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改革建设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紧紧围绕“打造陇中文化名市、建设文化繁荣”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广泛开展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着力增强文化产品创作活力,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传统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同时也要看到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协调,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力度不大,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不强,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还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文化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时期是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加速期、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也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市日益增长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市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革命文化遗存丰富,民间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高新技术不断融入文化产业,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在动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为我市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将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重视、关注、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高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实现建设陇中文化名市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服务发展大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整体谋划陇中特色文化名市建设,为大局服务中求得文化发展的新作为、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满足群众需求。致力于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生产、组织、提供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增强创新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抓好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实力。
坚持科学统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建设,促进协调发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促进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占生产总值比重2%以上,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成果数量持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做到安全畅通、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监管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精神不断传承和弘扬。
三、加强社科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加强社科理论建设
1.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战略任务。融入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习评价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办好“三高一强”高规格、高水准、高层次、增强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辐射影响)报告会和党员领导干部读书班。深入组织开展陇中讲坛”和“进乡镇、入社区,进企业、入校园”理论宣讲对谈、形势政策宣讲教育、小三讲”等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形势政策教育。坚持办好办活《社科交流》黄土地》等重点文艺理论刊物和《社科纵横》网站,充分发挥理论刊物、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方法,大力营造浓厚的理论教育氛围。
2.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社科研究单位的理论阵地作用。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编写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系列读本。依托职能部门、挖掘高校潜力、借用外部力量,加强对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研究,抓好人才开发、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保障、廉政文化、社会治理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实施文化研究工程,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挖掘和整理历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加快陇中文化名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3.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高等院校、学校系统、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运转有序的管理体制。推进哲学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改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完善哲学科学优秀成果评价机制。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多出优秀成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建立一批社科宣传普及教育基地,提高全民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县区社科联组织建设。编纂《陇中文化研究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系列成果。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继续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育“勤劳、朴实、创新、进取”新时代人。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新风尚。大力弘扬以“三苦”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推广道德模范、陇人骄子、先进典型,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行为风尚。加强道德建设监督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美德及民主法制教育。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爱我祖国”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1个市级青少年活动中心、6个县级青少年中心、15个城镇农村青年中心,城市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覆盖率达60%以上;组织实施“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力争75%以上的乡镇有“乡村少年宫”全面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经常性开展网吧、网络、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县区、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以城镇“五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规范化)为内容,并以文明创建协调推进工程为载体。着力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创建一批新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单位。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围绕“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建设,大力开展打造“文明”活动、百城万店无假货”创评活动。深入开展“惠民利民”工程,积极争取电脑送西部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项目,实施“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等建设项目。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努力形成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
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作用。保留事业体制的公益性演出团体及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更多导向正确、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免费补贴项目,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基本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扩大免费服务项目。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大范围地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服务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抓好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陇中文化广场“三馆一院一广场”规范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完善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建成一批综合型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县级综合文化中心,大力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8个、村文化活动室1816个、农家书屋613个,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全面达标任务。加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数字电影放映院7个、乡镇公益性电影放映场馆119个。全面完成市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推进广播电视采编设备数字化改造。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有线通达乡镇工程和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有线电视、偏远山区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2%和93%以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2012年前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并逐步向具有条件的自然村、社区延伸。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实现全覆盖。加快建设和改造市县两级体育训练场馆,完成、临洮、通渭县体育中心建设,其它县区力争建成1个综合性体育馆。119个乡镇完善升级文体活动场,建成1个篮球场、1个室内健身活动室、1条健身路径、2张乒乓球桌,不断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科学配置公共文化服务的软硬件资源,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和集约化发展,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功能齐全、发展均衡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文化设施和文化网络服务体系。
