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会计管理作用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管理作用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会计管理作用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分析

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经济主体,一般不具有营利性,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应借助完善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做好国家资金的管理和分配,通过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会计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发展时期转变至高质量发展阶段,事业单位内部对会计管理体系与会计管理制度的监管更加严格。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效联系,加速推动事业单位精细化会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运行方式,是提升现阶段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一、会计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

(一)会计内部控制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是为经济体制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而提出的相关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严格规范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监督和约束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并确保事业单位内部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依据会计法律的规定,事业单位在安排财务岗位相关专业人员时要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记账人员与资金管理人员不能为同一人,并且复核和执行的职务也要分离。2. 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原则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部门的资金种类与核算业务种类较多,各项资金的收支决策权应由财务主管人员负责,未经财务主管人员批准,任何人不能动用资金。事业单位在安排财务岗位时应设置财务主管岗位,其余岗位可以依据业务种类的需求分别设置或者依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以形成分工合作、集中管理的管理机制。3. 稽核的原则稽核是由专门的稽核人员依据单位内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验各项财务支出与会计账务处理是否合法、真实而必备的管理措施。在稽核原则要求下,每项会计业务处理都必须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每类资金都需要进行盘点,并编制成具体的会计报告以供后期查证。

(二)内部会计管理会计内部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正常有序地运行而制定的相关管理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财经规章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控制机制和监督管理办法时,要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合理化,进而稳步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质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领导直接管理下属;二是领导兼职从事业务工作;三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其授权人指导开展具体会计管理工作;四是非营利组织运行管理活动。在各项管理制度中,会计监督机制的运行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会计内部监督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会计内部监督机制显得特别重要[1]。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规范财政秩序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规范的操作标准和一定的秩序,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及其财会工作也不例外。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需要加强内部控制,这样才能确保财会工作的日常秩序和正常运转。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可以推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还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而促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二)防范化解财务风险内部会计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不仅能够规范会计工作,还能显著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多方着手,立足本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相关财务规定,切实提高评估经济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单位的管理方式,以此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将单位所承担的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三)减少事业单位漏洞事业单位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意外事故。我国 2012 年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 2014 年 1 月 1 日实施,通过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控和管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运行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运行状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弥补漏洞,降低风险,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奠定坚实基础[2]。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力不强,审批工作不到位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为了提升综合实力与会计管理质量会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为事业单位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践环节中,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管理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会计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这也侧面体现出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会计制度执行力不足问题。事业单位要想改变现状就要设置监督管理岗位,对相关管理人员加大监管力度。另外,部分人员对会计制度理解不到位,在办理会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按照会计章程办事,致使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卡壳的现象。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人员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并加大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以此充分发挥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3]。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下,事业单位应对各项财政支出和政府采购支出设置具体的审批流程,否则会给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带来危害,同时也会造成会计管理工作上的疏漏。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层为了个人利益会忽视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甚至忽视法律制度,做出违法行为,导致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机制出现严重的缺失。因此,在进行财务审批工作时,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的审批工作机制与审批流程,避免出现低级性错误。尤其在会计监督与审计工作的协同机制下,事业单位更要做好审批工作,制定出符合章程的审批程序[4]。

(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缺乏会计风险意识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制度不够了解,对会计人员存在偏见。这就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人员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另外,由于专业性差异,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会计风险意识,对会计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体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在费用报销及支出环节出现问题,使得会计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结构不合理,资本流动性不强事业单位资本结构设置不合理也是产生会计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事业单位资本结构不合理在于事业单位资本结构过于保守或者存在一定风险。保守型资本结构是指事业单位依靠现有的资金进行业务流转,事业单位没有负债,只依靠股东投资和经济业务的流入进行新业务开发。保守型资本结构暴露出事业单位发展的不自信,事业单位的运行策略如果比较保守,面对新的机遇就会畏缩不前,不敢迎接挑战。风险型资本结构是指事业单位内部的负债比重过大,资产负债率过高,导致事业单位资金链受到其发展情况的制约,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内部资产流动性不强,现金流量的短缺致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本结构产生问题,在事业单位需要偿还债务时,没有足够的资产进行变现,就会导致事业单位负债无法偿还,出现现金流量短缺情况。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流动性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运行,事业单位在开发新业务时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正常运行,如果事业单位现金流短缺,就会出现一系列会计问题。

