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关于教育发展五年计划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时期,是我区加快建设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区、教育改革示范区,力争跨入全国百强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承担着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大责任,对期间教育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至关重要。为此,依据《小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全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时期教育发展的回顾
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教育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教育结构为主线,以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全面实施“一优、五创、三抓、四转变”教育工程,实现了全区教育的协调快速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市教育先进区、全市职业教育先进区、全市义务教育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成效
1、素质教育扎实全面推进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实施德育创建工程,创建省德育示范校1所、省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市依法治校示范校7所、市综合治理模范校12所、市“十佳”示范家长学校2所、市示范家长学校8所、市德育工作模范学校5所。区教育局被评为全省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在校师生违法犯罪率控制为零,中小学校(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体卫艺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改进。全区学生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6%以上,优秀率保持在13%以上。培养各级各类特长生3000余名。在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连续五年获小学、初中、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在全市艺术教育活动月中连年获先进单位和多项第一。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小学校(园)无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严格规范办学行为,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用书管理,有效杜绝乱编、滥印、乱订现象发生。
加强和改进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全区80%的学校配齐了计算机并开好信息技术课;中小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5%,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创建4所省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
2、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
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坚持以新星幼儿园为龙头,带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面发展。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由2000年的23所增加到40所。
义务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方向稳步迈进。全区六周岁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7%、年巩固率达98.8%;有学习条件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累计发放各类减免和补助资金153万元。加快推进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拓宽了优质教育平台,打造了区三中、38中、九一小学、八一小学、大营盘小学、实验小学、育才小学等一批省、市品牌学校。
高中教育迅速发展。加快高中教育普及步伐,区一中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1240人增加到2005年的2870人;全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区一中与区体校实行联合办学,在扩展优质资源、扩容提质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加强区职教中心和职业中学建设,强化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累计培训10.4万人次。区职中跨入全省重点职业高中行列,“对口高考”升学率连续五年达95%以上。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以职工岗位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结合“科教兴乡”工作,狠抓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建设。职工培训达5.3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14.9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3万人次。
社区教育蓬勃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围绕未成年人活动、老年人教育培训、下岗再就业职业培训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各街办(乡镇)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100%的社区成立了社区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民办教育稳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3、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深化办学体制、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及支教、轮教、试教制度,推行了校长职务津贴和特殊贡献奖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认真搞好核编定岗,严把教师入口关,彻底打破了“统包统分”的格局,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共择优聘用400余名优秀师范类毕业生,主要充实到农村学校。
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撤并中小学28所,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把师资培训作为关键性措施来抓,扎实开展教材教法同步培训。区教育局、区三中、大营盘小学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九一小学等7所学校被评为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4、两支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以师德建设为首,深入开展“四育人”竞赛活动及“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树立市级师德标兵22名、区级师德标兵47名。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校长队伍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区评定23名名校长,区一中、九一小学等6所学校校长跨入全市名校长重点培养行列。
坚持不懈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实施“双高双名”和“三名”工程,开展“师带徒”系列活动,注重抓好校本培训。培养省学科带头人7人、省骨干教师31人,市高造诣学科带头人30人、市高水平骨干教师310人。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面向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用人渠道,加强了教师后备力量的储备。
全区小学(幼儿)、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100%、99.7%、97.6%;学历提高率分别由2000年的50%、19%、0.2%提高到83%、65.2%、19.3%。全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由2000年的16人增加到101人,拥有中级职称的占职称评聘总数的48%,较2000年增长25%。
5、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期间成为区划以来全区改善办学条件最快的时期。全区共新、改、扩建学校61所,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累计投入8308万元,完成了区进修校、区职教中心、区一中塑胶体育场、刘家堡乡二中复建、北格镇二中改建、区实验小学综合教学楼新建等一批重点工程;完成了加节、郜村、武宿、东峰、西桥、师范街小学等13所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改造面积达2万平方米。各中小学图书仪器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充实完善。
6、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步伐,建成了区教育城域网,开通了长风教育网站。95%以上的中小学安装了远程教育接收系统;68所学校配齐了计算机,小学生生机比达18:1,中学生生机比达15:1;29所学校建成了多媒体教室;10所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建成省、市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7所;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网络建设示范单位;区电教馆跨入全省“十佳”县级电教馆行列。
7、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教育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和过程性管理,注重教科研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01—2005年,本科一次性达线人数分别为182人、259人、286人、393人、421人;初中教学质量在“抓大拓宽”上成效显著,中考成绩保持名列全市前茅;小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8、教育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持续开展行风“双评”活动,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服务承诺制度。实行一窗受理、一次咨询、一人接受的“三个一”服务制度。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电子化、多媒体应用全员化“三化”建设。加大政务校务公开力度,认真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行了“一费制”。持续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系列活动,初步构建起“诚信教育”、“数字教育”、“人文教育”三大教育平台。区教育局连续两次荣获全区各部门和全市教育系统行风“双评”活动最佳单位;连续三年荣获区委目标责任制考核优胜单位。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面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上,需进一步加大各类教学设施设备的装备配备力度;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亟待提高;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小学校建设步伐急需加快;教师队伍缺编,亟待补充;部分学校危房改造及改扩建工程尚未完成,资金缺口较大。
