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中共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发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发〔〕4号)以及《中共州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市发号),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村改革和发展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描绘了推进农村改革的“新路线图”,标志着我国

农业农村工作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发展热潮,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攻坚克难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保证农民增收的压力还比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的好形势;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新形势下推进我县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和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发展工业中做强农业、在建设城镇中繁荣农村、在减少农民中富裕农民。要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主要投向农村、民生、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不断推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年我县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镇化率达到50%;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在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经营组织水平、产业规模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有较大突破;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符合大余实际的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机制;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基本原则

坚持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不动摇,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关心农民疾苦,倾听农民呼声,着力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切实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确保农村稳定。

坚持“五新一好”的基本路径不动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整体推进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动摇,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理清发展思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经营方式创新,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不断适应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坚持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不动摇,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强化党委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科学发展道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花卉苗木、果业、油茶、毛竹、肉鸭养殖与板鸭加工、生猪等六大主导产业与其它区域特色产业,推进花木、果业、花生、甜玉米、西瓜、油茶、毛竹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发展;加快发展家禽畜牧业,实行“标准化、生态化、工厂化、规模化”生猪饲养及其它畜禽饲养。把我县建成全省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板鸭加工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油茶产业示范县。到2011年,全县花卉苗木发展到2.4万亩,果业面积发展到8.5万亩,改造油茶面积2万亩,低改毛竹林28万亩,肉鸭出笼700万羽,板鸭加工340万只,生猪出栏40万头。

(二)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龙头企业加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培育发展一批与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联系农户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支持艾格菲牧业有限公司、正邦科技有限公司、华茂良种猪场、南安板鸭厂、兴发养殖场、华信果品分级加工厂和丰顺果品分级包装厂等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在本地建立原料基地,引导其以订单(合同)或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增强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制定和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农业投资环境,精心包装一批农业加工项目和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着力引进生猪、油茶、竹制品、禽类屠宰与冷冻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临近发达地区的密切联系,努力使我县成为对接珠三角、承接产业内移的桥头堡。到2011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0家。

(三)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引导农村各类主体牵头兴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合作社。到2011年,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0家,实现每个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覆盖80%以上从事该项产业的农户。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按照把合作社建成“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带动明显”的市场主体的要求,规范其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完善其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提升其组织功能和运行质量。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在现有扶持资金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领导挂点和专业辅导员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培训等工作。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教育培训,开展典型示范活动。

(四)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完善“县有农业专家服务团、乡镇有农业服务中心、村有农业服务站、组有农业服务点”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系,选聘一批专家教授为我县农业发展咨询论证、科研攻关和实地指导。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示范户)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每年确定2-3项关键农业主推技术。加快标准化配套成型技术推广,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县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争取到2011年全县50%以上的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生产经营者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申报,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非疫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六)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大力培育专业市场,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有实力、有规模的农村物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流通大户,在大中城市开辟农产品销售窗口,开展连锁经营和网上农产品展销、交易,形成较为完备的市场销售网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收集与制度。加强农资连锁服务配送服务网络建设,推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服务规范的“公司总部+配送中心+乡、村连锁店”的连锁经营运作模式,并依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设立农资营销点,实行物技结合服务。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握中央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围绕农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农村社会事业等做好项目策划、编制和争取工作。要整合好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等各涉农部门力量,以农业基础设施、公益性建设项目等为重点,按照“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的要求,抓好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土地整理、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病险水库和圩堤的除险加固工程,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力争达到“组组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立绿色通道型、生态经济型、生态公益型、生态旅游型、城镇生态型等现代林业模式,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保生态设施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推动生态自我修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水稻、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四、推进农村制度建设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完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明晰所有权、放开经营权,积极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联动监管、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在各乡镇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服务体系,开展土地流转服务。着力培植发展农村能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为农民代耕、代种、代收、土地托管和发包等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积极探索解决撂荒土地问题,对撂荒一年以上的承包土地,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组织代耕或代流转。建立合理的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对自愿退回承包土地的农民进行合理的补偿。积极探索农民通过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社会保障的实现形式。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民退宅还耕。

(三)探索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我县被国家发改委和世界银行列为“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试点工作县”为契机,探索建立完善现代农业、农民培训、应急管理、便民服务、基础设施、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农村“十大”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体制,进一步丰富服务方式、延伸内涵,努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抓好新城镇统筹城乡发展、“五新一好”整体推进试点工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带动全县发展。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以党委农村工作部牵头,有关单位参加的涉农资金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捆绑各项支农资金和涉农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发挥资金的集约效应。

(五)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行“党支部抓大放小、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到位,村民代表会议由虚变实、决策监督作用落实到位,村委会依法管理、职责权力行使到位,社区理事会规范运作、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到位”的新模式,规范村民自治行为。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管理、农民转移以后土地经营权管理、林权改革后的林地经营管理、农村公共水利设施管理等社会公益性事务自治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基层财力,逐步解决一些行政村运转困难问题,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

