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内经济发展计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内经济发展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市内经济发展计划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加速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围绕中心工作,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省“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实际,编制《市“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利用外资总量提升、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工业园区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

一、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累计引进市外资金超过1000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是“十五”期间到位市外资金154亿的6.5倍,年均增速达43%。在引进项目资金总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沃尔玛超市、拉法基水泥、M&G公司、壳牌集团、盛腾集团、三峡总公司、上港集团、华电集团、中电国际、三一重工、香港亿联、北京欣联、麦田园林、重庆民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二、对外贸易稳步增长

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7.86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26倍。其中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53亿美元,比年增长96.2%,在全省排名第5位,其中:进口实现2.11亿美元,出口实现4.42亿美元,分别为年的2.36倍和1.6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全市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队伍不断壮大,贸易伙伴不断增加,贸易质量全面提升。年底,我市获外贸经营权企业已达220户,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52户,进出口上亿美元企业2户,进出口上千万美元企业7户,进出口上百万美元企业19户,全市共有类502种产品进出口到104个国家(地区)。

三、利用外资总量提升

实际利用国(境)外资金1.0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3.6倍。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是“十五”期间3.5倍。其中年实际利用国(境)外资金4067万美元,是2005年的4倍,合同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在全省排名首次进入前4位,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成绩。年,全市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已达14户。

四、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

累计外派劳务人员5300人次,实现外派劳务收入354.85万美元,外派劳务输出到新加坡、日本、越南、老挝、沙特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结构趋势向好,层次逐步提高。兴业集团和二0二地质队取得了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在老挝、莫桑比克等国家承包了勘探项目工程,实现了我市对外承包工程零的突破,“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丝丽雅集团在其产品外销主战场——印度和巴基斯坦设立了贸易代表处,成为我市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走向国际的领头羊。和久农业集团拟赴老挝投资进行农业开发,前期筹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五、工业园区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

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已成为工业发展主战场。截止年底,全市共有13个产业园区,园区开发面积达到44.1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317户,其中临港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开发区,并经省上规划为重装基地;五粮液、罗龙、阳春产业园区成功进入省特色产业园区成长型“1525工程”,五粮液产业园区还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阳春产业园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罗龙、福溪、向家坝、长宁产业园区被省上列为重点推进园区。13个园区入驻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5亿元、利税143亿元,分别占规上工业的54%和70%以上,园区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

六、口岸建设积极推进

先后设立成都海关驻办事处、检验检疫局办事处,极大的改善了我市进出口企业通关的环境和条件。年安阜水运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省第2个对外开放的水运口岸,年港志城作业区开港试运营,对外开放形象不断提升。

七、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先后与云南省昭通市、山东省德州市、上海市杨浦区、山东省烟台市、云南省保山市和美国哥伦比亚市缔结成为友好城市,截止年,全市共缔结友好城市8个,与友城之间的城建、科技、教育、旅游、产业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发展形势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的形势,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挑战。

一、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向多元化转变,世界经济面临重新洗牌,跨国企业并购重组加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将步入重大的战略调整期,国内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市场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续深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产业必然由东向西梯度转移,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带来新机遇。从省内看,随着“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将加快调整,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内生驱动力将极大增强。从市内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市白酒、纺织、化工、能源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四基地强基建设效果斐然,特别是重装基地地位的确立,将进一步增强我市产业实力;川滇黔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以开发区、产业园区、口岸为核心的开放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为“十二五”布局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市属于典型的西南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总量不大、人均不高、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仍较短缺,且我市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规模尚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意识不强,竞争力较低,区县和部门普遍存在对发展开放型经济认识不深、信心不足、决心不够,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开放合作路径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力度的要求,依托我市港、城、园综合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承接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和重点产业承接力度;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促进多元化外贸格局形成;着力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和通道,积极开展多层次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加快“走出去”步伐。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发展的先进理念,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整体竞争力,提升开放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以开放促科学发展

破除内陆保守思维,树立全方位开放观,主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外来技术、外来资金、外来人员以及外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谋求更多发展机会。

二、以招商促产业升级

坚持把引进和承接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注重引进和承接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挥其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三、对内与对外开放并举

