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建构规划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构规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农村建构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认真分析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面临机遇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及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基础

“”以来,全市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有效抓手,通过强力实施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形成了多元化投入、集约化建设、集群式推进、精品化示范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最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最快,农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迈入了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

1、农村经济提速发展。“”期间,全市粮食总产由30.8亿斤增长到50.9亿斤,增幅达到65%;农业增加值达到117亿元,是2005年的1.6倍;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38亿元增长至270亿元,纯增近一倍,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2、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攀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085元增长到936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53元,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农村最富裕的地区,东宁、绥芬河、海林、宁安相继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县,涌现出16个万元乡(镇)、258个万元村。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期间,全市共新建通村公路6311.7公里,是年前的近20倍,硬化率达到100%,120个村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61处,新增安全饮水人口43万人,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新建浴池462个,新建卫生厕所1.8万个;建成康居乡镇20个,康居新村144个,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6.8%。

4、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期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新型农业合作医疗的全覆盖。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93.2万人,参合率达到98.9%,报销封顶线由1.8万元提高到3万元;建成村卫生所(室)1337家,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5所,医疗设备和服务水平全省领先,农民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全面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低于0.5%、2%,城乡学校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均衡化,农村中小学在环境建设、教学管理、教育质量上正在与城市同步。全市共建设村农家书屋475个,农民健身工程180个;农民秧歌队伍160多支,农村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新建、改建中心敬老院12个,农村低保标准由人均683元提高到132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了每人每年1800元和2400元。

5、农村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期间,围绕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放活生产要素,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地方与森工、农垦企业在体制融合、社会管理、税收分成等环节实现了全面突破。全市共实施共建项目75个,总投资190亿元,助推了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绥芬河、海林、东宁、穆棱进入了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宁安、林口也位次前移,形成了全省县域经济强势板块。全市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逐步增加、信贷投放稳定增长、金融服务不断改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宁安成立了农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总数已达15家,均已面向“三农”开展业务。在全省首开先河制定了《市农村优秀党组织书记有关待遇的暂行规定》,对优秀村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实现了工作报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政治待遇四位一体。全市有84名村支书落实了待遇,10名村干部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

(二)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和省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拉力。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牡绥地区”列为国家“”规划,省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使“”时期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末提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市,从而使我市的城乡统筹推进工作从“”开始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开始向农村合理流动,农村金融、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新农村建设后劲不断增强。三是农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年突破万元大关,收入的增加使农民群众渴望新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高涨,广大农民自发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四是合作共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劲助力。“”期间,与8个森工林业局、2个国有农场,打破行政和区域界限,深化合作共建,宁安农垦新城、绥阳林业局的局县共建,走在了全省前列。与森工、农垦毗邻交叉有10个乡镇、190个村,通过开展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农垦、森工系统组织化程度高、基础资源富集、合作潜力巨大的优势,在城镇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体资源等方面共建共享,新农村建设与新林区、新垦区建设有效结合,集约化建设水平提高。

2、面临的挑战。“”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设施水平低,控制性水利工程少,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研发、产品检测能力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大型农机具数量偏少,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全省领先,但是部分领域依然不尽人意,部分村屯“就医难”、“上学远”依然存在,部分文化设施未能物尽其用。三是资金支撑能力薄弱。与省内其他地市比,市本级对农业投入偏少;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四是产业化集聚度不够高。大型龙头企业普遍“吃不饱”,形成了众多品牌,但缺少拳头产品和主打品牌,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分享产业化成果的作用体现不够。

综合判断,仍然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期间,市内外环境对加快发展总体有利,既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局面。

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抢抓“牡绥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战略机遇,紧扣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以“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主题,把“三化同步”作为重要遵循,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四)基本原则

1、突出产业,全面发展。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外向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融入全局,整体推进。把新农村建设放到建设大、新、建设“五个城市”的全局中去谋划,与同城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融合在一起,在着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重点发展“十大产业”中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充分认识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允许起点有差别、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提倡多样化,不搞一刀切。要立足乡村特点、行业特色,尊重各地传统、习惯和风俗,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5、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把落实政策和深化改革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6、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若创业建设美好家园,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五)发展目标

