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类人才濒临断层专家呼吁出台倾斜政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重要因素之一。记者近日调查采访中发现,江西省农类专业人才存在缺失现象,造成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学农不管农、管农不懂农、懂农不愿多招农"的现象比比皆是。专家指出,要破解这个瓶颈,需要中央政府建立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长效机制,出台相宜的倾斜政策,从制度上给予人才生活晋升保障,否则农村在未来10年将出现农类人才断层。
问题:学农不管农、管农不懂农
学农不管农、管农不懂农、懂农高校还不愿多招农。矛盾显现,已成现象。
去年从江西农大农学院毕业的张华,应聘到南昌一家家电连锁公司上班。张华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偏僻农村,家境贫穷,祖辈都是农民。他告诉记者,当年高考时,他没填报江西农大,是被调剂过来的,录取后苦恼了好长一段时间。毕业后,他没想过回农村,农村太苦,工资又低,回去没出息,等于没考上大学,同班毕业的同学好像没有一个下到农村,他的目标是当一名公务员,有稳定工资,准备今年考公务员。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张华是学农大学生的一个缩影,学农大学生不管农,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少数管农的也只是留在城市的农类研发公司,下到农村一线管农的极其少见。与此同时,管农不懂农,又在农村司空见惯。今年3月,江西农大农学院对江西省各县市农业局调查问卷统计报告显示,农业局上班人员学农专业的本科生很少见,不到1%,而乡镇一级学农专业的领导比例为零。
懂农高校,却不愿多招农类学生。一组数据显示:江西农大近几年都是按2∶8来招农类专业和非农专业的学生。2006年,江西农大招生4000余人,农类的不到800人。江西农大校长石庆华向记者道出了苦衷,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政府取消了成本补贴,培养农类学生成本约为9000元,而实际上学费每人只收3350元,教育财政拨款每人约3500元,这样,多招一个人,学校就要亏本约2000元,再者学生不愿报考农大,因此尽量控制招生计划。
危机:江西农类人才
在未来10年会断层
矛盾凸显,如不及时调研解决,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类人才断层,危机也会随之接踵而来。
目前,在江西县市一级农林系统担当中坚力量的大部分都是江西农大80年代、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而这批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的农林系统10多年未引进一个专业人才,势必会造成人才断层。江西农大宣传部长、人文学院院长刘步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预言,如果这个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农类专业人才在未来5至10年就会出现断层,那时危机就会不断出现。
其实,近几年,人们因缺失农类专业人才而正遭受更多的灾害。今年进入秋季以来,农民养的一些鸭鹅和鱼因不能及时准确掌握疾病原因,而导致鸭鹅和鱼大面积死亡。8月16日,江西宜丰农民张秋芳发现自己承包水库鱼翻白,四处找人寻问原因,无人能懂,结果一水库20多万斤鱼全死了,直接损失70多万元。
对策:中央该出台倾斜政策
破解矛盾,关键是中央政府要重视,出台相宜的倾斜政策,建立农类专业人才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
为了更好建设新农村,中央目前出台了"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相关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江西省社科院一位专家指出,破解"人才瓶颈",一方面要把建设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和大城市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大城市的技术干部、教师、大学生和医务人员经常下到农村、服务农村;另一方面要开发乡土实用人才,培养一批能对农村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群众公认的能人,并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省和出国培训。
如何破解"学农不管农、管农不懂农、懂农不愿多招农"的矛盾?江西农大党委书记王树林指出,这个矛盾不解决,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其危害也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制约社会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中央政府重视,并出台相宜的倾斜政策,建立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王书记列举了四大举措:一是将农类学生变成公费生,国家出钱交学费,吸引一批家境贫穷的学生前来学习,让这批公费生成为"三农"建设的支撑力量,解决学农无生源、学农下不去的老大难问题;二是提供稳定且与城市水平相当的工资制度、建立生活保障和发展晋升制度,解决学农下去留不住的问题;三是省市政府提供专项资金,奖励农林院校的拔尖人才,使他们能安心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更多的人才;四是当地政府要从建设新农村大局出发,充分重视利用农林院校拔尖人才资源,使农林院校、农科系统成为"三农"项目调研的排头兵,为农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