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老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老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老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我国的老龄人口也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1%,显现了老龄化社会的突出特征。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高达4.37亿,达到人口总比重的31.2%。“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形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老龄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日益膨大的老年消费群体又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老龄产业的发展将不仅有利于老龄问题的妥善解决,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发展老龄产业会创造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促进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而研究目前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直接压力,首先反映为沉重的社会养老负担,到目前为止,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仍主要偏重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上,然而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激增,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针对老龄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始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老龄产业,也称“银色产业”,是以产品消费对象的指向性类群作为界定的依据和标准,从第一、二、三产业派生出来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特殊行业,是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业的集成或集合。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五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龄产业实际上就是因为老年人的“五个老有”需求满足而必然产生的市场供给体系。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在论述老龄产业时都认同老龄产业的兴起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老龄社会到来的产物。老龄社会与以往人类所经历的年轻型或成年型人口结构社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养老问题更加凸现。传统家庭式养老模式或国家福利性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养老作为一种通过市场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的模式,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明智选择,也将是大多数通常保有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必须选择。发展老龄产业是老龄社会中社会资源倾向老年群体,或者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日益增加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将影响整个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老龄产业必然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与发展。老龄群体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龄产业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为老年群体提供符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原动力的,即市场需求刺激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即形成一定市场体系时,一个产业就形成了。市场是由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愿望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由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欲望所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老年需求的特殊性,老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更加复杂。发展老龄产业就是借助产业形式,利用市场机制高效配置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养老资源,满足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发展老龄产业必须考虑老龄化社会的背景:老年人口增多是老龄产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但是,依据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推导,老龄产业并不是人口老龄化出现之后才产生的,而是老年群体存在时就开始了。尽管规模和范围不明显,但可归属于老龄产业的雏形。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龄产业发展的迫切性也随之加剧。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分析

1.发展我国老龄产业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且增长速度快。加之我国人口出生率多年来的明显下降,更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着老年人口基数的快速攀升,必然导致老年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这就为老龄产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从购买力来看,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总体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偏低,加上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然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和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已相当高,可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此外,由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且有老龄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即使维持现有的、较低的消费水平所产生的购买力,也足够支撑老龄产业的扩大和发展。而且,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政府用于退休金的支出也正在逐年增加。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口整体收入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老年人口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就消费倾向而言,老年人消费需求广,购买欲望强。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老年人对医疗保健、老年食品、老年服装、照料护理等老年人用品及劳务提出了大量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政策影响,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继续推行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4:2:1”结构型家庭甚至一对夫妻养更多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多老人”结构型家庭越来越普遍,并有可能出现60岁老人照顾80岁老人的“纯老户”。现代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仅靠血缘关系不足以提供老年照顾,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社会化、专业化与市场化需求的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与老龄人口高龄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成为老龄产业必要性的客观基础。

我国老龄人口始终处于相对量急剧增长和绝对量迅速膨胀的状态,老年人日益成为社会最庞大的消费人群。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一组数据,2005年我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总量约为6000亿元,2010年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另有资料显示,50年内,我国老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5万亿元。人口结构变化状况及趋势必将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致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要求产业结构作出相应调整。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我国老龄人口需求,无论是在规模、结构方面,还是在数量、质量方面,都会为我国老龄产业提供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来势猛、增速快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与老年消费群体巨大的需求相对应的是我国老龄产业市场的冷清。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1000亿元。甚至形成了“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这样一个怪圈。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

首先,在老年服务业领域,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滞后中的滞后。老年人对服务需求依次排名为护理服务、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其中,养老机构是目前我国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主要机构。据调查,全国约有5%的老年人有人住养老机构的愿望和需要,并且随着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这个数字会逐步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尚不足老龄人口总数的0.9%,供需严重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膨胀和预期寿命的进一步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又呈现老龄人口高龄化的特点,高龄老人(85岁以上)越来越多。随着家庭规模的日益小型化,家庭照料的人员也减少。这加剧了社会对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的需求。而由于养老制度的公益性特点等原因,市场如何进入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其次,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我国老年人的整体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开始转变,老年用品市场的需求日渐强烈,但是老年用品却供给短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手杖、轮椅等以及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即使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也很难找到老年消费晶专卖店,即使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保健型、方便型、舒适型的商品也少之又少。上海、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在吃的方面,除了保健品,老年人所需的低糖、低盐、低脂食品等属于自己的专供商品难以找到。在穿用方面,市场上的老年人服饰要么没有,要么颜色晦暗,款式陈旧,号码不全。目前市场上适合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各种产品寥寥无几,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

再者,在老年休闲文化领域,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主要是在家里、马路上和公园里,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可自由支配收入高,老年人在娱乐健身、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专门针对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潜力巨大。据旅游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老年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2005年,我国老年出游人数达到全国出游总人数的25%。文化需求方面,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已达2万余所。但相对于不断膨胀的老龄人口,这些数字尚不足道。

老年理财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老龄产业,刚刚起步。我国部分老年人除日常消费外也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客观上有理财的需要。同时,我国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这就要求个人还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负责,对用于养老的资金进行科学管理,这也是老年理财业兴起的根本原因。随着金融日益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年理财需求也日益增加。老年理财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更加注重稳健性、防御性以及操作上的方便性。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众多,然而,传统的银行储蓄和国债仍是老年理财的主要选择,针对老年理财特点的理财产品仍待进一步开发。