主要是有两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年底,按照放眼长远,适度超前,全力打造精品的思路,分级选择一批示范点,积极探索不同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品位提升,力争建设成为产业优化、生活富裕、充满活力、环境优美、乡村和谐的高标准示范典型,为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力争建成五星级和四星级村30个。二是到2015年,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普遍富裕、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生活同质化目标。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5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建成五星级村30个,四星级村150个,三星级以上村500个,新型农村社区100个,农改居15万人以上,整乡推进全覆盖,城镇化率65%以上。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六)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品牌农业,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依托农业比较优势,梯次推动特色、高效、品牌农业发展,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食用菌、经济作物、畜牧和劳务四个优势产业,扩张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到2015年,全市生猪、肉牛、果菜、食用菌建成完整配套体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8%。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扩大绿色食品种植认证面积。到2015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530万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农业加工企业创建名优品牌,培育一批著名、驰名商标,打造高端、生态、营养、安全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著名品牌、驰名品牌和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分别达到15个、6个、8个,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叫响国内外。大力发展境外农业,加强与俄、日、韩及台湾地区的农业合作,扩大地产农产品出口份额,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到2015年,在俄农业开发面积达到500万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强化园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七通一平”高标准园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开发能力,延伸拓宽产业链条,打造接二连三产业集群。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都市农业。大力推广大豆窄行密植、玉米通透栽培和大垄覆膜、水稻钵体旱育稀植等优质高效适用技术,建立起适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积温带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到2015年,粮食作物全部实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社,鼓励合作社跨市、跨县、跨乡、跨村发展。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00个以上。抓住国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机遇,着力发展设施农业,投资水利、引进农机,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保障生产标准化。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农机化率、种植业标准化率分别达到63%、90%、90%。标准化种植、设施化配置、机械化作业、模式化栽培四位一体高产示范区达到55个,核心区面积100万亩,301、201国道沿线建成高产攻关、科技示范、规模连片的现代农业示范带。

(七)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城乡生活水平同质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增加收益。到2015年,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90%以上。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措施,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分享收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鼓励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民实现分红性增收。运用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和获取各种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迁入城市的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提高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全面落实推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激励广大百姓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发财致富,促进农村居民实现家庭财产普遍增长。“”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末达到18000元,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5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在0.35以下,基尼系数在0.33左右。

(八)着力打造精品群体,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按照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集约投入、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点通过整体搬迁型、产业带动型、旧村改造型、村企联合型、农垦森工带动型、小城镇集聚型6种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精品示范村群体,引领新农村建设整体提档升级。加强对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的保护,加快推进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星级村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土地置换、金融支持等多元化投入新路子,将新民居、新能源、新环境、新生活建设融入其中,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主政治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星级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扩大整乡、整县推进范围。加强完善规划体系,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着眼,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格局,引导村庄有序发展、有序建设。到年,全市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三星级以上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全部完成。加快中心村建设,对全市1541个村屯按照500个左右中心村的数量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到2015年,建成初具规模的大型中心村10个。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水平,增强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推动农村新型社区长效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到2015年,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00个,各县(市)区都要形成1—2个全省领先的农村新型社区。继续深化合作共建,把新农村和新林区、新垦区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将与森工、农垦毗邻村建成特色突出、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精品村,促进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围绕工业重镇、旅游名镇、集贸大镇建设,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全面提升小城镇兴业聚人功能。

