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机制革新规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机制革新规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机制革新规划

“十二五”时期(—年),是我市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全面推进行政、经济、社会、文化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特区和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为了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据国家、省的体制改革精神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成效

“”期间,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整合减少2个政府工作部门,基本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政府组织架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开展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简政放权取得阶段性成效。金平区和龙湖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扎实开展。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削减审批事项61.6%,减幅居省内地级市前列。设立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实行四级联网,行政审批实现“三四三”大提速,审批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政府公共资源得到进一步盘活。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税收入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体系,政府采购推行“管采分离”,实现网上阳光采购。制定实施《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2、现代市场体系更趋完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相继设立一批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和新设立一批融资性担保公司,商业银行成功重组,农信社改革进展顺利。资本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至年底,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6家,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第三位。首次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金融创新取得新突破。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土地市场规范发展,预存征地补偿款制度、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有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价格改革深入进行。省级产业转移园区“零收费区”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相继建立,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逐步推进,污水处理收费改革逐步推开。劳动力、技术、产权等市场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准入机制、落后产能淘汰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3、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完成172家企业改革重组任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全市37户水管单位实行管养分离。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有序推进。

4、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至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3家、现代农业园区达4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至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7个,入社社员9420人。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趋于活跃。改革农村财务管理方式,推行会计制,61.2%村(居)实施“村账镇理”。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改模式顺利推进。畜牧兽医、种子管理、动物防疫等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制度。龙湖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5、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新增城镇就业35.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9.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全面实行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稳妥推进,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年底分别达到46.9万人、45.3万人、42.4万人、44.3万人和42.7万人。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全市共有7.09万名农民参保。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健全。至年底,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45.8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325万人,全民医保迈出新步伐。妥善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共有6万多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保范围。城乡低保水平大幅提高,低保范围逐步扩大。至年底,全市224万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共筹集廉租公房1752套,发放租赁住房补贴777.85万元。

6、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借读费。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政策,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稳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制订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澄海等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年,实现全市村居全覆盖,参保人数达32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9.02%,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稳步提高。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有效实施,节育奖励制度逐步落实。

7、扩大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实现省内对台海上货物、客运直航,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机场获准对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航空公司飞机开放,成功举办首届潮商大会、首届东侨博会,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积极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推动闽赣十三市协作发展,区域协作迈出新步伐。

(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

当前,我市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在:

1、改革创新意识亟待加强。相对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我们的改革仍缺乏韧性和力度,许多改革成果得不到巩固发展,甚至出现体制回归现象,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尚不到位。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内生动力不足,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市场配置改革、扩大消费的改革仍需增强。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迫切要求完善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力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公众对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共享发展改革成果、过上幸福生活的诉求日趋强烈。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总体上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多元参与、平等竞争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区域及部分居民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

4、社会领域改革有待创新。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多元化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形成。收入分配机制和调节机制不完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较低。社区治理结构建设滞后,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社会组织发育成熟度总体上较低,亟待进一步培育发展。

5、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尚未有效打破。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发展规划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城乡之间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亟待加强。与城乡一体化和劳动力转移趋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6、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深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尚未到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发挥尚不协调,“重经济、轻社会”、“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和行政服务效率仍需提高,基层政府事权与财力不匹配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十二五”期间深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加快推进,深化改革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1、面临挑战

——产业转型升级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尽管我市经济多年保持较快增长,但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未得到较好解决,迫切要求我们打破定势思维和路径依赖,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加快建立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力的发展模式。

——社会结构变革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收入差距拉大、公共资源分配失衡带来的社会矛盾将更加凸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深化改革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新一轮改革发展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随着新的国家区域战略的实施,兄弟城市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区原有的体制优势逐步弱化。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要求我们必须破除传统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胆识气魄。

——改革自身演变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市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将更加凸显。下阶段的改革将从以“破”为主转变为寓“破”于“立”、以“立”为主,与过去以打破旧体制为主的改革相比,建立新的体制对改革整体设计和综合配套的要求明显增强。

2、面临机遇

——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我市深化改革注入了新动力。国务院批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我市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为我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指明了方向。这为我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一市两法”,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推动新型特区城市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新一轮发展战略实施为迎来重大契机。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强省试点城市和潮揭一体化牵头市,再次被提升到国家和省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层面,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破解发展难题中孕育着深化改革的新契机。当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对以改革消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强大倒逼压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迎来新的机遇。

