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未来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时期是这一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实现五常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特制定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哈市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了“一年打基础,三年登台阶,五年大变样”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五年大变样,变大样”的发展目标,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98.2亿元,同比增长11.3%,比2000年增长75.6%,5年平均增长11.9%;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5.8亿元、22.3亿元和40.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7.8%、115%和81.8%,五年平均增长分别为8.1%、16.5%和12.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40.7:18.8:40.5调整到2005年的36.5:22.7:40.8。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3.3亿元(按全口径计算),比2000年增长2.7倍。

(1)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生产战胜了干旱、冰雹、禽流感等多种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经历了土地清查、合乡并村、“两免三补”、税费改革等政策调整所带来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实现了大发展。2005年农业总产值实现57亿元,同比增长10%;比2000年增长62.4%,实现粮豆薯总产34.1亿斤,比2000年增长37.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40元,比2000年增长87.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使优质粮食品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优质化面积达到100%,建立了水稻、蔬菜、特色养殖、食用菌、山野菜等五大绿色食品基地,蔬菜面积发展到20万亩,两瓜面积达到7万亩,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达到12万亩。畜牧业实现新突破,畜牧小区发展到58个,特色养殖业饲养量达到15万头(只),专业户发展到2000户。劳务收入达到6.02亿元,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工业经济占居市域经济主导地位。“十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2005年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74.9亿元,比2000年增长123.6%,工业增加值实现16.8亿元,比2000年增长93.8%,实现税金2.1亿元,同比增长16.7%。占财政总收入的63.6%,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纺织、拉林啤酒、五常白酒等一批规模企业脱颖而出,葵花、华雨等制药企业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造,不断壮大,已进入“全国药业百强”企业行列。

(3)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加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亿元,比2000年增长106.2%。五年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0.1亿元,其中城市供排水工程、金山新区开发工程、商品房开发工程、亚臣路、北环路、建设大街、南二道街、地下商城及百余条巷道改造工程相继竣工使用,极大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

(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市2005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现43.5亿元,同比增长11.6%,比2000年增加22.5亿元,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同比增长11.5%,比2000年增长5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40元,同比增长20%。比2000年增长近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40元,比2000年增长近1.9倍。城市人均住房面积1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9.3平方米,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5)各项社会事业成果显著。2005年全市社会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完成再就业和新增就业人员10000人,同比增长20%。截止到2005年底,我市以养老、失业、城镇居民低保和机关事业人员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年收缴养老、失业、医疗费6,200万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有了很大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到100%。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民营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新的突破,在进一步加强各类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各类民办学校正在兴起;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提高;光缆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的不断扩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控制在4.8‰以内,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6)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实现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地缘优势,紧紧抓住省委“招商引资年、改善环境年”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有利契机,不断创新方法,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工作机制,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十五”期间,全市共引进项目390项,合同签约金额5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7亿元,超千万元大项目20个。

(二)面对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滞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在短期内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工业规模企业群体不大,国企改革仍然面临很多难点。尽管近年来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按照取消农业税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看,增加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3、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仍然比较薄弱。道路交通、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建设进展还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全市现有110万吨污水中,只有40万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由于原煤散烧、尾气排放和二次扬尘,导致城区大气质量明显下降,城市垃圾只是浅埋处理,还没有防渗漏措施。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4、城乡统筹和社会保障能力不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目前城乡差距比较明显,由于涉及的问题多且较复杂,中近期内还难以根本解决。社保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社会保障的能力仍然很薄弱,社会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期间的总体规划

