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教兴县发展规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教兴县发展规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教兴县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为我县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特制定县教育事业未来五年发展专项规划。

一、教育的回顾

(一)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全县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步伐,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义务教育日趋巩固,两基成果逐步提高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7.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初中入学率96.8%,三类残疾儿童(7-15岁)入学率为92.5%,辍学率小学为0,初中为1.9%,15周岁小学教育完成率为99.6%,17周岁初中教育完成率为93%,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文化技术业余学习等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4年我县流口镇被评为全省创建“无流生镇”先进单位。

——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除县财政投入外,期间共争取国家、省、市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1600余万元,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慈善机构及企业与个人捐资600余万元,改造危房34661平方米,新建改建校舍面积68165平方米,基本完成一期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县中学共建成计算机室11个,小学8个,建成开通了县教育网站,中学、海阳中学、海阳二小、石田初中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全县中小学基本配齐办公电脑和打印机。在普及实验室的基础上,海阳二中、石田初中、海宁初中、齐云山初中建成了现代化的实验室。

——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学形式推陈出新。期间我县加大对职业教育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打造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品牌,将县职教中心并入一职高,先后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和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新增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办学规模和在校学生数均翻了两番。中外合作创办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该校确定的“校企联合”、“一校两制”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各类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布局调整成效显著,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针对县山区教学点过于分散,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的弊端,自1998年我县开始实施布局调整,迄今为止已撤并农村初中6所,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258所,大大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期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落实,县级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乡镇政府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随着爱心幼儿园、明珠初级中学、天都中学等民办学校的创办与发展,由政府包办学校的单一体制已被打破,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期间,除了中学补充了少量新教师外,由于受编制数的限制,全县小学没有补充一名新教师,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给教育教学造成很大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县教育局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交流学习、校本培训、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与电大工作站合作办了小学英语教师大专班,培训小学英语师资力量,解决小学英语教师奇缺的困难。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促使“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更加重视教学,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新的教育质量观正在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基本矛盾与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克服与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未来教育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

1、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扩大受教育机会的强烈愿望与实际供给,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构成现阶段我县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

2、教育投入水平较低,学校运转相当困难,建设只能靠向上争取项目和引资,难以有力支撑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已连续六年得不到补充,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4、教育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点过多,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5、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社会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偏重书本知识传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亟待更新与改进。

二、“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数量(规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贡献力量。

(二)发展总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在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规模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教育质量较高层次的跨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城镇与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立,逐步形成符合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1、各类教育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全县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70%,其中城镇达到90%,基本普及学前一年儿童教育。创建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业务指导,促进全县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通过布局调整和薄

弱学校改造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基本消除择校现象,最大限度满足学龄少儿就近读好书的需求。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达到98%,残疾儿童入学率(7-15周岁)达到95%。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逐步实现家庭困难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流生,辍学率小学为零,初中控制在1%以内,青壮年非文盲率控制在98%以上。力争创建省示范初中和省示范小学各一所。深化课程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新的育人模式。

——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包括职高和中专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继续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中学达到48个班1500人左右,海阳中学达到24个班1200人左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紧紧抓住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良机,促进高中各校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探索并建立与高中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争创一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新增建筑面积6000m2,在校生规模在2400人,到2010年,争取高中阶段普职两类教育招生比例达到1: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达到规定标准。进一步拓宽联合办学路子,做大做强木工学校和专业品牌,按照“一校两制”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融徽州文化与木工专业品牌为一体,拓展专业,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努力办成全国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到全县新增劳动力80%以上必须经过各类培训机构的在岗或转岗职业技能培训,城乡劳动力人口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承办与我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培训机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发展民办中小学及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基本解决流动人口入学需求。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使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1)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中小学校长选拔机制及其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力争管理体制再上新台阶。

(2)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改善师资队伍构成,认真抓好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到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专科以上学历达到6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研究生毕业占一定比例。职业学校老师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专业技术教师有较大增加。教师结构性短缺得到基本解决,形成一支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教书育人专业队伍。

