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传统文化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传统文化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摘要:我国医学生的教育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引领和润物滋养作用。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涵养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培养懂医强药、品学兼优的高水准医学人才,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稳定的形态的精神依托和信仰。不同的自然资源、属地文化都会影响生活在此的人民形成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柱和精神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的根本、根基和根脉,是延续发展的根部动力,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帮助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筑牢站稳脚跟的强力根基[1]。中华民族历代先哲把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处世智慧沉淀下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哲理和价值引领,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改善不良心理状况。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礼仪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要坚持心理学的“特色化”和“本土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医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过渡期,易受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影响而频发心理问题,现已成为抑郁的高发群体[2]。因为学业压力及就业压力大,很多医学生在遇到挫折和难题时容易出现心理偏差,久而久之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产生负面心态,最后演变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仅影响到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目标和期盼,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保障。因此,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学习、立志、择业、交友、健康等方面着手,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品学兼优的高水准医学人才。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人从小就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儒家思想偏向于主张个体的道德修养。它的入世思想是古代仁人志士的人生奋斗目标,它强调勇于担当的精神信仰,强调个体对于社会进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要求个体积极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它认为人有入世作为的使命和责任,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去为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强盛做贡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追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政治美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爱心胸,“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坚韧不拔,这些传承下来的思想都蕴含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以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浩然正气激励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慎独自律,修己安人所谓慎独,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高度的自律,无论是在别人面前还是独处,都能慎重行事而不胡作非为,时刻警醒不放纵。“慎独”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觉性。南宋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但是不可能骗过自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外是坦然无愧,对内更是心安理得的一种心态。尤其是当独自一人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谨言慎行,自重自爱,切不可认为事情能够瞒过别人就偷偷去做。当外在的“行”与内在的“德”相符合、相统一,言行举止表达的情感欲望可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至德”,做到知行合一,克己慎独,明善诚身,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君子慎独,也告诫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和警惕独处的状态,严格约束自己。

1.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能够披荆斩棘,历经风霜,跨过层层坎坷,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盛世伟业,是因为我们一直自强不息、奋勇向前,从不畏惧挑战和磨难,并在艰难困苦中沉淀精华,汲取智慧和力量。《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天然的玉石不细细打磨不能成为器物,也不能玉润。人也一样,君子更需要像雕琢玉石、打磨骨甲那样饱经磨炼才能大器晚成。北宋哲学家张载著作《西铭》也曾解释这一道理:“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思就是说借助贫困卑贱、内忧外患的困苦条件可以磨炼意志,助力成长,铸就成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坚守此理,率先垂范。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汉代史官司马迁忍受宫刑,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发奋著书,终成《史记》。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铭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一定能行稳致远。

2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剖析

2.1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人生没有理想犹如一潭死水,暮气沉沉;人生没有理想将没有奋斗的目标,浑浑噩噩;人生没有理想将不知何去何从,随遇而安;人生没有信念将不会坚持到底,半途而废;人生没有信念终将一生碌碌无为,平庸无趣;人生没有信念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一事无成。当今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的逐利属性诱发了部分医学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品行的滋生,致使他们面对人生选择时变得迷茫和无所适从,缺失理想信念,缺失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仁者爱人的医德仁心,缺失支撑自己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缺失爱岗敬业的社会情怀,缺失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缺失真诚交流沟通的人文素养,这些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热衷索取、不思奉献、见异思迁、唯利是图等行为[3]。如果医学生缺失救死扶伤、为国为民、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责任担当,就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2.2思想消极懈怠,自律意识不足近几年,我国医疗领域中的医患关系颇为紧张,医务人员在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医德使命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有所下降。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情感淡化,信任感逐渐丧失,并且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比如乱开检查单、多开昂贵药品、收费方式不合理等,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如果不严于律己就容易玩物丧志,沉迷网络游戏,在学业上不能精进,不能如期完成学习任务,消解雄心壮志和青春昂扬的斗志。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用传统文化涵养精神追求。这对于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3心思敏感脆弱、自怨自艾,抗挫力不强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里一直被照顾、被溺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逆商有待加强。父母给他们营造了较好的家庭环境,学校提供了宽容舒适的校园环境,但一些家庭和学校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加之他们正处于心理机能逐步完善的年龄阶段,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和深化[4]。当他们走出“温室”,独自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时候,缺少社会经验的他们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没有信心和足够强大的心理去承受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相比其他学生,医学生的学业压力、考试压力也很大,容易出现片面、固执、钻牛角尖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更极端的恶劣情绪,造成严重后果。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积极作用

3.1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帮助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寄予的厚望。理想信念是当代青年的人生指南,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践行的方向和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积极进取、以德载医的思想,能够为医学生的思想品行树立典范,起到重要的、积极的示范作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医学生起到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见贤思齐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重要的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更要立大志,有理想,有责任担当,勤勉笃学,不断创新,勇于创优,更应热爱医学,心系患者,尊重生命,为“健康中国”的目标和理想奋斗终身,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全部的力量。

3.2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历史发展和积淀,在发展传承中大浪淘沙,取精华去糟粕。在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历经磨难不断奋斗,给后代留下了不屈不挠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实践基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无数白衣战士挺身而出,最美逆行者用血肉之躯筑起伟大的抗疫长城,隔绝病毒的肆虐,传递了守望相助、大爱无疆的精神。这些被提炼出来、激励后世的具有深远价值的精神标识,给医学生做了最好的精神启迪和引领。医学生要坚守传统美德,富有革命精神,守正创新,实事求是,慎独自律,修己安人,要踏踏实实学好专业知识,做好本职工作,做值得相托性命的、救死扶伤的好医生[5]。当祖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敢于冲锋,敢于挑战,敢于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敢于自我反省,处处审视自我,坚守道德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3.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行动,提升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指导人民心理健康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也包含具体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术。传统文化能激励人在逆境中奋勇前进,在挫折中锤炼成长、永远不抛弃理想、不放弃追求,并在不良环境中积极进取。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加强医学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经受挫折能力放在核心地位。医学生在求学阶段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如可以学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功法,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克服敏感脆弱的心理问题,铸就健全的人格和心智。还可以倡导医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练习书法,通过一撇一捺来感受汉字的形、神、意、气,使他们空闲时间不再被手机、网游、短视频、电视剧等占据,而是在一笔一画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在一横一竖中感悟生活的充实感,在浮躁的社会中通过练字修身养性。《论语》中讲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在告诫医学生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候,不要做懦夫,要敢于迎难而上,学会放松身心,顺势而为,做强者、做仁者、做勇者。

4结语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医学院校要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建设校园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潜移默化地入脑、入耳、入心。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引导医学生形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正确价值观;以“慎独自律,修己安人”的思想帮助医学生修身养性,调节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思想教导医学生自强不息,抵抗挫折,越挫越勇。此外,更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传统文化来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理性平和的健康心理品质,真正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医学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梦华,张瓅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8):60-62.

[2]郭彦萍,王永治,王欣,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5):157-159.

[3]马桂兰.自媒体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4):38-40.

[4]郭秋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105-106.

[5]尹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7):155-15.

作者:陈小晴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