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时期是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我县在鄱阳湖畔快速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制定“十一五”规划对我县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纲要依据县委、县政府的相关精神,主要从战略上、宏观上、政策上提出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发展目标,以引导我县未来发展趋势。

一、“十五”回顾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计划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五”期末,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5.28亿元,五年平均(下同)增长11.2%;财政总收入2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引进县外资金12.59亿元,增长79.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9亿元,增长14.85%;农民人均纯收入1976元,增加154元;城镇化率26.1%,年增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下降0.29个千分点。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十五”计划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从抓灾后重建,到恢复性增长,再到快速发展的转变;加快发展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拉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突破,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建设的第一抓手,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十五”计划时期的发展证明:观念就是财富,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鄱阳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财政穷的传统农业大县,只要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外向型战略取向,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善抓机遇,扬长避短,团结共进,就可以获得快速发展,实现崛起目标。

(三)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指标偏小,人均GDP仅2462元,为全市的一半、不足全省的三分之一,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经济运行质量偏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是全省的53%。三是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占16.3%,是全省的三分之一,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五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瓶颈”制约依然严重。

二、未来五年发展形势

(一)外部环境: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这个发展时期,从国内看,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更重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社会进步更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自主创新、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发展战略取向,一大批新型行业将兴起,人的因素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活跃,省际或地区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效果差的行业将受到限制,能源和水的供应矛盾将更加突出;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分工将更加明确,世贸组织和市场规则对经济的主导和催化作用日益显现。人本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将成为评价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发展机遇

1、“十五”时期,我县发展在思想上树立了新的理念,确立了新的标准,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凝聚了发展合力,坚定了发展信心;在发展模式上逐步确立了开放型经济取向,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最佳战略机遇。

2、景鹰高速公路、衢景九铁路、鄱余公路的建设,将拉近我县与沿海地区和省城的距离,我县区位优势凸显,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协调带动发展的最佳机遇。

3、国家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实施鼓励中部崛起的政策。我县作为江西最大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将从中受益,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

4、由于能源、用地和市场等原因,沿海发达地区一些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鄱阳因区位、环境、低成本等优势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力竞争地,开放型经济面临最佳发展机遇。

(三)面临挑战:

1、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改革触及的深层次矛盾将更加突出,许多难点问题和难以预料的情况可能出现,如何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发展局面,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面对东部挤压,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地区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发展,建设自己的基础工业,打造鄱阳工业品牌,强力拉动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3、面对繁重的发展任务,如何整合县域资源、突破资金、交通等“瓶颈”、推进协调发展,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

今后五年,我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全县上下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尽快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加快鄱阳的崛起。

三、“十一五”发展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紧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推进“两大布局”,大力实施“三大战略”,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鄱阳的快速崛起。

(二)规划原则

按照“站在新起点,再树新理念,确立新标准,展示新形象,追求新业绩”的要求,强力推动工业、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大力繁荣第三产业、协调推动社会事业、系统布局生产力、广泛吸收民资和外资投入、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整合资源,把发展目标分解到具体指标上,把增长点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使“十一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三)发展定位

紧紧围绕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突出主导产业,建设国际轻工产业基地;突出水乡特色,建设生态文明水城;突出优势资源,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突出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把鄱阳建设成鄱阳湖畔的区域经济中心。

(四)生产力布局

“十一五”时期,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

(1)突出区位优势,确立鄱阳城在上饶市滨湖板块中的核心地位,加强与南昌、九江、景德镇和鹰潭等城市紧密联系,主动融入其经济圈,成为其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

(2)突出工业、商贸、人居旅游产业,充分发挥鄱阳城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核心作用;塑造鄱阳窗口形象,增强鄱阳城聚集能力,辐射能力,提高其承载力,增强其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3)按照中等县城规模,重点打造田畈街县域副中心;加紧建设谢家滩、油墩街、高家岭、石门街、饶埠、凰岗、古县渡、双港、乐丰等九个次中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三大层面、四级网络的城镇架构,加速城乡统筹发展。

(4)沿景鹰高速、九景高速、鄱余公路、田乐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完成鄱阳“一园三基地”的工业布局,形成六大支柱产业,构建鄱阳发展主轴线。

(5)因地制宜布局六大农业基地:在乐丰、饶丰、三庙前、鸦鹊湖、谢家滩、田畈街、油墩街、芦田、游城、金盘岭等地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在鄱阳镇、饶丰、高家岭、凰岗、团林等乡镇建设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在滨湖乡镇、滨田水库、军民水库等地建立水产养殖基地;在莲花山、侯岗、谢家滩、金盘岭等主要林区建设林业基地;在田畈街、谢家滩、银宝湖、油墩街、响水滩、游城、凰岗、柘港、石门街、枧田街等乡镇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在石门街、柘港、凰岗、古县渡、三庙前、饶丰等乡镇建设畜禽养殖基地。

(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任务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1、经济总量