(四)事业单位发展与规划和政策不匹配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各个事业单位针对事业单位发展和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发布了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政策,但部分政策没有得到事业单位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和作用,致使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方面存在风险。特别是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县级事业单位针对市级领导的批文与政策文件等存在不理解的现象,或者各县级单位针对市级单位下达的文件存在解读方法不一致的问题,这就导致各县级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差异。另外,县级事业单位对政策不够理解,容易忽略政策中存在的主要内容,这也会导致事业单位在实际的会计管理中,只能学习到会计管理体制的皮毛,难以掌握会计管理体制的精髓 [5]。

 四、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风险防控意识事业单位在应对会计风险时,必须增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对内部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通过讲解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管理风险带来的危害,从而促使内部人员增强风险防控的意识。同时,事业单位可在内部设置监管小组,通过加强会计管理风险监管促使事业单位内的会计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促使其研究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会计管理风险。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促使各部门严格落实管理层职责,将责任落到实处,通过设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对于监督管理不到位的人员做出处罚,对于工作完成出色的监管人员进行奖励;或者设立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制度,将监督管理工作与个人工资相结合,提升员工在监管方面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帮助事业单位快速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6]。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事业单位在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在应对会计管理风险时,会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法制观念,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权威性,从而做好会计管理工作[7]。在保持会计人员专业性和严谨性的同时,管理层应从会计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分析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找到良好的解决会计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另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坚决遵守工作原则,严格履行作为财务人员应当承担的职责,并在面对复杂的财务问题时从大局出发谨慎分析财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安排会计人员外出交流和学习,与其他事业单位或者上下级工作单位的财务人员交流会计管理的心得,认真研究会计管理办法,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同时,事业单位在培养财务人员时要注重增强其对内部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负责。

(三)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共享事业单位在降低会计风险时要加快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改变对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认知误区。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将会计管理的模式作为基本方法,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系统整合,并为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及战略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会计信息和信息化处理平台。事业单位信息化会计管理建设的核心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但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并不是将会计核算业务完成电算化的操作流程,而是将会计信息在事业单位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使每个部门都能了解基本的会计规章流程和最新的会计政策,提高全体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加强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避免因为共享平台建设不规范、不完整而出现一系列风险因素,通过提早防范风险解决问题[8]。
(四)加强监督管理在加强监督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应结合内部会计制度与监督管理机制,对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通过监督确保会计管理工作效果,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9]。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监督的有效性。要搞好会计管理监督和内部控制监督,仅仅依靠会计和内部管理人员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和支持,通过最大限度发挥群众的监督职能增强监督效果。会计师事务所要大力支持和帮助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要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及部门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业务进行监督,从而真正发挥出会计管理的作用。

(五)完善全面预算制度在完善全面预算制度之前,事业单位应结合以往全面预算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预算制度的不足之处,结合以往全面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全面预算制度。在完善全面预算制度过程中,事业单位应组织预算管理人员针对以往全面预算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并由专业人员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完善全面预算制度。另外,事业单位应在全面预算制度中提出编制全面预算的要求,以此为全面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10]。

五、结语

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作人员要依据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工作上要发挥出会计管理的作用,体现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悦 . 内部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影响 [J].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21(4):57-59.

[2]廉素 .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探析 [J]. 管理观察 ,2019(9):79-81.

[3]洪筱琳 .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思考 [J].质量与市场 ,2022(5):88-90.

 [4]胡德良 .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探思 [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 ,2022(3):126-128.

作者:兰秀荣 单位:包头市本级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