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村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直销配送和超市连锁为重要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与此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必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就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努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变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局面,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要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要努力做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作,根据实际增加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田间节水改造资金投入。要搞好节水灌溉示范,通过采取宣传、激励措施等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要继续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也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各地区各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完善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第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愈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现在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其重要性愈益凸显。加强农业科技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需要。有关部门一定要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着力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各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完善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二是要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一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继续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省内外车辆无差别减免通行费政策。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通过实施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鼓励邮政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充分发挥邮递物流网络的优势,拓展为农服务领域。要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要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要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农产品期货品种。要建立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要继续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要鼓励农民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发展能力。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要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要采取各类支持政策,创新农业和农村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培训能力,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促进农民由体能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第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要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要全面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要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
巩固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要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宣传、荣誉激励等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业和农村进行结对帮扶、智力支持,营造强农惠农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