二、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教育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围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这条主线,遵循五项教育发展原则,完成十大目标任务,实施十大教育工程,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跨入全省教育改革示范区的目标,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率。
遵循教育平稳发展的原则。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适应,重在提升质量,适度扩大规模,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遵循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区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共同发展。
遵循教育内涵发展的原则。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育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遵循教育和谐发展的原则。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遵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巩固成果,夯实基础,立足长远,抓住关键,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强教育后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1、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成果,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保持在95%以上;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在打造优质园、示范园、品牌园上下功夫,星级幼儿园达80%;争创3—5所省级示范园。
2、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巩固率达98%以上;各类有学习条件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突出学校布局调整、均衡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入学和标准化建设四个重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全区接受优质教育的小学、初中学生数达90%;在全区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3、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占高中新生总量的60%;把区一中创建成全省一流的示范性高中。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面向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建设职教实习实训基地,形成3—5个骨干优势专业;创建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数比例达1:1。
5、抓好农村各级成人教育基地建设,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为重点,年均培训农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4万人次,每年创建1—2所先进村办农技校;年均开展各类职工培训2.5万人次,培训率不低于80%;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率不低于80%,下岗职工免费接受再就业培训。
6、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区、学习型街办、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全区和80%以上的乡镇(街办)达“科教兴区”、“科教兴乡”标准。各街办、社区基本达学习型街办、学习型社区标准。
7、继续实施“双高双名”工程,培养一批由名校长、名教师、高造诣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骨干教师组成的骨干师资队伍。全区初中、小学、幼儿专任教师的学历提高率分别达70%、90%、90%,高中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含研修班)学历的比例逐年上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双师型”教师分别达到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30%、50%。
8、加强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成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学校都建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农村学校都建有学农基地;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加强法制教育,中小学生犯罪率控制为零;持续开展德育创建工作,巩固德育成果,创建3所以上省德育示范校和一批市德育示范校。
9、健康教育、体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做好常见病与传染病的长效防治工作,加强中小学饮食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学校师生无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8%、优秀率达30%以上;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0、打造品牌学校,创建教育强区。加大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建设力度,创建高标准、高水平的省市示范高中1所、省市示范初中8所、省市示范小学20所,带动全区各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三)主要任务
1、德育创建工程
深入贯彻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龙头作用及社区的平台作用和家庭的基础作用,净化德育环境,开发德育资源,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载体,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突出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重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廉洁教育。
广泛开展文明学生竞赛和评比活动,每年树立1—2个贯彻“守则”、“规范”的示范校。重视德育科研,每年树立1—2个德育科研先进校,加强“两课”教改、学科渗透德育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
2、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工程
充分发挥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用素质教育观念来指导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由“掌握型”向“建构型”转变,改进和完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科教学,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探索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方法,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逐步形成校校有特色、学生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全区特色校比率直属校达100%、农村学校达20%以上;创建省、市特色校10—15所;全区市级以上音体美特长生达学生总数的5%以上。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做好常见病与传染病的长效防治工作。
严格规范办学行为。认真执行课程计划,确保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控制规模、轨制和班容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用书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100%。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学生实验开出率达98%,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人文科技素养。
抓好小学“小班化”教育试点校、素质教育实验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的建设,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3、幼儿教育巩固提高工程
在巩固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加大对幼儿教育发展的统筹和管理力度,走多元化办园之路,坚持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在区域范围内新建2—3所高标准、高水平、开放式的寄宿制幼儿园,带动全区幼儿园的规范、规模发展。
明确职责,完善农村幼教管理体制,每个街道(乡镇)举办一所规范化、示范性中心幼儿园。
严格规范办园行为,推进幼教科研工作,克服“小学化”倾向。
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都要努力创建优质特色幼儿园,打造10—15所品牌幼儿园。
4、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工程
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合并、撤销、置换、扩建和易址建设等方式,合理优化和配置教育资源。整合小店城镇地区现有义务教育资源,通过扩建、改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新建1所高标准初中。结合厂企学校剥离和城中村改造,整合北营地区小学教育资源,新建高标准的小学和初中各1所。搞好建成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协同市有关部门,新建平阳路小学、二营盘小学、中环路小学、平阳路中学、中环路中学、八一小学新校等高标准初中和小学,逐步解决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入学难问题。以小店街道、北格镇、刘家堡乡为重点,逐步撤并200人以下条件差、效益低的学校。扩建部分街道、乡镇中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发挥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师资、投入、教科研等各个方面实施倾斜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全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完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学校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教育,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开展争创“无辍学生街道(乡镇)”、“无辍学生校”、“无辍学生班”活动,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危房改造和维修的良性运作机制,改建、扩建农村学校8—10所,彻底消除校舍危房。建立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扶贫助学制度,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按照“分类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突出重点,在普及程度、校舍建设、设施设备、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学校校舍、图书室、实验室、生活设施等办学条件改善的扶持力度。全区85%的学校达标准化建设要求。
