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基础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基础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基础

内容提要:在2008年的新年伊始,党中央了新的一号文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抓住了突破口。

送走了极不平凡的*年,在好事大事密集、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08年的新年伊始,党中央又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抓住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农业基础建设。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十个涉农一号文件,也是*年以来中央连续的第五个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与前几个一号文件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而又具有时代精神。*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词是“促进农民增收”;*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词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词是“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说,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越来越大,措施越来越具体。农村基础环境应该有:

一、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加强关系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水、电、交通、通讯、信息、水利设施以及金融、市场、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加工制造等基础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基础。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第一,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工业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0%以上,但是由于我国具体国情,农村人口仍然占到一多半,而且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根本扭转。因此,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民生,是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侧重点。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我国制造业和科技水平的长足进展,国家财政收入年增30%的增速,使我国具有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条件。第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有效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加大农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只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才有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只有农民的富裕,才谈得上全国的富裕;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才有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面小康。

二、农村管理体制: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已经历了第一阶段,即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第二阶段即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现在已经开始了第三阶段,即农村管理体制和全面改革。长期以来,在如何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上,许多专家学者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不少地方也进行了改革尝试,但始终未能涉及新时期如何改进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实质,如行政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模式、依法办事制度、基层干部选举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现代农业建设,就是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管理制度改革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营体制转换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社会乃至全国的稳定和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农村文化建设: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科技水平的低下,其经济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较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居住状况、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都比农村居民分散居住要高得多,形成城乡差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从城乡受教育机会平等、迁居的自由和择业的自由等入手,才能逐步实现城乡收入均等化,消除城乡差别。农业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包括了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农林牧副渔粮油茶丝麻全面发展的大农业和农业新思路。现代农业就是在新的农业现代化思路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发展向着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化农业和工厂化农业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运用“三下乡”和远程教育等形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和健康水平,提高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必须积极发展图书馆、阅览室、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设施和组织,促进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最后。还应该努力发掘、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农村民间民族文化遗产,如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流传于民间的文艺形式、剪纸、泥塑等手工艺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主要的部分,农村生态文明的状况对城市和全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促进或制约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贵州是地处西部的山区农业大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省份。

1、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煤、铝、锰等,电力“水火并济”,而且可以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西部大开发中既要加大开发的力度,尽快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的状况,富民兴黔,又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当好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根据中央的政策,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止水土流失,能有效地保证长江、珠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减少乃至消灭水灾和旱灾,保证粮食主产区的稳产高产和全国的粮食安全。大江大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有益于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和进步。

*年冬至*年春,广东省干旱缺水,珠江内海水倒灌和咸化,严重影响了珠三角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和供给香港的水质。广东省希望珠江上游的贵州省支持,于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从*年1月17日开始,由贵州、广西交界的天生桥水电站以不小于250立方米每秒的高强度向广东调水,共历时28天,全程1336公里,总计调水8.43亿立方米,为1500万人解决了饮用水困难。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支持的一盘棋格局。

3、是资源丰富、气候良好的旅游胜地:贵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优越气候条件,再加以奇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各种服务等软件建设,旅游业一定能够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景点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西部地区山区特色的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产业政策调整,使农村从致力于温饱的“以粮为纲”中解脱出来,面向市场,靠山吃山,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道路。

4、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妥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开展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是农村能源建设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开发和推广省柴节煤灶,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2)生物质能源成型燃烧:把生物材料切成细颗粒,加压制成棒状、粒状、块状成型材料,易储存、运输,火力持久,黑烟少,燃烧条件明显改善;

(3)能源转换技术:利用机械技术把生物材料转换成可燃烧气体、焦油、木炭等品位较高的能源产品,提高利用率;

(4)沼气发酵技术:把各种有机废物,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有机废水等,在厌氧条件下转换为沼气,可直接燃烧,也可发电,使有机废弃物成为优质能源。不仅收获能源,还可清洁环境,所生产的沼液、沼渣是上好的肥料、饲料和广谱农药,沼气发酵工程是以能源为纽带的生态环境工程,实现能流、物流的高效、快速循环,获得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活效益的协调发展;

(5)薪碳林建设:在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碳林和原始林五大林种中,薪碳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同时能够获得生态环境效益;

(6)发展农村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5、推进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乡镇企业由于机器设备、管理水平、工人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很突出。要实现发展和环保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规划和管理。

(1)地方政府加强宏观管理,鼓励发展污染小的行业;

(2)加强企业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尽可能实现企业园区化;

(3)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审批制度,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更新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污染大户行业的发展;

(5)加强技术培训,采用清洁工艺,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6)企业要积极治理“三废”,力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7)积极采取有效举措,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废旧物资资源化,提高利用效率;

(8)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农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