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区开展中药产业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是大小兴安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有林地面积2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56%,森林蓄积量1.36亿立方米。近年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北药产业快速发展,在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林区农民和职工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中药(北药)开发工作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促进中药(北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把中药(北药)产业培育成为林区经济转型的接续和替代产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中药材资源状况
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发展中药(北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中药材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全市有野生中药材品种300余种,主要产品有五味子、防风、黄柏、刺五加、黄芪、苍术、赤芍、升麻、白鲜皮、玉竹、灵芝及林蛙油、鹿茸等。
(二)产业发展现状
1、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中药(北药)种植带初步形成。近年来,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末,全市累计种植面积达17万亩,初步形成嫩江—爱辉—孙吴—逊克中药(北药)种植带。主要品种有:人参、五味子、水飞蓟、板蓝根、黄芪、黄芩、防风、穿山龙、沙参、甘草、灵芝、猪苓、桔梗等。逊克县大田五味子面积0.6万亩,野生五味子培育面积近2万亩,年产鲜果1500吨;林下参面积0.8万亩,园参面积0.6万亩,年产鲜园参1000吨。爱辉区水飞蓟种植面积达12000亩,年产480吨。嫩江县北药饮片有限公司自建基地5.7万亩。孙吴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2万亩,已成为我市重要的中药(北药)经营中心和集散地,年交易量达1万吨,每年发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价值在亿元以上。
2、中药材深加工规模不断壮大。围绕中药产业发展和北药开发,相继建成了一批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制药企业,以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三精制药为龙头,现有哈药集团三精药业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三精儿童大药厂(有限公司)、省嫩江北药饮片有限公司等10余家,生产上市25个品种,以黄芪、黄芩、沙参、满山红、车前草、熊胆、鹿茸为主要原料的纯中药制剂就有13个品种。省嫩江北药饮片有限公司,现拥有嫩江北药药材种植试验区、中药GAP种植示范基地两个综合性现代化基地,种植繁育甘草、黄芩、黄芪、板蓝根、红花、五味子、赤芍、防风、独活、知母等10多个品种,预计年产药材5000余吨,年加工中药饮片5000吨。另外,由哈尔滨永久发展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设计年加工5000吨原料、年生产200吨水飞蓟素的加工厂在爱辉区加工园区加快建设之中。上海申龙北药有限公司已落户,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环境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前景
(一)发展的必要性
1、中药(北药)产业发展符合国家及我省产业发展战略。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领域的传统优势产业,以天然药材为原料的药物在疾病预防、治疗和保健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家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突出强调,要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培育壮大北药产业指明了方向。同时,加快中药(北药)产业发展,既利用和发挥了我市丰富的中药(北药)资源优势,又符合和全省北药开发总体规划。
2、中药(北药)产业发展是实现我市林区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自我市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以来,林区经济面临转型的重大挑战。已纳入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主体功能区,中药(北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六大产业之一,国家将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省政府也将中药(北药)产业发展作为林业产业发展重点,重点打造,强力推进。因此,加快中药(北药)产业发展,将其培育成我市林区后续经济重点产业和优势替代产业,是林业经济转型、种植业结构调整、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选择。
3、中药(北药)产业发展是实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中药材生产逐步向人工种植方向发展。辽宁、吉林等中药(北药)重要种植生产基地因受林地、耕地减少制约,种植面积萎缩、药材产量锐减、品质下降,种植大户纷纷将目光投向大小兴安岭。我市是大小兴安岭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承接辽吉两省中药(北药)种植生产基地转移的首选之地。加快中药(北药)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前景
1、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药(北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42个一、二、三类重点保护动植物中药材品种中,近1/3的品种分布在我市境内。目前,已发现的中草药材有350多种,药材年蕴藏量约在1700万公斤。同时,丰富的林地、耕地资源为中药(北药)种植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2、多年的积极实践,为中药(北药)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中药(北药)开发工作,成立了中药(北药)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推动中药(北药)种植与产业发展。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逊克县、孙吴县等地将中药(北药)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嫩江县加大中药(北药)开发力度,引进的中药(北药)饮片公司种植面积5.7万亩,基础设施设备完善,具备了初加工的基础条件。其他县(市、区)都在积极推进中药(北药)产业,为中药(北药)种植开发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健全的市场网络,为中药(北药)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我市行政区域横跨大小兴安岭,是国家和省重要的中药(北药)种植集中分布区之一,种类多,质量优。孙吴县作为中心区域和交通枢纽,已成为北部中药材经营中心和交易集散地,优势逐渐显现,每年发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的中药材数量在1000吨以上,吸引了亳州和安国大市场的大量药商前来投资开发。中药(北药)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成立多个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批农民开展中药(北药)种植。
三、发展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增加林农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坚持生态优先,创新机制,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规模推进。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突出GAP标准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带动广大林区职工和农民开展中药(北药)种植和特色养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打造中药(北药)名品,培养实用人才和技术能手,提高质量和效益,叫响寒地优势特色中药(北药)品牌,实现以药富民。