(九)着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老百姓最关心、最急迫、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乡镇公路全部升级改造为三级以上公路,通行政村、通自然屯公路全部实现硬化路面。继续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利用泥草房改造、建材下乡等政策,支持和引导农民分期分批建设农民新居、农民别墅,提高居住和环境档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逐年提高各级政府预算资金投入,加快配套完善供水管网、供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系统,沿江河两岸3万人以上的乡镇要建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引进、研发适合实际的沼气利用、秸秆气化、节能日光温室、地能供热和太阳能供水、供电等先进适用技术,引导农民在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等方面进一步创新,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和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提高参保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村文化阵地普及率达到100%,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广场,建成一批示范性村落文化中心;加快发展农村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大农村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到2015年,全市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覆盖率、电话入户率、行政村通宽带率分别达到100%,村内至少建有一个公共浴池。

(十)着力提升农村整体素质,加快推进人居环境优质化。

坚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与人居环境整治一起抓,从改善农民卫生习惯、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入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培训资源,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努力使每个农民都掌握一两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每个村都有一批科技示范户。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劳动力队伍。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培训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深入推进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继续开展以净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具备条件的乡镇要建立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填埋场,要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和生态环境,弘扬村庄文化,塑造村庄特色。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强化环境整治,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重点,开展以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居住环境治理,解决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塑造现代化新农村形象。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将环境整治的重心逐步移向农户庭院,促进农民主动改善自家环境,使公共场所与民居院落相互协调、相互辉映,用新环境塑造新风尚新生活,推动农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到2015年,全市人居环境优美,农村房屋整齐集中,村旁、路旁及宅旁种植树木花草,家家户户干净明亮,院里院外整洁卫生,行政村内道路硬质化率、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100%。

(十一)着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创新,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为支撑点,全面增强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的内生动力。要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整合城乡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把更多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投向农村基层社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推进农村服务中心、便民中心和信访中心建设,全面推行代办服务制,为群众提供婚姻登记、户籍办理、修房造屋、计划生育、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养老、低保、定补、医保、失业登记、伤残救助和文化体育、农、林、牧、渔等综合性便民服务,实现行政服务与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有效衔接。加强农村纠纷排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妥善处理新时期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和改进农村信访工作,形成领导接访、入户下访的长效机制。重视和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农村创建活动,强化农村警务建设,健全农村应急反应机制,维护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维护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重点,完善议事协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到2015年,全市平安乡村创建率达100%,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成功率达到100%,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农民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安定祥和。村党组织建成“五个好”党组织,村党组织、村委会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村级财务、政务公开率达到100%。

(十二)着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逐步消除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障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深化农村产权流转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流转平台,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激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深化农业生产关系改革,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配备农机具、银行贷款、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市场化运作。积极进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到小城镇和城市落户政策,彻底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融资能力。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鼓励农民建立互助合作基金及微型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灾害风险有效防范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加快推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农技人员聘用、培训、绩效考评等制度,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三农”工作积极性,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三)完善工作落实推进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署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建立地方和部门双重责任制,由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同时把相关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由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与市政府目标管理挂钩,建立健全适应新农村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审批管理制度,层层建立项目跟踪落实和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工程质量和扶持资金的管理。

(十四)完善“三农”投入稳定的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各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使“三农”投入总量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的规定。积极推进支农项目资金在各级次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等举措,拓宽“三农”投入渠道,要继续完善“以奖”制度,调动村集体和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支持鼓励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经营性基础项目建设,要倡导企业通过农村公益基金会捐赠建设农村公益事业;要严格落实“四项”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拉动生产投入,扩大农村消费。

(十五)完善农村人才快速成长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培养农村人才当作一项紧迫任务,积极探索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途径,并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研究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队伍配备机制,制定文化骨干人才的培训、辅导、开展活动的计划。要建立农村各类人才项目库,由政府出资有计划的对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行重点培训,力争每个行政村都有接受免费培训的农民大学生。要组织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任职村干部试点,探索引进人才的方式方法,积累经验。要创造有利于农村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对贡献突出的本土人才给予重奖和荣誉,激励农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十六)坚持不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引领农民致富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拓宽选人渠道,在坚持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同时,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要改进选拔方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派等方式,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要培养后备人才,注重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大力表彰宣传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先进典型,拓宽村党组织书记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和办法,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