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习文选坚持做好三农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做好“三农”工作,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时期,同志对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文选》收录了大量相关论述。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战略措施和历史经验,是推动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宝贵指南。当前,认真学习《文选》,深刻理解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志深刻阐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要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不到7%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人口,是十分艰难的。另一方面,基于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的实际,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农村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做好“三农”工作,首先必须在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同志在总结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他再三强调,农业是基础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和动摇,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同志还就“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作了具体、精辟的分析,指出:“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针对有些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城市经济,对农业问题掉以轻心的苗头,同志郑重指出,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使农村贫困人口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党全国上下必须锲而不舍地长期奋斗。他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把农村工作抓紧抓实;从中央一直到地县,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亲自抓农业。他还特别强调,“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更加重视。”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全党全社会着力抓好“三农”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同志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冲破了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整个经济改革的全面进行和深入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和农村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一些部门和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更大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他指出,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我国广大农民奔向小康、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他把这一转折视为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新阶段的标志,提出了“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调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动小城镇建设,使它们在带动农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问题。同志将家庭承包经营称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将发展乡镇企业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型集镇”等理念。他对乡镇企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还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镇企业,不可能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必须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路子。
同志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在他看来,“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他要求全党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多为农民办实事,真正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在同志的主持和部署下,我们党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1994年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0年,在前10年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以遏制“三乱”现象为主旨的农村税费改革。
同志的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在“三农”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新理论、开创农村改革新局面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同志科学总结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经验、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1998年考察安徽工作时的讲话中,同志认真总结农村改革20年来的宝贵经验,将之概括为“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二是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三是必须大胆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四是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在这一重要讲话中,他把我们党领导农村改革的根本经验和今后必须遵循的原则归纳为两条,一条是靠实事求是,一条是靠群众路线。他还明确指出,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他强调,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同志还多次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条党领导农村改革的根本经验和原则作了具体阐述。他强调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国情出发,同时又指出,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做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他反复强调干部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要求长期坚持这种做法并形成制度。他再三告诫,各级干部对我国农业问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切不可对好的方面看到的多,对问题的方面注意不够;要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农民打交道;要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新情况新苗头,并及时果断地予以处理,不断增强农村工作的预见性、把握主动权。在谈到群众路线时,同志强调,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对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要坚持两条,一是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二是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对于相关的其他一些重大问题,同志也作了明确指示。例如,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传统和一项重要原则,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调农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一条基本方针;强调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以扶持和保护;强调要坚持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搞土地私有,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强调土地关系农民的就业,也是农民的社会保障,要从政治角度看待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问题,决不允许用行政办法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同志还特别指出,“对有限的耕地,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要从战略上考虑保护耕地的问题”。
同志总结的这些基本经验、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同时又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从一个重要方面鲜明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结束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解决了12亿多人的吃穿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601元增长到2002年的2476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文选》,深刻领会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习《文选》的成果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去,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抓好“十一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不断开创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