统筹好对外开放与改革创新,扩大内需与优化外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内贸与外贸、出口与进口、离岸服务外包与在岸服务外包、“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内外贸融合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的促进作用,利用外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推动作用,“走出去”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牵引作用,实现内外联动,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

四、以竞争促合作

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和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紧盯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依托综合区位优势,立足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战略,积极参与实施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及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战略,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区域竞争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打造成南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长江上游的重要开放门户,川南片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一、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提高

继续发挥产业承接在壮大我市产业规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引擎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市引进市外资金累计超过27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

二、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

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

三、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利用外资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力求在规模上上新台阶。力争实际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20%,“十二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和2015年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十一五”和年2倍以上。

四、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深化

大力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和通道,积极融入和开展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金沙江下游、长江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等区域合作交流,构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外向型发展的空间。

五、“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鼓励多种类型企业创新境外投资方式,积极到境外发展;扩大对外劳务合作,外派劳务年均增长10%以上。

六、开放载体功能不断完善

加快全市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临港开发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功能建设,将临港开发区建设成为沿江开放和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全力申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千亿元产业园区。加快口岸和保税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全面完成港口整合工作。

第三章加大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第一节突出招商重点方向

依托我市区位、资源比较优势及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资源聚产业,以承接促发展。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承接带动作用大、产业链延伸长、配套能力强、产业集聚效果明显的产业转移。重点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成渝经济区产业转移,着力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节点和产业互补性上选准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形成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开展工业招商,构建四大基地、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极;加快现代农业招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加速现代服务业招商,注重引进对全市GDP和税收有所贡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连锁机构。到2015年,引进“四基地”招商项目50%以上,形成产业集聚和协作配套效应。

加强对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的前瞻性研判,深化做好重点目标产业及关键环节的研究分析,编制重点产业投资促进发展规划和重点目标企业促进路线图,确定目标区域,锁定目标企业,盯住重大项目,力争项目落地、企业入驻。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8—10家,争取国家、省上布局落户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50个以上。

第二节加快承接载体建设

加快口岸和保税物流设施建设,稳健推进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全面运行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加快港海关监管区等口岸设施的建设,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完善电子口岸平台,积极开展与沿海、沿边口岸的大通关协作。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好临港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的品牌优势,加快推进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基础工作。利用港口建设,依托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临港工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认真研究统一融资、资源共享、市县共建、利益分享的园区建设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临港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平台,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结合我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资源禀赋特点,优化产业承接园区的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中发展,进一步明确特色产业承接工业园区功能及差别化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巩固提升各园区比较优势。到2015年,实现临港产业园产值超千亿元,建成产值达200亿元-500亿元的产业园区4个、100亿元-200亿元产业园区5个。

第三节创新招商机制

一、健全产业招商机制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全局工作进行统筹协调,避免过度竞争,增大引资成本。建立产业小分队招商机制。成立以七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由市级领导亲自挂帅的重点产业招商小分队,市县联动招商。建立完善招商项目推进机制,招商引资局牵头招商项目洽谈工作,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建立签约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园区管委会或相应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做好招商项目跟踪促进及后续服务工作。健全产业招商激励机制,对原有招商引资激励政策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加大奖惩力度。建立完善飞地政策,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二、创新招商方式方法

核心企业招商,依托区县及园区特色,确定主导产业中急需引进的核心企业实行上门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对链核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和配套企业招商。以商招商,充分利用现有落户企业家信息和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繁荣一片的“葡萄串效应”。重点区域招商,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京、闽、渝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驻点或委托招商,第一时间掌握招商信息,抢占招商先机。以情招商,主动走访在外发展较好的籍企业家,以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诚挚的真情吸引其回乡发展。建立各类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合作机制,通过广泛参与、积极承办各类展会、论坛,拓宽招商广度、扩大影响力。

第四节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

加强资金保障。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票据、债券和上市融资,多层次、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积极推广BOT、TOT、PPP等项目融资模式。加强用地保障。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快整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满足好项目、大项目的用地需要。加强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服务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第五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继续扩大我市利用外资规模,推进外商投资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围绕我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重点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引进,鼓励外商投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鼓励外商投资我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市现代产业体系。

