化创意企业、相关机构等实现明确分工和关系集中,形成产业集聚,进而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首先,要充分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导向,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发展资源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同时,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所处环境的特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更为专业化以及规范化的中介机构,健全服务体系,最终营造出能够有效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环境。其次,要对集群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建立起各方协作发展以及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平台,引导社会各方力量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创意人才以及相关机构等多方进行交流互动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最后,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中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其他文化创意企业加入到创意园区中,形成全面和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销售以及增值的循环系统,从而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对地方文化特色进行深度挖掘,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更具有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企业本身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

作者:郑洁珠 单位: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创意经济转型研究2

“文化创意”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其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英国,以 1998 年颁布的《创意产业纲领文件》为标志。[1]不久也在中国强势登场,成为各界热议与追捧的话题。从“中国知网”统计的发文趋势来看,可以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5 年之前,每年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论文皆不足百篇,且增长速度缓慢。第二阶段是2006 年到 2011 年。2006 年开始爆发,一跃达到 360 多篇,此后发文数量逐年以数百篇的速度攀升。第三阶段是 2012 年到本文写作之前的 2020 年,发文数量基本年年稳定在 3000 篇以上,最少的 2018 年为 2930 多篇,最多的 2019 年为 3580 多篇。阶段划分中牵涉的两个节点,恰好可以对应两份重量级文件的颁布时间。2006 年,国务院制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级文件中出现“文化创意”一词。2012 年,国家统计局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在第一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正式列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别。这些文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起到了强大的催生和推动作用。

工艺美术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其理论也是源远流长。当文化创意时代来临之时,工艺美术因自身属性的缘故也与其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英国《创意产业纲领文件》中工艺美术(Crafts)业包含在文化创意产业的 13 个行业之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工艺美术企业归入文化创意企业范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虽然把“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并列,但是鉴于工艺美术与设计之间长期的历史渊源,就算在最严格的区分标准之下,也必然会与文化创意产生大量交集。国内各地方制订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文件中,亦是无一例外都把工艺美术业纳入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会带给工艺美术什么样的影响?

学术界有各种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工艺美术的复兴是难得的机遇,应该尽可能地顺应和配合。[2]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资本的介入可能会使包括工艺美术在内的很多文化相关行业产生异化,带来不希望看到的结果。[3]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能为工艺美术提供另类的思路和阐释方法。[4]其实,无论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好,“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也罢,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创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这种趋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会更加深化。既然文化创意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在大潮中顺势而为,实现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对此,很多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转型和创新。先说转型,主要是功能转型和市场转型。所谓功能转型是指工艺美术产品要从过去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转变为以精神功能为主导。而市场转型则是指要有计划地主动放弃低端产品市场,将主要渠道放到中高端产品市场中,同时要加强工艺美术产品的品牌建设。这两种转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工艺美术逐步摆脱长久以来的民生日用属性,突出自身的文化内涵,成为像书画一样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的商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手工产品在生产效率方面是无法与机器产品相比的,想要维持一定的利润,只能从提高单件商品的附加值入手,使其精细化、高档化是最直接的办法。不过,在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一些本来根植于民间的工艺美术品类,为了搭上文化创意产业的便车,开始想尽办法自我包装,甚至不惜改头换面以迎合。有的为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去模仿宫廷工艺和文人工艺的风格造型,还有的从业者直接进入到美院去学习学院派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经过这样改造的工艺美术产品,很容易就会变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反倒是被抽去了自身最有文化特质的内涵部分,徒留技艺的外壳。

再说创新,主要是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工艺美术产品文创化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要素置换。材料、工艺、题材、造型、色彩、用途等,无一不可置换。例如,用尼龙布制作的风筝是材料置换,用机器印刷出来的年画是工艺置换,用剪刀剪出来的动画形象是题材置换,如此种种。还有一些文化创意产品是直接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某些局部形象和符号化特征移植到现代工业品上,近来流行的部分国潮商品便是典型代表。上述产品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为理论研究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即它们是否属于工艺美术的研究对象。众所周知,工艺美术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者包含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狭义者只包含手工艺。自 1997 年学科目录调整之后,广义的工艺美术概念基本已不再使用,目前所讨论的大多是狭义概念下的工艺美术。那些将工艺美术符号当做装饰元素的国潮商品,我们可以很轻易分辨出它们并不是工艺美术研究对象。但是,对于与传统手工产品相比仅置换了其中少数要素的文化创意产品该如何定性,是要剔除它们以保持工艺美术原汁原味的纯粹性,还是要收入它们以昭示工艺美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这看起来也是两难的选择。面对工艺美术转型与创新中出现的各种令人困惑的现象与难题,还是需要假以时日慢慢解决。其途径无非还是二条:一是加强理论建设,在学理层面上达成共识,然后以此进行引导;二是重视实践探索,在行业发展中不断自我调整,最终求得真知。理论方面已经有学者在从事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对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发掘与建构,从文脉特质、美学价值、再造与活化、工匠精神与产业生态、材料与技术等五个向度入手,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理论评估和实证考察路径。[5]在实践方面,国家连续发布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 2025》《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着手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融合。展望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才有可能为工艺美术行业在文化创意经济时代中找到比较恰当和有利的定位。

