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茶文化的翻译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自信视域下茶文化的翻译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化自信视域下茶文化的翻译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境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及价值观念。本文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下中国茶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翻译原则及策略,旨在讲好中国茶的故事,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茶文化;翻译原则及策略

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茶叶不仅种类繁多,特色分明,传统茶艺中的“沏、赏、闻、饮、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即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对外交流过程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文化自信正在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而被誉为“国粹”的茶叶,虽举世皆知,但有些翻译并不能完全准确、明确地表达其文化基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仍有待挖掘。因此解决文化差异下的语言障碍,准确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在中国茶文化翻译中建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茶文化交流的难题与重点。

1中西文化差异下中国茶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通过不断的历史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西方也有着近百年的饮茶传统,但对其而言,中国茶文化依旧是一种舶来品。由于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文化及语言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1翻译准确性欠缺中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语言表达多样、寓意深厚,这就要求译者需要深刻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但就目前来言,仍然存在一部分翻译失真的情况。比如我国有些茶叶是直接通过鲜花加工而来的,因而也用鲜花命名,玫瑰花茶就译为“RoseTea”,但并不是所有以鲜花命名的茶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翻译。福建的水仙茶就常常被错误翻译为“NarcissusTea”,但是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水仙茶中的“水仙”并非指的是“水仙花Narcissus”,而是与福建祝仙洞这一地名有关。同时之所以不被翻译成祝仙茶,是由于福建方言中“祝”与“水”发音相似,故而中文名为水仙茶。为了避免翻译欠缺准确性,可以将其翻译为“ShuixianTeaofFujian”。

1.2文化内涵表达不足数千年来,饮茶和品茶都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构建了中国人“客来敬茶、以茶修身、乐生养生、天人合一、热爱生命、追求永恒”的文化理念。但是在目前的翻译当中,仍然存在对茶文化内涵表达不足的问题。比如在茶叶商品当中“唇齿留香”的字样,往往会被翻译为“drinkupfragrantlipsandteeth”。这种直译的方式虽然能够表达原词的意思,但仅仅表达了茶叶的口感,品茶后的余韵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却没有得以表述。

2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茶文化翻译原则

在中国文化自信日益崛起的今天,茶文化翻译不仅要服务于对外贸易,更要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因此,译者必须要在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自信,在保证西方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准确表达原文意思,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2.1促进跨文化交流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术,更架起了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译者在翻译工作中不仅要高度重视文字之间的转化,更要注重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转换,进而使其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内涵。由于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截然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在掌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对话,即要注重字面意义的解释,更要实现理解层面的深度翻译,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2遵循翻译功能性翻译的本质就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描述某种语言所要表达的内涵,而在文化翻译工作中,译者往往忽略了媒介和沟通的内在元素,也就导致文化翻译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德国的功能主义理论为我国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功能主义理论表明“翻译的重心在于为什么要进行翻译(purpose)以及如何进行翻译(function)。”[1]因此,译者不仅要重视语言层面,更要实现传播文化内涵的目的,坚持文化自信,达成一种最有灵魂的翻译。比如在福鼎地区有一种名为“白牡丹”的白茶,若直接简单地翻译为“WhitePeony”,就容易导致混淆,分不清“WhitePeony”到底是指的是一种花还是一种茶。因此在对福鼎白牡丹茶进行翻译时,可以译为“BaimudanTea”或者是“FudingWhiteTea”。这两种翻译不仅有效避免了“WhitePeony”给西方读者带来的混淆,明确了中国茶叶的种类,使西方读者对其有了更加准确的认知。

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茶文化的翻译策略

中国茶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自信建构需贯穿于翻译工作的始终。译者要秉持这一核心理念,充分做好译前准备工作、译中方法选择,并助力于译后的有效传播。

3.1做好翻译前期准备完善的翻译准备是提高中国茶文化翻译质量的重要前提。开展茶文化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广泛收集资料,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注意不同文化对翻译内容产生的影响。首先,广泛收集资料。中国茶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多样,要求译者对其有着具体且深刻的了解。因此,在开展翻译工作之前,译者可以广泛收集与中国茶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对其进行知识梳理,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同时,译者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茶文化相关内容,实现对茶文化理解的实时更新与扩充”[2]。其次,理解茶文化内涵。翻译工作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文化交流。将中国茶文化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利用另一种文字表现出来并不容易,经过千年发展,其深厚的精神内涵使得翻译工作更加困难。中国茶文化在唐代开始发展,在宋代到达“盛造其极”的境界,经过众多文人的赞颂,出现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译者可以利用这些与茶相关的诗歌、古文等资料,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最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特点。中西方国家不仅文化差异明显,且语言特色鲜明,这就要求译者需结合文化差异以及不同语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不仅要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同时也要符合西方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便于沟通理解。