(一)区域发展形势分析

1、区域优势:一是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取得了五常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高,经济质量运行最好,变化最大的成果,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列入哈尔滨市都市经济圈,为步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水稻生产初步形成产业优势,优质水稻面积居全省之首,是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水稻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五常大米已获得国家批准授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五常优质稻米产业化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延伸和做大做强优质水稻产业,而且对全市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牵动作用。三是工业经济主导作用凸现,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为市域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葵花、华雨为代表的医药行业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纺织业的麻纱、麻布的出口量到2005年末已占到全国的1/15,已有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电子信息开发等企业入驻或即将入驻牛家工业园区,我市的工业经济支撑能力正在增强。四是旅游资源正在成为市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龙凤山、凤凰山景区,独特的京旗民俗文化,极具开发潜力。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提高,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必将增强。五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公路等级不断升级,标准路网、电力、通讯设施条件较好,为五常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2、区域劣势: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二是第三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四是城镇载体功能不强,小城镇发展滞后,客观上制约了城镇对农村的拉动作用。

3、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对有发展潜力和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部门的投资力度加大,客观上为我市有条件的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五常市已融入哈市大都市经济圈,这也为五常市提升自己的城市品位和争取享受到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优惠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三是产业重组为我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哈尔滨市优势产业的电站成套设备、重型机械设备、汽车等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为五常市大力发展为哈市装备工业配套的机械加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四是初步形成的水稻产业优势为我市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在提高竞争力、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上提供了机遇。五是冰雪、森林生态旅游的升温,为五常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六是五常市已正在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这将为进一步改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七是五常处于拉滨铁路与即将修建的尚志到榆树的国道交汇处,为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不仅承认机遇,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使机遇为经济发展增强活力,进而造福于全市人民。

(二)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哈市都市经济圈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投入,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第三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区域发展定位

五常市区域发展定位是:利用作为哈尔滨、吉林两大城市的中间连接点的地理区位及直接受到两大城市经济辐射的条件,建设黑龙江省南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等城市;一是围绕五常具有传统产业优势的水稻,做好五常大米这篇文章;二是以葵花、华雨制药为龙头,努力做大做强“药”这篇文章;三是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这篇文章;四是加大牛家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布局,做大做强牛家工业园区这篇文章,围绕这个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突出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建设七大生产基地和完善九大基础系统。

3、区域发展思路

坚持五个统筹,积极推进产业、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格局,进一步融入哈尔滨大都市圈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形成多点支撑的经济格局,以增加就业做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引导政府和社会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规划产业布局;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优先加快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行再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政府。全面提升五常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10年初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制药、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建材、旅游、机械加工、纺织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初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建成市场环境比较优良、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较强、功能完善的水稻生产基地、北药生产基地、装备工业配套产品基地、养殖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出口生产基地,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1)生产总值到2010年达到196.6亿元,年均增长10.5%;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8.9亿元、48.8亿元和8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2%、12.4%和12.17%。

(2)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到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

(3)人均生产总值到2010年达到19699元,年均增长15%,比2000年翻一番。

(4)财政收入到2010年达到5.32亿元,年均增长10%。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10年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15.1%。

(6)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到2010年控制在4%以下,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60%。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2010年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2%。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0年达到9021元,年均增长8%。

(9)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达到5565元,年均增长5.1%。

(10)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2010年达到68亿元,年均增长12.3%。

(11)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10年控制在为6‰以内。

(12)恩格尔系数到2010年为41.5%。

(1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到2010年达到18平方米,年均增长4.7%。

(14)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到2010年达到23平方米,年均增长2%。

(15)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到2010年达到60%。

(16)平均受教育年限(6岁以上儿童到17岁青少年)到2010年达到10年。

(具体详见五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表)

三、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方针,突出建设中等城市,2010年五常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五常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以上。要搞好城镇道路(主次干道为标准白色路面、巷道为简易白色路面)、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兴建标准化综合楼群开发小区)速度,提高产品档次,构建各种形式的科、工、贸产业群体,将其建成以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砖瓦化水平,加强饮用水源、改厕、垃圾处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搞好水、电、气、路工程配套,提高建房质量和功能,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功能齐全的新型村庄。山河镇重点改善交通条件,改造街道和居民住宅区,增加公共事业建设,形成以发展土特山产、农、副产品为主的“产品深加工型”城镇。拉林镇重点对城区、街道、居民区、工厂区等进行调整,加大给水、排水和房地产供给与开发,形成以发展机电、水泥加工、酒(白、啤)类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近哈农贸商业型城镇。小山子镇按规划加快规模型城区建设,发展以山产品、大米精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和加工业,形成轻工型、农林贸易型城镇。牛家、安家、杜家、冲河、沙河子、向阳等镇应按照地域位置、经济条件,着力发展资源型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大米加工、棚菜种植、山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种植业群体,形成资源加工型集镇。

