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财政发展规划通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财政部编制地方财政“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财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财政发展简要回顾
期间,我市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切实转变理财观念,努力培植壮大财源,财政收入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支结构逐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高,财政改革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1、理财观念实现重大转变。紧紧围绕“创新理财思想、改革理财模式、构建理财机制、抓住理财重点、提高理财水平”的总体构思,用开放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创立全新的财政工作理念。一是牢固树立经营财政理念。跳出了过去单纯收收支支的圈子,运用市场的观念和企业经营的思想来理财,把财政资金、财税政策等要素当作资本来运作,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生产要素流动和调节经济发展,促进财源建设和财政增收。二是牢固树立“三个第一”的思想。即牢固树立发展是财政部门第一要务、发展是财政干部第一职责、发展是解决财政困难第一途径的思想。坚持把支持经济发展、服务改革大局作为振兴财政的治本之举来抓,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了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三是牢固树立科学的财力保障观。财力保障实现五大转变:即变消极的保障为积极的保障、变包揽一切的保障为公共财政的保障、变保障养人为保障办事、变被动保障为主动保障、变无限制的保障为节约的保障。
2、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5.3亿元,是年的4.4倍,年均递增3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5亿元,是年的4倍,年均递增32.1%。期间,地方财政收入的总规模达到131.4亿元,是“十五”期间57亿元的2.3倍。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税收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8.8%,较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2.3%和4%,较年提高了5.3个和1.6个百分点。全市可支配财力由年的22.9亿元增加到年的84.5亿元,按全市总人口计算的人均可支配财力由459元增加到1638元,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可支配财力由1.2万元增加到4万元。同时,积极争取中省补助资金,年转移支付总量达到100亿元,是年的4倍,财政支出规模达到151亿元,较年翻两番多,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财源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坚持“基础财源抓巩固,支柱财源抓发展,骨干财源抓项目,新兴财源抓培植,整体财源抓提升”的原则,实现财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是突出重大项目抓财源。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各类资金28亿元,支持了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市品位大大提高,为一大批名优企业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突出重点园区抓财源。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各级财政在支持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三是突出科技创新抓财源。五年来财政累计投入7500万元,重点扶持了一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潜在财源。四是突出国企改革抓财源。五年来市财政共筹措资金17亿元用于国企改革,通过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盘活存量,引导增量,增强国有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五是突出民营经济抓财源。加大对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扩大各级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市财政支持成立了“市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4、财政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一是保障了机构正常运转。在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和离退休费的同时,筹集资金兑付了历年陈欠工资2.9亿元,并落实了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市级供热补贴执行到位,全市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落实。二是保障了“三农”支出需要。五年来,全市财政累计安排支农资金35亿元,重点支持粮、果、畜、菜等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不断丰富,补贴范围逐年扩大,实施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10多项惠农政策,补贴资金累计超过12亿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六难”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三是保障了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三年来全市民生八大工程累计投入77.2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入18亿元。落实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政策,提高了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强力推进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保证了“蛋奶工程”的顺利实施。顺利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和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生活补助标准。加快廉租房建设,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支持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养老试点、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等,覆盖城乡、立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市已初步建立。
5、财政管理改革全面推进。一是农村综合改革稳步实施。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和“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村用乡代管”成效明显,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二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规范了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完善了定员定额标准,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将预算内外收支全部纳入,真正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三是积极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已顺利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县区正积极进行试点。四是深化非税收入改革。逐步建立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管理新模式,实现了“收缴分离”、“收支脱钩”。五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年集中采购规模突破5亿元,节约率在8%以上。六是建立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平均审减率达到10%以上,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七是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机构的作用,五年来先后对水利建设基金等33个项目资金进行了监督检查。八是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举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173期,培训财会人员2.6万人次。九是“金财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网络布局已延伸到全市所有乡镇,为财政各项改革提供了软硬件支持。十是探索和创新全市社会综合性改革模式。对城市公交车辆补助改革,粮、肉、盐等储备费用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扩大发展中实行财政贴息等举措,拓宽了财政支持社会发展的途径。
当前,财政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入总量不大,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缺乏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二是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支出需求与财力存在较大差距,收支矛盾依然十分尖锐。三是基层财政仍然比较困难,特别是实施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加大了市县财政的支出压力。四是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程度还不高,财政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现象并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
科学判断和正确认识“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是做好我市财政“十二五”规划的前提和关键。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十二五”面临的宏观形势与有很大变化。从国际上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的国家竞争力的构成将发生明显变化,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我国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基本面没有变,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同时沿海发达地区应对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大力开拓内需市场,对中西部地区也形成了发展的倒逼态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将成为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能会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短期内发展产生一些影响,但也肯定会出现一些产业的发展机遇,如新能源、低碳产业、环保产业等。
基于上述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紧紧把握“发展与和谐”的主要政策取向,实施积极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文明发展。
(二)国家财政政策判断
1、财政政策运用将更加灵活。后经济危机时期,随着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的运用将更加灵活。未来五年,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将充分发挥作用,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到突出位置。
2、财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一是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三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3、财政支出结构将有较大转变。党的十七大以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流。和谐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稳定增长,它更强调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城乡共同繁荣,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缩小,以及环境、资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要实现这一目标,从财政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加强财政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向公共服务型转化,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民生支出的比重和质量,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深刻全面地普惠民生。
(三)我市财政发展形势展望
