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抓国家、省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机遇,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中心城区为主要载体,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商贸流通效率,优化业态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区域,引导商贸流通集群化、专业化、现代化、高端化发展,培育名商圈、大市场、强物流、厚文化,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二)发展定位。立足区域节点、交通枢纽、文化名城、新能源基地、园林城市等优势,借势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和省“一圈一带”等战略,发展品牌商业、特色商业、文化商业、科技商业、绿色商业,与周边城市资源、资本、市场对接共融,建设京津冀鲁区域性商贸物流、滨水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中心,创建“休闲购物、文化旅游、科技会展、商贸物流”名城。

(三)结构布局。建设“以旅游购物、美食娱乐、休闲养生为主题的商贸消费体系,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支撑的市场交易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标准为基础、品牌为引领、可追溯为保障的农产品供应体系”三大商贸体系。

二、打造重点商圈

(一)优化商业布局。按照市级(中心城区)、县市区级、镇街级三级商业中心建设布局,统筹中心城区与县市区商贸发展体系。

(二)打造精品商圈。

(三)完善设施配套。制定特色街区推进计划。以寄托历史文化为主题,建设老字号品牌商业街。按照便民惠民利民,优化商贸资源配置的原则,推进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加快家政和社区商业“一网多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家政服务网络与医疗、交通、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网站融合,与各种便民服务网络融合,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便民服务点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推进便民早餐工程,培育早餐示范工程企业,合理布局早餐经营网点,中心城区早餐经营网点社区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延伸到各县市区,形成完善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

三、培育名牌市场

(一)培育专业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集群。促进商品市场集聚化、批发市场郊区化、零售市场中心化。中心城区打造“一园一带四区”的商品交易市场格局,即东北城商贸城物流园,商贸大道商业带,电子市场、煤炭市场、木材钢材市场和铁路物流商品集聚区。

(二)培育现代农产品流通市场集群。加强统筹规划和整合提升,建成一批功能集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便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高效规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型市场,形成一批集散中心、展销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肉类、水产品、果蔬等重要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大力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公布准入产品种类和条件。

(三)培育区域性旅游市场弘扬深厚文化底蕴,以有形资源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灵魂,构建“一核、四带、三区、多点”的旅游商业格局。

四、发展电子商务

(一)加强协调引领。顺应现代信息技术与商贸流通融合新趋势,抓紧制定全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电子商务“六进”工程(进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服务业、国际市场、社区、农村),落实“十百千万”培育计划,培植10个电子商务园区、100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000个电子商务企业和10000个网店。争取建成2家以上亿元规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使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平台建设。依托十大产业体系、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消费者)、O2O(线上线下联动)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交易和网络营销活动,争取在农产品、化工、太阳能、功能糖、食品等领域,培育一批集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三)建设产业园区。设立市级电子商务园区,积极建设申报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模式,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及物流等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形成集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物流快递、融资支持、研发设计、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五、拓展新兴业态

(一)扩大连锁经营。拓展汽车消费、旅游服务、娱乐健身、中介服务、电脑软件、教育培训、商品租赁等新兴服务业连锁经营的广度和深度。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引导大型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鼓励扒鸡集团、好邻居、宝丽洁家政等重点连锁品牌参与社区商业、服务业建设,建设直采基地和信息系统,提升联合采购、统一分销能力。

(二)培植会展经济。加强中心城区大型会展设施(3万平米以上展馆)建设。

(三)引进名品名店名企和大型文体旅游赛事活动。提高市场开放度,融入国际时尚元素,为国内外品牌进入我市创造条件。

六、强化物流支撑

(一)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区位、交通、路网优势,按照“一带一轴”物流园区布局,重点建设煤炭、钢铁、木材、粮食、棉花、农资、建材、石化、汽车零部件、医药、冷链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建设一批影响全国、辐射周边的物流产业园区。

(二)提高业态层级。引导大型制造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大型商贸企业采用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等先进信息技术,搭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改造、新建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大绿色物流装备、技术、仓储等设施的推广使用力度。引进和发展第四方物流。到2017年,打造2家高端跨区域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系统。

(三)推动城市共同配送集约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城市共同配送企业,建设配送中心。提高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为内部系统和社会企业的统一配送率,鼓励其与重点企业建立配送中心和城市末端配送网点。支持德州邮政等大型末端配送企业与电子商务、社区便利店等合作,建设公共自助提货柜、末端配送中心,普及“网订自取”。

七、培育商贸主体

(一)引进总部经济。制定引进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积极争取国内外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商务会展、金融总部及后援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落户。积极争取国内外批发、零售业企业在我市设立职能型总部和大宗商品市场企业总部。培育本地企业集团总部,加快中商产业智慧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

(二)培优龙头企业。完善重点企业培植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整合,着力培育大型商贸集团。

(三)培强中小微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升级工程”,制定相关扶持措施。健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助推中小商贸企业组合发展。完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做好融资担保、市场开拓、信息网络、人才培训等服务。积极发展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典当等行业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

(四)助推内外贸融合。加快流通国际化进程,拓展东北商贸物流城、德百物流批发城、德州皮革城等国内商品市场的外贸功能。

八、优化营商环境

(一)提升服务水平。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收费清单等“清单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权力审批。清单以外收费项目全部废除。实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次告知”审批制度。加大对违规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各类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

(二)加强市场整治。建立商务、公安、安监、城管、食药、工商、质监等部门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构建肉类、蔬菜、酒水、中药材、水果、水产品、乳制品等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对农村市场和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管。

(三)促进行业自律。完善商贸流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活动,评选典范诚信企业,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打造商务诚信文化环境。共享信用信息,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开展以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第三方专业评价,依法“失信企业名单”和“诚信企业名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各类原创性技术、工艺的合法权益,培育一批品质好、实力强、信誉高的企业品牌、商品品牌、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