四、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5年末,全市野生中药材保护培育面积达到100万亩,规划10个重点药材半野生栽培区域。中药(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年均增长36%,其中新增规模化种植面积63万亩,占种植总量的78.8%。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知名品牌3—5个,中药(北药)产业产值突破25亿元,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农民收入突破10亿元。
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市中药(北药)发展速度保持在年均增长15%左右,产值增加到50亿元,其中医药加工产值25亿元,药材开发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从中药(北药)产业发展中获得种植总收入达到15亿元,中药(北药)医药加工企业发展到20户以上,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10个,使中药(北药)产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一)中药材种植
1、野生中药材培育。根据全市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状况,大力发展药材野生培育,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保持生物群落平衡,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苍术、五味子、防风、白鲜皮、穿山龙、升麻、赤芍、黄芩、龙胆草等药材半野生栽培,规划10个重点药材半野生栽培区域,面积达到100万亩。
2、规模化种植:在我市选取有基础和经验、市场相对成熟的品种,大力开展规模化培育和种植。五年内中药(北药)种植面积计划达到80万亩,新增规模种植面积63万亩,平均年增长率为36%。发展人参、五味子、水飞蓟、黄芪、赤芍、苍术、甘草、防风、龙胆、平贝等品种10个以上。
3、GAP基地建设。按照“重点品种基地化、基地品种规范化”原则,建立重点中药材GAP基地,在最佳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发展相对连片的中药材专业种植区,规划重点建设4—6个优质中药材GAP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总投资1.5亿元,预计实现年收入5亿元。
(二)中药材加工。积极引进2—3个战略投资主体,培育全市中药(北药)饮片及提取物、中药、中成药加工龙头企业,打造2—5个中药(北药)品牌,建立和完善15—20种中药材加工技术、工艺及SOP(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中药材加工能力,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10亿元。
五、产业布局
(一)重点建设三个产业带
1、建立爱辉—嫩江中药(北药)产业带。发展黄芪、黄芩、赤芍、甘草、防风等道地品种种植,以嫩江北药中药饮片加工厂为基地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加工、颗粒萃取。
2、建立逊克—孙吴中药(北药)产业开发带。发展人参、五味子、水飞蓟、苍术、板蓝根等GMP种植带。以孙吴县药材交易中心为依托,打造我省北部中药(北药)交易及加工基地。
3、建立五大连池—北安中药(北药)种植带。发展刺五加、升麻、穿地龙、平贝等种植产业带。
(二)发展品种和优质药源基地布局
六、重点实施工程
(一)野生中药(北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工程。贯彻落实《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及“三证管理办法”(《野生药材收购许可证》、《采药证》、《运输证明》),尽快开展药用植物资源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建立中药(北药)资源数据库、种质资源库和野生中药(北药)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存优势种质资源。明确野生中药材采挖期和限量采收规定,落实濒临灭绝和稀有名贵野生中药材保护措施。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北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GAP基地建设和药材质量标准工程。重点开展适宜药材品种种植区划,促进中药材资源合理布局。开展主要药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优质高产栽培方法研究,筛选优质种源,繁殖并推广中药材良种,提高良种化水平和良种覆盖率。开展重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植物类药种植和动物类药养殖示范基地,推进中药材GAP认证,提高生产规范化水平。研究制定优势品种药材质量标准及SOP,开展重要中药材品种质量评价,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药材生产标准化水平。集成中药材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建立示范基地10万亩。其中:逊克五味子、人参示范基地2万亩;嫩江甘草、黄芪示范基地3.5万亩;爱辉水飞蓟、赤芍示范基地2.5万亩;孙吴苍术、板蓝根示范基地1.5万亩;北安刺五加、平贝示范基地0.5万亩。
(三)产品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工程。推进中药(北药)种植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进程。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保健产品,打造以五味子、黄芪、苍术、赤芍、鹿、林蛙和黑熊等为主的道地中药(北药)品牌。制定质量标准,以产地初加工、饮片加工及提取物加工为核心,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品质,争创精品名牌。重点建设3—5个优势品种中药材GAP基地品牌,打造2—3个中药材加工企业品牌,大力宣传推广,扩大销售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中药(北药)开发工作,将中药(北药)开发纳入本地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规划。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本地的中药(北药)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主要发展品种,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切实保障中药(北药)产业顺利发展。
(二)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要成立中药(北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专项推进工作。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履行北药开发的组织、指导、协调、督办和服务职能。发改、财政、农业、工信、商务、科技、食品药品监督、供销、农村商业银行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合力推进中药(北药)产业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主体,解决我市中药(北药)开发在种植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体制创新等方面问题,重点面向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全国中药龙头产业基地招商。要抓住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和省产业建设年有利契机,最大限度地争取新兴替代产业项目支持。
(四)强化政策扶持。要在林地承包经营、土地利用、行业管理、资金扶持、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优势企业培育等方面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办法。重点扶持一批资源条件好、有发展基础的乡镇、林场和村屯,力争将其打造成全市中药(北药)种植和产业发展样板。
(五)强化机制保障。要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中药(北药)开发,推动中药(北药)产业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和“林下半野生抚育”等药源基地发展摸式,充分发挥中药材协会作用,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体,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和生产加工规模,引导集团化发展,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强化产业服务。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中药种植关键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病虫害防治。注重专业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引进、培养,提高企业人员技术创新和战略营销能力,争取每个中药材基地有2名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每个基地村有2—3名农民技术骨干、每户药农有1人熟练掌握药材种植技术规程。在药材优势产区和生产基地乡(镇)、林场建立30个信息网点,及时产品市场交易信息,为基地药农和医药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