1、有利形势。期间,我市积极实施“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推动了能源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旅游商贸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这一发展趋势在“十二五”期间会继续得到升级和拓展。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政府《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比较优势更加凸显,积聚国际国内现代产业、先进技术和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将显著增强。在投资方面,未来几年,在西咸新区加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市城市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运用土地和其他市政设施整合筹资能力将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将加大,投资较快增长的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在消费方面,随着西安()国家化大都市的建设,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也逐步调整,住房和汽车等高档商品的消费不断升温,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将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不利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发展也受到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我市地处西部内陆地区,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不强,制约了财政实力的扩张。二是现行财税体制不合理。受财政体制影响,我市重点行业如石油助剂厂的消费税、增值税,陕柴重工的出口退税,食品饮料行业的政策性免税等,都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在我市财政支出中,人员工资、机构运转等刚性支出超过了70%,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民生八大工程等政策性配套,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微乎其微,财政收支仅能在低水平上保持平衡。再加之以前年度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财政支出压力更加凸显,收支矛盾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四是财政风险较大。时期,我市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卫生体系、优化教育资源等,累计举债近70亿元。许多债务需要在“十二五”时期来偿还,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累积了财政风险。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总体有利,积极条件多于制约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夯实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民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强化财政监督,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1、收入目标。根据我市财政计划执行情况,结合“十二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财税体制变化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提出力求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一致的五年财政收入计划:
2、支出目标。“十二五”时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农业、科技、文化等领域投入增速要高于或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速,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确保全市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中省核定的比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需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新增财力安排用于民生的支出在80%以上;大力推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大“三农”领域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动节能减排,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财政投入的领域和环节仍然较多;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财税政策的事实,中省将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以及基础设施、优势产业、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我市财力将进一步增加,支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财政支出将突破380亿元,年均增长20%。
四、实现财政“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创新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高效优质财源,巩固壮大优势特色财源,着力抓好新兴后续财源,推动社会财富和财政收入协调持续较快增长。
1、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支柱财源。坚持工业主导,继续做大做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建材、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具有地区优势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化间接财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金融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杨凌产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从大西安的需求出发,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加强粮食、果业、蔬菜、畜牧四大工程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认真落实好中省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消费增长的基础。三是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高效财源。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扩大服务经济规模,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快培育新的财政经济增长点。四是多渠道生财聚财,扩大后续财源。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统筹使用,增加政府可用资金。抓好城市资产运营,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资产增收潜力,为城市建设集聚、融通资金,加快城市化进程。抓好城市土地经营,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抓好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对国有资产经营形成的收益,严格按照规定收缴财政,增加财政收入。
2、做大做强区域财源,打造财政经济增长极。立足地方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先进产业项目,建立先进制造业、物流业基地,发展生态产业,不断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工业,进一步扩大县区经济自主权,调动和发挥县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县区经济调控能力,促进县区财政收入尽快壮大,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抓好一批基础条件好、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强镇和强村,集中投入,集中扶持,壮大镇村经济实力。
3、发挥财政调控职能,创新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引导,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其他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改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担保公司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风险补偿机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撑,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转变科技投入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将科技三项费等财政资金进行集中整合,统筹安排。把一些直接优惠变为间接优惠,促进企业自主研发,与财政支持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支持和推动全民创业。制定积极支持全民创业的财政政策,改变资金投入方式,发挥担保、贴息等财政杠杆作用,切实解决全民创业“融资难”问题;运用多种财政政策,鼓励、支持百姓创家业;加大对创业者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为全民创业提供优质环境。
(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立足于加快发展,把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作为工作重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力的需求。首先要充分认识争取中省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对我市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争取上级支持的主动性,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政策机遇和投资导向,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实施重点突破,不断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其次要认真分析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困难、发展前景。三要熟悉上级财政投资方向、地方可争取空间以及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环节等细节问题,努力寻求中央和省财政投资导向与我市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三)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1、改革征管模式,坚持依法治税。积极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税收征管体制,建立起基础管理扎实、征管手段先进、稽查相对独立、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的税收征管新模式。禁止擅自越权减免税收,依法查处各种偷逃骗欠税行为,维护税法权威;严格依法征税,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做到税收与经济增长、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把经济增长及时足额反映到财政收入的增长上来。
2、加强税源监控,堵塞税收漏洞。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工商、统计、物价、建设、房产、公安等部门,应定期通过网络、书面或电子信息等形式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实行涉税信息共享,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涉税信息传递渠道,以使财税部门更好地掌握税源,加强征管。同时,严格发票管理,坚持“以票控税”,公安、税务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发票制假、贩卖等违法行为。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对房地产、餐饮等重点行业开展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应收尽收。