到2010年,GDP五年平均增长14.9%(下同),预期目标70.6亿元,实现比*年翻一番,人均GDP增长14%、达到4803元,比*年增长两倍的目标;其中一产增长持平,预期目标14.1亿元;二产增长30.4%,预期目标35.3亿元;三产增长12.4%,预期目标21.2亿元。财政收入增长24.6%,预期目标6亿元,实现增长两倍的目标;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2%,预期目标4.2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6%,预期目标4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增长26.5%,预期目标40.8亿元;外贸出口增长82.1%,预期目标2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预期目标25.1亿元;年旅游接待人次50万,旅游总收入6亿元。

2、经济结构

GDP结构比由40:27:33调整到20:50:30;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37.3%,预期目标2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展到39.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到8.5%;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6.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3、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净增200元,增长8%,预期目标2976元;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净增1000元,预期目标1.40万元;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5%;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下,下降0.2个千分点。

到2020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及重大举措

(一)以主攻工业为核心,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继续坚持以主攻工业为核心,实施“强攻工业,做大产业,扶优企业”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举全县之力,以园区为依托,以机制、人才、科技、信息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鼓励全民创业,挖掘资源、拓宽市场,形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加工、陶瓷建材、医药化工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0亿元,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力争达到60%以上,实现工业经济的腾飞。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快以土地平整、路面硬化、供电供水和绿化等为主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一园三基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拓展园区整体框架。同时注重集约用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和综合效益。到2010年完成“一园三基地”的1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一园三基地”为重点的配套功能设施,认真抓好鄱阳县劳动力市场、国际轻工产业基地内物流中心、五金标准件综合市场、新型建材化工市场、职业培训学校、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以及教育、卫生、娱乐设施、加油站、电信网络、邮政等服务设施,完善“一园三基地”功能,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使园区真正成为企业的孵化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平台。

2、坚持产业招商策略,增大园区集聚能力。实施产业化招商、线形化引进、基地化承接、社会化服务策略,充分发挥园区和基地的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效应,积极引导大企业、大财团进园兴业,着力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管理先进、效益突出、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创立一批名牌产品,壮大我县优势产业。

⑴国际轻工产业基地:依托景鹰高速公路,盯紧浙江、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通过产业招商,着力培育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制鞋、电子和粮食加工等产业,建设国际轻工业产业基地。

五金机械:盯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为主的客商,引进五金标准件、五金洁具等产业,建设五金标准件和五金洁具产业园;开发利用高科技金属罐专利技术,建设气雾罐生产项目;做好汽摩配件等机电集群产业梯度转移项目的承接,做大五金机械产业。

纺织服装:充分利用我县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咬住以福建、广东、浙江为主的客商,加快引进纺织服装企业来鄱落户,建立纺织服装园,形成年产*万件(套)服装的生产能力,做大纺织服装业,建成省服装产业基地。

制鞋:充分利用目前东部沿海地区鞋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契机,紧紧抓住福建晋江和浙江温州的鞋业协会和知名品牌企业,承接制鞋产业转移,形成企业集群,做大制鞋产业,建成省鞋帽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盯住沿海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电子加工产业园,发展以电子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粮食加工:依托中国鄱阳湖粮食产业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大米加工企业,打造鄱阳湖绿色大米品牌,形成100万吨/年大米生产规模。同时开发以大米为原料的方便食品、白酒和异VC纳等,以大米副产品为原料的其他产品。

⑵鄱阳湖工业园:加大对现有重点企业的扶持,促进达标升级;不断吸引资金投入,重点培育食品和医药两大地方特色产业。

食品:依托鄱阳优质丰富的生态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打造鄱阳湖生态食品品牌,建成华东地区的淡水鱼加工基地。重点建设以鄱阳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水产加工项目,以新安食品厂和1*吨/年冻干食品生产线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医药: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重点扶持康熙药业等医药企业,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壮大医药产业。

⑶新型建材化工产业基地:依托九景高速公路,充分挖掘田畈街镇的陆上交通优势,加快形成新型建材化工产业基地,主要发展建材和化工产业。

陶瓷建材:利用鄱阳北部石材、石灰石和瓷土等丰富资源,大力引进广东佛山、浙江温州等地陶瓷企业入园兴业,加快建筑材料生产项目的建设,形成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医药化工:在做大做强现有兽药、农药等化工企业的同时,加快医用酒精和乙醚莎星等项目建设,加强针对性的招商,建成医药化工基地。

⑷鄱阳创业基地:依托鄱余公路,围绕打造返乡创业平台,加快鄱阳创业基地建设,引导民资投入,把基地建设成机械制造为主的全民创业的示范区。在基地内适当降低企业入园条件,同意入园企业同时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在土地、税费、供水、供电等政策上同等优惠,在信息服务、用工服务等方面同等支持。重点抓好乐丰啤酒厂改造项目建设。