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文化项目工程34个。其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项,规划投资33.9亿元。文物遗址保护工程项目7项。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项)
1市级“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新城区建成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总投资9850万元。建筑总面积2.35万平方米。
2大剧院建设工程。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建筑用地总面积1万平方米,市大剧院建设建筑规模为1.5万平方米。座位席次为1600个,总投资8000万元。
3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市民族民间艺术博览馆)建设工程。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新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宣传和推介市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
4陇中文化广场工程。市新城区建成1处环境优美、空间广阔、能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和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
5新闻传媒中心建设工程。新城区选址新建集新闻、商贸办公、文化娱乐、保健休闲为一体的新闻传媒中心。
6广播影视建设项目16项。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城市影院项目、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项目、广播影视综合业务场所新建项目。总投资13.83亿元。市广播电台节目各县落地覆盖新建项目、广播电台应急制播系统新建项目、市电视台设备数字一体化改建项目、演播室系统改建项目、节目资料库新建项目、无线发射台(站)数字化改建项目、广播电视创意制作中心、广播电视移动直播系统、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网络广播电视台、岳家山广播电视多功能服务项目、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7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项。规划建成市体育馆、市游泳馆、市体育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文物遗址保护工程项目(7项)
1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项目:主要包括马家窑文化遗址(建设马家窑遗址公园、文化博览园、彩陶博物馆等)秦长城遗址(长城遗址博物馆、报告厅、展厅、研究中心)辛店文化遗址(保护3平方公里。旅游开发建设200亩)寺洼文化遗址(遗址保护3平方公里,绿化2000亩。旅游开发建设200亩,修建寺洼文化展览馆3500平方米)总投资2.36亿元。
2大崇教寺建筑群保护工程:大崇教寺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崇教寺汉藏文石碑两通,现仅存后八院中的一座五楹过殿。山咀庄白塔一座,茶埠镇圆觉寺一座。保护维修过殿、碑亭、寺院院墙、圆觉寺、白塔等,总投资365万元。
3威远楼安保工程:威远楼是国家重点保护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459平方米。消防系统工程74万元,位于县城中心。防雷系统工程72万元,安全防范系统工程131万元,保护规划编制29万元,总投资306万元。
4灞陵桥安保工程:灞陵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遗址。导致桥顶漏水,由于年久失修以及雨水侵蚀。桥面木板朽化。对灞陵桥进行维修保护,总投资270万元。
出土文物件数最多、级别最高的一处,具有重要的保护、研究和开发价值。墓址周围修建防洪坝、排洪渠、保护栏,进行道路改造整修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总投资238万元。建设汪氏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同时期国内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处家族墓葬群。5汪氏家族墓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汪氏家族墓地是目前国内发现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元、明时期的家族墓地。总投资1500万元。
6榜罗镇革命遗址保护工程:修缮改扩建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红军连以上千人干部会议旧址及建设红军警卫团驻地碉堡。景区项目建设内容为纪念馆旧馆维修。散落民间的长征文物征收,、旧居修缮。道路建设、红军饮马池建设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总投资1850万元。
7战国秦长城遗迹保护工程:市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县城北面。达渭源县城以北,沿东浴沟北岸向东南延伸。向东经县境的北部、东部,横贯通渭县进入静宁,全长约300公里,城墙墙体均系黄土夯筑而成。保护维修工程总投资912万元。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时节、传统节日、民俗纪念日和农贸集市。不断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组织灯会、花儿会、文艺调演、体育竞赛、劳动技能比赛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发洮砚制作、彩陶复制、剪纸、刺绣、奇石、根雕、草编、麦杆画、盐画等民间工艺产品,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民间文艺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争取命名一批国家、省、市级“民间文化之乡”民间艺术家、民间文化传承人,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2.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报刊、广播电视要开办专栏专题。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创作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积极争取省上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专项资金,增加为农服务内容。组织规划选题、文艺创作生产时把农村题材放到重要位置。争取设立“市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加大对本土题材文艺创作项目的扶持资助力度。鼓励和资助文艺人才深入农村,创作一批反映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继续走“企业搭台、文化唱戏”路子,坚持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向贫困偏远的山区和文化生活贫乏的特殊人群提供文化服务。采取政府采购、演出补贴、项目补贴等方式,吸引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推动各类剧团和文化演出服务农村、农民。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县级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充实加强乡镇文化队伍力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建设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扶持发展农村业余文体团队,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五、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一)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创新新闻宣传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对重大决策、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典型的宣传。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进一步提高重大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加强舆论监督,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强对外宣传,构建多层面的对外宣传与合作网络,扩大对外影响。
二)加快发展报刊业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增强日报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培育品牌栏目、组织品牌活动、催生精品力作等途径。提高报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发行量和覆盖面,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加快设备更新改造,不断改善报刊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夯实报业发展基础。拓展手机报、网络报,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积极争取创办新专刊期刊。深化和完善报社管理体制,推进新闻、采编与广告、发行等业务分离,推动传媒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事业
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完成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数字一体化改建的升级换代。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县、乡两级广播电视数字化步伐。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服务工程,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建立健全市级新闻宣传应急机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建立应急广播系统,提高应急新闻宣传快速反应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频道、频率改革,打造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精品栏目和品牌节目,提高节目(栏目)质量和影响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关注市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公益性节目的质量。