(二)发展六大支柱产业,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1、继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要优化和整合大米加工市场,按水稻产量和加工能力分区设置,把现有400多家水稻加工企业整合为50—70家,建成水稻产业集团。二是要继续发展草柳编织业,积极拓展销售领域。三是发展食品加工,兴建一个加工能力较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年产玉米挂面4000万袋和玉米方便面1亿袋。实现年屠宰万头猪和分割肉加工万吨,发展以双星啤酒、古仓、古泉酒为主的白(啤)酒酿造业。四是在龙凤山、磨盘山两地兴建2个鱼产品冷藏和深加工基地,冷藏鱼2000吨,建造精深加工鱼产品厂,将生鱼加工为鱼片、鱼丸、鱼柳和鱼松等。

2、进一步提升制药业。以葵花制药和华雨药业为龙头,围绕生物技术制药和生物制品制药,完成葵花药业年产100万瓶双参滴丸、华雨制药生物制剂GMP改造,在我市加快开发和引进基因重组技术、单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和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采用生物技术、化合物提取和筛选技术、标准化检测技术,集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含量的国家一、二类中药新药,以及疗效显著、产品附加值高的中药新产品。

3、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发建设龙凤山风景名胜区、赤水沟瀑布、磨盘山漂流。开发建设石刀山风景区、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九三森林公园、老爷岭景区、七峰山、凤凰山、陡沟子景区。开发建设京旗文化民俗村以及三缘寺、华藏寺院景区。在大凤凰山顶及东侧地域,建成天然滑雪场(雪道长3000米,占地50公顷),开展马拉雪撬、狗拉雪爬犁、溜冰滑板、冰雪雕塑等活动;扩建九三滑雪场,增设多种雪地游玩项目。开发农业田园景观绿色旅游,开发稻区观光的旅游线路,开发蔬菜观光园。

4、大力扶持机械加工业。以响环、汽封圈为主的配套生产部件制造业为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装备工业的配套生产部件,尤其是汽车的配套产品、电站成套设备的配套产品、重型机械的配套产品和五金工具等,加快机械加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依托双星啤酒和古仓、古泉酒业,努力提高酒类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凭借五常市自然水质条件好的优势,加快发展纯净水和矿泉水。利用山区开发沙棘等林业资源的有利条件,开发沙棘饮品,并以此带动果汁、蔬菜汁饮料的开发。

6、巩固发展纺织工业。继续保持我市在麻布、麻纱生产及外贸出口上的优势,促进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纺织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积极开发纺织精深加工产品。

(三)推进七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1、建设省内第一全国领先的水稻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建设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北药生产基地。围绕北药开发,扩大红豆杉、五味子、刺五加等中草药生产基地规模。充分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林资源,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投入等多种筹资方式,不断扩大我市北药生产基地。

3、建设服务哈市大都市圈的养殖业生产基地。一是发展畜牧业。围绕奶牛、生猪、肉牛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建设区域化养殖小区,饲养20头以上的奶牛专业户达到400个,建立奶站50个,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牛专业户达到550个,出栏200头以上的生猪专业户500个。兴建一批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拉林镇兴建蛋禽批发市场,在兴隆乡兴建生猪批发市场,在山河镇兴建肉牛批发市场。2010年,我市生猪、黄牛、家禽、奶牛、山绵羊饲养量分别要达到100万头、30万头、1300万只、2万头、15万只,完成畜牧业产值28亿元。二是发展水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培育和养殖鲑、鳟和三文鱼等优良鱼种,形成五常独具地方特色的渔业产业,水产品产量达到14000吨,其中养殖产量10000吨,天然水产品产量4000吨。实现渔业产值1.6亿元。利用磨盘山、龙凤山、香水河等40个水库水面和上千亩坑塘水面,养殖鲫、草、鲢等鱼种,建成绿色无公害渔业养殖基地。利用拉林河、牤牛河水系97条大小河流的名贵鱼类资源优势,建设河泽鱼类资源繁殖基地。