三、制约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造成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老龄产业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也有投资者对老龄产业市场认识上的不足,还因为养老体制和政策导向缺位致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1.老龄产业市场本身的特殊性

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具有特殊性。首先,老年人的需求、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稳定性、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它年龄段人口不同的特点。其消费特殊性可以概括为多样化、平稳化和退行性。多样化是指老年人的需求特征较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更加趋于多样性,其需求个性化比较强,特殊要求比较多。平稳化是指老年人消费范围一般比较狭窄而固定。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龄人口趋向高龄化,其需求的多样化和平稳化特征将更趋明显,同时,其外部依赖性增强,需求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趋于专业化。退行性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购买力在逐步减退。但是,随着老年人储蓄的增加和老年理财业的发展,老年消费的退行性特征有望逐步趋于平缓。

其次,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短时期难以改观。农村收入水平低,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等资源也相当匮乏,加上市场观念相对贫乏,这种状况限制了农村老龄市场的发展潜力。而且,与大多数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城镇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不同,我国老龄化发展城乡倒置。根据2000年公布的“五普”数据,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的老龄化水平为6.30%,农村却为7.35%,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且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这种状况将日益加剧。由此,农村老龄市场的难以开拓也严重制约整体老龄市场的发展空间。而即使在城市,养老保障水平也仅限于基本层次,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各方面的需要,老年人口的潜在需求难以实现。

此外,受家庭养老及勤俭节约等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意识以及消费观念也没有完全市场化。这些都制约着老龄市场的发展。

我国老龄产业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老龄产业具有微利性和收益周期长的特点。而对于尚处在萌芽状态的我国老龄产业来说,规模化经营的目标难以一蹴而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老龄产业市场的冷清。

2.投资者对老龄产业市场认识不足

老年人的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细分和扩大,随着老年人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养老观念、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不仅限于基本的需求,还将追求发展和享受方面的需要。这都无疑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消费习惯、兴趣爱好与其他群体有明显不同,这决定了他们在衣食住行、咨询、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消费都有独特的需求。

而投资者对老龄市场这一不断攀升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无论是针对产品的设计研发还是生产销售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一般总认为老年人对价格过于敏感,老年产品利润低,属于微利行业,因而不敢进入。而由于老年人多为理智型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不易受广告宣传等诱导性因素的影响,加上企业又往往误解老年产品总与式样陈旧、技术含量低联系在一起,缺乏对老年群体的内部结构、需求层次的深入调查和恰当的营销策略,因而即使投资老龄产业,其产品和服务也大都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难以生产出真正适合老龄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难以获利。然而,由于老龄市场的需求量巨大,微利性并不排斥老龄产业的市场性与企业追求高额利润并不冲突。企业在做好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真正适合老龄市场多层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其利润空间是十分可观的。

企业对老年人的消费心理、独特的消费需求特点,以及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缺乏深入的探索和认识,因而低估了老龄产业的市场潜力。同时,老龄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必然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老龄产业作为为老服务的产业,一些个别行业如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客观上又要求非盈利性。老龄产业的性质究竟是盈利还是福利,抑或兼而有之,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和明确界定。如果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还要向老年人提供福利,两者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政策制度上的不明晰导致许多企业对进入老龄产业市场尤其老年服务业市场持观望态度。

3.养老体制和政策导向缺位

首先,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基本制度的支撑。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认同老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套全面的、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鼓励和推动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老龄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指导大大滞后,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目前老龄产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老龄产业中的非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区分不明确,缺乏政府介入还是市场介入的边界划分。尤其在养老服务行业,民营资本在融资服务、财政支持、土地使用、医保定点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办机构的优惠政策,成本较高,无法平等参与竞争。加上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老龄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易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和职权的交叉,缺乏相互协调,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低下。

再者,社会保障不到位。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和滞后,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来看,我国社会保险仅面向城镇职工,尚未包括广大的农村。即使已享有社会保障的城镇老年人,其获得的养老金水平也较低。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均有显著提高,城镇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也随之增长,但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同时,长期以来支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承担面临大规模扩张的老年保障支出也日渐吃力,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问题严重。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制约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四、促进老龄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制度的建立和规范是任何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首先,政府应针对不同的领域制定不同的政策。根据老龄产业的市场属性将老龄产业细化分类,区分老龄产业中的非竞争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老龄产业非竞争性行业,如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公益服务设施、特困老年救助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偏重于社会利益,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因此政府应负责提供供给。而以盈利性为主的竞争性行业则由市场提供供给,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一套以政府间接调控为指导,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手段的老龄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培育、引导和完善竞争性行业的需求市场。并应给予必要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和其他特殊照顾,以扶持当前弱质的老龄产业。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度和法规建设尚不完备、市场化发育尚不充分的条件下,且考虑老龄产业本身的公益性质,老龄产业应以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为主要指导。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放开政府监管。

其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同时应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提高整体社会保障水平。这是形成老龄产业市场有效需求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降低收入来源少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风险,减轻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从而刺激老年人的消费欲望。

最后,推进老龄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老龄产业作为服务于垂暮老人的产业,却又成为了21世纪的朝阳产业,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企业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充分考虑人口老化这一人口变化趋势对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展开市场调查,探索和研究老年人独特的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范围和产品结构,针对老年人消费行为的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将老龄产业市场细分,不同类别的老人区别对待,对老年人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准确判断老龄市场规模与潜力,开发真正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老年人消费心理的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