首先是低端工艺美术产品的去留问题。20 世纪中后期以来,工业产品大量普及,占据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工艺美术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受影响的主要是低端日用产品。当前的状况是,只有少数以日用品为主的工艺美术项目还能维持生产,一些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义下靠输血勉强存活,更多的项目已经濒临消亡或者名存实亡。那么问题来了,将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到底还有无必要保留一部分手工制品?如果需要的话,它们应以怎样的形式和价格存在,生产者又应当如何获取必要的利润?品牌建设对工艺美术类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会产生何种影响?产品的价格区间会不会因此而上移?其次是工艺美术内容与形式的取向问题。工艺美术起源于农耕时代,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是有机相连的。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其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原有的习惯被打破甚至不复存在。这就要求工艺美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要与时俱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常说工艺美术要体现当代风貌,但这个风貌究竟应该如何具体着手表现,好像并不十分明确。很多从业者在时代的大潮面前摸不着头脑,茫然失措。一味复古者有之,以复刻博物馆里的文物为功绩;盲目崇洋者亦有之,以模仿西方的套路为追求。这些都很显然不能代表当代精神,更无法满足文化复兴的要求。因此,从本土文化和现实国情出发,结合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的良好契机,寻找并确立适合当代特色的工艺美术内容与形式发展方向是眼下重要的任务之一。最后是工艺美术行业与学院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几年不少高校非常关注新兴产业,纷纷设立以“文化创意”为名称的院系,并将工艺美术等专业划归其中。正常来说,学院应当是为行业输送人才的摇篮,并且要根据行业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向。但是,工艺美术行业与学院的关系却似乎并非如此通畅。长期以来,工艺美术行业中涌现出的能工巧匠大部分都不是毕业于高校的相关专业,而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工艺美术毕业生也很多早早改行做了其他职业。这就表明,工艺美术的行业与学院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此处不再展开。需要着重考虑的是,二者未来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改变目前不甚合理的现状,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产学一体、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崔研因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教师

创意经济转型研究3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审计活动,通过发挥审计优势,用好审计结论,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持续优化产业扶持资金分配及使用方案,帮助相关企业完善内控体系,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应对建议。日益成熟的5G技术、智慧技术在数字艺术、数字创意等领域创造了大量新业态,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定位不精准、支持政策不完善以及专项扶持资金分配不均衡,影响了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审计的活动,通过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产业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具体问题,进一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助力产业整体良性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全方位、穿透式的经济效益审计,既有效考核了文创政策、专项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也能有效防范、化解文创产业风险,提高产业发展效能。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性极强,经营类型复杂,加上缺乏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和规范化的审计标准,增加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审计对象复杂,影响审计结论的完整度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融合特征,其中涉及诸多行业、部门,既增加了产业数据统计、审计的复杂性及难度,也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完整度。一方面,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仅依据财务报表开展,大多将其作为评价依据,无法精准、全面反映产业发展状况。传统经济效益审计方式,仅覆盖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信息,缺少其他经营数据收集,加上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完整度。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涉及产业复杂,完整获取审计数据信息的难度较大,无法保障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新的消费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内核、创意审美为基础,以“集聚联动、叠加放大”效应为内核,积极向智慧科技、现代旅游、制造业等各个产业延伸,形成了相对复杂的产业渗透形态。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时,由于难以实现审计数据全面覆盖、广泛收集,无法形成科学、完整的审计结论。审计标准缺失,影响审计活动的规范性随着大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复杂性、多样性进一步突出。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不同审计对象的绩效实现过程、表现形式存在差别,其经济性、效果性等审计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难以保障审计活动的规范性。其一,缺少规范化的审计标准。在文化创意产业审计实践过程中,由于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内部管理缺乏有效协同,未能从产业发展趋势、市场条件等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实际、导向明确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影响了审计活动的科学性。其二,缺少专业化的审计力量。做好文化创意产业审计工作,需要相关审计人员充分掌握审计技能、文化创意等专业知识,熟练应用最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能。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审计工作时,由于缺乏掌握复合技能的专业化审计团队,采用的审计手段相对随意,难以规范、有效地统筹审计工作。

审计理念滞后,影响审计活动的效能度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过程中,由于未能对审计工作的本质形成全面认识,缺乏整体覆盖、系统评估的审计理念,直接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审计效能。一是对经济效益审计价值的认识相对片面,多停留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合法、合规角度,未能实现经济效益审计与业务、财务及风险防控的有机融合。目前,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多从效率性、效果性等维度出发,对风险防范、审计结论及整改建议缺少必要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价值。二是缺少完整覆盖的审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属性为内核的产业,其经济价值通常蕴含于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之中。因此,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时,需要首先考虑社会价值的实现状况。但是,以往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效益审计时,大多简单考虑其经济效益,未能对社会效益进行审计,无法有效保障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质量。三是未能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等的全过程审计链。文化创意产业从“创意立项”到“产品入市”,通常要经历较长时间,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关注成本控制、投资产出和市场效果等内容。但是,传统经济效益审计偏重审计结论,缺少多环节衔接和全过程协同,无法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增值作用。