——深化改革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氛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都有较大提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特区30年的改革创新实践,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深化改革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求新求快求变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我们加快发展、建设幸福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赶超进位、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幸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擦亮特区品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充分利用特区试验权和立法权,积极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创新,为建设幸福提供强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幸福为目标,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特区和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总体要求

1、坚持系统配套。全面推进经济、行政、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注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增强改革创新的系统配套性。

2、坚持先行先试。以经济特区立法权为依托,以科学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争取各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为全国全省创造新经验,增强改革创新的先行示范性。

3、坚持科学实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遵循改革的规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点和切入点,以切实的改革创新举措保障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由人民群众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改革创新的科学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到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径基本形成。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力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集约化、内涵式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更加强劲,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集聚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统筹城乡发展制度体系普遍建立。有利于城乡接轨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推进。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公租房为主体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与作用的机制不断健全;“数字化城管”模式、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制基本建立。

——行政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健全;各级政府间责权利关系进一步理顺,区(县)镇发展焕发新活力;政府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民主,政务公开制度更加健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扶持各类工程技术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靠,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与租赁融资、科技担保与保险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构建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整合技术市场中介服务资源,大力发展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评估机构等技术市场协作服务体系。

2、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保障机制。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本地民资和海内外潮商“三种资源”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调整、骨干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推动发展产业创业投资和融资担保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我市产业实际的融资办法。加强现代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现代产业标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保税区、高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各类产业园区规划布局,构建完善的园区建设发展体系。

3、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并重,坚决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的高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的价格政策体系。完善阶梯式和差别化资源环境价格政策,形成促进结构调整的利益导向和经济约束机制。深入开展“三旧改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健全全面反映环境使用价格、环境损害价格和污染物处置价格的环境价格体系,继续推进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排污收费和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费补偿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转变等方面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完善节能降耗的市场机制。

4、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创造有效配置资源、促进转型升级的条件。进一步转变国资监管、国企改革模式。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产向关键领域、支柱和先导产业集中;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继续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研究出台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消除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产业政策、技术服务、土地利用、环保门槛等方面,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资扩产、品牌培育和上市融资,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人才政策,鼓励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以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投入,形成合理的人才回报机制;整合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源,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创新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完善粮食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构造销区粮食安全保障示范区;加强政府粮食储备和调控,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推进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为主要手段的粮食流通市场化体系建设。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与“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继续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平价商店建设工作,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5、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积极发展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组织),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投基金、产业专项基金、创投机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新渠道。继续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融资服务。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支持体系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6、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着力推动“潮揭”一体化,主动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积极加入海西经济区建设,广泛参与港澳紧密合作,大力拓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渠道,力争成为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推进主题招商。积极引导海内外潮商设立潮投资发展基金、潮文化发展基金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争取口岸成为台胞落地签证点。开展对台金融合作试点,让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参股区域内金融机构,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开展两岸跨境贸易结算,启动台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到境外投资建立研发平台,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到境外打造营销网络,建立快捷进入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到境外承包工程,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7、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市场监管体制和方式的创新,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信用预警、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探索适度开放信用服务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进一步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络,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

(二)着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1、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尽快编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城乡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多规融合”,形成完备的城乡规划体系,通过特区立法形成刚性约束。加快构建城乡体制机制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的发展新格局,为全国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2、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加大改革探索力度,争取成为国家和省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围海造地试点。积极探索土地空间权开发利用,出台地上地下土地权利登记办法,分类实施登记发证,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利。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引导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探索线性工程项目用地分区分段报批方式,缩短建设周期。探索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制订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

3、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制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管理相分离的新机制,把集体资产管理职能从村委会中剥离出来。鼓励组建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完善流转服务市场和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制改革试点。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积极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和南澳县农村综合改革。

4、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公共教育、基本卫生服务、社会医疗保障、城乡生活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城乡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和扩大就业为重点的公共支出。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随经济总量增加以及财政能力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有效实现区域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各级政府提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制度,鼓励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三)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

1、完善就业和分配制度。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逐步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探索设立创业带动就业专项基金,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相适应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物价增长联动的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实现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完善企业欠薪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