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在保护我市自主品牌和产业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市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和吸引国外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资金来宜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发展。利用好境外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自身发展需要到境外上市和发行债券。

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把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完善科技创新和外资政策,注重引智引技。增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市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我市企业与国外产学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在关键领域及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合资合作中加强引进、消化、吸纳和再创新,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

四、有效利用国外贷款

积极、合理、有效地使用国外优惠贷款,提高贷款使用效益。按照国外优惠贷款投向,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积极争取交通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项目贷款。积极开展世行贷款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德国政府贷款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美国进出口银行主权担保贷款医疗设备、德国促进贷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申报。

第四章加快推进外贸发展

第一节建设外贸出口基地

以临港开发区为核心,加快建设出口基地。吸引沿海和周边地区外向型企业向聚集,把临港开发区建设成我市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国家级出口基地。加大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园区培育和扶持力度,发挥外资促进作用,积极引进外向型企业和调整产业结构,建成省级出口基地。通过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内外结合,逐步建成一批面向国际市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集群区。

第二节培育外贸经营主体

坚持分类指导、分级扶持、突出重点、抓大扶小,培育外贸主体队伍。加大对出口上千万、上亿美元的重点出口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促进其出口产品总量和附加值再上台阶;加强对市内中小外贸企业的指导和扶持,促进其出口总量由小到大,尽快上规模;深度挖掘潜力企业,在全市范围优选部分产品有出口潜力、附加值较高、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小民营企业作为出口潜力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政策、信息、资金、孵化等有针对性的服务,促其尽快开展外贸业务,壮大我市外贸队伍。

第三节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引导企业细分目标市场,巩固与开拓相结合,大力巩固港、澳、台、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重点开拓俄罗斯、中亚、东欧、南美、中美、非洲、东盟、“金砖五国”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市场,多点开花,构建立体、多元的国际市场格局。指导企业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利用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便利措施,扩大贸易往来,利用好已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的7个市场的贸易优惠条件(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中国—东盟、中国—智利、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扩大对上述市场的出口。保持对俄罗斯、中亚、东欧、南美、中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年均增长达10%以上。

第四节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理顺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以传统服务业为基础,根据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推进我市地方性服务业逐步向国际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旅游、对外工程承包和我市具有潜力优势的物流运输服务,培育我市的服务贸易企业。深度挖掘我市白酒文化、茶文化等人文资源潜力,积极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势资本,打造文化出口品牌产品,大力推进外向型旅游服务,打造“一城三海”精品国际旅游线路,激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活力。适当扩大服务进口,促进市内服务市场充分竞争,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

第五章开展多层次区域合作

第一节构建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通道

充分利用我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临港开发区、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外向型企业聚集平台,着力培育区域性会展平台、内外贸易专业市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建设陆地、水上大通道,加快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体的对外大通道建设,突出南向、打通西向、提升北向、拓展东向,缩短与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区域的时空距离,打通出境、出海国际通道,增强对西南地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推进长江水运通道建设,将以志城作业区为核心、其他码头为辅的港建设成为最大内河港和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的绿色港口。

第二节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一、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

建立对接成渝经济区的跨行政区域协作机制,深化与成都、重庆等市的合作,全方位、多层次融入成渝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市场一体化体系和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协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共同发展。

二、加强川南经济区合作

强化优势互补与产业互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共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和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基地。推动川南城市群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长江内河枢纽港口群、区域航空港和向家坝水电站灌区。加强在环境、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区域发展。

三、联动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联动昭通、毕节、攀西区域,加强市场开发与物流合作,强化煤炭、水电、硫铁矿等重点资源的开发合作,不断拓展资源腹地。加强原材料供应、大宗物资转运、金融信息、人才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加快整合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市场,打造西部特色旅游线路和品牌。

四、推进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一体化

依托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建设,积极推进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库区县在基础设施、产业重建、旅游开发、电力电量等方面的合作与开发,实现共享资源和发展。

五、加快泛区域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主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中部省份、泛北部湾经济区、环渤海地区等区域各省市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开放发展的空间。

