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旅游宜居区建设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区作为三晋文脉所在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后发优势更加突出,更将我区推向了城市化发展的最前沿。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晋源区的区情,我区将通过弘扬特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构筑特色新城,统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努力把晋源建设成为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
一、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一)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是城市发展定位的新要求。
要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夏历史文化名城。九次党代会还确定了“新区引领”战略,要以晋阳新区的概念统筹考虑高新区、晋源区协调发展和晋祠、晋阳湖保护开发及配套设施建设,把这一地区建成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商住、高新技术综合服务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四大中心”,把晋源区建成“华夏文明看”国际旅游服务中心。全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确定的七个历史景区规划修复工程,前三个晋祠景区、蒙山大佛景区、晋阳古城景区都集中在晋源区。市委、市政府已经启动晋阳湖的开发建设。
(二)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是晋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晋源区位于古晋阳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旖旎,是唐尧古地,三晋之源,具有丰富、集中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晋源自古为都会之地,历史上曾有15个朝代在此立都(包括诸侯国)。被誉为“汾水之神”的台骀5000多年前率领先民“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形成了今天的太原盆地。尧曾于4000多年前筑故唐城于此。这里是“桐叶封弟”的地方,是“三家分晋”中赵之初都,是孕育“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两大盛世的策源地,是天下王氏、张氏的始祖地。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人文景观独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现存各类文物古迹9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几乎是“山山有寺、村村有庙”。晋祠作为皇家园林,它的国宝建筑和彩塑艺术称得上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唯一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东魏至五代的天龙山佛教石窟群,被专家誉为世界之最。比乐山大佛早162年的蒙山大佛,景区已初具规模,得到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世佛道场明秀寺,国内保存最大的北齐童子寺燃灯塔,深埋地下的六朝古都晋阳古城遗址,充分体现了晋源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全国最大的人工湖--晋阳湖、植被良好的的更是为之锦上添花。此外,还有中西文化结合的天主教圣地七苦山、北方神武大帝的所在北极宫以及绿色庄园--康庄生态园等众多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大量的文物景点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彰显着这座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从特色文化名城的载体上来看,的特色文化名城就特在晋源区,山川各半,水资源丰富,自然植被良好,是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最佳区域。
(三)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我区在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省市关注和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区域环境质量将随着太化的搬迁,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整体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不仅为晋阳湖的开发、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区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上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和实践经验,建设特色文化生态旅游新城区的基本框架已经拉开。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殷切希望并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区已具备了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一定的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因此,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是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是我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全面实现经济大转型和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现实选择。全区各级各部门都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统筹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来认识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现实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旅游内涵丰富、文化氛围浓郁、规模效益集聚的城区。
要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坚持“重规划、建精品、创品牌、成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区内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名牌旅游企业,着力打造精品景区,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晋之源”文化旅游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以人文旅游为核心,集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
要统筹兼顾,互动共赢,逐步实施,共同发展。以历史为脉络,以晋阳文化为主题,以“晋源十六景”为核心,突出建设八大特色旅游精品区。开发建设以晋祠、明秀寺、台骀庙、赤桥等为主的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晋祠古建自然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以天龙山、龙山为核心的集自然山水、原始生态、宗教石窟为一体的石窟自然风光旅游区;开发建设以蒙山为主体的集佛教文化、生态休闲和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区;依托太山植物园等一批西边山观赏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以太山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以古建筑遗址、古城遗址公园和明清太原县城的恢复开发以及寻根文化为特色的古晋阳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以度假休闲、水上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晋阳湖休闲旅游区;秉承“盛唐风韵、龙脉渊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风格,通过集中修建一批别具一格、形式多样的仿古建筑和雕塑,开发建设以晋源新城、康庄生态园为核心的新城特色建筑风景区,展示古晋阳文化,再现古晋阳辉煌;借助现代高新尖端技术,保护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以影视影像、文物博览及交易、民俗文化展示与推介等创意产业于一体的高新科技旅游区,让人民体验时代成果,感受历史变迁。八大景区连锁经营,相互促动,共同发展,形成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水上运动、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成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我区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
(二)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城区。
要收集整理各旅游景区景点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充分挖掘古晋阳文化的积淀和内涵,全面展示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打造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神秘深奥的宗教文化、催人奋进的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景区景点的文化底蕴;大力挖掘和系统整理富有本区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充分利用当地剪纸、锣鼓、背棍、社火、秧歌等民间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艺术,大力开发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发展特色旅游商品。要通过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广场的建设,有组织地将民间特色文艺产品集中起来,发扬广大,积极扶持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做大做强,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晋阳风韵的精品剧目,推出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舞台、影视和文学精品,在丰富当地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给旅游产业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按照“开发、保护、研究、包装、展示”的总要求,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相关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旅游宣传,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弘扬“兼容和谐、诚信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街道、和谐单位等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把创建活动与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明和谐创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城乡文明和谐程度,形成全社会人人都是旅游品牌,人人都来保护旅游品牌,人人都为旅游服务的理念。当前,要抓住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性机遇,开展“赛在北京、游在”主题旅游活动,发挥好区域旅游集散地的作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整体推进、居民收入较高的城区。
要坚持把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建设最宜居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前提和支撑,重点抓好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积极发展加工农业、物流农业、园艺农业、设施农业等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农业。引导扶持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有条件的村镇发展集垂钓、种植、养殖等参与性项目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逐步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观光旅游农业。对我区的一些重点或特色农产品,如晋祠大米、古寨豆腐等,进行针对性地策划包装,形成一批旅游专供农产品。建设以万亩稻田和千亩荷塘为主体的湿地公园,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为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背景。
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清洁型、环保型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对不能改造转产或经改造后仍达不到地区产业标准的要坚决予以关闭淘汰,对顺利转产的要进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要发展高科技旅游产业,将高科技产品做成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关停取缔落后产能,全部关闭采掘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高新区晋源创意产业园的启动,借助高新区技术孵化基地的辐射作用,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使我区尽快形成与文化生态旅游相协调的新型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会展、中介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流通、餐饮酒店、房地产、市政配套、公共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尤其要把商贸业和房地产业作为近期重点扶持壮大的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形成一个三产联动、和谐协调、互动共赢的产业新格局。
(四)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生活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优质便捷的城区。
要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晋源区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基础,重点搞好美化绿化工作,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要从全局出发,站在发展的高度,着眼长远,统筹考虑,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借助基础设施建设南移的机遇,大力推进区域内道路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交通、供热、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按照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要求,构筑特色城镇,以新城扩容提质为龙头,对全区的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进行科学详实的规划,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在为文化生态旅游区提供服务的同时,展示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新形象。
要全力做好省市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配合省市加快推动太化集团的搬迁和太山植物园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西边山的整体环境。按照生态园林城区的建设标准,以创造优质的生活空间为目的,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强化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大幅度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和档次。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城乡面貌,营造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要不断壮大旅行社企业的规模,多途径培养旅游产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在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改造升级宾馆饭店档次,增加星级旅游饭店,完善各类接待服务设施,整体提高全区的旅游接待水平和层次。继续完善“华夏文明看”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建成一个集宣传促销、产品展示、咨询服务、旅游管理、旅行社集中办公、旅游商品、旅游美食集中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活动综合场所。继续办好“晋之源”文化旅游推介周,打响“晋之源”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建设起以晋源旅游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各著名景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区,成为全省名符其实的旅游服务中心。
(五)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程度较高的城区。
要坚持把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和谐程度作为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建设的着力点,抓好平安创建,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预警管理机制,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为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区提供坚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