3、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园区吸引力。按照“工作围绕工业转,政策围绕工业出,环境围绕工业造”的要求,搭建五大平台:一是搭建环保平台,提高园区的污染处理能力;二是搭建物流平台,建立园区的仓储、配载体系;三是搭建劳动用工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全程服务;四是建立企业孵化中心,形成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的中介机构体系;五是搭建产业政策平台,实行一个产业一个政策。通过完善和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和综合效益,吸引资本、项目和企业向园区聚集,把园区建设成工业扩量的聚集区、体制创新的试验区、技术提升的标志区、项目建设的示范区。

4、鼓励扶持全民办工业,营建加工大作坊。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战略和相关政策,千方百计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城乡群众投资创业、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民资潜力,充分激发群众的致富信心和创业激情,鼓励和引导民资投向工业,培育出根系发达的“草根经济”。加快组建创业指导服务和培训服务中心,加快建立全民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大对民办工业企业的扶持。“十一五”期间,主要围绕农业、人力等资源优势,鼓励全民大办加工厂和家庭加工作坊,力争每200人拥有一家工业企业,实现我县民营工业迅速扩张。

⑴利用农业资源:根据鄱阳县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畜禽加工、蔬菜加工、山野菜加工、花生加工等食品加工,打造鄱阳湖无公害食品品牌系列产品;发展木竹加工等传统手工业,打造鄱阳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⑵挖掘人力资源:充分利用鄱阳是人口大县,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工艺品加工等企业,重点是整合现有鱼钩生产企业,实施渔具综合生产基地化,形成鄱阳来料加工的大加工场。

(二)实施“1+1+9”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是鄱阳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按照“1+1+9”的战略构局,着重建设鄱阳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田畈街镇副中心,谢家滩、油墩街、高家岭、石门街、饶埠、凰岗、古县渡、双港、乐丰等九个次中心;同时,快速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构建“三大层面、四级网络”体系。遵循城市化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客观规律,形成有利于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集聚,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到2010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6.1%,200户以上规模的自然村达到文明村镇标准。

1、优先发展鄱阳城,打造生态文明水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推进、高效益体现”的要求,以自然生态为依托,以建设生态文明水城为目标,以“青山、绿水、环保”为主题,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增强城市集聚功能,到2010年,城市人口超过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5标台,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使鄱阳城成为鄱阳湖畔区域中心城市,

(1)优先发展新城区。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规划建设城北新区二期工程,完成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风雨山森林公园、东湖公园、鄱湖公园、迎宾大道、城北二期基础设施工程、县城外环路工程、会展中心、公务大厦、城北医院、城北社区服务中心、汽车城项目等工程,以风雨山森林公园、滨湖公园、鄱湖公园为支点,与芝山公园相呼应,形成以“青山”为标志的城北新区。同时依托县城三水环绕,依山襟湖的特点,规划建设新鄱阳大桥,饶州大桥,架木棚大桥和角山片区基础设施,形成“一江两河三岸”的发展格局。

(2)全面改造老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重点建设沿河路、东湖环湖路、人民北路、人民南路、饶州北路、五一路、新民路、滨州路、西门路等城市主干道,构筑县城“三环、二纵、五横”的城市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重点建设10万吨/日城市供水、管道煤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邮政电讯、鄱阳湖文化娱乐城、老年公寓、永福寺塔保护开发、图书馆综合大楼、医疗废物处理站、健身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全面提高以“环保”为主题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重点建设特色区。充分发挥鄱阳城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结合自然景观特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行社区管理,围绕“生态水城”树品牌、创特色。全面开发东湖区,有序推进沿河路和球珊湖休闲区开发,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以东湖、仕湖、李家湖、韭菜湖、球珊湖五湖为载体,规划建设五湖生态廊道,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开辟城市中心绿地,建成点、线、面和树、花、草有机结合和城市绿地系统,打造水城相融、环境优美的滨湖生态水乡,形成以“绿水”为城市特色标志的人居胜地,旅游新城。

2、突出建设田畈街镇、形成鄱阳县副中心。以景九高速公路和衢景九铁路为依托,建设田畈街镇,规划建成区人口6-8万人,建设面积为8-10平方公里,把田畈街镇建设成为鄱中、鄱北区域中心。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镇区服务功能。以衢景九铁路建设为契机,以城市道路骨架建设拉开城市框架,规划建设好火车站片区,有效拉动城市规模扩张。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强供水、排水、供电、垃圾处理、邮政电讯、广电网络改造、电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态住宅小区、田畈街卫生院、农民体育文化中心、虎峰山公园等功能性项目和镇区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2)依托新型建材化工产业基地,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培育壮大建材、陶瓷、化工等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进而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要素集聚,努力把新型建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城市新区。

