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中心组高度重视理论学习。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倡导举办的每月一期“广东学习论坛”,已成为省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形式,成为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知名品牌。近三年来,“广东学习论坛”邀请了多名中央、国家部委的领导人和许多国家级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这些报告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工作大局作了深刻的分析,对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作了权威的解读,对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对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发挥论坛的辐射作用,拓宽论坛的影响面,增强论坛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根据张德江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特开辟“广东学习论坛”专栏,根据形势需要摘选部分报告内容予以刊登,供读者学习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现在提出来,和以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前提出新农村建设是作为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给亿万农民的一种美好憧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既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将其作为一项当前就必须着手扎实推进的现实工作。
提出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原因:
1.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首先从粮食看,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粮食问题始终关系国计民生,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高度重视。2005年在连续两年增产后我国粮食总产量恢复到9680亿斤,但还有很多令人忧虑的地方。一是去年粮食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566亿斤。二是这一水平还低于目前9900亿斤的消费量。所以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耕地的减少,使得粮食产量提高的难度不断加大。1996年底,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9.5亿亩,目前已经降到了18.3亿亩。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即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每年建设占地仍不会低于400万亩。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第二个制约就是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比耕地短缺的局面还要严峻。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南方,但是目前能调出粮食的省区却主要在北方。
第三个制约就是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全国18.3亿亩的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4亿亩,其中又有将近1亿亩由于水源的变化和设施的老化,实际上也无水可灌。所以大部分耕地,还是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之中,每年因灾减收的粮食在500亿斤以上。
第四个制约就是科技水平低。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过程慢。二是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低,总的投入还不足农业增加值的0.4%。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很不健全。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我国是47%,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5%左右,差距还非常大。
2.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3.22:1,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比例是2.57:1。从2004年起,连续三个“一号文件”下去,虽然中央给予了农民大量实惠,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没有缩小。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差距更大,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等方面,差距很明显。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快农村的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教育方面,国家去年先在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对3000万左右贫困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就是免除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对住宿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今年开始对西部地区所有农村,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杂费的政策,明年将在全国农村实行这个政策。去年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开支达到了1470多亿元,到2008年的时候,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要达到每年2200亿元以上。农村医疗的差距比教育方面的差距还要大。在西北地区,在家里因病去世的农民大概占2/3,一半左右的妇女是在家里生孩子。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不能简单地只看收入一个指标,还要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因此,高度关注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也是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有了一定的实力去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政策。2000年,我国GDP的总量是8.9万亿元,2005年为18.23万亿元。2000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元,2005年达到了3.16万亿元。2000年,居民储蓄是6.4万亿元,2005年达到了14.1万亿元。2000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3.29亿元,2005年是8.86亿元。五年之内,这些重要的指标,都翻了一番以上,确实表明国力大大增强。放到国际上看,经过“十五”时期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位上,跃升了两位,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排位世界第四。五年以前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4.2%,现在占全球GDP的5%。只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可以说,越来越有能力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
4.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投资、消费和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0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了8.8万亿元,历史罕见,进出口总额1.4万多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4%,在所有的大国中是最高的。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万亿元,内需不旺。其中在县和县以下市场实现的部分只占32.9%,不到1/3,这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56%左右相比,下降非常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内需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例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9元,而人均消费开支增加371元,说明农民在有比较好的收入预期的情况下,他的边际消费率是非常高的。因为农村很多消费需求尚未满足,所以今后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要放在农村。
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个最大的不够和谐的方面就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弄清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现代化的目标。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不能以美国的生产生活方式来确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源和能源来支撑。第二就是现代化的过程。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应当和谐的。如果这个过程不和谐,充满着摩擦、矛盾、冲突,那么正确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从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少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几百年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绕过三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工业化初期,迫使农民破产,离开土地,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所谓“羊吃人”。第二大矛盾就是劳资之间的矛盾,实行血汗工资制度。第三大矛盾,就是大都市周围存在的贫民窟问题,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农民联系得非常紧密。所以我觉得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和谐问题,实际上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像迫使农民破产、血汗工资制、贫民窟这样的问题,别的国家发展过程中能出现,我们就不能出现。如果也像那些国家那样,那么要马克思主义干什么,成立共产党干什么,搞社会主义干什么?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崭新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理清现代化的目标和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摩擦,减少冲突,走一条和谐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成“五个五”。
第一个“五”就是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的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应该说这五句话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重要的是把握两点:一点就是第二句话不用“富裕”用“宽裕”。这是因为从全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宽裕”比“富裕”更符合实际,符合大多数地区农村的实际,但也不妨碍已经富裕起来的地方。第二点,这五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不能被割裂开来。尤其是不能只注意表面的东西,比如说只注重“村容整洁”这一条,结果把内涵丰富的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单纯的新村庄建设。
第二个“五”就是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协调推进的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同志曾经论述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又提出四位一体的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认为,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坚强的组织保障作用,同时农村正在进行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协调推进包括党的建设在内的五大建设。
第三个“五”就是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离开了这一条,新农村建设就好比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弄不好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针对这个问题,要着重把握几点:第一,家庭经营制度和现实的经营规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农业经营规模小,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要想扩大农业规模,就必须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使留在农村的人逐步扩大经营规模。第二,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这是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依法有偿地流转土地的经营权。但在这过程中,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农民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如果农民还没有像样的路可走,还喝不上水,孩子上学有困难,有了病还不敢上医院,就决不能忙着修广场、修戏台、修花塘、修喷泉。第四,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像总理说的那样,需要经过几十年,有的地方甚至要上百年的艰苦奋斗。涉及面那么广,时间又那么长,做好科学规划意义重大。第五,必须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中央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依靠农民的辛勤劳动;第二句是国家的政策要加以扶持;第三句是要动员全社会广泛来参与。
第四个“五”是“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
第一,要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第二,要从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盲目攀比会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会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新矛盾。第三,要体现特色,不要千篇一律。就是体现农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第四,要民主协商,不要强迫命令,尤其是各级基层干部更要注意坚持这一点。第五,要服务引导,不要包办。要把新农村建设过程变成培养新农民的过程,农民参与这个过程是教育自身、提高自己的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定要形成一些制度,公共品要由政府提供,农民的生活用品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
第五个“五”是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这五个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围绕这些目标要做好六件实事。第一件实事是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科技进步等等,当然还包括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的市场建设等。第二件实事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件实事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着重解决好通路、通电、饮水安全、农村的燃料等问题。第四件实事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主要是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等。第五件实事是深化农村改革。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大的方面:一是围绕着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二是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三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四是加快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另外,还要加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在发展壮大村级社区性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时,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第六件实事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一是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加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二是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这项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建立和完善五大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根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建立财政、金融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对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要建立党委和政府各部门齐心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是要形成一个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靠自己双手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建立一个引导全社会都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要朝着最终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方向不断完善的改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