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依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入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1700美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城镇化率已达到43%;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从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财力的提高,近年来中央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的力度,连续3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制定了“两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政策。这表明,建设新农村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体制障碍等问题,农村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面临着致富能力弱、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等问题。同时,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如果听任这些问题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需要。
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历史任务,是对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三农”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表明我们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看,我国正在实现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只有高度重视、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定位,是对农业基础地位理论的重要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两个趋向”是一个普遍规律,是世界工业化国家普遍走过的发展道路。我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工业化初期的资金只能从传统农业中获得;随着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必须遵循“两个趋向”的规律,从重点支持工业向重点支持农业转变,从重点支持城市向重点支持农村转变。可以说,“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确立,是遵循“两个趋向”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传统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理念的重大突破。
总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确把握住了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有机联系,突破了“就三农论三农”的传统思路,抓住了推进“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今年的1号文件,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