3、加快建设区域重点镇,形成各具特色次中心。以鄱阳城为核心,以田乐线、景九高速公路及景鹰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主轴,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加强区域重点镇内道路、供排水、排污、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卫生院、文体中心、农村连锁配送中心、农贸市场、客运站等功能性项目建设,构建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联系紧密、各具特色的重点城镇群,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示范。凰岗镇以景鹰高速公路为依托,联动发展沿线乡镇,形成鄱阳东部区域中心,力争发展成为鄱阳县第二个副中心,与鄱阳城、田畈街镇形成“三足鼎立”的城市发展格局;饶埠镇发挥毗邻万年县石镇镇,具有“一河两岸”的区位优势,形成鄱阳南部区域中心;谢家滩镇、石门街依托鄱北的特色农业、边界贸易和城镇基础,形成鄱北部中心;双港、高家岭、油墩街、古县渡、乐丰等重点镇按照强化功能、增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要求,把城镇建设与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生态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镇。全面提高其他集镇的产业、人口、资源集聚功能,根据各自特色,认真做好集镇总体规划和农民建房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

4、全面建设新农村,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搞好村内规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特色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提高农民素质,倡导文明乡风,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村镇配套建设,打造农村村容整洁新风貌,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县200户以上规模的自然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村镇标准。

(1)培植特色产业,促进生产发展。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好产业促发展,大力发展基地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各乡镇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培育做强“一村一品”农业支柱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2)建设公共事业,加快村镇建设。执行中央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设乡村道路工程,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通信,农村电网等“三网”工程,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建设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文体中心项目,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农村卫生院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血防工程,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力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到2010年,村镇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

(3)提高农民素质,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民培训,让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房股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为全民创业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创新城镇建设体制,增强城镇集聚功能。按照建设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的总体方向,放开公共项目的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政府投入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体制。

建立农民进城的全程服务体系,有序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盘活城镇土地存量,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地产流转制度和地产收益及投入机制。按照城镇发展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安排的要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完善城市管理,繁荣社区文化,规范社区秩序,促进社区就业。

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村镇建设,构建城乡经济互动平台,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趋势,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加大对乡镇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增强乡镇经济发展动力。逐步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在规划、户籍等方面使农村的管理方式与城镇统一起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充分发挥我县农业优势资源,建设好优质商品粮、蔬菜、水产养殖、林业、中药材、畜禽养殖等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力争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达到65%;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5%,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效益。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适销、专用、优质、高效要求,科学布局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抓好双低油菜、黑芝麻、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附加值。

(1)优质商品粮基地。认真实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国家扶持粮食产业基础工程项目,依靠科技,优化品种,主攻绿色大米。在农业研发和服务方面,重点建设鄱阳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鄱阳县有机食品产业示范基地、鄱阳县水稻机械插秧推广、优质油菜基地、鄱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测土配方施肥、鄱阳坡地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等项目;在良种繁育方面,重点建设饶丰、鸦鹊湖和谢家滩三个良种繁育基地。种植基地方面,重点建设三庙前、田畈街、乐丰、饶丰、鸦鹊湖、谢家滩、游城、油墩街、金盘岭、芦田等1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同时培育鄱阳湖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包装2个绿色大米品牌;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转化,提高粮食单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巩固1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总量保持在75万吨以上。

(2)蔬菜种植基地。发展以大棚种植为主的春提前、秋延后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藜蒿、春不佬菜等特色蔬菜原种保护基地,规划建设鄱阳镇、三庙前、团林、饶埠、高家岭、饶丰、凰岗、游城、双港、乐丰等10个乡镇2万亩蔬菜基地,成为周边城市的“菜篮子”供应基地。

(3)畜禽业基地。大力发展畜禽业,在石门街、柘港、凰岗、古县渡、四十里街等乡镇重点建设畜禽良种、水禽、菜牛、奶牛、瘦肉型猪等养殖基地。

2、发展生态渔业,做强水产经济。我县被纳入省“十一五”优势水产品“一区一带”(即环鄱阳湖区虾蟹养殖加工产业区和斑点叉尾鮰<乌鱼>养殖加工产业带)功能规划区内,按照省水产规划布局和我县水面大、特色水产多等特点,科学构建水产研发服务、良种繁育、特色鱼养殖、观光渔业为一体的水产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环保水产养殖,争创优质、安全、绿色渔业品牌,不断做大做强水产经济。到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发展到15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保持江西水产第一强县称号,进入全国淡水渔业十强县。

(1)水产研发服务:引进水产专家,整合我县水产专业人才,壮大水产研发队伍,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规划建设服务工程,构建我县水产研发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水产科研所、水生动物防疫与技术推广体系、鄱阳湖淡水产品研究所、渔业信息网络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渔业生产保障体系、鄱阳湖蟹虾优势产区病害防治站、鄱阳湖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示范、渔民生产技能培训工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科技示范园、饲料供应体系建设等项目。

(2)良种繁育:依托省水产规划和我县特色水产优势,重点建设白沙洲水产苗种繁育、红鳙鱼良种场、斑点叉尾鮰良种场、乌鱼良种场、珠湖银鱼增殖保护等良种基地。到2010年,苗种供应能力达10.2亿尾。常规鱼类的苗鱼数量为8亿尾;名特鱼类的鱼苗数量为2.2亿尾。