4、建设辐射五常周边黑吉两省部分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加快传统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棚室菜保护地栽培规模,积极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瓜菜产品,年产量达20万吨,依托大地公司,大力发展食用甜玉米、西红柿、萝卜等农作物种植。

5、建设全省知名面向全国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市域土壤、气象和水资源的优越条件,大力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60万亩,其中,水稻100万亩,玉米30万亩,

大豆15万亩,高梁10万亩,蔬菜5万亩。东南部山区重点开发山野菜、野生浆果、蜂产品、白瓜籽等绿色食品。沿拉林河、牤牛河两岸水田区重点连片开发水稻绿色食品。北部旱作区重点开发绿色饲料和酿酒原料,生产绿色食品肉、蛋、奶。铁路沿线重点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棚室菜、地膜菜和露地菜。绿标企业发展到16家,绿色食品产量达到17.4万吨。

6、建设为哈尔滨市装备工业配套的产品基地。依托现有的机械加工业基础,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推动汽车、电站设备、重型机械产业的配套产品的生产。全面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改造传统的工业企业,提高加工手段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为老工业基地配套的产品基地的建设与形成。

7、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贸出口基地。稳步提高麻布、麻纱的生产水平,稳定和巩固向香港出口的地位;通过机械工业的发展,提高汽车配件、五金工具等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完善九大基础系统建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1、完善交通通讯系统。一是要大力加快公路建设速度,使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市。修建拉林至吉林省界一级公路78.6公里(路基宽24.5米,路面25厘米厚水泥混凝土),特大公铁大桥一座、公铁立交桥三座、跨河大桥一座,总投资13.1亿元。修建省道铁通公路五常段二级公路65.5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22厘米厚水泥混凝土)和跨河大桥及背河桥2座,总投资为4.5亿元。修建县级公路5条、乡级公路24条、林业专业路7条,里程为726公里(路面宽6.5—7.0米,22厘米厚水泥混凝土)。修建88条434.6公里高等级路面通村路(四级路标准,路面宽4.5米,20厘米厚水泥混凝土),使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都实现高等级路面连通。修建3条二级路标准旅游路86公里(路面宽7米、22厘米厚水泥混凝土)。到2010年,所有县级路、乡级路、林业专业路高等级路面达100%。村级路高等级路面达61%。我市高等级路面里程由2005年底的317公里,增加到1310公里。二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大中小型客车发展到1140台,出租车发展到1450台,大中型货运车发展到2350台,跨省、跨地市客运线路发展到50条,市内客运线路发展到550条,客运量达到520万人次,货运量提高到1000万吨。新建一处集组货、包储、运输为一体的物流中心。三是要加强通信技术手段现代化建设。优化现有网络,加快宽带城域网建设,利用现有的管线资源,全面铺设大容量、高带宽和高速率的城域光环网,实现光纤到小区。程控电话用户主线达到17万线,移动用户20万户,宽带用户8万户。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分组化和接入无线化方向发展,提供语言、图像、有线和无线宽带视频等多手段通信信息服务,全面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通信需求。

2、完善水利工程系统。堤防加固,拉林河、牤牛河堤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投资0.5亿元;水库消险,10座水库消险,土坝土方达标,建造输水溢洪道,投资0.2亿元;中小河流整治,河势控导(块石抛、堆、砌等)11.9公里和险工整治10处,新建穿堤建筑物22座,投资0.5亿元;灌区改造,建设或改造区13处,输水干渠防渗处理88公里,增加旱灌面积1.8万亩,投资2.7亿元。全市农业用水总量达到12.5亿立方米。

