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财政局建设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推动“三发展”,落实“四优先”。新增财力保重点,调整存量促发展,加大在新农村建设、教育、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实施促进就业再就业、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增强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初步安排1900亿元左右,增长15%;一般预算支出初步安排2300亿元左右,增长15%。各级财政部门要围绕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抓紧梳理和完善近几年来出台的财政政策制度,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社会政策体系、公共财政经济政策体系和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
(一)围绕社会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加快健全公共财政社会政策体系。
努力让全省人民从财政收入增长中得到实利,从公共财政政策中得到实惠。加快完善“三农”、义务教育、社会救助、救灾、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就业、职业培训、妇女儿童保护、人口政策、残疾人福利保障、退伍军人安置、老年人权益等社会政策,实现财政发展导向由物质化向人本化、发展指标由单一性向全面性的转变。
第一,强化支农惠农的财税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基本方针,坚持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精力下沉。省财政初步安排“三农”投入210亿元,比2006年增加30亿元。一是支持推进新一轮农村五件实事。省财政安排38.25亿元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31.8%。重点支持: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改造4000座小农桥;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年学杂费和对贫困生免费发放课本,重点帮助苏北苏中农村中小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培训240万名农村劳动力;农民健康工程,支持实现大病统筹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2%,改造改建200个乡镇卫生院;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疏浚县乡河道土方2亿立方米和村组河道土方1.4亿立方米,新建6万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支持财政转移支付县和血防重点地区农村改厕;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建设132个乡镇文化站和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90万户。改革投入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引导和激励。二是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落实富民优先的方针,重点致富农民,保证农民得的实惠高于去年。加大财政涉农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粮食直接补贴规模在现有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支持“千村万户帮扶工程”。找准切入点和项目,能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切实带动农民致富。继续实行“菜单式”扶贫方式,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规模,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支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把农业保险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结合起来,优先鼓励“大户”参保。省财政对苏中苏北开展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对苏南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有积极性的地方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引导农民保留口粮田和蔬菜田,将责任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取得土地出租收入和打工收入;研究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农村担保机制和政策性支农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及转移机制。鼓励适应农民生产与生活需求的金融产品与金融组织创新,缓解农民贷款难。三是着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办法,走以工办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良种;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级新增水利资金主要投向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和设备招标方式,支持农村电灌站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对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不仅要有“星星”,更要有“月亮”。推进投资参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按照省政府农村综合改革部署,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长远发展、长久稳定提供体制保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启动第二批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试点范围为:苏州、宿迁全市,其余省辖市各选1个县(市、区);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今年务必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上划县级管理,从财政体制上与乡镇脱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完善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财政集中收付;推动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按照“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锁定旧债,严控新债。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责任主要在地方,省财政将研究鼓励地方积极化债的办法。
第二,以支持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经济,最直接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要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善处境和优秀者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省级初步安排教育支出79.7亿元,增加13.73亿元,增长20.8%。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从今年起,归并免收学杂费补助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义务教育;按照“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支持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示范专业建设、骨干学校建设和师资培训项目,支持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计划工程,推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省属中专校属地化管理;支持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促进高水平学科群、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依托高校科研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从小学到大学的贫困生资助机制。提高大学生助学金标准,扩大贫困生资助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在校的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增加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切实保证各阶段学生不因贫上不起学、不因贫退学。二是支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卫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坚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省级初步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5.27亿元,同比增加4.53亿元,增长21.82%。财政对卫生的新增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向公共卫生倾斜。积极支持实现“全民医保”,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外的全体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都纳入“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刷卡”看病;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继续加强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大规模培训;支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具有一定服务水平的、价格公平合理的综合卫生服务,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发展,积极发展惠民医疗服务。三是支持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先进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省级初步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支出11.62亿元,增加2.19亿元,增长23.2%。重点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引导和激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事业;支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保障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扶持方式要逐步从直接拨款向项目投入、购买服务转变。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并制定财税优惠政策,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安排1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四是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结果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结果是社会财富分配,要坚持把保护弱者利益作为二次分配的底线,追求效率不能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省级初步安排社会保障与困难群体方面的投入32.14亿元,增加15.11亿元,增长88.7%。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围绕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目标,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主辅分离、社会保险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和就业服务补贴的优惠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快小额贷款发放进度。重点扶持困难群体就业,确保“双失业”和“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推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重点支持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到农村基层、各类所有制企业就业。支持促进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确保被征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推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费“五险合一”征缴办法。规范和完善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完善社会保险抓扩面、促征缴的激励机制,新增加的省级财政补贴和养老、失业保险调剂金的安排与各地扩面、征缴、清欠工作实绩和努力程度挂钩。省在今年对各地抓扩面、促征缴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城乡家庭生活困难又未纳入低保对象的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遭遇突发灾害等困难人员,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省财政继续扶持困难地区农村敬老院建设,改善集中供养五保户的居住条件。社会保障资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各地要把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去年专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切实进行整改。五是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导向,研究落实“三个相应增长”的分配政策,使职工最低工资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幅随社会平均收入增幅相应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增长;研究利用财政杠杆,控制垄断性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控制乱涨价;全面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办法,规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秩序,促进部门收入均等化、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省将召开专项会议部署。对这项改革的艰巨性,各地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基础。要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快建立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推动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双赢”。一是支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省级初步安排环境保护支出7.41亿元,比上年增加4.53亿元,增长1.57倍。重点支持区域性、流域性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项目。对欠发达地区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非盈利性项目“以奖代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太湖流域城市环境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南京秦淮河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支持开展火电行业、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分配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二是支持建设绿色*。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湿地保护。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的补偿机制。研究鼓励苏南开展大规模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的政策措施。三是支持创新人口管理机制。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经济薄弱地区继续给予补助。设立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引导全社会对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给予扶助。