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解读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产品易于复制以及行业内从业主体规模较小,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难度与压力较大。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影响其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体现为:

审计方法的具体选择及审计理念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是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结论完整度、科学性的核心依据,也是将经济效益审计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其一,审计方法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以往,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由于对产业的复杂、融合特征把握不足,缺少广泛收集、完整覆盖的审计方法,且多局限于借助财务、业务数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统计数据不完整、统计渠道混乱,也很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二,审计理念影响文创产业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理念相对单一,尤其容易忽略社会效益评价,影响产业良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以社会效益为重点,片面、单一关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容易产生“经济效益主导”的错误发展理念,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其三,经济效益审计的立项步骤,直接影响审计效能。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需要明确影响产业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通过合理配备审计资源,正确界定审计立项步骤,真正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特优势。

 审计模式的实施状况及审计创新直接关系审计效能

在新的审计环境下,传统事后审计模式难以发挥应有价值。为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优势,需要将审计实践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通过融入智慧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审计技术、优化审计模式,更好满足文创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需求。一方面,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时,是否灵活使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与经营数据有机融合审计以及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相结合审计等多元审计模式,对文化创意产业能否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持续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时,能否及时引入智慧审计技术、采用智慧审计工具,制定智慧审计模型,对提高审计活动效率、改善审计活动质量具有直接影响。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要注重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及时引入智能审计工具,持续推动审计创新。在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把握审计要点,通过对影响文创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详细树梳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模式,真正助力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的应对路径

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范、良性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推动产业发展效率与质量同步提升的关键。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换代的时代要求,在开展审计监督时,要将审计工作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融合,持续完善产业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更好利用审计数据、审计结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建议,真正发挥审计工作价值。

 构建长效化的经济效益审计整改机制

为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功能优势,需要从全面融合、科学评估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产业行业的风险特征,充分利用经济效益审计成果,全面突破产业发展困境。首先,要确保经济效益审计整改结论的精准度。通过以规范发展为目标,深层次分析审计问题的问题成因,重点揭示制度缺陷、漏洞及体制障碍,提出审计整改方案,为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经营方案提供精准建议,有效释放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压力。其次,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需要注重丰富、完善产业数据统计标准,通过制定包含业务数据、财务状况及补充指标等信息的完整审计标准,全面、细致地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而更好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分析、数据监测及风险预警等工作,有效控制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风险。最后,要确保经济效益审计整改建议的可执行性。通过从符合实际、易于实施等角度出发,科学利用绩效审计结果,使其转化为促进文化创意类企业良性发展的有效建议,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审计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理想目标。

构建智慧化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

为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水平,需要以“科技强审”为导向,注重引入先进的智慧技术,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审计方法,确保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首先,要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势,搭建智能审计平台。通过以精准审计为导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完整剖析,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水平。其次,要建立数字化的“云审计”系统,通过发挥智慧审计的技术优势,广泛搜集各类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数据信息,加大数据归集、分析力度,集中归纳、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形成难点、疑点清单,实时优化或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方案、阻力障碍,确保审计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最后,要以“数据先行”的审计方式为延伸,推动经济效益审计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通过及时调整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指标方法,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从“项目审计”走向“常态审计”。

 构建全面覆盖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

为充分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形势,对产业政策、资金扶持分配方案进行“追踪式”审计,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审计成效。其一,要以“政策方案—项目建设—资金扶持”逻辑链为基础,以全程化、穿透式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走向、项目决策程序、扶持资金的具体流向及分配状况等内容进行全面审计,及时揭示文化创意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有效减少、规避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偏差。其二,重点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状况的审计工作,以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的具体落实状况为切入点,采用“建、管、用”全过程跟踪式评价方法,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审批、分配及管理程序是否合理、专项资金绩效等内容进行重点审计,更好发挥专项扶持资金的应用优势,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良性发展。其三,要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状况进行审计,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整改建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精尖式”结构发展。

 构建完备化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

与一般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评价和衡量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时,需要构建完备化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通过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审计,促使产业增值。一方面,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审计有机融合,通过对文化创意类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品质、社会评价及运行效率等内容进行整体审计,及时发现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采取解决策略,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效能。另一方面,要将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质量作为核心标准,通过精准把握文化创意市场的真实需求,统筹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适度、适量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存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约、高质量发展。

 结语

当前审计工作逐渐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向全面、专业的审计建议发展。为有效发挥审计工作优势,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智慧创意为内核,以数字技术为动力,通过发挥经济效益审计优势,科学把握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充分掌握文创产业的投融资需求,积极承担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的产业使命,建设完整、智慧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产业园区,更好满足大众对文化创意的多元期待,助力产业升级换代。

作者:赵晓涵 单位: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