(3)养殖加工流通:推广新型防风浪网箱养殖和围网养殖,抓好虾蟹养殖和斑点叉尾鮰养殖,巩固壮大四大家鱼等水产养殖。重点建设白沙洲拦网养殖河蟹和鮰鱼、鲈鱼,莲湖、西门湖、老屋湖、油墩街漳田、青山湖等特种水产养殖项目;珠湖、滨田水库、乐丰等水产养殖项目;以及黄斑鳜鱼人工养殖、四十里街水产场精养鱼池、球珊湖立体养殖等水产养殖项目。同时,培育水产加工流通体系,扶优扶强江西省鄱阳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鄱阳湖国际水产批发市场等渔业仓储、加工、运销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之路,延长产业链,提高水产附加值。

(4)观光渔业:结合鄱阳湖旅游规划,立足鄱阳县水面资源,以“鱼”为特色,建设观光休闲型渡假区、垂钓区。重点建设鄱阳湖观光渔业、鄱阳湖十里长廊特种水产科技园、天沐渔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3、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围绕生态林业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长防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血防林和林木种苗基地,新增造林面积30万亩。同时,加强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白沙洲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肖家岭梅花鹿野生动物保护区、鄱阳湖流域重点水保、田畈街休闲观光生态基地、莲花山森林公园、绿色苗木和花卉、速生杨树林基地暨GDPF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在公路沿线和林区科学布局木竹加工、林产化工、林纸(板)一体化、林业食品加工等林产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林木蓄积量达3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3.85亿元。同时抓好中药材和果业种植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田畈街、游城、石门街、谢家滩、银宝湖、响水滩、柘港、油墩街等8个*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莲湖、鸦鹊湖等滨湖乡镇的水生中药材资源,建设6个*亩以上果业种植基地。

4、加快科技兴农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深化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农机推广服务组织,积极组建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扩大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与推广,不断改善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和农业开发示范区,培养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推动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创办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十一五”期间中央继续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将出台一系列“三农”扶持政策,策应中央精神,重点抓好“建立保障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农业良种体系、科技创新与运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做大做强旅游商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要求,加快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大力推进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新兴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进程,建立机制灵活、功能完善、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按照“城区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流通”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积极发展大型配送系统、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多式联运、大型超市等商贸形式,促进商品营销和流通现代化;积极推动依托产业基地、商品主销区或集散地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搭建现代物流平台,强力拉动经济增长。依托国际轻工产业基地建设五金标准件综合市场和鄱阳明水物流中心(物流园),依托粮食产业基地建设粮油批发市场,依托水产资源和鄱阳工业园水产企业群壮大国际水产城,依托新型建材化工产业基地和田畈街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建材化工市场和农产品综合市场,依托鄱阳城的辐射优势建设县城家俱大市场、城北综合市场和农机交易市场,同时,建设好小商品市场及大型超市、花卉市场、水果批发市场、鄱阳县劳动力市场、货运仓储及配载等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好农村连锁配送中心,凰岗集镇中心农贸市场和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谢家滩镇农贸市场、银宝湖农贸市场、柘港集镇农贸市场、潼丰集镇农贸市场、响水滩农贸市场等乡镇的市场建设。

2、大力发展旅游业。策应省、市旅游发展战略,融入南昌-九江-景德镇-婺源名城名山名水名村民族文化旅游线,着力打造“蓝色风情”特色游。按照“靠品牌扬名,凭特色取胜”的理念,以鄱阳湖品牌为龙头,以水乡文化和湿地生态为特色,运用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机制,瞄准市场,坚持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景观开发与人文景观发掘相统一,开发和保护并举,发展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文化底蕴游等特色旅游。重点建设鄱阳湖白沙洲候鸟景区、鄱阳湖湿地公园、瓢里山旅游开发、乌金汊板圹旅游景点、黄龙尖旅游、金盘岭大山坞旅游开发、赣东植物园、鄱阳德馨山庄等生态旅游;鄱阳镇人文景点、淮王墓景点群开发、莲华山佛教旅游区、修复双港塔等人文旅游和莲花山-军民水库山水旅游开发、鄱阳湖水上旅游开发、白沙洲水上运动场、滨田水库旅游开发、蜈蚣山水库旅游、鄱阳湖野生禽类驯养开发等水上旅游项目,在建设大中型旅游景点的同时,注重团结水库旅游景点、石岭水库水上乐园、乐丰休闲农庄、鄱阳珠湖渔村、韭菜湖水上乐园、虎峰山森林公园、大源河旅游、龙潭旅游、金岭庵风景旅游等小型旅游景点的开发,培育近郊旅游市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旅游公路建设,重点建设白沙洲环内珠湖旅游公路、西山景旅游公路等,争取环鄱阳湖观光旅游高架公路项目。鼓励旅游公司、旅游村等建设。到2010年,完成旅游投资8亿元,旅游接待人次50万,旅游总收入6亿元。