四)切实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
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各类网站的监管和引导。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健全新闻网站管理体制。规范舆论导向和行为,逐步形成网上舆论强势。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机构,加大对“中国网”和各县区新闻网站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化网络新闻内容集成和制作能力,开发特色信息资源,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文娱演艺业。以国有文艺剧团体制改革为契机。成立“陇中演艺公司”与市秦剧团实行“一团两制”逐步向集团化过渡。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整合全市演艺资源。推动演出场所连锁经营。鼓励文艺团体开拓市场,大胆创新,重点景点积极打造实景演出,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演艺市场,形成多种艺术表演经营实体并存竞争发展的格局。深入挖掘民间民俗艺术表演项目,开发洮岷花儿、陇中小曲、通渭小曲、皮影戏、社火、秦腔等地方特色艺术,创作和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并有机结合旅游业、传媒业的发展,丰富文艺演出市场。扶持发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对群众文化活动和带头人给予支持、鼓励。强化文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演出机构的合作,促进专业交流和人员培训,开创文艺演出新局面。
文化旅游业。挖掘文化中的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挖掘和提升李氏文化、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渭源伯夷叔齐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提升旅游中的文化内涵。加快发展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和、渭源的生态观光旅游,推进通渭榜罗会议、岷州会议、漳县盐井会议等重要革命遗址的红色旅游,建设精神纪念馆、陇右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挖掘安定、通渭的黄土人文民俗游潜力,提升“农家乐”洮河漂流、湿地游、引洮工程游等休闲度假游发展品质,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着力培育新的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多层面的旅游景区体系。加强文化旅游业同传媒、演艺、娱乐、文物保护等相关行业的合作,逐步形成集旅游观光、文物展示、工艺品销售、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结合城市建设、改造,有条件的县区建设不少于三块银幕的数字影院。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特色旅游纪念品,不断提升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工艺美术业。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做好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与保护。鼓励发展以各类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建立民间艺术传习馆、研发机构。实现文化服务业与制造、信息、物流、建筑、包装等产业的融合。大力扶持艺术创新,着力发展文化科技、数字传媒、音乐制作、工艺美术及其他艺术创作。扶持培养民间工艺大师和优秀工匠,支持彩陶、剪纸、皮影、根雕、面塑、刺绣、荷包、草编、花灯、鸟笼和麦杆画、盐画、景泰蓝画等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充分发挥省书画产业基地、洮砚生产加工基地、彩陶复仿制品基地的优势,大力培育和繁荣工艺美术品市场,拓展工艺美术品生产经营体系和销售渠道。
书画业。发挥市、县区文化馆、美术馆的人才和创作优势。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相对稳定市场的画商和经纪人经营书画。依托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市建立西部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不断增强其在书画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书画艺术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等的联系与合作。吸引更多的书画组织在市建立采风、创作和交易基地,提升书画创作水平和知名度,推动书画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广告会展业。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发展广告产业。充分发挥体育馆、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场馆的功能,利用多种广告媒介体系。加强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整个会展行业的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发展广告会展业,大力扶持现有会展企业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企业入驻我市,逐步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体育健身业。依托市县区体育场、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拓展体育产业空间,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推出大众健身项目和体育娱乐项目,大力引进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逐步形成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用品、体育赞助广告和对外体育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市场格局。扶持建设一批城乡公共体育场所和基础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新建一批高档次的健身经营场所,培育发展一批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
网络文化业。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快文化资源上网工程的建设;充分把握当前数字娱乐、数字内容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契机。鼓励和引导本地民间资金投资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等新兴网络文化产业,培育和壮大网络文化企业,有效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依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分布状况。按照“一园多区”思路,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和优势。各县区扶持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逐步形成体现陇中特色文化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基地。重点建设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产业园、李氏文化产业园、通渭县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其它县区规划建成一处集文化产品展览、销售、拍卖、交流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特色文化产业群,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马家窑彩陶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641亩。以“省马家窑彩陶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总投资17.8亿元。以历史文化遗迹挖掘和保护为核心,以彩陶产业为支柱,规划建设以彩陶研究、复制、展示、销售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安特生馆及夏鼐纪念馆、马家窑文化精品彩陶雕塑群、马家窑文化彩陶复制中心、马家窑文化研究中心、陶艺研究中心及马家窑文化演艺中心、三国风情园(貂蝉湖)等。
李氏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7500亩。以“一园”李家龙宫寻根祭祖园)三山”仁寿山、火焰山、塔坪山)三河”渭河、西河、南河)一长廊”李氏文化渭河百里风情长廊)为主要构架,总投资27.8亿元。规划建成以李家龙宫为中心的集祭祀拜谒、观光游乐、休闲度假、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体的世界李氏寻根祭祖园”以中医药文化展示区、民俗文化旅游区、商埠现代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旅游区、李氏文化渭河百里风情长廊为主体的产业集聚区,力争把建设成世界李氏宗亲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圣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
通渭文化产业园:规划投资3.6亿元。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以“省通渭书画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逐步建成集文化产品加工、展览、销售、拍卖、交流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和陇中文化风情园。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主要包括通渭文化苑、通渭书画艺术馆、通渭书画城、通渭书画村、通渭书画一条街及通渭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项目。陇中文化风情园包括民俗风情区、文娱活动休闲区、红色圣地区、自然风光区、历史区等。
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002.14亩。充分发挥中国洮砚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优势,以“省洮砚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规划建成集洮砚研发、生产、展销、观光等于一体的洮砚文化产业园,配套建设“两中心”洮岷花儿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七个功能区”传统民俗商业中心、精品酒店、高端餐饮休闲娱乐商业区、生态园、精品住宅小区、儿童游乐园、水上公园等)
