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创新与新农村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兰州农村自然环境比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直是制约兰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加快兰州新农村建设,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建设新农村重在改革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没有这些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就没有可靠的体制机制保证,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真正发挥,新农村也不能真正变“新”。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韩国之所以只向每村发放335袋水泥(当然还有其他措施),就启动了全国的“新村运动”,以色列之所以在沙漠、荒山占国土2/3,50%的国土降雨量不到150毫米的情况下,能够大量出口粮食、蔬菜、水果等,都不是因为国家有多大的投入或者具备多好的发展条件,关键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有好的体制机制保证,好的政策措施就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甚至“人定胜天”的效果。否则,不但会事倍功半,甚至好事也可能办不好。
从目前我市农业发展形态和服务功能来看,我市农业已由过去的温饱型的定位于供应城市居民鲜副食品和部分粮食的城郊农业逐步向围绕城市服务和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多功能形态的城市农业转化,也为我市持续高效农业乃至现代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了有效成功途径。城市农业的发展将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从长远看,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必须立足省会城市和区域资源优势,着眼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兰州的城市潜能,用现代工业思维筹划农业,实现城市要素在农业领域中的最佳配置,打破城乡界限,使城乡居民和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走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环境生态化、农民知识化,进而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
城市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整合城乡资源,强化为城市服务和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农业多功能效应,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整体实力。城市农业具有两种表现形态、三项基本功能和四个明显特征:
表现形态为:
1.产品消费型。主要是指借助现代科技对农产品实施品质更新与功能改造,使之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有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自体验农耕乐趣,或获取无污染农产品直接满足消费者需要。
2.休闲观光型。主要是指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满足城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等需要的新兴项目,即基于城市居民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应运而生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庄园农业(城市农庄)、农业高新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等。
基本功能为:
1.经济功能。主要指提供优质鲜活农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主要指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及教育子女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
3.生态功能。,主要指其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
明显特征为:
1.区域性。兰州农业由于直接接受和面对兰州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影响,农业不仅在服务功能上体现为城市服务和为城市居民服务,同时,人民群众的认识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及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如通电、通公路和水利建设水平都优于其他省内地区,特别是由于离城较近,农产品的市场转化利用程度、信息的传递利用程度和人们接受文明教育程度都相对较高,农民进城谋求发展、就业、就医、就学条件较为便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庄园农业、生态农业等都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兰州城市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2.市场性。由于离城较近和农产品运销便利的条件,兰州农业的生产不仅仅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低水平生产,而是追求的是高效、优质、高产的市场效益较好的高水平的设施农业、精细农业的生产,保证的是为城市提供四季不断的新鲜、优质和安全的农产品,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较高,特别是兰州地处“坐中四连”的位置,兰州农业区域性的集散、辐射作用十分强劲,市场功能的发挥十分明显,兰州城市农业具有明显的市场性特征。
3.融合性。由于充分利用城市市场、金融、信息、科研、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对农村辐射效应及城乡产业的融合关联程度较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也具有一定规模水平,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逐步渗透农业领域,加速提高了资本、产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聚集,提高了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扩大了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农村经济逐步由单纯的农业经济型向工农结合的经济型转变,加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兰州城市农业具有明显的融合性特征。
4.反哺性。兰州城市农业为兰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反过来,现代化城市发展到今天,必然会加快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工业、商业及城市文明必然要向农村延伸流动,必然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兰州城市农业具有明显的反哺性特征。
下一步新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无疑是现代化,即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机械化;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文明化;农民的公民化、市民化、非农化(产业工人化)。就农业现代化而言,主要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经营,逐步由手工劳动向机械劳动;由劳力经济向技术经济;由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家庭经济向规模经济、联合经济、社会化生产经营过度。就农村现代化而言,除了农村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发展等方面,要有现代文明的理念外。在政治、社会、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要推进综合改革。就农民现代化而言,要对农民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市民规范性教育也要跟上;在推动农民非农化、产业工人化的时候,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和职业伦理教育。
在科学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的基础上,设计出与此方向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