3、做优房地产业。抓住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以居民住宅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围绕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出发,连片开发4-5个10万平方米的普通商品住宅区;围绕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出发,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价房规模;围绕美化人居环境,合理开发2-3个20万平方米的风格多样、品味较高、功能完善的中高档生态住宅区;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推进设施配套、运行高效的现代商务区。着力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加快发展和完善二级市场,盘活存量住房,培育、规范房屋租赁市场,鼓励居住性购房,控制投资性购房,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加强物业管理、发展装修服务业等房地产服务业,建立健全房地产业服务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4、拓展新兴服务业。适应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品位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培育和壮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业,围绕方便居民生活和增加就业,加快发展家政、环卫、养老托幼、婚丧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信息、科技、咨询、公证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战略策划、经纪、投资顾问、形象设计等专业服务,不断拓展新兴服务领域。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金,科学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构筑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围绕凸现鄱阳区位,拉近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融入昌、九、景、鹰城市体系,构筑县内辐射网络,推进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公路按照六小时达上海,四小时达杭州、合肥,一小时达昌、九、景、鹰四大城市,一小时直达县内任一乡镇的思路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配合建设景鹰高速鄱阳段34.5公里、田乐一级公路、景湖公路改造等项目,争取环鄱阳湖高架公路项目。到2010年,完成市养公路改造升级140公里、县乡村公路升级改造2513公里。基本实现主要公路网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县到乡公路达三级标准,乡到行政村通四级水泥路,90%以上的自然村通砂石路;完成县到乡渡改桥任务,建设好与公路相配套的乡镇客运站。

铁路做好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工程建设的配合工作,努力争取田畈街经县城至黄金埠铁路挂线。完成田畈街县级站配套建设。

水运充分挖掘鄱阳水运资源,沟通鄱阳湖与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的联系,构建鄱阳水运新优势。“十一五”期间,配合完成双港水运枢纽站和105公里Ⅰ、Ⅱ级航道疏浚项目建设,重点建设1个深水港码头、5个货运码头和1个危险品码头,到2010年形成以鄱阳湖和昌江、乐安河为主通道,连通长江航道、通江达海的水运格局。

航空利用临近南昌、庐山和景德镇等机场的便利条件,将其纳入我县交通体系,进一步打造快速通道,完善订(购)票等配套服务体系,拓展鄱阳航空新优势。

2、完善防洪减灾设施体系。围绕安全防洪、保障供水与高效利用、改善生态三大任务,完善防洪减灾水利设施体系。安全防洪方面,在滨湖地区重点建设沿河圩城市防洪工程、畲湾联圩加固工程、珠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及重点河段河道整治工程、1—5万亩堤防加固工程、0.5—1万亩堤防加固工程建设,确保重点圩堤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在山地丘陵,重点加强125座病险水库全面除险加固,提高水库调控能力,完善水文站网、防汛通讯预警系统等建设,确保防汛通讯畅通无阻。保障供水与高效利用方面,建设鄱湖30万亩灌区及红岩、蜈蚣山、灌湖、里湖等大中型灌区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抗旱能力;建设水利血防、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工程,提高乡镇供水能力。改善生态方面,重点建设水环境保护行蓄洪区建设项目、治涝工程“长治”农发水保项目、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造水土保持工程、山洪灾害治理工程等,建立维护生态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同时建设泵站设备更新、中低产田改造等其他水利工程。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建立防洪减灾应急预案和抗旱减灾应急管理制度,逐步构建起水资源保障体系、防洪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障体系。到2010年,全县完成投资27.49亿元;万亩以上圩堤基本达到设计标准,三大河流得到有效整治;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和治涝面积17万亩;解决农村饮水用水安全人口30万人。

3、改造升级电力供应网络。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工业建设需求为重点,以建设赣东北一流的电力枢纽为目标,以完善电网结构为主攻方向,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可靠性,增加供电能力。电网建设和改造重点是建设城网改造工程,新建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6座;改造110KV变电站4

座,35KV变电站5座;新建和改造供电线路600公里。2010年,全县建成比较完善的35KV及以上输变电网络,大大提高输、送、配电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年供电能力达到10亿度以上。同时,利用滨湖双港、白沙洲、莲湖等风场资源,完成5万KW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4、全面建设现代信息网络。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智能化、综合化为目标,加大干线传输网和各种用户接入网的工作力度,建立一个无线和有线相结合,模拟向数字转换,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系统完整、覆盖全县的现代网络系统。重点抓好城区网络改造工程、“金农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中心、三机网络、乡村联网工程和信息化七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县信息网络应用和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高,达到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视音频制作、播出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建立、丰富并完善政务网、农业信息网、公安网、教育网、气象网、邮政网、金融网等政务和行业网站,全面实现上述网站向乡镇延伸,其中政务网络覆盖到村。

(六)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抓好防灾减灾和气象预报等工作,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建设节约型社会。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节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和用材等重要资源,建立规范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三是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2、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城市环境以建设生态水城为目标,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农村环境重在保护饮水水源,有效控制化肥、农药、有害农膜的使用量,控制畜、禽、渔养殖业污染,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建设投入。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有关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100%;矿业废气、废水处理率100%,排放达标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9%;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0%。