3、布局调整目标。随着乡镇区划的调整,我县现有乡镇21个,考虑到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原中心小学间的距离、学校原有的发展状况等,从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规划2006年将撤销郑湾(并入榆村中心小学)、西田(并入五城中心小学)、冰潭(并入江潭中心小学)、回溪(并入陈霞中心小学)、山后(并入汪村中心小学)、兰渡(并入齐云山中心小学)、南塘(并入兰田中心小学)等7所。2006年撤销江潭中心小学建制,2007年撤消鹤城、洪里中心小学建制,分别建江潭、鹤城和洪里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原来3所中心小学管理的村小及教学点分别归新设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辖。建农村寄宿制小学32所,撤并教学点78个(指村完小以上的村小和教学点)。2007年将海阳二中并入海阳中学。

4、学校项目建设目标。

(1)二期危改项目。消灭中小学D、C级危房,每年改造6000平方米,新建校舍8000平方米,年投入资金500万元,总投资2500万元。

(2)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通过布局调整,全县11所农村初中和所有中心小学全部建成标准寄宿制学校。其中2006年建成初中3所、小学5所,2007年初中2所、小学5所,之后至2010年每年按初中2所、小学3所的速度建设。

(3)职教项目。新建第一职业高中实训楼,总投资350万元。

(4)改、扩建项目。海阳二小搬迁总投资1500万元;中学、海阳中学扩建总投资1000万元;扩建海阳二中,总投资300万元。

5、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为目标,全县所有中学建成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现代化的实验室,镇以上中心小学建成20座的计算机室,所有中心小学配备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光盘播放设备。全县所有中小学完成学校网站建设,实现办公无纸化。

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我县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冲破一切束缚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以发展为中心,把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努力开创我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增加教育投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县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三个增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逐步到4%。其中2006年达3.2%,2007年达3.4%,2008年达3.6%,2009年达3.8%,2010年达4%。教育经费总规模达1.1亿元,确保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争取海内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捐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初步建立学校服务保障体系和教育风险防范体系。

(三)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突出德育首要地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素质。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关工委以及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深入持久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继续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确保全县在校生无违法犯罪现象;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的制度,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安全制度,加大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力度,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减少各方面、各部门对学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促使学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办出特色。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宏观调控下的自主用人制度,进一步落实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行评聘分开、优胜劣汰,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良性循环。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教育社会评估和监督机制,改变只有教育部门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的现状,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和家庭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元的分阶段、有区别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强化财政的投入;非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要打破政府包办教育的模式,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投资格局。要大力推进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推行承办制、联合办园、股份制办园形式。大力支持社会各方面通过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等形式,举办普通高中学校,增加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缓解我县高中入学的压力、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深化学校内部分配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搞活学校内部分配,逐步建立国家宏观指导,单位自主分配,体现学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按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结构工资为主要形式的校内分配办法,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五)实施科研兴教工程,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解决事关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切实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落到实处。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多元整合的学校教育科研价值取向,在扎实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中积极推进教育科研方式的转变。通过实验经费、设备、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倾斜,使一部分教育科研成绩突出的学校成为教育科研的“窗口学校”,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教学第一线,增强科研实效性,以构建新型的育人模式为重点,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广泛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努力提高教育科研层次,力争市、县两级立项课题的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并使部分课题列入省部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范围。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施园丁形象工程,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拓宽名师人才来源渠道,合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力。对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骨干教师进行跟踪管理。采取交流任教、跨校兼课、带徒授艺、课题指导等方式,实现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同时要创造名师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全面推进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制。实施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培训、信息技术全员培训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过硬的教育队伍。

(七)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相统一,办学规模与效益相统一,适当集中与学生就近入学相统一”的原则,配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采取先易后难、分布实施的办法,合理调整全县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整体水平,使更多的学龄少儿接受优质教育。

(八)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增加法律意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进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观念,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科教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科教文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科教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