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面小康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面小康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村经济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存在着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使得“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实现小康的难点在农村,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任务,关键在于在把“三农”问题解决好。

要下大功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农民能否完全达到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程度。要使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新的途径,就必须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要跳出农村本身来考虑解决“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对“三农”问题我们较多地注重从农村内部去解决,十六大报告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这一思路,就需要把“三农”问题和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用统筹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矛质较为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能遍地开花,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现有的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建设中,还应注意弘扬改革精神,消除各种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城镇基础设施。

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众所周知,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为使农业能够尽快改变现状,更好地发展,应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保证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和信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投入,尤其是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启动点是人的创造力,即永不枯竭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广大农民处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天然”的致富冲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土地流转以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民群众创造的。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尊重、保护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

农民能否完全达到小康,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有更具体的定量的标准,即是要有一个指标体系。鉴于政治文化上的一些因素量化起来较为困难,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们的国情,通过具体的测算,包括“农村小康”在内的“全面小康”的基本指标应当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达到35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到1800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应达到8000元(人民币);恩格尔系数应低于40%;基尼系数应低于0.35;在居住设施比较配套的前提下,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城镇化率应达到55%;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应达到20%;高中教育普及率应达到100%,大学生粗入学率应达到4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应在95%以上;每千人口医生数应达到2.7人;刑事犯罪率应低于0.1%;等等。

当然,除了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以外,小康社会还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它是一个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接近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先富带后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过程;是整个社会更加协调,综合力量日益显现的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拉也不断完善的过程,等等。但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