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预苗接种管理制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
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
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
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
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
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
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
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
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
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
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
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
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
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
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
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
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
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
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
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
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章疫苗流通
第十条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
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批发企业
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
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
取得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以下称疫苗批发企业),应
当对其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
以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
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
使用计划(以下称使用计划),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
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使用计
划应当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应当依
法与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疫苗的
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
第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
同的约定,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供应第一类疫苗,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
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
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
织工作,并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组织分发到设区的市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或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
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
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
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
分发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
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
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十五条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
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
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
批发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
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
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
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
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
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十八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
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
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
查。
第三章疫苗接种
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
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
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
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
主管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的传
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
门备案。
第二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
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
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
管部门的规定作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
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
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第二十二条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
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
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
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
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
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
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
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
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
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
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
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
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
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制定。
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
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
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
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第二十八条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
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
的接种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
的,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
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接种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接
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种单位在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
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具体收
费标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
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
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
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
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
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
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第三十二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
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接种第二类疫
苗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应当包含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相关的接种方案等内容,但不得涉及具体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
企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
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
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
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传染
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范
围内,确定本行政区域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购买、运输第
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
种所需经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
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
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疫苗和有关物资的储备,以
备调用。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用于预防接种
的经费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第四十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
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
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
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
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
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
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四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
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
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
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应当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的情
况,分别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
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
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制定。
第四十六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
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
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
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
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制定。
第四十七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
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
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
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
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
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
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十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有证据证明可
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
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疫苗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
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
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
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
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
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
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
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
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
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
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第五十一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
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
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疫苗质量问
题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其他情况时,应当及时互相通报。
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
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
管理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
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
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受
种者人身损害,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
不及时查处的;
(二)未及时核实、处理对下级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举报的;
(三)接到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相关报告,未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五)违反本条例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预防接种
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
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
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一)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直接
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的;
(三)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的。
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
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依照前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
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医疗
卫生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执业活动:
(一)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或者购进记
录的;
(二)未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
方法的;
(三)医疗卫生人员在接种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告知、询问受
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的;
(四)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未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
记录的;
(五)未依照规定对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登记并报告的。
第五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
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受种者
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
生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二)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
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
照规定及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第五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疫苗分发、供应和
接种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
生主管部门监督其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原缴费的单位或者个人,
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条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的疫苗检验报告的,依照药品
管理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
存疫苗销售或者购销记录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第八
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二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在纳入国
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上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
专用标识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
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封存相关的疫苗。
第六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第二类疫苗,或者
疫苗批发企业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
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疫苗,并处违法销售的疫苗
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
苗批发企业未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所储存、运输的疫苗予以销毁;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拒不改正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接种单位
的接种资格;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拒不改正的,由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
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的,
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通过大众
媒体消除影响,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
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未经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擅自从事接种工作的,
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
予警告;有违法持有的疫苗的,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第六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
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
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疫苗的,
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
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
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
收违法所得。
第七十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受种者人身、财产造
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以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由,寻衅滋事,扰乱接
种单位的正常医疗秩序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依法给予治
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七十二条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
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
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
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
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
状。
第七十三条本条例自*年6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