五、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加强农村文体事业建设。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镇村两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到2011年基本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均建有标准化的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继续推进“133文化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新村”、“文明信用村(组)”、“文明信用农户标兵”、“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村落(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抓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组织村民参与特色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

(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优化城乡教育网点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立城乡互助、以城带乡的教育推动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整合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定期组织为农民免费体检,以户为单位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卫生人才,开展城乡对口帮扶活动。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保障农村用药安全。

(四)切实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强化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健全乡所村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改善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件,发挥乡所村室在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村计划生育稳步发展。

(五)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差距,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制度。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移民搬迁扶贫工程、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扶贫,实施单位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及领导干部“321”结对帮扶,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七)有序推进新村镇建设。用城镇化的理念谋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编制村镇规划,用规划引导好小城镇、集镇和村庄建设,率先把重点镇和一批中心村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城镇和村落新社区。按照“五整治,三建设”要求加大圩镇整治建设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村庄整治,按照“三清六改三绿五普及一拆一分一处理”的基本要求,每年完成100个新农村建设点的村庄整治任务,努力扩大新村镇建设的覆盖面和农民的受益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圩镇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和乡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处理模式,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整合资源,在社区内建设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商贸、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延伸行政、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形成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村落社区。加强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民间组织、驻村单位、外来务工人员等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健全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业,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一)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建设主体和享受主体,必须充分相信农民,紧紧依靠农民,广泛发动农民,努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尊重和发扬农民的首创精神,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出新时代的新农民,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程。

(二)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围绕“一种精神、两项技能、四种素质”要求,抓好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在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完善、提升以“四标准、四为主”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标准化培训工作,三年内培训农民4.5万人次。加强培训网络建设,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抓好以县农民教育学院(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的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加强乡(镇)、村农民教育中心(室)建设,在全县所有乡(镇)、村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农村宽带普及力度,实行农民购买电脑政府补贴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按照有计划、有场地、有师资、有大纲、有教材、有任务、有考核的“七有”要求,建设好县重点培训基地、县职能部门和单位培训基地、民办培训基地三大类28个标准化培训基地。加强农村人才培训,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项目,抓好扶贫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工作。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素质,引导农民自愿组织生产、生活、文化、娱乐、民间事务等小型组织,引导农民从传统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转变,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三)抓好农民就业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实现农民培训由单一技能培训向素质提高转变,由单纯技能培训向技术技能与就业并重转变,开展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力争每年转移农民5000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务输出服务站建设,建立完善的劳务输出网络,发展“订单”劳务。结合工业园企业用工需求,引导并推荐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熟练农民工就近、就地到企业就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收。建立劳务输出保障体制,加快建立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的服务体系,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成市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小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精神,对返乡创业人员采取“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外出打工积累的资金、技术、信息优势回乡创业。

七、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农村工作机制。着力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调查研究、监督指导作用。要在组织领导、工作部署、选派驻点干部、财力支持等方面要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继续坚持县领导、乡镇领导干部、单位工作队、新村办人员“四联挂”工作机制,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示范点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指导基层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农村改革发展的水平。

(二)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评议制度,把创建好班子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拓展“一个体系,三个中心”工作内涵,构建覆盖乡(镇)、村、组三级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工作水平。深入开展以帮技术培训推广、帮信贷资金、帮找准致富路子、帮产品销售流通为主的“四帮”富民活动。坚持完善乡镇重大事务“干部提案、充分调研、组织酝酿、会议研究、落实责任”的“五步决策法”、民主听证和公开质询制度等民主决策监督机制,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抓好村级“五好”班子建设,推行党组织任期目标制,使“两委”班子换届后任期有目标、有责任、有作为。扎实推进党组织“进区入会”,逐步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切实激活农村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深入开展“城乡结对、村企联建”活动,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农村与企业互促共赢的党建新格局。

(三)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干部“5+X”学分制考核工作,实行农业专业知识技能化考试,提升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全面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乡村党组织中大力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孵化工程,为农村党员创业搭建有效平台。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搞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培养锻炼、教育培训、保障激励和目标管理等工作。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锻炼机制,通过广泛推荐、严格选拔、试岗锻炼,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做好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坚持完善农村党员“一册一线”教育管理机制、“”制度,全面落实党员发展责任制。

(四)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深入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有网络、有制度、有机制、有特色、有服务和好风气”为内容的“五有一好”及以“创建农村基层权利规范运行的监督体系、创新便民利民的服务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工程。积极探索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党务、政务、村务三公开制度。全县所有乡镇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效整合乡(镇)和各基层站所的现有场所和资源,全面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开放式、一条龙、一站式的优质服务。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农村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五)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管理。健全“四级”应急管理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平安农村建设。

(六)形成合力,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县直单位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化认识,切实承担起与自身职能相适应的农村改革发展的职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将工作职能和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和拓展。建立完善全社会参与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保护、引导好全县各行各业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城乡互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大新闻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农村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及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的宣传,尤其要宣传我县在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经验和感人事迹,以更大的力度、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强大声势,在更高的起点上,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