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民为本 利民为先 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xx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进生产方式、提升生活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突出村镇规划、产业发展、班子建设等工作重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产业发展、新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知识化工程等打基础、管长远、增强后劲的工作,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市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的四个特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一是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坚持持续推进。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新农村建设长效性、持久性的宣传,正确处理点与面、阶段性工作与长期性工作的关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二是把握“五新一好”的统一性,坚持统筹开展。从工作一开始,就把“五新一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做到互相促进、协调推进。三是把握“五新一好”的前瞻性,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和专家制定了年度规划和长期规划,对“五改”“五通”“五化”分别作出较为科学的规划,并使之具有操作性与前瞻性。四是把握“五改”“五通”“五化”的阶段性,坚持重点突破。从最贴近农民生活的“五改”“五通”“五化”建设这一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事情入手,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从而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在立足强化工作力量、保证工作质量和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阶段性重点,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统筹兼顾,促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1、以新经济组织为纽带,加快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各类种养大户、运输大户组建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如绿化村组建了“xxx水果有限公司”,果业面积达2万多亩。该公司将果业销售与农民培训、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水果经营、果技服务、修剪、嫁接等专业队伍,做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无公害果品标准生产、统一销售,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套服务。
2、加快城镇化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在实施城镇和村落规划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山形地势,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既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又充分考虑了邮政、电信、商店、广播电视、医疗、教育、娱乐等功能设施;既有可行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利于群众生产,又有利群众生活。在规划实践中,探索出了自然村落型、中心社市型、田园农户型等三种村落社市模式,并免费提供图纸供农户选择。这样,有效改变了规划建设中“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的现象。如绿化村,充分依靠“桃花谷”,规划了别墅型“农家乐”。二是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三是变灾害为机遇,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的经营大户、有钱的农民吸纳到小城镇来,把过剩的劳动力引到城镇来务工经商,发展服务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繁荣。
3、抓好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着重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摒弃存规陃习。做到“五化”、“五通”、“五有”。“五化”即美化(内外墙抹灰、外墙涂料)、硬化(铺设混凝土的村内道路)、净化(实现家家户户“一池三改”,建有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实现人畜分开;村内建有下水道、垃圾池)、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亮化(有路灯)。“五通”即村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路电视。“五有”即:支部活动有阵地、干部工作有报酬、提升素质有远教、组织运转有经费、集体发展有路子。全市把绿化、绿荫2个村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大力推广实用、实惠、农民乐意接受的沼气池无害化户厕。加快改水步伐,采取群众为主,政府补助等方式,为群众安装自来水,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安全饮水问题。以通村水泥路建设为契机,统一规划,科学设计,侧重路基,完善路面,乡村行路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另外,立足农村实际,采取聘请保洁员制、有偿服务制、推选专人负责制等方式以及垃圾归池、垃圾归园、垃圾归栏等几种垃圾处理方法,着力提高卫生环境质量。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完成村道改(扩)建30余公里,6个行政村(社市)通水泥路。实施改水工程6处,惠及农民310余户1300余人,98%的村组达到安全卫生的改水要求;完成户厕改造310户,拆除破旧厕所300余间,拆除猪牛栏280余间。通过这些工作,增强农民生活环境意识,努力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4、以“空心村”改造为载体,构建农村社市新面貌。针对农村存在一户多宅、“空心户”和有钱无地建房的现状,我市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坚持一户一宅制,同时采取减免审批费用等有效措施,合理流转旧宅基地。对符合“空心村”改造且群众有改造需求的村庄,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提供建房图纸,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具体实施,进行宅基地置换、统一拆迁、放线、完善配套设施等,推进了“空心村”改造。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一是农民以合理的方式把土地出让给经济能人,能实现双赢。经济能人通过承租等方式获取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如大规模发展桃、梨、蔬菜、花卉等。因为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力承担者,就会“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给他们发工资。农民除了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工资,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已耕种的土地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产业化经营的价值导向。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推动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5、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新农民培训工程。针对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和创收面临着许多困难的现实情况,我市扎实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确定了以养殖、种植、加工、劳务输出等四大类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农民知识培训点、村级教学基地、村小组科技推广示范户和企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农民知识化培训网络。由政府出资,免费培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一般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农民参学、参训的效果。一是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离土离乡闯富路,促进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努力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向计划紧密的有序流动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就业转变。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每年举办培训班10期以上,培训农民600人以上,帮助1500人以上转移到城镇或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三、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完善新农村建设管理方式
我市建立健全科学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注重长效管理,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建立农民主体机制。在新村规划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村镇建设上,由农民自主组织实施空心房、厕所和猪牛栏的拆迁,自主商量投资建设改水、改厕、改路。在村镇管理上,尊重农民意愿,实行自我管理。二是建立扶持机制。实行以奖代补的扶持机制,在“空心村”改造、产业发展、新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出台鼓励民资发展的政策,在改水、改厕、改路上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资改建,进一步调动了镇、村、组和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除对工作开展好、成效明显的村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挂点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物质奖励外,还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班子、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新农村建设的体会
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民主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整体、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1、科学决策是先导。在广大农民逐步富裕起来、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市紧紧把握广大农民渴望与城里人一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态,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决策,既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又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统筹了城乡发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蕴藏在广大民众之中的伟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大投入是保障。我市围绕新农村建设活动,全市动员,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全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探索出“七个一点”的筹资办法(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有关部门和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市场运作省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尤其是政府投入在融资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因此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据统计,200年我市财政安排了70余万元专项资金,包村扶村单位出资6万元,发动社会力量捐赠3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工作。
3、规划先行是前提。过去,由于对规划工作不重视、规划起点不高以及对规划实施不够严格,导致农村村镇功能市分不明确,项目建设和建设住宅随意选址,布局混乱和各类资源浪费等现象。此外,有些农民观念落后,迷信“风水”,不愿到规划点建房,也影响了村镇的综合发展。为此,我市始终把规划作为村镇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首先绿化村、楼纳村、绿荫村、木陇社市、顶效社市、马别社市进行规划建设,然后逐步规划好其它2个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吸引农民主动进入规划点建房。这样,既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又强化了村镇的聚集功能,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4、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它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必须有长效的工作机制作保证。为此,我市突出了农民主体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的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干部指导,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在村庄规划、村镇建设等关系全村的大事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村镇管理上,无论是门前屋后的清扫、公共场所的清扫、垃圾污泥的清理,还是改水、改厕、改路后的管理,都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由农民自我管理。同时,我市通过“双带”等活动,大胆启用一批年纪轻、素质高、懂经济、懂管理、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强人”、“能人”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着力提高班子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00x年x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