3、做好国土和地质工作。充分发挥土地、矿产资源对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国土资源的保护,重点实施土地开垦和耕地整理项目建设,开发新增耕地6119公倾,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大对地矿资源的规划、勘查、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力度,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动用科技手段,初步建立起数字鄱阳地学模型。到2010年,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5.6%以上,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数。

4、构建防灾减灾监测体系。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工作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援相结合,逐步建立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加强全民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积极推进与城市建设相配套的人民防空现代化建设。

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宗旨,建设中尺度突发性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增强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能力。强化气象为农业服务,抓好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扩大农村信息网的影响力和影响面,发挥农村信息网络的服务作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鄱阳县空中云水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森林防火灭火、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拟建立“数字遥测地震台”,与全省地震台、网站监测网络接轨,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防震工作体系。

(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逸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10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发展,把鄱阳建设成和谐之县、平安之乡。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围绕“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的目标,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形成多层次、开放型教育发展格局。加强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⑴提升基础教育:

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主体的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重点建设鄱阳幼教中心。到2010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使全县中小学功能基本完善,师生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学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重点抓好教学研究信息技术培训中心、“校校通”工程、危房改造新建校舍、校园“六配套”设施建设、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80%以上。

⑵优化高中教育:优化高中教育,启动鄱阳中学、鄱阳一中、油墩街中学、鄱阳二中优质高中工程,建成鄱阳中学、鄱阳一中的优质高中项目。同时,不断完善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政策,规范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民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使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

⑶突破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分工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打破部门分割,加速相关资源整合步伐,扩大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重点建设鄱阳职业学校(院)等项目,带动我县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在校生达总人口的15‰以上,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务输出人员3万人次以上,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培训率达80%以上。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强化成人教育,注重在职教育和农民教育。到2010年,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6%以上。

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学评估体系,抓好在职教师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调整与充实教师队伍,特别是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到2010年,全县小学、初中专任教师要全部符合国家规定学历,其中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50%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85%、65%以上。

2、重点推进卫生事业。加快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与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相适应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确保我县公共卫生安全,确保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到2010年,我县医院数新增5家,发展到55家;注册乡村医生增加173人,发展到1700人;床位总数增加500张,发展到2429张。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医疗机构整体服务功能,提高对突发事件、重大疫情的迅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有效控制,带动全县卫生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点建设好县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县120急救中心、鄱阳城北医院、血防中心大楼、产科急诊大楼、爱滋病综合防治大楼、鄱阳精神病医院等项目。

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卫生网络。重点实施好鄱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建设项目、鄱阳县农村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镇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切实加强妇女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水平,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服务与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加强职业病的防治,保护从业人员健康,重点建设好妇幼保健培训中心大楼、鄱阳县卫生防疫检测中心、卫生监督所大楼、健康教育馆等项目。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在*年的基础上下降1/4、1/5,儿童全程免疫接种率提高到90%,各类职业病和疑似病例异常检出率控制在4%以内。

加大地方病防治工作力度,整合水利、林业、卫生等多种资金,采取水利血防、林业血防和卫生血防等多管齐下联动协防的方式,不断提高我县血吸虫病防治水平。重点抓好鄱阳县血吸虫病防治基层单位建设项目、鄱阳县血吸虫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麻风康复村项目、血防大楼、鄱阳县响水滩等七个山丘血吸虫病流行乡(镇)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和农村血防改厕等项目。到2010年,响水滩等7乡镇的血吸虫病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莲湖等16个乡镇人畜感染率降到5%,易感地带面积下降30%。

3、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努力通过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速产业化进程,为推动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是加强科技基础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实施国家(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工程、科技信息网工程、综合农业科技园工程、民营科技园工程和科技服务大楼工程等。到2010年,通过跟踪培育,申报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民营科技企业30家,新产品40项;全县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万人,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4、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升县域文化品位,围绕建设区域文化中心为目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社会多渠道投资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做优文化市场。实施文艺创作精品战略,努力提高艺术品质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争把赣剧饶河调做成全国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及社区文化,发展群众文化阵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质量。积极挖掘、抢救、保护文物资源,精心打造鄱阳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品牌。建成县文化馆、图书馆综合大楼,积极实施县戏曲中心、文物陈列大楼、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鄱阳县城文化中心、农村特色文化市场等项目。到2010年,全县建成文化广场1个,社区室外文化场地5处,乡镇有文化剧场,中心村有文化广场,形成适应区域中心城市需要的文化建设格局,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到1300人以上。

5、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注重体育竞技人才的引进、交流和培养,力争在水上项目、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创出特色。注重体育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鄱阳县水上运动场、文化体育中心和标准田径场等体育设施项目,城镇社区及居民小区配套健身设施项目。努力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的50%,1-2个乡镇进入全省体育先进乡镇的行列。

6、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落实扶持政策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商与配合,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建立并完善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搭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扶持培训中心和网络工程、城乡劳动力市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大优抚和扶贫济困工作力度,加强对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及农村养老工作,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2010年,全县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以上。

