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

摘要:2022年1月12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美术教育应当适应数字时代,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探索新的美育方向,通过课堂实践找到美术学科素养与信息数字素养之间的平衡支点,让艺术与数字科技紧密融合,在数字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时代核心素养美术教学课堂实践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也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数字时代的新美育已悄然来临,海量的数字信息、媒介、信息技术设备为课堂教学注入智慧与动力,开启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新模式。教育迫切需要找到两代人、两个时代、两个世界之间的平衡——传统学习环境和数字学习环境之间的平衡[1]。数字素养成为新时代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道德,将成为其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大美育中的艺术学科,综合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数字素养,使其具备综合素养,是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美术学科综合素养培育的核心。数字时代如何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智慧与力量,学生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开展美术学习,是当下人们应思考的问题。文章围绕如何将美术知识与技能和数字技术融合,以美术课堂教学为例,从数字资源的获取、教学智能终端及网络交互平台的应用、现代媒介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开展美术创作。

一、增强获取优质数字资源的能力,培育对数字资源的辨析力、再生力

新时代的美术课堂需要数字教学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教师利用数字素养育人。除了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配套资源,有关人员还应探索各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新型资源、知识工具与智能学习体,如,移动学习App、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平台与资源[2]。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媒体设备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源,要想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精准提取优质资源,相关人员需要对数字资源具备较强的判断性、敏感性以及再创造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首先,数字资源可以作为美术课程资源使用,同时也考验着学生对资源的辨析能力,以及在自主、合作、任务性等学习中获取数字资源的敏感性。如,在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模块《观看之道——美术鉴赏基础》一课中,鉴赏时会涉及不同画派、民族、历史、绘画题材、艺术追求等的美术作品。课堂上,教师巧用数字检索、数字编程等,让学生在鉴赏中自主梳理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并整理出思维导图,改变以往“线性观看”的习惯和到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的研究模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快捷、精准获取资源,整合、提炼、生成形式多样的关联数字素材,不断提升探究能力,促进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顺利地实现美育的目标。因此,学会敏锐地获取数字资源是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提升数字思维的重要技能。其次,当下资源获取的渠道多基于数字的超文本、超链接。以往的阅读资源往往是线性排列的,数字时代的阅读资源往往是超文本资源,但并非数字资源越多的超文本就越好,过多或不足的超文本资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想用适当的超文本、超链接的阅读资源解决学科大观念、大概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美术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如,在美术作品欣赏的学习任务中嵌入RSS订阅,从学生被动获取转变为向学生主动推送,转变运用资源的思维。当RSS订阅不断地向学生推送同一主题的素材时,学习的内容、概念、问题就更集中、更广、更深。

采用“数字订阅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相关概念,更好地开展系统性学习。智能推送的核心是“知识关联的数字化推送”,在美术学习中,应用RSS订阅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取需要的数字资源,并能在小组间互相推送,由此使学生养成共享优质资源的意识。再次,美术创作也是实现资源再生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数字化的手段重构作品,是美术教学中综合培育学生数字素养与学科素养的重点。面对网络平台上众多的数字美术作品,面对印在教材、杂志上的纸质经典美术作品,是拿来就用,还是简单粗加工、扫描成数字材料,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思考。笔者认为,只有将现有的资源进行重组、加工、创新,才能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如,学生在描述、分析、理解、评价美术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分析获取的作品信息需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分析、重组作品的图像符号,将其整合成新的数字图像,形成可读性、清晰性、信息性、系统性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加工能力可以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不断提升跨学科数字素养。最后,注重对学生数字道德素养的培育。数字道德教育是数字时代下的重要育人环节,是对以美育人的延伸。因此,在美术课堂中使用数字资源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关于运用数字信息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具备开发数字资源的意识,不断降低数据储存成本。如,美术鉴赏中,学生应该规范使用数字美术作品开展学习,教师在整理资源时应按规范注明作品的作者、年代、尺幅、收藏等信息,既要合规地使用资源,又要学会优化资源。总之,数字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美术课堂素材,教师应利用数字时代优质的数字资源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改变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获取、理解、整合数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数字+艺术”的综合能力。

