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建设关键于正确引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关键于正确引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农村建设关键于正确引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启动。由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内涵和重点讲得十分明确,所以从总体上看,开局良好。当然,它同任何事物一样,不可避免地在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及时引导,保障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据有关部门的观察和研究,当前值得注意的苗头性问题,一是偏,二是急。所谓偏,是认识不全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村庄建设、新房建设。所谓急,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

解决这两个苗头性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仅从指导思想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是引领基层干部和农民把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与积极性集中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全面而丰富的。其中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既是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又是支撑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的动力,应当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个主题。

强调建设新农村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这与以往人们通常理解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改变村容村貌的村庄建设,是一个鲜明的区别。这样做,使建设新农村一开始,就给人们一个正确的导向,也是对认识上的片面性的一个端正。因为建设新农村几乎样样都是要花钱的,钱从哪里来?固然有国家的扶持、工业的反哺、城市的带动、全社会的援助,但毕竟农村和农户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不然的话,就会出现以往我们所看到的一些情况:国家把油路、水泥路铺到村口,由于村里没有钱,村内依然是泥泞土路;国家把电拉到村头、水引到村头,由于农民没有钱,还是入不了户;还有修房盖屋等改善人居环境,都主要靠农户自己花钱。因为这些进村入户的硬件建设,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即使是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社保等社会公共事业,也要农户自己拿一些钱,国家会大力支持,但不是全包起来。

就全国现实情况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产业发达,比较富裕,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具备上新农村建设的硬件的,也有能力发展其他社会事业。但是,大多数中西部农村,产业落后,人们的生活还不宽裕,多数农户还处于“吃饱饭,没钱花”的状态。这些地方,没有钱,就不能急急忙忙去干那些花钱的事,当务之急是生财,是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以积蓄实力,创造条件。因此,目前在建设新农村的活动中,应当明确而坚定地提出:把基层干部和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与积极性引导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

二是引领第一线的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新农村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讲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究竟长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做出了回答。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句话说明:新农村建设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之中的,而且是其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可以说这项任务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的。

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用30年,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这个目标来看,可以说,全国新农村建设是近半个世纪当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还有,我们常讲,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它说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前提。

从以上意义来讲,新农村建设实质上又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建设新农村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民致富为追求目标;二是建设新农村要以现代生活水准,来引领农村宜居环境的改善,以建设优良的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为追求目标;三是建设新农村要用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来引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民主法制的完备,以培植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和完善农村长治久安的社会体制为追求目标。这三个引领,逐步把农村引上现代化。新农村的新字,实质上就是新在现代化,即把贫困落后的传统农村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农村。所以,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如果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这样的角度上来,人们就不会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了。回想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多数农村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虽然有工业的反哺、城市的支援,也绝非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

处在建设新农村第一线的县、乡领导干部,一个任期只有5年,实际上有些人还未干到5年就变动了。在有限的任期内,大家都想在建设新农村上有所作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容易发生急于求成的倾向,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这就极易出现不量力而行,甚至强迫命令,大拆大建,脱离群众的情况。这就需要经常反复地教育、引导大家实践中央提出的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三是引领各地在建设新农村的规划布局上要有重点地向前推进。各地在建设新农村中普遍重视规划先行,这是对的。做规划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要有前瞻性,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子为重点,不可不看条件,遍地开花,齐头并进。

因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相当一批村庄会逐渐地自然衰败消失,这是必然的趋势。有学者研究发现,全国平均每天消失70个村。从一个省看,山东“十五”期间5年减少6162个村,平均每天消失3个村。从一个县来看,内蒙古凉城县一位县委老书记对17个行政村的调查报告称,原有自然村120个,现在有30个(占25%)已经消失,另有37个(占30%)即将消失(每个村的住户已减少到10户以下,其中17个村在5户以下),就是说,有55%的自然村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农村人口减少、城镇化率上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建设新农村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变动着的情况。

有的学者提出,以自然村为基础进行新农村建设。这样做,恐怕过于宽泛了。如果全国300多万个自然村全面铺开,硬件建设要花很多钱,将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那些自然衰败消失的村庄必然成为一片废墟,造成一定的浪费。

为此,在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当选择重点村子。对那些没有发展前景的自然村、偏远小村、散居的山区农户,随着人口向城镇转移,随着他们自愿地向中心村迁居,随着那些不愿离家的老人的逐渐过世,让它自然消失,其旧址可以复耕,扩大耕地面积。但要严格禁止强制性地撤村迁户,影响社会稳定。正确的做法是,坚持在政策引导下,贯彻使村庄自然集中、自然消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既能避免在硬件建设上不必要的浪费,又能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说那些非重点村在建设新农村上按兵不动,而是新农村的软件建设应当照干不误,硬件建设讲究适度。

四是引领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展现农村的文化特色和地区特色、民族特色。长时间以来,流传着这么一个提法,叫“农村城市化”。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很容易使人们比照城市的样子去建设农村。农村如果都建设得和城市一个模样,就没有农村了。农村所追求的应该是现代化,而不是“城市化”。农村追求的应该是享受像城市那样的现代文明成果,而不是城市那样的具体形象。

德国巴伐利亚州与我国山东省有一个合作项目,即巴州在10年前开始帮助山东青州市南张楼村进行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他们倡导城乡生活“等值化”理念,坚持农村不以城市为发展标杆,要求建设与城市不同但同样美好的农村生活。这是值得借鉴的。我国江浙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建设发展很快,但有些地方缺乏规划和引导,时至今日,他们自己感到建设得“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江苏省无锡市提出要改变这种“两不像”的状况,做到“城镇要更像城镇,农村要更像农村”。这种改变是必要的,要使城镇、农村都追求现代化,而又各具特色,不是谁像谁的问题。

即使是农村的文化特色,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应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能是千村一面。应当肯定,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不仅是为农民打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也是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休闲度假的农家乐园,更为重要的是为农村衍生出了一个新的旅游产业,增加一条富民之道。

五是引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从目前的宣传动员工作来看,对于新农村建设惠及农业、农村、农民方面讲得比较充分,足以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新农村建设与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实现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拉动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惠及各行各业方面,讲得不够,还不足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而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和城市,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我国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建设起来所需要的钢材、水泥等基本建设材料的数量是巨大的,这是以积极手段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同时,新农村通了水、电、路、通讯以后,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信息产品等的销量会大幅飙升。同时,农民收入提高以后,我国物美价廉的服装、鞋袜恐怕首先得满足我们自己的国民享用了,这方面的外贸摩擦就会减少,他国所谓“反倾销”的戏就很难唱起来了。

事实说明,建设新农村,既可以解决工业的产能过剩,又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进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发挥以农促工、以乡促城的作用。

这是就国内来讲的。再从国家的外部来看,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中国市场大、潜力大,大就大在农村。全国13亿人口,7.5亿在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相当于一个半欧盟、两个半美国、五个半日本。中国通过建设新农村,使7亿多农村人口富裕起来,消费水平提高起来,将会提供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这将是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同时,这也是以生动的事实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是机遇,而不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