7、抓实人口计划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由政府各部门及全社会参与的人口综合管理机制,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改进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转变城乡居民生育观念,加强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加强生殖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改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技水平及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基层计生服务站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应对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加快趋势,完善人口管理体系,健全养老体系和老龄人口服务网络,老年公寓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县计生服务大楼、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乡镇中心服务所和村服务室等项目建设。“十一五”期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年末总人口147万人。

8、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效能。到2010年,使安全生产状况得到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9、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在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中的作用。按照省经济动员办和市、县国动委的要求积极做好我县的经济动员工作。

10、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保障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选举制度,着力实施村民自治。坚持依法治县,加强普法教育,加强司法、行政执法监督,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切实改善司法机关办公条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县检察院技侦用房、交警指挥中心和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项目。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面向经济全球化,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1、大力推进区域合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进一步扩大与先进发达地区的横向联系,突出加强与长、珠、闽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发挥我县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多地吸纳、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拓展和转移,以及外资企业的转移投资,把我县建成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积极开展与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等大中城市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突出产业招商、以企招商,引导外来资金发展六大工业支柱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产业;建立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强化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到2010年,全县实际引进县外资金年均增长26.5%,达40.8亿元。

2、提高经济外向度,拓展外贸出口领域。全面创新开放体制,更有力地推进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和公共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等基础产业的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采取灵活多样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培育一批工贸、农贸、技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加强市场开拓,在提高传统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市场,拓宽出口渠道。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和国内上市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农业、现代流通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来鄱投资。到2010年,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2.1%,达2亿美元。

3、构建外向经济平台,完善口岸建设。“十一五”时期,配合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完成与上海、九江港口口岸通道无缝连接建设,争取在国际轻工产业基地等设立口岸作业区。

(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人本经济环境

1、创新全民创业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民营企业切实做到“税收政策、规费标准、金融信贷、市场准入、政府服务”五个平等,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激活民间资本,同时,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信用等级,建立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引导民营资本投向支柱产业,鼓励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培育鄱阳“草根经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满足社会需要、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机制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规划引导、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培育一批产品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努力扩大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到2010年民营经济对全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0%。

2、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以德治县、依法行政,完善政务公开和部门评议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公正、廉洁、节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对外经济接洽服务、企业办证便捷服务、企业落户全程服务和创优经济环境服务等机构,搭建外向型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效率鄱阳”。保持行政许可的稳定性、严肃性,建设节约型政府,努力塑造“开明、开放、求实、创新”的鄱阳新形象,打造“信心信用鄱阳”,营造适宜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鄱阳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我县成为人所共向的美好家园,外来投资者兴业安居的乐园。

3、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培养和选拔鄱阳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培养和造就政治立场坚定,有较高知识素养和开拓精神的领导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领导人才队伍,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二是努力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结构优化、数量充足的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一支适应市场竞争、勇创大业的现代企业家队伍,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一支农村实用型致富能手队伍。

坚持制度创新,大力实施引才引智、县乡村实用人才开发和退休人才“二次”开发三大工程,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做大做强人才市场,扩大规模,强化管理,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优化服务,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网络化的市场结构,为引进人才的安置、户籍、住房、职称等建立“绿色通道”,形成创新人才柔性流动的体制环境和激励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积极为中青年高级专门人才成长铺路搭桥,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4、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福利均等化、增强地区发展能力方面的职责,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改善乡镇发展环境,拓展乡镇发展空间,提高乡镇发展能力。特别是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大扶贫力度,采取异地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等扶贫方式,改善贫困乡村人口的生存条件、生产与生活条件,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三)着力实施重大骨干工程,确保“十一五”规划落到实处

“十一五”时期,我县将保持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强力拉动,保证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重点是建设“一园三基地”、农业产业基地等经济崛起工程,新城区拓展、老城区改造、次中心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城镇化推进工程,危房改造、优质高中、卫生设施、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工程,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等四大工程,预期实施重大项目616项,预期总投资443亿元。确保“十一五”规划时期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以上。

(四)建立规划实施机制,保障“十一五”规划任务顺利完成

实施“十一五”规划,要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全县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从制度、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为规划实施提供支持,创新规划的实施机制,加强监督评估,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1、科学组织实施。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任务顺利完成。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履行职责,在编制实施年度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年度分解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根据本纲要,针对所负责的领域,制定具体措施。企业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2、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完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财税、统计监测和干部考核等制度方面的配合,为规划实施搭建制度平台。健全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支撑,各级规划互相衔接的科学规划体系。加强政策和规划之间的协调,使制定的政策措施与规划一致。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工具,合理引进资源,发展重点产业,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符合规划发展重点。加强规划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环境资源政策等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

3、完善重大项目运作机制。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调度和建设。认真做好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实施主体,不同类型的项目要有不同的主体来运作。公益项目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积极支持企业作为运作主体;竞争性的产业项目,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政府提供服务。要精心调度项目,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

4、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有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跟踪,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价格总体水平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注意倾听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反应和意见。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本规划时,应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任务十分繁重,并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在中共鄱阳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县上下振奋精神、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确保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