二、掌握智能终端交互的能力,培养多元学习的适应力、应变力

互联网和数字交互技术高速发展,形成了交互教学形式,保障了美术教学大规模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和传递工作的有序进行。教师要学会运用不同的交互终端软件,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提供多元的渠道。如,微信、QQ、抖音等App为学生的课堂多维交互学习提供了可能。同时,基于数字技术的MOOC(慕课)平台的兴起与应用,使线上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拓宽了交互平台。支撑美术学习的各种论坛群、学习社区群、同辈互助群等,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字技能。对于有了一定的数字素养后,学生如何才能适应网络交互平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如,可以通过网络交互的平台开展美术作品展示设计,让学生在线上展示作品并交流。将音乐、文字、语音等资源介入交互,能形成多元的、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自主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营造出具有适应性、应变性的课堂环境,同时使美术学科与数字技术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从而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多维、移动交互的终端学习模式。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字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学生开展多元目标、多元策略指导下的智能终端学习,教师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可以有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其一,开展适应师生交互的智能终端学习,让学生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课堂上用局域端口,搭建流畅的师生交互平台,让数字课堂成为智慧课堂。首先,以微课为例,微课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符合数字时代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当下“微时代”的要求,能引发深刻的教学变革[3]。课堂上,教师推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数字动画微课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的交互。数字科技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情景化的动画,改变了学生固有的观看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字艺术之美。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解构作品中的难点,将其整合成碎片化的微课体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教与学的真实情境。教师还可以嵌入相关的互动话题,让学生与视频进行沉浸式交互,感受数字艺术带来的快乐,尝试微型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其次,开展以评促教的数字评价,使教与学获得及时评价。用数据明确学生的学习路径,用精准的数据让学生调节学习现状,评价的数据也为教师提供了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的依据。如,教师课堂上利用CLASSROOM软件预设题目,推送到学生端口,学生的答案可以被同步转化为数据,生成条状或饼状的数字图标,教师通过客观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方向,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数据与其他学生的数据相比较,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其二,适应生生交互的智能终端学习,具备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生生交互终端,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信心,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共同探究中形成乐观的态度,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在交互学习中,学生相互帮助,及时集中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终端仍处于非正式、不可控的学习环境,因此,碎片化的交互方式往往成为生生交互学习的主要模式。这同时也对学习资源的难易、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局域多屏互动的形式,聚焦同一学习主题或问题,在多维的交互中形成生生交流的数据链,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源,涉及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源。通过端口共享资源,学生在交互中可以自由地获取共享资源,可以用放大、缩小、滑动、旋转等功能识读图像,还可以采用截图、标注等便捷功能进行分析与交流。以《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一课为例,各小组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图书馆查找、走访当地老人或专家等途径收集资料,教师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与整合,用数字语言嵌入生生多端交互,搭建了多元交互、整合资源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各端口中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学习,也可以开展多端口交集的合作学习。交互的形式中包含语音、文字、图片等资源,此种方式可以将单一的知识学习转向多维的综合探究,形成新型的探究式智能终端学习模式。

其三,适应网络时代的移动终端学习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育了数字素养。随着自主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加、通信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向新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而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学习的形式正走向成熟。在移动学习的支持下,如BYOD(携带自己的设备)进入课堂,师生使用多元化的移动设备开展线上教与学,形成课内线下互动、课外线上讨论的模式,教师利用移动设备与学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则根据BYOD原则,实现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结合。在学生线上学习时,教师通过便捷推送和反馈进行直播与实时录播,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接受水平等开展学习。如,美术线上课程包括鉴赏、设计、书画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线上预设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过程性评价,获得的评价量化数据可以为线下教学设计分析提供真实数据。同时,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中了解学科概念,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养成学科素养。又如,慕课、翻转课堂等让教学活动发生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项目实践等,深度互动的时间相对充足。如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每课的作品、内容都十分丰富,教师应该从讲解者转变为解答者、指导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在慕课、翻转课堂等交互中,储备大量的知识,做到随时与学生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由此使学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教师更好地实施精准化教学。

三、掌握艺术软件的表现能力,在数字软件运用中培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成功的教育理念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正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等进行美术创作,解决相关问题。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量的绘图、设计、编辑软件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新媒介,为美术课堂的数字艺术表现提供了支持,成为现代美术教学中重要的创造手段。如,平面软件Photoshop、立体建模软件3dsMax、视频软件CamtasiaStudio等是比较专业的美术从业人员使用的软件,近些年,这些美术创作软件得到了普及。软件应用者除了要熟悉其使用方式,还要具备较深的美术功底,同时能够理解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区别,理解应用软件对艺术产生影响的核心,了解数字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思路,在使用软件与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字艺术素养。在分形艺术的创作中,可以使用的软件有多,Photoshop软件就十分适合。在创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软件图层功能,建构上下叠加、层次分明的图层,可以让叠加效果具有一定的韵律美感。

学生在工具栏里输入旋转角度值和缩放比例,将图像等比例缩小,数值的运用成为分形艺术表现的重要环节。同时按住Ctrl、Shift、Alt键,然后连续按T键,不断分形、重复叠加,让单独纹样变成连续纹样,并加以调整、旋转、合并,学生由此可更好地感受数字与艺术的思维碰撞,更好地发展过程性能力。依托数值,发现美术表现的规律。美术作品创作效果的营造与软件的渲染效果有密切的关联,如Photoshop的滤镜、CamtasiaStudio的转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面选择不同软件自带的效果,快捷地调整画面效果,在效果的转换中发现创新点,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字+艺术”的思考习惯。如,在设计标志、产品包装等的标准色时,学生可以利用Photoshop中CMYK四基色、曲线、亮度的数值等进行数字计算。在用软件开展美术创作时,学生实现了美术表现素养与数字素养的融合。使用数字软件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结语数字时代,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应站在生命的高度,用数字生态的哲学观,用不断发展的数字科技下动态生成的视角看待美术课堂教学,由此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思想、情感和数字科技的氛围中成长为有时代使命感的个体。教师应为学生打造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发展与成长空间,让学生在美育中获得数字生活体验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当前,数字技术不断改变世界,数字资源、移动终端、软件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美术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伊恩·朱克斯,(美)瑞恩·L.沙夫.教育未来简: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M].钟希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88.

[2]廖力.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9.

[3]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4]谢幼如,邱艺.走进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6.

作者:杨耀东 单位:厦门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