3、完善生态环保系统。一是环境保护建设。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城镇空气质量。要逐渐改变原煤散烧的状况,提倡使用型煤、电、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要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五常市在完成天宝热力供热1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引资兴建城南集中供热工程(供热150万平方米);山河镇、拉林镇各兴建集中供热工程一个;不能入网的取暖单位必须使用消烟除尘锅炉,安装加湿除尘器;城镇排放烟气(油烟、烧烤碳烟等)的污染源,全部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二是水污染防治。对现有的水污染企业(双星啤酒、华雨药厂、造纸厂等)建造污水治理工程;新改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实行“三同时”,污水达标排放;兴建五常镇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污水全部处理达标排放,拉林、山河二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工作;实施拉林河、牤牛河流域干支流两侧5×10km流域面积内水源污染的治理工程。三是噪声污染防治。加大城区噪声防治力度,通过兴建噪声达标区、机动车辆分流、取缔农用拖拉机和港田三轮车、修建吸声隔音屏障、安装减振设施等办法,使城镇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对五常、拉林、山河三镇进行噪声功能区区划,并按区划规定和要求管理城镇。四是加强垃圾处理。要加大垃圾的处理力度,采用高新技术,开发以生活垃圾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工程。兴建五常镇垃圾处理厂,采用生物降解方法,使5万吨的垃圾全部转化为垃圾生物肥料。拉林、山河二镇要加强垃圾管理,先采用浅埋方式对垃圾进行简易处理,待条件具备再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城镇和乡镇医疗废物应分区处理,用焚烧炉焚烧废物。五是治理生态资源系统。更新造林2.5万亩,实现封山育林25万亩,使封山育林总面积达到125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建制镇城区绿化面积达到360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7.8平方米,绿化率8.4%;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亩,改良草场30万亩,使草原植被率达到90%。加强湿地保护。六是加快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筹建磨盘山原始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县级示范镇6个,县级生态示范乡5个,县级生态村100个。

4、完善信息传媒系统。一是推进企业化信息化。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交换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好哈尔滨农业信息网和绿特农产品交易网,为农民提供有效的远程技术服务;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市区学校95%、农村学校70%,实现“校校通”;四是推进广播电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功能,到2007年,有线数字电视进入五常,到2008年全市260个行政村实现有线电视光纤网村村通;五常镇内的有线电视入户由目前的2万户,增加到2.5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由目前的2万户增加到5.5万户。到2010年,全市城乡有线电视入户达到8万户,入户率达到32%;将实施全国有线电视联网,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电视、互动视频点播等多种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以无线转播、光纤联网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全市电视覆盖,以调频广播与市城有线电视传输网相结合实现全市广播覆盖,从而使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加快杏花山电视转播台机器设备更新改造,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转播质量。

5、完善教育系统。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教育应实现“两基”向“双高”过渡,全市90%的乡镇达到“双高”标准,初中入学率达到99%,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失学率和辍学率控制在5%以内,中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0%,加大省市示范性高中建设力度,建造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哈市级示范性高中1所。抓好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使其比重由目前的7%增长到10%。全市80%的初中学校开设职业班,2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职教普教并重,共同发展,成人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成人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优化中小学网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条件好的乡(镇)要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6、建立完善科技体系。一是主动参与国家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活动,努力实现31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争取迈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二是加强科普宣传力度,坚持“科普联席会议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服务。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绿色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万头鹿场建设及产业化开发项目,为市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四是争取承担国家各级科技计划任务,围绕水稻主产品开发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畜牧养殖、北药原料基地建设,良性开发地域自然资源,引导经济建设持续发展。

7、完善公共卫生系统。建立完善反应迅速、设备精良、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畅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指挥协调、预测预报、医疗救治、物质储备等功能一体的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立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体系,成立五常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建立一个120急救站、5个急救分站和10个一级急救网点;建设和完善传染病救治体系,增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和技术能力建设。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集资医疗要达到60%以上,合作医疗要达到50%以上,村级卫生所集体办所率要达到70%以上。