2、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有机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电子身份证“社保卡”建设,逐步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定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措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政策。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制定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方案、城乡困难群体生活补贴工作方案,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支持设立各类慈善基金和救助基金,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3、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科学、公平、多样化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改革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成东职教基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民办学校规范管理,防范办学风险。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保障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入市场管理方式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创新医疗保障实现模式,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建立起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改革,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分配制度和补偿机制,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中医强市工作,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5、着力推进文化和体育事业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设施达标工程,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统筹规划和探索研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鼓励支持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努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文化品牌。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单位改革,制定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工作方案,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等免费开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6、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以公租房为主体的新型住房制度,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机制、规划建设机制、分配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研究出台公租房保障办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公租房的新路子,强化住房保障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和落实。

(四)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1、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组织制度建设,加快实行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自治化和市场化。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建立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和孵化基地。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改进社会组织登记办法,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服务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制。到年,力争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个以上。培育发展第三方经济评估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等监管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行为。

2、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按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行业管理、社会生活事务管理等职能向具有资质条件的社会组织转移。2012年制定出台市级政府第一批转移职能目录,逐步将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职能转移出去,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制定出台政府职能转移管理办法,将政府职能如何转移、社会组织如何承接、承接效果如何评估等方面法定化,为我市推进政府职能转移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2012年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政议政,探索在政协中设立新社会组织界别。

3、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治的户籍制度壁垒,逐步探索建立以实际居住地为登记户口的城乡户籍管理体系。完善农民工积分入户城镇制度。研究出台全市统一的户口迁移政策,逐步取消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之间、非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之间户口迁移的限制条件,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完善转户进城新市民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的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异。创新人口管理理念和机制,制定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有效融入的工作方案、加强流动人口属地管理,完善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

4、创新城乡管理新模式。制定实施加强宜居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改革城乡社区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从纵向上调整职能,突出市、区(县)、街道(镇)三级的职责重点,从横向上整合资源,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公共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强化街道(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城市社区管理规范化、农村管理服务社区化。完善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制度,完善非户籍公民参选机制,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认真落实保障村(居)依法自治制度,强化村(居)委会自治功能,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推动社区居委会成员属地化,力争到年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达到40%,居委会成员属地化比例达到50%。

5、加快社会建设信息化步伐。加快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发挥信息网络对科学决策的支撑作用,扩大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服务面广的公共服务体系。到年,实现可上网公开政务信息全部网上,80%以上的非公开政务信息由政府部门共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信息体系,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

(五)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权力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继续深化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总结推广濠江改革经验,逐步在全市各区(县)全面推开。创新特大镇管理体制,优化镇级政府组织结构,规范上级派出机构与镇级政府关系,建立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开展法定机构试点。

2、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放权”为核心,按照“放权、简政、服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向社会转移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根治重审批轻监管的痼疾,着力建设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加快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新体系,降低市场准入成本。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制度,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3、进一步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特区立法,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推动人情社会加快向法治社会转型。加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行政机关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听证和反馈纠偏制度,不断提升决策科学民主化水平。创新公用事业监管模式,构建政府、公众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监督评价体系。逐步推行公益性项目“代建制”、项目法人招标制和重大项目公示制,建立健全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制度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创新审批服务方式,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推广网上办事与审批,推进网络参政问政制度化,鼓励开展行政审批“零收费”改革。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四、组织实施

各区县各部门要深化对“十二五”时期改革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继续解放思想,弘扬特区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路径的可行性和改革参与的广泛性,组织好本规划的实施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做好重点领域改革的综合指导,组织重大改革方案的评估论证。各区县各部门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改革,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将本规划部署的各项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本规划的部署,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操作性强的年度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步骤,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二)加强统筹协调

注重改革的试点带动和经验推广,加大对改革试点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引导和激励改革创新工作。注重改革的重点突破和难点攻坚,对涉及面宽、关系全局的重大专项改革,对利益关系复杂、影响面较大的重点专项改革,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稳步推广。注重改革的综合配套和统筹协调,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承受程度,统筹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

(三)加强督查落实

紧密跟踪规划实施情况,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做好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研究建立改革反馈纠错机制,对改革中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防止改革在实施过程中走样变形,防范和化解改革风险。

(四)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信息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宣传改革,营造“人人参与改革,人人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把推动规划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和制度。健全改革形势分析制度,加强改革情况和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