5、高中扩容创优工程
通过加强政府统筹,盘活现有资源,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扶持优质高中的扩建和改建,充分发挥区一中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优质高中教育,把区一中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一流、办学质量一流的省市优质示范性高中,新建1所占地300亩以上的高标准、高品位普通高中。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进职教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弱势人群生存发展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镇社会生活培训。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变年度招生为按需招生、按需培训,实行“订单式”的培养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抓好职业学校实践基地建设。
区职中现位于小店街道杜家寨村,地理位置较偏僻,为促进区职中的快速发展,在李家庄、大村一带将区职中进行搬迁重建,区职中力争跨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
7、学习型社会构建工程
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完善区、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成人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全区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平台,着力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区学校,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全区各街道和社区基本都建立一个较高标准的学习中心和社区教育学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远程教育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形成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体系。
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依法管理,建立健全民办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完善民办学校设置评议制度、办学水平评估制度、招生广告备案制度,构建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各类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8、师资队伍优化工程
加强师德建设,深入开展“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教师职业道德奖惩考核办法,针对社会、群众反映的问题制定出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树立一批师德标兵,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
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强化教师考核制度,加强聘任后管理和履职考核。逐步推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学校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压缩非教学人员,提高专任教师比例。严格新教师录用制度,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严格岗前培训制度,继续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组织在职教师完成不低于240学时的全员培训,组织“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高级研修培训。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教师梯队建设力度。在全区选拔、培养500名在本校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的高水平骨干教师,100名能在全区起示范作用的高造诣学科带头人;50名省市知名优秀教师,20名省市知名优秀校长。
深入开展“师带徒”系列活动。健全城乡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推行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制度。
9、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步伐,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建、配、管、用、研、督”,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向软件建设和应用推进,构建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和较为完整的教育网络系统,抓好信息技术应用的全员培训,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
全区100%的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每年有5—8所学校实现班班配备多媒体设备,80%的学校配备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力争80%的直属中小学和50%的农村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小学、中学生机比分别达到16:1和12:1;逐步将各中小学接入区教育城域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创建全省现代化教育示范区。
10、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工程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大过程性管理和督查力度,全面实施对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
加强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整合教研力量,围绕常规教研、专题研究和课题研究三个层次面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实验课题要到校、到班、到科、到教师,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勤钻研”的实验氛围,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力支撑。区教研室达省甲级教研室标准。
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把师资培训作为关键性措施来抓,扎实开展教材教法同步培训,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树立一批不同层次、各有特色的课改实验示范样板校。
加强校本研训工作,建立学习化学校,构建“以校为本、上下结合、内外沟通、富有实效”的新的校本研训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方式,以教学设计为主攻方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坚持实行支教、轮教、试教制度,深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加强新型学科、弱势学科的研究,使各学科均衡发展,全面提高。
改进和完善对学校的评价办法,加大对创造性、特色性、突出贡献性工作的评价比重,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学。改进考试方法,积极探索与制定科学的评价办法,建立和实施中小学成绩多元评价机制。
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把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出一批省、市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全力打造教育强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地位
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基础教育目标责任制,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学校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纳入总体规划,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区、街(乡)一把手抓教育的工作机制,坚持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等有利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大督导评估力度,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加强教育目标责任管理,加大对各项教育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实施的考核督查力度;表彰奖励对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重视支持教育工作的良好风尚。
2、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优先保证教育的需求,教育财政性拨款坚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依法加强城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保证足额征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以及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各类教育投资主体对教育投资的主动介入。继续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教、集资办学。多方筹集资金,集中精力抓大事、办实事,大力改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加快学校水、电、暖、气、网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高中阶段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通高中,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格局。
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试点,改进和推广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把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主要选拔任用方式。积极推进学校分配制度改革。
4、依法治教,保障教育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及增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进程,建立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完善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教育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重视执法监督,依,法规范政府、社会、学校在举办各类教育方面的行为,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
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坚持督政和督学相结合,实施对不同类型教育的分类督导评估,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