3、强化非税管理,确保应收尽收。继续推进和完善非税收入制度改革,从年1月1日起将所有非税收入(不含教育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实行财政综合预算。继续清理非税收入项目,五年内实现分类规范,达到正税清费。努力探索非税收入依法征收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执收执罚部门积极性。发挥煤炭综合收费的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应收尽收。整合、盘活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将公房租赁等“非转经”收益有效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将国有资产处置、经营等收益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统筹城乡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一是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水利、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地实施村镇规划建设,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加快沼气的推广使用,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推进“三告别”工程,力争三年、确保四年全市基本完成“三告别”任务,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科学制定扶贫开发配套规划,严格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及新技术示范与推广。以良种、节本增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步伐,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产业化建设体系,加快形成布局科学,搭配有序的产业体系。加大对“一村一品”的扶持力度,打造我市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三是顺应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发展趋势,深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新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民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体系,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建立繁荣、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关注民生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稳步增长的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全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基金的征管工作,支持完善城乡养老、失业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就医问题。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保护失地农民基本利益。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原则,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各项财政优惠政策,依托大型企业,加快廉租房建设,扩大公共租赁住房规模,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限价商品房建设,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从实际出发,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帮助职工解决住房困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我市城乡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妇幼保健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综合治理投入机制和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支持公检法部门增强办理重大案件、反恐反暴、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持社会稳定和良好的治安秩序,构建和谐。
3、支持基础设施,推进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为契机,以观念融合为先导,突出新区建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道路、排水、供水、燃气等重大市政公共设施,提升总体服务功能,创造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同时,加强项目科学论证,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要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加大城市管理投入的同时,节约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加大环保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对重点污染源和区域污染的治理,大力支持和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市上设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用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项目建设的政策性贴息奖励。根据资源分布来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均衡使用环境资源,走环保良性发展的道路。
5、创新投入机制,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促进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水平;调整财政科技支出结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规划,集中资金支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对科技成果孵化的支持力度,着力促成一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形成产业化。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和拉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刺激教育消费。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大力整合中等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减免政策,从提高农村教育素质入手,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三是调整和完善财政对文化体育的投入结构和投资方式,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支持文体产业发展。支持一批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立项、开工、建设,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场所的开发与保护,扶持文化产业。四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投入。坚持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的发展机制,逐年增加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落实各项奖励优惠政策。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深化财政各项改革,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1、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和村级组织政权运转工作,巩固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管改革成果。
2、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探索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上用两年时间、县区用三年时间,要逐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
3、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对公务费、车辆费、修缮购置等费用进行跟踪测算,进一步完善定员定额标准,细化预算编制,全面实施项目库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加大财政预算信息的主动公开力度,逐步公开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以及财政转移支付、重大民生支出等内容,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促进政府财政行为的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
4、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将所有垂直管理的基层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县市区要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公务卡制度。
5、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积极探索将工程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的办法。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大电子化采购力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动所有招投标活动均在标准化评标室进行,实现“阳光采购”。
6、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结合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强对国有资产处置、经营收益的监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行政事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实物资产进行动态管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7、推进专项资金整合。按照规划整合、项目整合、板块整合的思路,整合存量与增量、预算内与预算外、中央与地方、财政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各方面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8、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依据,将支农资金、工业企业发展资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专项资金纳入评价范围,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9、完善市县财政体制。积极应对“省管县”改革要求,调整市县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事权对等的原则,明确收支范围,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10、建立债务监控体系。坚持适度原则,防范、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摸清债务底数,掌握债务运行情况,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分析体系和政府债务监控、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11、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以加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为重点,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1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惩戒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稳步推行会计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抓好会计队伍业务素质和诚信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13、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不唯增、不唯减、只唯实”的评审原则,强化审核力度,不断扩大财政投资评审范围。
14、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加快市、县、乡三级财政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全面覆盖;加快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实现网上缴税,提高入库效率;加快应用软件系统的推广使用和支撑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财政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实现财政资金全过程监控,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理财能力
以围绕壮大财政实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学习提高为关键,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大都市意识,以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标准,审视全局,谋划工作,推动发展。教育全系统广大干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以敢为人先的时代风采敢于拼搏,以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好落实。着力在准确判断经济发展大势、把握财政发展规律、统领财政工作全局上下功夫;着力在思想境界、思维方式、发展眼光符合国际大都市的标准上下功夫;着力在树立财政干部新形象,塑造财政部门崭新面貌上下功夫。推进财政干部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构建学习长效机制。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强化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努力提高财政干部的科学理财能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继续推行竞岗、轮岗制度,积极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加强财政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财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财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财政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