(二)围绕经济建设,注重发展质量,加快健全公共财政经济政策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的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突出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着力支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产业发展活力和企业发展活力。
第一,丰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的发展活力,又要继续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愿望。要继续支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一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政策导向。对苏南,重点支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苏中,重点支持扩大沿江开发集聚效应,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对苏北,重点支持加快新型工业化,增强内生动力。省财政对苏北财政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初步安排215亿元,比去年增加约50亿元。二是延长区域共同发展政策优惠期。继续对苏北实行“一不变、四不减、一全留”政策。同时,对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的苏北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政策、沿江开发奖励政策、苏中“洼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政策,初步考虑统一延长至*年。三是落实鼓励南北产业转移的财税政策。“*”期间,对南北共建开发区园内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省、市、县留成部分,全部由省、市、县财政补贴给区中园,用于区中园滚动发展。适当降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奖励门槛,鼓励更多的苏南投资者到苏中苏北投资创业。四是加快研究新一轮沿海开发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港口、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择优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丰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县域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沿阵地。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活则全省活。要着力支持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一是以扩权强县政策为核心,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建立省直接对县的财政体制,减少财政管理层次,加大省对县财政指导和支持力度。明晰省、市、县之间财权事权划分,调整规范完善省、市、县财政分配关系,扩大县级管理权限,保证县的既得利益。省级责任和压力增加,市对县的扶持不能减弱,确保县得到实惠。二是以县级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以大项目为龙头,支持地方财源建设,省级重点企业财源建设资金、民营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县级园区内财源建设效果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骨干企业。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路子,支持通过村企挂钩、股份合作和吸引“三资”,形成一批连接国内外市场、具有规模效益的高效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壮大一批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对关键技术攻关,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联结机制。
第三,丰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既要保护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积极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一是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规模扩大到10亿元。重点支持已进入中试、正待产业化的重大创新项目,对有风险投资、战略资本、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参与投入的项目跟进投资,“雪中送炭”。把国外的创投基金、风险基金引进来,把国外带着项目的高科技人才引进来。继续采取招标方式,组织遴选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推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实现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重大突破的项目。进一步发挥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资金作用,支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双倍增”和软件业“双倍增”计划。以软件名城、国家级软件园为重点,加快软件基地建设。支持以部省合作方式,在6个重点领域分4个年度培育20个体现国家创新水平的高性能产品群。加快研究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生产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财政部新能源发展、能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专项扶持资金,促进我省企业风电机组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与产业化。二是重点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到“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投资力度到位。支持“三个突破”:在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在中央商务区、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产品交易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地区总部、采购营销中心等招商引资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政策措施上,对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外包企业根据销售、利税、出口收汇等刚性指标分类筛选重点企业给予支持;对新引进的公司企业总部、金融机构总部、服务高端人才给予奖励;对公共服务平台、会展经济按投资或成本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对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按基建贷款规模给予贴息;积极支持*银行和保险等地方金融机构筹建运营,支持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开发、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扶持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发展政策,鼓励商务城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三是支持培育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落实节约优先的方针,积极支持探索产业大循环、园区内部中循环和企业内部小循环的有效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区(点)建设。省财政将研究办法,对成效显著的示范区(点)给予奖励,并运用典型推动全局;对试点失利的示范区(点),将按照试点成本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第四,丰富完善企业发展政策。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财政扶持企业要由直接对“点”向间接对“面”转变,更多地通过服务平台和财税政策,对所有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一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充分利用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措施,鼓励企业用足研发资金。引导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降低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政府采购市场的门槛。支持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成长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二次创新能力。二是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在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对政府出资设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发挥服务职能,积极为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中小企业企业开展担保业务。三是支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扩大能源、资源和技术合作为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工业园区)、营销网络、研发机构,积极支持境外投资集聚区建设,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和境外市场。研究鼓励地勘单位以紧缺能源和紧缺资源为重点,积极拓展国外地质勘查市场。此外,要研究探索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鼓励企业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
(三)围绕制度建设,注重规范和效率,加快健全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
公共财政是法治财政。各级财政干部既要用法制规范别人,也要用法制规范自己,使财政法律制度成为规范和裁决财政行为的最高标准和终极力量。要通过对旧制度的改造、新制度的创造,完善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制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一是建立科学民主的财政决策机制。对重大财政问题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的出台,提高群众参与度,保证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此供给恰好是彼需求”,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二是积极推进制度预算建设。建立一整套财政支出标准和开支规定,促进省级部门财政供给水平均等化,增强部门预算约束力。建立项目验收报告制度和重要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分析报告制度,推进专项资金标准化建设。按照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编制预算,使政府预算真正做到反映全面、公开透明、便于监督。在省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延伸国库集中支付链。深入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重点解决财政支出有效性问题。全面清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摸清家底。三是贯彻落实财政监督办法。《*省财政监督办法》是省级主管部门依法理财的重要依据,以同级监督为主。有立法权的地方也要抓紧出台财政监督办法,对财政资金分配及运行全过程实行日常监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接受政协、派、群众团体监督,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接受审计、监察等行政监督,让财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四是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省级部门单位的非税收入要全部纳入财政管理,不得在部门预算之外循环。凡是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的单位,所需必要的支出由财政保障,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由财政兜底。在全省普遍推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规范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收支管理。五是稳步推进“金财工程”建设。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金财工程”一期建设,初步建成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辐射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各地要按照省厅要求,抓紧制定完善各项规范和标准,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行政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应用支撑平台试点,尽快实现标准统一、业务规范、信息畅通。要确保网络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六是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拓展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优先采购节能、信息安全、环保和自主创新等产品。加快推进财政性资金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七是推进财政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打包”整合增量扩面。进一步简化手续,逐步实现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县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