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让灵魂跟上脚步个人读后感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让灵魂跟上脚步个人读后感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让灵魂跟上脚步个人读后感

——人生就是一种精神的历险

事实上,人生是一场真正的精神历险。没有谁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安全顺畅的人生,然而正是从困厄与危境中一路走来,我们才变得如此坚韧和挺拔。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没有晴朗无云的人生,没有无忧无虑的人生,没有平平坦坦的人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次,我们感觉似乎走到人生的绝境,但是,一次一次我们又重新看到希望的霞光照射心堂。绝境逢生,反而让我们的生活态度更加刚强与不屈。

先是一生下来,就患上百日咳,咳咳咳个不停,医生说不是医院精心医治,自己的小命早就夭折。接着上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双休日,我去乡下外婆家。外婆住在僻远的一个山村里。当时,乡亲们正在收割麦子,我羡慕地看着坐在拉麦吉堆上,好不威风。赶车的大伯看出我的心思,就说,孩子,来,我把你抱上去。结果,路过一段坎坷的路面时,马车一个趔趄,翻在路边的深沟里。顿时,我的眼前急速旋转,并且眼睛一黑。多亏。自己命大,从横七竖八的麦吉中间爬出来时,竟然没有伤到一个根毫毛。

幸福的个人经历总是相似的,不幸的经历各有各的的不幸。对于人生,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走过了那么多险象环生多难的日子,遭遇了那么多难以预料的曲折坎坷与旦夕祸福,我以为人生是一场真正的精神历险。没有谁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平坦顺畅的人生,没有谁能清楚地料知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也没有谁能够避开那些隐藏在人生旅途上的苦难和险情。然而正是从困厄与危境中一路走来,我们才变得坚韧和挺拔。正是历经沧海和磨难,我们才发现人生如此美丽、丰富和具有挑战性。前方的路,或许会更风雨交加,更险象环生,然我已无惧无畏,且将微笑从容地去面对一切,承纳一切。这数次历险的磨砺,使我在忽然间长大起来、成熟起来,仿佛一顺间就由一位孩子变成一位智者。

读罢《让灵魂跟上脚步》,我和众多的读者朋友一样,在阅读中体验到脚踏实地“玄奘之旅”,同时也在理解作者为什么没有做序。从西安到喀什,到伊斯兰堡,再到加尔各答;从海拔到地貌,到沿途风光,再到历史故事,如此一次丰富的旅行,是无法三言两语概括做序的?即使概括了,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的叙述又能说明什么?玄奘之旅,固然是一次神圣的取经之旅,也是一次精神的历险之旅。作者王石和我们现代人再踏西游之路,沿途看见的不仅仅是旅途的险恶,一定也看到我们人生之旅的变幻莫测。

——人生就是一次攀登的过程

据说,《让灵魂跟上脚步》的书名,是来自一个小故事——让灵魂跟上脚步。不知道,枪口下的犹太人何以有勇气对随时可能开枪的纳粹士兵说:“不能再快了,灵魂要跟不上了。”书中描述王石和他的名人、富人朋友们穿越戈壁的影子,也许渐渐在模糊。然而王石选择这个书名的原因却震撼了自己的心灵:“过去的20多年里,我身处的社会、我所带领的企业和我自己,都在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的速度太快了,脚步远远跑在前面,灵魂跟不上来,整个社会因此变得很浮躁,就像德鲁克说的:‘我们大大高估了眼前,却大大低估了未来’——我本人也不例外。”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停下来等待自己的灵魂呢?或者说,即使愿意等灵魂又能够真正跟得上行进的脚步吗?

