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江苏"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改善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方针原则。
第一,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注重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区域文化、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强文化经济政策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扶持优势文化门类,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资产重组,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第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扬时代创新精神,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大胆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
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坚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坚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不断增强文化的综合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着力进行宏观管理机制、市场组织体系、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坚持改革的力度与宏观管理的完善程度相适应,以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增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高科技和信息化、网络化,
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
第四,坚持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基层、重在建设,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满足新需要。着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以繁荣的文化市场、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活动、多样化的信息传播载体、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优化改善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第五,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宏观管理和调控水平。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无论什么情况下,宣传媒体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工作规律,改善党的领导。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战略
3.至2010年远景规划。
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大省,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体现江苏文化底蕴和时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与现代文明融合,体现科技革命与文化创新协调统一的文化大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有国内影响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人才和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高地;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繁荣健康、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着力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文化服务体系。
4.至2005年发展目标。
一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初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各文化艺术门类比较繁荣,优势门类每年有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重点文化单位发挥代表性、示范性作用,重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经得起历史检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和名牌栏目,推出一些在全国产生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中青年人才迅速成长,吸引凝聚人才的机制初步形成,人才资源共享与立足本省培育人才紧密结合,涌现出一批拔尖的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
----文化设施建成一批国内先进的标志性工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得到更新改造,全省社会文化网络健全。各市县及60%的区均建有公共图书馆,省市县三级图书馆的藏书量达到人均0.5册以上,图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趋向合理,基本建立起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精神产品投入机制、生产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领导体制,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办文化的格局。
----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以文化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优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消费中的文化消费比重大幅度增长。
----文化市场繁荣健康、竞争活跃、统一有序。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逐步打破,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跨地区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发挥调节作用,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有关规则,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文化环境优化改善,形成一定特色和品位。全省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文化建设有突破,城市文化内涵明显提高,文化氛围浓郁,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文化综合实力、辐射力和文化品位明显提高,城乡社会文化环境普遍得到改善。
----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教育进一步普及,基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创建群众文化先进、示范县(市)工作取得新成绩,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生机勃勃,民族民间文化和特色文化活动不断出新,人人享有文化服务的工作体系初步构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满足,全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5.主要战略。
----精品带动战略。多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文化艺术事业的普遍繁荣。创建名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提高江苏文化的影响力。
----择优扶强战略。选择江苏优势文化艺术门类和强势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扶强做大,使之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并不断提高在全国和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辐射力。
----城市辐射战略。重视提高全省城市化中的文化含量,强化城市文化的辐射功能。塑造中心城市文化形象,提高中小城市文化品位,改善社区、乡镇文化环境,促进全省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特色文化战略。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注重发挥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不同学科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的、地域的、现代的多种文化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人才高地战略。营造环境,完善机制,培养、吸引、凝聚人才。发挥文化名家、大师的号召力,集聚优秀人才,形成江苏文化流派和品牌。把开发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构建拔尖人才高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
三、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6.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文化体制改革要积极主动,加大力度,深入创新,稳步推进。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统一,正确处理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的关系、加大力度和稳步推进的关系,既要放活又要管住。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委领导,完善政府宏观管理的调控机制;建立保证宣传媒体喉舌功能,发挥现代企业优势的微观组织;建立体现宣传文化特点,适应法制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传播健康精神文化产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竞争活跃、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技术,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影响,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
7.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为加强领导,省里成立党政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对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与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各级党委要始终掌握对方针政策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媒体资产的控制权,对宣传内容的终审权,对媒体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党委宣传部门要了解情况,分类指导,把握导向,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执法。建立全社会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纳入全省统计制度,同步运行。通过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调控和引导,使全省文化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协调。通过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和国有资产运营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加强文化系统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把国有资产集中到有利于提高全省文化的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益性事业上来,增强国有资产在文化发展中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打破文化市场的行政性壁垒,建立有利于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快实行管办分离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加强对全社会文化发展的管理,主要管理文化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文化发展方向的监控和指导,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协调。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全省文化资源,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统一管理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文化管理体制。
8.积极推进组建文化集团。
在坚持中央和国家有关政策原则的基础上,组建文化集团,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成立江苏广电集团、江苏出版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对上级部门承担完成宣传文化工作任务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负责集团的发展规划、资产运作、财务管理和队伍建设。通过组建集团,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促进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健全管理机制,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鼓励广电集团、出版集团、报业集团之间实行强强联合。确保党组织在集团中的领导地位。集团内部实行党委(党组)领导下的社委会(管委会、编委会)负责制。集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需经同级党委宣传部门同意,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9.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文化单位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级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对公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自;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合理调整文化事业单位结构,改变低水平交叉重复、规模过小、服务单一的格局。深化文艺表演院团改革,调整结构布局,在继续保持原有财政投入不减少的基础上,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举办文艺院团,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办团的良好局面。改革用人制度,鼓励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和团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的原则,逐步推行聘任制、签约制,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或作品项目管理。改革财政拨款制度,实行按项目拨款和以奖。改革分配制度,扩大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主权,改年度工资额度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健全事业单位分配监督机制,保证储备金的逐年积累和社会保障与分配政策的落实。积极稳妥地推行文化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前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享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经费由省财政拨款。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发挥其确立行业规范,监督行业自律,保障行业权益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10.建立灵活高效的文化运行机制。
探索建立文化创业园区,用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整合、开发江苏文化资源,使之成为集聚人才、策划创作、制作生产、宣传发行、经营销售服务的平台,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孵化器和示范区。同时,与旅游结合,使之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现有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社会力量办文化纳入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机制。在国家意识形态政策的许可下,鼓励社会创办和经营文化企业,鼓励社会和个人对文化企业投资,允许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等资产运作。国家设立的各种评奖活动,社会力量兴办的文化单位均可参加。发挥文化艺术大师的名家效应,鼓励文化工作者成立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工作室。鼓励文化专业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筹建文化中介机构。
11.加快文化载体的技术创新。
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快文化载体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十五"期间,广播电视业加快节目制作播出系统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积极推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跟踪高清晰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动态,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接入网双向改造。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成为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产业,尽快形成DVD母盘刻录到复录加工的完整的规模生产能力。培育扶持一批从事电脑影视特技制作、电脑三维动画制作、电脑游戏软件设计制作的专业公司。全面加快江苏新闻出版业的信息化步伐,逐步实现出版物编辑制作流程数字化、印刷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加快发展数字式图文综合处理技术,普及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加快以多色高速轮转印刷技术和高档装订联动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书报刊印刷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发和发展电子商务技术,建立以INTERNET为依托的图书发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研究开发比较完整的新闻出版管理网络系统,通过建立"电子底帐"、网上核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