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资源,其内在的交融性凸显了二者的共生关系。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根基,二者融合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入手,通过现状剖析了解融入困境与成因,遵守多元化原则,借助革新教材修订、完善融入方法、优化育人载体等模式与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融合,可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生,助推高等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将其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其传播范围,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工程,优化育人效果,重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育人重责,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和关注,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大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导致文化底蕴不足,不利于大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不利于提升其文化传承意识。传统文化中包含传统美德,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是导致大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主因。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较少。由于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导致一直无法有效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课程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虽然不同学校会设置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但由于内容缺少全面性、课时较少,导致大学生很难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课程,其中涉及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由于思政教师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导致学生不能透彻分析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影响了思政理论课教材的优化和改革。最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传统文化融入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多元化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系统性引导。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时,由于缺少多元化保障机制,导致传统文化的融入存在片面性与单一性特点。同时,学校内部缺少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无法及时了解传统文化的融入状态,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和创新,也阻碍了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的有效融合。

(二)原因

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原因,了解现阶段思政教育理论课拓展创新存在的问题,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与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互联网的创新与传承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育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但由于互联网中充斥一些负面与消极信息,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中西方文化的剧烈争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更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政能力与思政素养,助力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高校重点关注问题。虽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我国在特殊年代丧失文化自信,导致传统文化步入发展的低谷期,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缺少多元化传统文化内容,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传统文化的没落不利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近些年来,国家逐渐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关注,但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挑战。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由于现阶段缺少有效的融入手段,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生活与环境与社会思潮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受融入手段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优化缺少社会与家庭的支持,这是影响传统文化融入的主因,更会影响学生思政能力的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坚持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大学生教育机制的完善。大学生教育中包括自我教育,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助力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融入时,高校与教育者需强化对学生专业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的全方位剖析,既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又要确保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个人力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现状,强化对学生群体价值体现的重视与关注,助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与学习内容,可有效构建生机勃勃的融入体系,提升大学生的甄别能力与文化辨别能力。每个大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只有其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产生文化归属感。坚持主体性原则,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助力思政理论课改革,激发其内在潜能,能促进其全方面发展。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可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也能确保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助力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思政素养与思政能力。

(二)渗透性原则

借助多元化教学载体,提升传统文化感染力,既有助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利于大学生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剖析传统文化的多重效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性化与系统化,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既能使学习者利用多元化思维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又能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循序渐进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能助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使学生在思政学习中树立高洁品质。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格局,根植于中华沃土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推动青年学生系统性发展。坚守渗透性原则时需尊重客观规律,了解中华文明精神的多元化内涵,才能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特征,从而对教育格局进行全新规划与部署。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坚守渗透性原则,既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层次性,又能在理论课创新与改革时确保传统文化与思政内容的全方位融合。

(三)方向性原则

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守方向性原则。坚守方向性原则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学生创建良好教育语境,构建贴近时代语境的教育模式。坚守方向性原则,要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提升融合的灵活性,基于不同学生个性特点展开不同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理想和目标,能使学生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窥见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和魂,文化作为振兴民族的希望源泉,在国家发展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坚守方向性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抵御多元化错误思潮,为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助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一)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多元化教材的支持。从理论层面加强对课程多元化功能的重视与关注,觉醒大学生文化意识,提升其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与育人功能,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素质教育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与创新受到众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改革,也助力高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生。高校可合理增设传统文化相关必修课,教材修订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剖析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策略,基于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多元化层面,优化教材编写,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迈入新的发展台阶。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如,以仁爱思想对待不同事物,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与为人民服务情怀,这是仁爱思想的最高层次阐述。孔子在千年之前提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高兴愉悦的状态,迎接多元化思潮的来袭,彰显了大国风范,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的交流中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余晖,真正做到仁爱,学会海纳百川,以德报怨才能真正助力仁爱思想升华。坚持建设法治化国家,倡导民众的自由发展,大学生应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感受其魅力与光环,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敢于牺牲、乐于奉献,勇于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长久发展。例如,可将近些年来的社会诚信案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利用多元化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大学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自己的人生,深刻理解公平与正义的思想内涵,才能坚持走正确道路,从事正确事业。将传统文化充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重新梳理,又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说服力。由此可见,借鉴经史典籍,构建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多元化名言警句,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

(二)完善融入方法,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完善多元化融入方法,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能助力高等教育发展与革新,完善教育架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高校可利用因材施教法、实践教育法、言传身教法创新融入方法与教育体系。因材施教是思政教育理论课发展的核心手段,旨在基于学习者个性特点展开系统化教育,以期推动不同学生共同成长。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过程中重视教书、忽视育人,不利于学生强化对多元理论知识的全方位理解和认知。因材施教有助于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内化式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最早由孔子提出,借助古圣先贤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助力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使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又能使其自觉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人。实践教育法旨在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均衡发展,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创新理论课,缺少实践教育内容。借助实践教育法,帮助学生改造价值观与世界观,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融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代语境中传统文化的实践与践行相同,学生需在实践生活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践行与掌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多元化实践思想,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比例,更能检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契合性。传统文化蕴含多元化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既方便多元化实践活动展开,又能基于不同层次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助力传统文化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个环节。课堂是理论学习的重要阵地,课外是实践的重要阵地。课内课外相结合,促进理论走进生活,既能创新思政教育格局,又能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推动其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言传身教法旨在发挥榜样教育力量,利用言传身教法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为大学生树立多元化道德榜样,既能积累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又能总结一套具备高校发展特色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架构。传统灌输式教育多以理论传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言传身教法实现了因材施教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又能以多维角度促进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既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也要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教育者做好表率作用,利用其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联性,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有说服力,也能开拓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格局。

(三)优化育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优化育人载体,以多维角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样化,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性梳理,既能构建现代化教育与传承格局,又能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提升融入的层次性与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梳理融合路径与融合点,帮助大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全方位认知传统文化魅力,以此提升思政能力与思政素养,助力其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首先,借助完善课程设置契机,创新教育形式。课程设置优化过程中可助力传统文化融入于心理学、伦理学、体育教育等多元化课程,利用多元化融入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可推动思政教育理论课迈入新的发展征程。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助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助力师生和谐互动,以此打破传统单向传输教育,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实现学习者与教育者的无障碍沟通,助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例如,教师可将思政理论课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分为不同专题,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元素,能以此提升实践教育比例。线上学习平台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性,帮助学生系统化梳理传统文化内容。其次,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多元化实践活动检验思政元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水平与政治能力提升,依托实践活动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既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又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格局的创新。例如,学校可依托多元化校内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并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契机构建多元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展开文化传承活动。传统文化辩论赛、诗词大会、民族活动日等活动,都能以不同形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多元化实践活动提升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可在丰富学习者精神世界的同时,助力学生树立良好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学校可借助校外文化基地丰富实践机会。历经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中包含多元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既丰富了政治与科技,也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多元化传承,高校可借助区域文化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例如,民俗文化馆、省市博物馆等都能作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教育活力,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助力其自主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多元化传统文化,以此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时,既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创新融入渠道,又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宣传,引导其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光辉,才能推动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

四、结语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精神有效衔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为中国梦的实现输送高素质人才。高校应勇于迎接挑战,积极提升新时代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推动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的提升,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凤亮,古珍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价值、路径及原则[J].东岳论丛,2020,41(11):111-118,191.

[2]王轶卿,李丽娟,郝丽丽.“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7-39.

[3]李洪星.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讲践悟”模式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41-144.

[4]董金明,陈梦庭.新时代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难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9(6):34-36.

[5]焦连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6):34-36.

作者:闵友付 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