所以,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人生还是一次攀登的过程。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跟随上我们的脚步,去不断体验一种精神的高度,必须不断向上攀去,攀去,攀去。自己曾经登过一座山,据称是北华山,海拔在1500米,自己几乎咬紧牙关,只看着面前几个台阶,不望上看山巅还有多远,不望后俯视,已经登了多高,就象割麦子,只顾埋头劳作,相信自己就会成功。尽管,登到山顶时已经气喘嘘嘘,大汗淋漓。但是,毕竟自己登到成功的顶峰。

当《世界新闻报》记者李培春,独家专访登山冒险家爱德蒙德•希拉里的儿子彼得•希拉里。彼得•希拉里也是一位登山专家,曾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他回答记者说,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心理是一个主要因素,你必须不断鼓励自己前进,强迫自己向顶点接近,并感受到那种自信心。我觉得去年真正帮助我登上顶峰的,正是这一信念。每次登顶后,还会有那种松了口气的感觉:终于不必再向前进了,所有强迫你向前走的压力和力量都不复存在,你知道,现在可以开始下山了。

住在楼盘林立的城市,自己居住环境改变着,由平房到楼房,再又普通的楼房到高层。如今,以住高层为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然而,生活的高度不一定是精神的高度,不一定是进取的斗志。于是,我总是沉溺于逝去的时光,不由自主地怀念着原先走过的台阶。台阶记录了所有的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已被磨得光滑,泛着淡淡的光。这是有多少人,又是走了多少年才形成的呢。以前,我总是会和那些每天坐电梯到的同学自豪地说,自己每天都要爬五、六层楼。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而且每天都会使自己处于不断运动当中。而自己已载着不停的上上下下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准则,要想成功就自己,就需要咬尽牙关攀登。

——人生就是一场灵魂的漂泊

这些年来,与《让灵魂跟上脚步》的作者及其他的朋友们一样,过着一种“在路上”的生活,一直没有安定的感觉,没有家可以栖息。或许,总在路上,从小离开家乡离开家,离开父母亲人,一直在路上,从农村到小镇,到县城,到中等城市,到大都市,再到中等城市;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单位。十几年的生活,一直是在漂泊状态。每天在庸庸碌碌中打发着日子,时而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从什么地方而来,要到什么地方而去?

与都市的忙碌截然相反的是,王石们淡定的脚步让人羡慕。但是如果读过一些章节,你不难发现,与之对应的是一路狂奔的灵魂。追寻来路的反思和回顾似乎比脚步匆忙许多。是的,这样的旅行一反常态。可是,只有这样的反常才是真正的精神之旅。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场灵魂的漂泊。

另外一本书《在路上》之所以被称为几代人的圣经,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冬天行走,小说已经不仅是一本小说,而是一种人生“想象的理想状态和醒悟的自由感觉”。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城堡。蓝色的星球之所以被称为孤独的星球,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充满孤独,充满对于冷酷丛林法则的恐惧,以及对于疾病衰败战争灾难死亡的恐惧。事实上,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只有往前才能抵达春天的阳光地带。因此,虽然后人重踏取经之路,却无从切身体验“玄奘之旅”沿途的每一个细节,面对一路的坎坷与兴奋、快乐与感伤,作者王石也不禁在篇末感叹:“当玄奘面对这些,他在想什么?他的勇气、毅力和坚定的信仰,源自何处?”这本书能帮我们等等疲惫不堪的灵魂,放慢脚步,让自己的灵与肉得到片刻的喘息。走过,靠的就是博大的心灵,如此,灵魂的漂泊就产生了价值。

“我们只能通过远行,追随他的行踪,来感受他的精神……路上有一些人和一些事,未必与玄奘相关,但却一脉相承,或者异曲同工,让我们可以一点点接近玄奘的精神世界。”也许,王石的结语恰到好处,似乎接近着我们久已忘却的某种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超越生命的追寻,比如信仰,比如活着的意义,比如怎样面对苦难。从另一个意义上讲,玄奘们前赴后继的跋涉,与王石们千辛万苦的追寻都不过是一个脚步等待灵魂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得到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心灵博大,才能走过任何冬季;只有心灵博大,才能走过任何阴影;只有心灵博大,我们的脚步才可以向真理不断的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