七、推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一)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加强规划引导。改善创作生产环境,加大对重点文化创作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鼓励扶持创作一批立足地域特色文化的优秀剧目和与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相适应的重点文化成果。支持和鼓励市外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研究以我市为背景和题材的文化作品。重点创排《梦回堂》洮水恋情》等一批舞台艺术作品,创排《山花花》土豆天下》等一批影视作品,拍摄《印象》中国药都—传奇》貂婵故里》等一批电视专题片,创作《花儿悠悠》等一批文学作品。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修订完善《市马家窑文艺奖评奖办法》坚持开展“马家窑文艺奖”评奖工作,提高文艺奖项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实行按同等比例奖励我市在全国、全省获奖的文艺作品。加强各级文联和文艺家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区文化馆、美术馆的作用,开展文艺理论研讨和评论,加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开发和创新。
二)精心培育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争取承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办好以洮岷花儿演唱会、老子文化节、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文化书画笔会、农民运动会等各类节庆文化文体活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精心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节会。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广场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老年大学为依托,加强老年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健身、娱乐、文艺、培训等活动,丰富和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新型科技型文化产业的开发,大力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数字传输和网络游戏等新的文化业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积极鼓励支持原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
积极推荐、组织申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文物名录数据库。全面开展陇中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保护及建档备案工作。保护濒危的文化遗产,实施文物保护维修重点工程。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设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建设预防性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做好对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文化遗址及战国秦长城遗址、古堡、古村落、古建筑的发掘、保护、开发和管理,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开展文物资源的综合利用试点,积极推进文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促进传承与发展良性互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共赢。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命名办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制度保障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资源数据库。定期命名、公布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长效机制。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登记、整理、分类和归档。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洮岷花儿”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现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保护,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已命名的代表作加强管理与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编写、出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加大对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曲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服饰、民间文学、民间节日、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管理。鼓励各县区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各种展示、展演和商业运营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加强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九、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全面展示民间民俗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同时,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和领域。精心组织举办以洮岷花儿演唱会、书画艺术节、老子文化节、陇中秦腔艺术节、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重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文艺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商业性展演、展览和文化产品销售,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
十、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战略高度、从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公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文化事业和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引擎。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领导体制和机制,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十二五”时期市、县区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时期,财政文化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增加对乡镇和农村、社区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套、文化队伍建设等经费的投入。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争取设立市、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等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上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政策,促进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将工业、高新技术等产业优惠政策运用到文化建设中,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要将公共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土地规划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用地,可采取划拨、出让、租赁、有偿使用等方式供地,确保文化建设规模,确保方便群众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绩效评价机制,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成效、服务优良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企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通过招商引资、转企改制等办法,加快培养一批本地骨干文化企业,争取市内1户文化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每个县区有1户文化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大力推动跨地区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培育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新闻媒体改革,努力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事业发展能力。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重点推动党报党刊把发行、广告部分剥离,实现资源整合。推进市、县区组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综合行政主体,理顺广播电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资本、人才、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加大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全面开展宣传文化人才的岗位知识和能力培训,将宣传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全市人才培养规划。提高宣传文化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社科理论、文艺演艺、新兴文化行业等重点文化领域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专业能力精湛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扶持工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扶持。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以签约、兼职、聘请等方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职称评定、成果评奖、工作考核等方面,将创新能力、创作研究成果和经营管理实绩纳入衡量参考标准。珍惜现有人才资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五)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盗窃、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注重对网络文化的引导、规范和管理,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作用,营造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有利于文化繁荣、有利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良好文化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繁荣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