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改革与新农村建设交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驿镇双丘村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示范村,最近,我们前往该村实地调查,亲身感受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双丘村在培植支柱产业、壮大经济规模,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于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基本概况
双丘村位于赤壁市北端,西临陆水湖,是一个林业大村、农业大村和资源丰富的山区村。*4年因合村并组调整,由原东塘村、五家岭村、郭家畈村和双丘村四村合一为现在的双丘村。全村版土面积68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807户,4108人,耕地面积3015亩,山林面积5万余亩,其中楠竹面积4.5万亩。煤炭储量达到500万吨,拥有村办企业9家。
*5年双丘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000元,集体经济积累达到6000万元,年创利税700余万元,连续9年被评为赤壁市“红旗村”,1999年被省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0年被省公安厅授予“优秀治保委员会”,*2年、*4年分别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和“五好村党组织”,多次受到咸宁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在鄂南大地上,放射出晶莹夺目的光彩。
二、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双丘村两委一班人按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民主政治建设,一手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开展各项示范创建活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群众生活富裕,农民安居乐业。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
双丘村地处鄂南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楠竹、煤炭、河砂堪称为双丘村的资源“三宝”。旅游业、渔业及煤炭、河沙开采业、竹木加工业是双丘村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双丘村立足该村的资源优势,把“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作为发展的重要思路,大兴灭荒造林,发展楠竹栽种,确保青山常在,资源永续利用,增强发展后劲。原东塘村七家山有千余亩土质肥沃的荒山,无钱开发,并于双丘村后,村里投资3万元修通了七家山公路,栽楠竹1.2万根,扩大林场1000亩,保证了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双丘村已发展集体林场4000余亩,投资兴建的村意杨、猕猴桃、楠竹三大特色基地已产生明显效益,为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渠道,走新型工业集约化发展之路打下基础。去年投资1000万元开工兴建的双丘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已近完工,“三通一平”已基本到位。今年将继续双丘工业园区第二期工程建设,计划五年后初具规模,届时将聚集全镇竹木加工业于一园,引进规模企业10家以上,初步形成以楠竹资源为基础的加工、销售“一条龙”企业,成为鄂南地区最大的楠竹加工基地,年创产值超亿元,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增添信心,提供更多就业机遇。双丘村是一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强村,现有三个煤矿,在保证双丘矿安全生产稳步前进的同时,又注重了叶家山矿、张司边矿的投资发展,这三个煤矿年产利税达到300万元以上。兴办的2个河砂厂,年利润可达20万元以上。在陆水湖畔,利用美丽的湖光月色,青山绿水,天然美景和便利的条件,新建旅游渡假村,开发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双丘村又将集体资金380万元投入到赤壁市房地产业,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注入了新的活力。双丘村委一班人就这样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展渠道,依靠集体的力量,发展集体经济,使双丘村逐步走向小康之路。
2、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使村民都过上小康生活。随着双丘村经济发展、企业增加,村民就业基本都有了保障,不少农民在家门口“打工”。随着楠竹、煤炭、石灰石、河砂等资源产业不断扩大做强,相关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也取得较大发展。双丘村的主干道原大部分是“断头路”、“泥巴路”,村组公路不连接,现村组路网已初具规模,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计划两到三年内将组组通水泥路。村委会中心区街道规划整齐,全长1.2公里,两旁居民小区别具风格,庭院错落有致,街道两边的花坛、树木、路灯规划整齐,花团锦簇,绿树含荫,赏心悦目。投资130万元的双丘村小学,堪称全市村级小学中的一流。与之遥相呼应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布局合理,全市第一个占地面积达80亩的农民广场已具雏形。村级集镇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街道管理成立了专班,垃圾定时清除,75%以上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百户汽车拥有量25部,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手机、摩托车等高档电器基本普及。全村95%以上村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村委会对老党员、老干部、退伍军人、特困户在年终都上门慰问,给予温暖和关照。如今的双丘村民人人享有“一免费一奖励两补贴”的生活待遇,一免费即免费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一奖励是对村民子女考上大学的一律进行奖励,上一类大学奖5000元,二类大学奖500元;两补贴是老年人享受生活补贴和村民享受建房补贴。
3、加强民主管理,推行村务公开
实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双丘村定期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把日常通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凡属重大问题先收集群众意见,然后再民主决定,以利于村委会工作,促进村级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村级财务问题始终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双丘村健全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财务帐目做到日清月结,各项费用支出由村主任一支笔审批,资金和帐目由镇财经管理所“双代管”,并逐月将财务情况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既增加了透明度,释疑解难,消除隔阂,又解决了问题,群众十分满意。
4、倡导文明生活新风,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村委会针对双丘村实际,定期在村老年协会、青年之家、娱乐活动室、老年健身房开展各种形式的健身娱乐活动,全村人人积极向上,民主法治意识日渐增强,文明新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广播、墙报及时对这些好人好事和文明新风进行表彰、宣传,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赡养老人、相骂打架、封建迷信、抹牌赌博等社会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涌现出一批好婆媳、好妯娌、好兄弟等文明家庭。村委会就社会治安、生产生活、社会风俗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村规民约并付诸实施。为充分发挥村级治保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日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期间的隐患排查和巡逻值班,村里结合实际,成立民兵突击队和治保队,及时化解矛盾。目前为止,双丘村没有一起民事纠纷,没有一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现象。
5、明确发展思路,统筹新农村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尽快把双丘村建设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双丘村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平台和载体;立足自身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达到村容整洁,功能齐全,实现乡村城镇化的目标;立足打响双丘品牌,充分利用优良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和领导支持,加强民主管理,建立乡风文明、影响力不断扩大,具备一定旅游价值的生态新农庄。
围绕这一思路,村委会决定分两个阶段,用2—3年时间,把双丘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鄂南明珠村、赤壁第一村。
第一阶段以双丘村中心区建设为重点。主要是抓好中心区5个组的环形道路建设和工业园区启动生产,即一区一园建设。“一区”建设以规划为龙头,狠抓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一园”建设以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为主,力争*6年引进2—3个项目,特别是签约的浙江华宇5月底前标准厂房建设开工,力争10月底投产。
第二阶段以合并后的东塘村、五家岭村、郭家畈村及双丘原有的几个自然组为重点,主要是抓好道路硬化,各户门前硬化及其它村庄整洁的相关内容。主要道路硬化建设*6年底前完成,其他内容用2—3年时间,力争全部达到新农村建设规范要求,使双丘村整体平衡发展,建成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思考与启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双丘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把握“三个理念”,抓好“三个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要依据实际,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念教育农民。一是用现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一项将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优化发展新产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要按照“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要求,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抓好整治营造新环境的建设。要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学规划,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2、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推进
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以此来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农村干部必须要多做“工程师”,少做“设计师”,按照市里的政策和新农村规划,组织广大群众去施工,才是领导干部的本职所在。
3、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4、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受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