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县域农民促收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下达的《省农民收入促进计划》,促进我县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小康建设。按照县第届党代会和县第届人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工作目标,以建设“山水,文化”为目标,以“两化互动”发展为载体,按照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和与“十二五”规划农民收入增幅同步的思路,结合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县第十三届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生态发展方略,加快“两化互动”发展,以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为引领,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不断提升农村劳务开发质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生产经营活力;改善生产条件,强化扶贫攻坚,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全面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在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和完善扶持政策。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和发动农民投入资金、投工投劳,积极主动推动产业发展,开辟多种途径,努力增加收入。
产业促进,龙头带动。坚持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推进,突出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注重培育和壮大带动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市场导向,科学发展。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产业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要求夯实特色农业基础,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生态品牌,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拓展门路。统筹城乡发展,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创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挖掘增收潜力,拓展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乡村旅游、林下养殖、农村服务业、家庭手工业等,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二、目标任务
到年末,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其中年年均增长12%,年增长10.4%。构成农民收入的各部分,按照其基数和潜力,分别确定相应的收入增幅,并将增收任务分解到县级有关部门(见下表)。各有关部门应制订“专项促进计划”,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主要增收途径
(一)突出特色,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种植业。一是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产,确保种植面积15.5万亩,依托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建设,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培育工作,确保粮油产量5.4万吨以上。二是依托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带动,重点打造马牛山茶、林竹、林下养殖、猕猴桃、魔芋等特色产业,到年茶叶面积达到6万亩、商品魔芋0.6万亩、猕猴桃3万亩。到年,种植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元,比年增加320元,增幅28.88%。
(二)优化结构,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大力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一是优化养殖结构。以提升品质为重点,在稳定生猪生产前提下,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林下养殖,不断提高畜禽良种比重。到年,林下养殖绿壳蛋鸡10万只,小家禽100万只以上,猪三元杂交面达75%以上,禽兔良种面达到90%以上,羊的良种及杂交面达90%以上,牛的良种及杂交改良面达5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突出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示范内容,建设适度规模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60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的饲养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50%以上。到年,全县畜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比年增加600元,增幅77.52%。
(三)因地制宜,突出多种经营,扩大林业发展规模。一是抓好特色林产业发展,突出抓好木材原料林、竹林、木本药材、珍稀树种、森林蔬菜等产品的基地建设,把现代林业基地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多种经营,重点引导开展生态旅游、林菌、林药、林茶、林下养殖等多种经济模式,提高林地效益。到年,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77万亩(其中原料林基地40万亩、竹林30万亩、木本药材6万亩、珍稀树种和大径用材林1万亩),全县林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元,比年增加800元,增幅242.42%。
(四)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加快鱼业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省市支持,以宝剑鱼公司为主体,县级相关部门加强指导,高标准完成3个冷水鱼场建设,不断提高我县规模养殖基地化水平,提升冷水鱼养殖特色,打造特色“雅鱼”品牌。到年,水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元,比年增加15元,增幅214.29%。
(五)加强培训,促进就业,继续巩固发展劳务产业。一是以全面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化转移输出比重,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为提高农民工务工收入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二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力度。依托“两个新城”和“三大基地”等建设的劳动力需求以及本地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用工需求,促进就地转移就业。在“十一五”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2万人的基础上,每年培训农民工2000人以上,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农村劳动力700人以上。三是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到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2.97万人以上,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47元,比年增加1415元,增幅92.36%。
(六)以我县“三大景区”的打造为契机,加快乡村旅游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七)努力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一是推进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经营承包地。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农村林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活林权政策,加大林权有偿流动,积极扶持发展林业大户。三是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及时兑现各项政策补贴,增加农民收入。
四、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农民在促农增收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加大资金和劳力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和组织引导,凝聚各方力量投入“三农”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改善配套服务,提升发展质量。
(一)夯实农村基础建设。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深度,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条件。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二是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工作力度。三是大力实施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四是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六是加快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
(二)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一是通过政府支持,农民积极自筹,社会筹集等渠道大力增加农业投入,推动农民增收。二是突出投入重点,加快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三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围绕农业农村发展重点,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实施规范的原则下,打捆使用、重点投放,切实发挥支农政策和支农资金的合力效应。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种养殖业大户、农民专合组织、涉农小企业等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提高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增强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品牌建设,以绿色和有机为重点,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着力打造马牛山茶、林下鸡蛋、猕猴桃等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努力打造成省和国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以绿色和有机品牌发展为支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与农业大学的校县合作,开展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和精深加工等科技创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解决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问题。三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经营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技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促进农民增收的责任,分解目标任务,分部门制订“专项促进计划”,加强检查督促,保障目标任务落实。各乡镇制订乡镇的“农民收入促进计划”,明确发展目标、主导产业、支持措施,发展项目规划到村,增收目标锁定到户,增收门路落实到户,增收政策扶持到户。对贫困农户统一制订帮扶计划,定点帮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作用,选好产业发展带头人,找准增收致富路子,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增收目标实现。
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按照“专项促进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县发经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扶贫移民局等部门要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配套支持和整合力度;县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要落实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金融单位要在金融信贷方面深入研究支持措施,扶持全县农村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