就农业现代化制度而言,主要应着眼于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平台和动力机制。要有效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但要健全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划拨制度,还要建立有关城市对乡村的长效投资与技术支援制度。要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就要完善农村科技成果市场化制度和农业科学研究支持制度,创设农业科学研究基金。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关键在于建立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定期培训制度。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就要建设农村二、三产业技术支持平台和面向农村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和市场信息分析指导与咨询服务机构。
就农村现代化制度而言,要健全和建设农村政治现代化制度、社会现代化制度、管理现代化制度、教育现代化制度和文化现代化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就农村政治现代化制度而言,县乡以下政府要不断拓展农民参政议政的制度渠道,使农民对关涉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有真正的决策、反馈和修正的能力。对于无意但确实损害农民利益和农村战略发展后劲的政府行为,乡村政府要有相应的受理、调查和纠正机制。要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一项基本考核标准,制定和建立政策和政府行为透明化的法律与监督机构。
就社会现代化而言,社会关系要以普遍主义,而不是特殊主义为标准,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群体生成既要有制度表达渠道,又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有制度渠道化解社会极化。积极培育农村社会团体,加强其自治、团聚与约束功能。普遍建立和健全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受教育权利及其支持系统保障、医疗卫生健康权利及其支持系统保障。
就农民现代化制度而言,在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的基础上,要着手培育现代产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总体上,知识、情感、审美、意义、价值、伦理等系统要实现现代转换,重点是公民教育、职业技术与伦理教育两手抓,以这两大教育为主题的终身教育也要提上日程。作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举措,我们还需大力培育农民的企业家精神、经济民族主义精神和以自己创造的财富回报社会的人文社会关怀和终极价值关怀。要实现农民现代化,关键在于社会教育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农村建设只有沿着现代化和现代文明的方向前行,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带动农民的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两翼齐飞,尊重农民意愿,启发农民主体自觉,融现代性追求于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
二、兰州建设新农村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培植新产业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经济基础
构建和谐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没有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就谈不上和谐农村的构建。因此,只有发展富民新产业,农民致富才有保障,和谐农村才有产业支撑。兰州要通过立足本地特色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实施优势发展战略,围绕蔬菜、果业等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一大批主导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产业支撑。培植新产业,把产业富民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经济基础,它不仅能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繁荣的根本保证。
(二)培育新农民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动力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致富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兰州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需要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农民职业化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民科技网校的作用,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新农民的培育能够农民的知识群体结构,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在构建和谐农村社会过程中,农民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农民素质高,农民的作用得到发挥,那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反之,农民素质低,构建和谐农村就失去最根本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申,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要通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际耕作能力,通过培育新农民,引导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了解致富信息,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组建新经济组织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
目前的农村,单个农民既无技术,又无信息,更无销售门路,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致农民增收难。而组建新经济组织,能够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兰州的许多农村通过组建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联社等农村新经济组织,大大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践证明,组建新经济组织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协会与农户之间通过产前、产中的服务和销售领域的合作,增强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农户在协会的发展壮大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塑造新风貌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基本要求
和谐的农村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兰州市在广大农村深人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清,村容村貌;农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可以说,正是由于新风貌的塑造,才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落后观念,促使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等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创建好班子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组织保证
从兰州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构建和谐农村离不开一个具有较强组织协调、管理服务能力的好班子。因为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乡(镇)、村两级班子的引导、推动作用不可或缺。兰州市各乡(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论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还是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乡(镇)、村两级班子的组织、引导。如,在推进新村镇建设中,采取每个乡镇领导、干部挂一个点的方式,直接跟农户打交道,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组织实施的"村干部培训工程",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目前,乡(镇)、村班子已经呈现出"支部有力,干部齐心,群众思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这些实践充分说明,在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中,要注重发挥乡(镇)、村两级班子的作用,要让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而为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