3.2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是在茶文化翻译中建构文化自信的顶层理念。因此,在确保译文语言清晰明了、意义准确、实现沟通的基础上,译文更要最大程度突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使西方读者乐于接受、喜于了解中国文化。译者可以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文化翻译效果最大化。第一,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作为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中国发展出六大茶类,2000多种茶品以及极具特色的传统制茶技艺。因此,在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表述时,可以先音译再加注释,这种译法是目前翻译界比较倡导的处理手法,兼具了文化保留和意义理解,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中国的茶名当中,有着一些十分特殊的名称,比如“乌龙茶”,如果直译为“BlackDragonTea”,不仅会使读者“一头雾水”,还会丧失“乌龙”的文化内涵。可通过音译和加注释的方式来处理,将其改译为“OolongTea(OolongmeansblackLoong,aChineseauspicioussymbol)”。这种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展现了茶叶的内在精髓,表明了龙在中国寓意吉祥、神圣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加真实感受到了中华茶文化的魅力[3]。又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杀青”等核心制茶技艺也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被译为了“shaqing(enzymeinactivation),menhuang(yellowing),wodui(piling),weidiao(withering),zuoqing(leavesshakingandcooling),fajiao(oxidationorfermentation)andyinzhi(scenting)”。通过这种翻译处理,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特点,又能帮助西方读者理解这复杂又饱含东方智慧的制茶艺术。第二,直译加注释的方式。直译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创作特色与风格,而加入注释,则能更好展现内涵意义,帮助西方读者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比如“君山银针”可译为“JunshanMountainSilveryNeedleTea(YellowTea,Hunanprovince)”。“NeedleTea”的直译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茶叶的形状,而注释“YellowTea”和“Hunanprovince”可以加深其对“君山银针”的认知,准确了解其所属茶类及其原产地的地理位置。这种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即能够帮助西方读者更好了解这些特殊的茶名,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又如,根据采摘之间不同,西湖龙井可分为“明前龙井”和“雨前龙井”。“明前龙井”采摘于清明之前,大概在3月份左右新茶便可上市。而“雨前龙井”又称“二春茶”,则是在谷雨前采摘,上市要到4、5月份。因此,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可分别将其译为“TheLongjingTeapickedbeforePureBrightness”和“TheLongjingTeapickedbeforeGrainRain”。如此一来,译文不仅准确表达了原文意思,使西方读者可以明确知道这两种春茶的采摘时间,还可以激发其对“中国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感受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有效输出。第三,意译加创译的方式。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区别,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分歧。因此,译者应当基于跨文化视角,即考虑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社会内涵与文化精髓,又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利用翻译技巧,对茶文化进行更加地道又有创造性的表述,促进西方读者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与探索。在六大茶类的翻译中,红茶的翻译一直备受争论,因为中国人品茶时相对较为注重茶水的颜色,利用红茶泡出来的茶水呈现出红色,所以将其称作是红茶。而红茶在17世纪传入英国时,西方人看到红茶本身的颜色是黑色,故而将红茶意译为“BlackTea”。面对这一“冲突”,译者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用一种能够符合西方人认知习惯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茶文化,可将红茶改译为“BlackTeafromChina”,既尊重了西方读者的理解,又保留了中国特色。此外,在茶文化盛行的宋朝流行着一种茶道,古人称之为“茶百戏”,就是把开水注入茶碗,用泡沫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表现出字画等独特艺术形式。因此,又称之为“水丹青”,这就类似于西方的“咖啡拉花”。而鉴于“茶百戏”的诞生之早,手法巧妙,技艺精湛,译者更倾向于将其意译为“TeaAcrobatics”,而为了彰显中国这一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加深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茶艺的认知,还可将其改译为“China’straditionalteaacrobatics”。又如,在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仙人掌茶”被翻译为“FairyPalm-likeTea”,据说玉泉寺有一高僧通晓佛经诗词,喜爱饮茶,对制茶也颇有研究。制得一手形状如手的茶叶,故而取名仙人掌茶。所以“FairyPalm-likeTea”不仅实现了意义的准确转化,还尊重了“诗歌原文的情感与用意”[4],通过这一制茶典故,传递了诗人“一首茶诗留千古,成全一款传世茶”的情怀。

3.3创新翻译外宣模式当今世界,我国传统茶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地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更是在2022年11月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要想真正使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大放异彩还需要不断努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需采用更具创新性的外宣模式,解决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障碍,促进我国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输出[5]。首先,利用融媒体进行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提升茶文化的影响力,打破传统传播形式,拓展传统文化覆盖面”[6],使民众能够真正认识到茶文化的内在价值。比如在YouTube、TikTok、Facebook等国际交流平台上发布中国茶文化双语视频,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品茶艺术、民间风俗、诗词典故等,突出我国茶文化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其次,通过传统电视媒体打造经典双语文化节目,对《诗画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节目进行全面升级,实现双语播放。通过建立茶文化产业播放链,加大民众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只有传统文化变得有趣易懂,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要重视译文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既要贴近西方观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华文化的需求,又要保留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和发展。

4结语

中国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瑰宝。随着世界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各国的文化交流呈现出空前盛事。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向外输出的主要桥梁。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译者需基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充分展现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涵,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持,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车明明.德国功能主义理论之辩证思考:贡献与局限[J].上海翻译,2015(4):70-75.

[2]彭纯芳.中外茶文化交流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22(4):176-178.

[3]周亚娟.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研究[J].现代英语,2021(3):41-45.

[4]邓娟.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英语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22(3):188-190.

[5]师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21(10):223-224.

[6]秦英.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1(30):193-194.

作者:陈瑞敏 单位:山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