8、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建立完善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就业保障为根本,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为基础,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安全网络。构筑完善新型的就业体系,拓展就业领域,建立劳动者自立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引导和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全年每年净增城镇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构筑新型的社会保险体系,努力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整体合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万人,职工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构筑完善的社会救助,构筑和优化福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优抚能力水平。

9、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流通业发展,重点发展大型连锁,各类批发市场,现代物流业,在新城区建立万米商厦一座,在旧城区建立10个专业批发市场,在居民区设立100个便民连锁店。十个批发市场是:绿色瓜菜批发市场、大米批发市场、肉食品批发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工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一条街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药品、药材批发市场、特殊商品批发市场(开设二手汽车市场、旧货市场、租赁市场、典当市场)。认真做好县乡村农家店建设,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农村市场网络,以供销社为依托,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在五常镇设立农资配送中心,设立粮食配送储运中心,在五常镇、拉林、山河设立工业品物流配送中心。

四、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

全市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拟投资73.1亿元,共计47项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到全市16个部门和行业。其中:农业项目7项;林业项目5项;水利项目4项;畜牧项目1项;农机项目1项;水产项目1项;工业项目11项;交通项目3项;电力项目2项;商业物流项目1项;粮食项目2项;旅游项目1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项;工业园区项目1项;拉林镇建设项目1项;热力供暖项目1项。这47项重点建设项目都是超千万元以上项目,其中超亿元以上项目17项;超5千万元至亿元项目15项;超千万元至5千万元项目15项。这些项目如能得以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顺利完成我市规划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规划实施的政策保证措施

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同步运作和推进企业改制、产业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致力于实现六个转变:从单纯技术改造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从以产业为中心向以就业增长为中心转变,从发挥主导产业比较优势向形成产业链的集群竞争优势转变;从国有存量改革为主向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增量转变,从政府主导型改造向多市场主体参与改造转变。

(一)搞好规划统筹

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一是搞好五常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考虑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发展措施,并要做好五常镇与各乡镇规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通过专项规划的具体要求,引导重点领域的发展。三是做好五常市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五常市发展与城镇建设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开发,要考虑到区域的整体性,城市与小城镇和农村三种不同地域类型的经济发展规划要相互协调,并能共同促进五常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在制定各项规划时,要注意一些关联产业的对接,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五是突出规划的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全市时期的重点任务,使发展规划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规划,真正成为为民办实事的规划。

(二)建立教育与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增强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建设。一是加大教育培训投入,进一步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围绕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巩固“普九”成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通过调整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推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势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为经济建设培育更多的人才。二是建立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搞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搞好技工教育和农民的科技知识普及,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对前来五常市参与经济建设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要在住房、工资待遇及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三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紧紧抓住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加快开放的经济体系,全方位扩大开放,吸纳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交通上的便利条件,加强与东北经济合作,加强与欧洲发达国家及资源丰富国家的经济合作,大规模引进外资,现代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稀缺资源。二是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工作能力,把提高利用外资、扩大合作领域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在合作一批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上取得突破。突出特色,规划论证好招商引资项目,大力开展专业引资、专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紧紧围绕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存量吸引增量,着力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以项目为中心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重点产业。在扩大引进外资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建坚持科学性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设好牛家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亿元,修建给、排水,道路和供电网络,提升园区的集聚效能。三是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平台,以市场化合作为手段,把各种政策都与招商引资项目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有效地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还要积极制定特殊政策,以利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规模扩张,带动就业的增加和财政实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功能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重大项目的监管。

一是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于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专家论证。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重大项目。二是落实责任制。明确重大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分工,将责任落到实处。对建设项目要认真组织,精心实施,并严格执行经济建设的有关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决算制,确保建设项目的投资质量和效益。三是建立稽查制度。重大项目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稽察。稽察工作的重点是项目的前期工作、工程质量、概算、资金使用等情况。对于稽查出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并责令限期整改。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屯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科学、文明、法制的生活观。

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对于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全市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克服困难,为全面完成规划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