第二节拓展国际区域合作

一、深化港澳台区域合作

以《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指导,进一步建立和深化我市与港澳台地区在贸易和投资促进、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机制,积极引进港澳台先进理念,提升我市发展水平。

二、发展国际区域合作

积极拓展东向通道,沿长江向东扩大与东亚乃至美洲等地区经济合作;抓住东盟“10+1”,突出南向发展,依托北部湾建立与东盟各国的贸易投资合作促进机制,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拓与俄罗斯、中亚、东欧、南美、中美、非洲、“金砖五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第三节积极开展友好城市交流合作

一、深化与现有友好城市交流交往

根据签订的友好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明确合作重点,细化合作方式,扩大交流合作成果,在搞交流、促合作、办项目上下功夫,切实抓好合作项目的落实,形成实质性的效果,使缔结友好城市工作的成果能切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拓展友好城市范围和数量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特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地位的相称性、交流合作的互补性,有计划地选择先进地区的城市及内地资源互补型城市开展友城前期工作。

三、建立友好城市工作机制

建立全市友好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召开友好城市联席会议,研究制订我市开展友好城市工作规划,制订相关政策,协调相关工作。拟定友好城市访问工作计划,每年由市政府领导带队对各友好城市进行访问,交流情况、推进合作。利用我市举办的庆典、经贸、会展等活动,邀请友好城市的领导来我市参观考察,促进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发展。

第六章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

第一节鼓励企业境外投资

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鼓励五粮液集团、丝丽雅集团、天原集团以及其他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境外投资建厂等方式到境外发展,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资源开发、输出产品及服务,建立国际化营销网络。鼓励具有境外投资项目的大型企业来宜落户,大力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投资项目带动我市优势产品、设备、技术、服务出口和劳务输出,拓展企业国际发展空间。

第二节扩大对外劳务合作

深入挖掘我市劳动力资源优势,规范对外劳务合作机制,完善对外劳务合作的服务平台建设。紧密跟踪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建立多元化国际劳务合作信息渠道。调整外派劳务结构,重点扩大专业型、技术型劳务输出,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品质。加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及相关机构管理,规范对外劳务合作活动,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对外劳务合作举报和投诉机制、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与我驻外使领馆沟通协调,加强对外劳务合同项目跟踪调研,协助做好预防性领事保护和维护劳务人员及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合法权益的对外交涉工作,促进我市外派劳务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节完善“走出去”促进体系

建立包括发展改革、商务、科技、贸促、外侨、外汇、海关、口岸等在内的多部门跨界协调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走出去”促进体系。建立健全财税支持体系,加大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与国外商会、协会等有影响力的经济促进组织和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组织对外交流和投资促进等经贸活动,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规划、投融资、政策、培训、资讯等方面的服务。鼓励“走出去”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发挥品牌效应,逐步提高我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开放工作的重大事项,加强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区县,协调各部门的开放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各区县要选配政治强、懂经贸的领导干部分管开放型经济工作,要及时把热爱和熟悉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上来,进一步健全完善开放机构,形成上下对应、高效通畅的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推进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和引进市外资金等主要指标纳入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

第二节加强政策支持

切实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涉及贸易促进和招商引资的各项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有效整合和配套使用政策,积极研究创新政策。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条件的企业,从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按国家有关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范围内免征关税。对符合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申报条件的,给予倾斜支持。进一步拓宽外来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参与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领域、商贸流通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

对鼓励类招商引资项目的各类规费按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行减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对招商引资企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积极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招商引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股权转让等方式直接融资引导。保险机构做好招商引资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

第三节优化投资服务环境

突出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有关部门尤其是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落实外来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并联审批,主动为外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着力打造舆论环境,广泛宣传我市的区位、资源、产业及配套、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舆论氛围,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第四节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养开放型经济人才,既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开展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选派年轻干部赴沿海地区挂职锻炼。更加注重开放型人才引进,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引进一批管理人才。研究完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和用人环境。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熟悉开放型经济、现代产业管理、现代会展业务、国际国内市场且会招商、懂营销、能办会展的开放型经济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