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推进市内教育发展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发3号)和国家、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相关要求,现就大力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按照“政府主导、分步实施、县域共进、市域均衡”的原则,扎实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市域统筹、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
(二)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形成有利于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做法和体制机制。年,各市区(含高区、经区、工业新区,下同)全部创建为“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市、区)”,全市100%的中小学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省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达到40%以上;特色化学校建设初见成效;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初中班额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以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由公办学校接收。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做到城乡、县域、校际间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均衡,使全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和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保持在100%、100%和98%以上;省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达到50%;特色学校建设成效显著,50%的中小学建成市级特色学校;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小学、初中每班分别控制在40人、45人以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升工程,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1.办学条件标准化工程。各市区要按照《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将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维修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纳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统筹考虑,制订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优化配置城乡学校硬件资源,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要以校舍、场地、装备“三个标准化”为重点,确保音乐、美术、科学等专用教室和体育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教学用房达标;建设符合标准、数量充足的各类体育场地,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完成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图书室标准化配备及现代教育技术标准化配备。
2.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建设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和教学、教研交流互动。加快教育信息化网络终端设施普及和计算机更新,提高专任教师人机比、生机比和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多媒体比例,升级改造学校校园网,加快录播教室、移动式录播系统建设,实现班级间课堂教学多媒体交互及现场录播。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和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名师在线、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虚拟教研室、教师博客群、远程教学评估中心和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等,建立市域内开放灵活、便捷高效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二)加强师资配置和专业化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均衡。
1.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进行统一管理。各市区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等三部门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44号)要求,于年4月底前完成核编工作。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对中小学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在编制部门控制编制总量和人员结构的前提下,由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统筹学校间人员调配。建立良性的教师进退机制,既要防止超编扩大化,又要尽量满足教育队伍专业和年龄结构需求,同时根据区域教育整体布局规划和不同区域生源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师资力量,建立有序的教师补充机制,充分发挥现有教育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具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逐年提高教师交流比例,具有县级以上学术称号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六年的校长应进行交流。
2.实施教师队伍专业化工程。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活力、城乡配置均衡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与业务并重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先进表彰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10个全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100名师德标兵。依托市及各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充分运用远程网络技术和资源,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从年起,每年对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轮训一遍,同时每年重点培训农村教师200名,县级每年要针对农村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实施“农村教师课题引领工程”,选取20所农村初中和小学作为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基地,探索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课程团队建设工程(简称“四名工程”),到年,重点培养400名“四名工程”人选,充分发挥“四名工程”的示范引领效应。
(三)强化学校管理和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均衡。
1.强化学校科学管理。明确中小学校的办学权利和责任,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实施规范管理、精细管理、民主管理,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深入实施“开门办教育”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2.启动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出台市级特色学校建设意见和评估标准,在全市启动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到年,全市形成一批在德育、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有影响力的市级特色学校。通过个性化、优质化和人本化的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校提升质量、发展内涵、培养特色、打造品牌。
3.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好地方课程,优化学校课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完善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教辅资料征订,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推进招生考试评价改革。严格执行公办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巩固“义务教育无择校”品牌。深化以初中学业考试、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初中毕业升学制度改革。完善基于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基础上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办法,逐步提高指标分配比例,年不低于75%,年不低于85%,引导学校由升学竞争向办学竞争、育人竞争转变。
5.完善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总结学区制、联谊校制等学校结对帮扶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学校干部和教师定期交流,教学、教研、师训一体实施,评价考核捆绑进行的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支持以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为纽带的跨市区的学校合作交流新模式。鼓励各市区和各学校开展省内外、国内外教育交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
(四)实施学生素质提高工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均衡。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实施德育具体化和实践化计划。根据小学和初中学生的特点,以“良好习惯养成”为抓手,推动德育具体化和实践化工作,着力培养学生感恩、诚信、自信、反思、合作、探究、运动等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思想、心理和品格基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重点课题带动策略,通过小班化教学的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有效教学的践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强化体育、艺术、科技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到年,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等级。推动中小学校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以体育、艺术、科技“2+1+1”项目为抓手,使每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一项艺术技能、一项科技实践技能。
4.积极发展学生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校传统项目、特色项目、师资优势,指导学生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组建相关社团,创设更多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和优化个好的平台。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把社团活动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的发展意识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独立基地和社会基地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步伐,在市区及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分别打造一处独立设置和运行、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同时,以现有的社会校外实践基地为基础,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遴选命名一批市级、县级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研究制定市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管理办法,规范校外实践教育,提高校外实践教育质量。
6.实施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倡导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规范和强化新型家长委员会建设,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调动社会资源服务学校教育工作及引领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市、县、校三级网上家长学校,以网上家长学校为平台,强化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社团组织、学校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在我市实施的试点项目,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要把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要职责,立足部门职能,加强协作配合,为试点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各市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责任明确、执行有力、机制高效的工作推进格局,确保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深入落实。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明显高于省定标准。统一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中小学公用经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教督〔2011〕22号)规定,各市区以不低于省教育工作示范县的标准编制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年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同时,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积极支持和保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学生资助政策,适时提高经费补助标准,保障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积极探索实施“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公司运营、加强监管”的校车运营管理新模式。试点期间,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推进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和特色学校建设,强化市级教师培训和“四名工程”建设,实施市级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升工程,启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对荣成市的有关资金补助,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执行。
(三)探索推进机制。按照“以县为主”原则,实施“统一学校布局规划、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经费保障标准、统一教师管理配置、统一教育质量评估”的“五统一”工程,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各市区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政办发61号)要求,结合本文件精神,制订具体实施意见,于前,报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探索建立“市级定政策、定目标、定进度,县级抓落实、抓投入、抓管理”的市域内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通过打造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库,依托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推动名师、名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城乡覆盖、均衡配置和市域共享。
(四)深化课题研究。积极组织实施我市承担的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组织开展好省教育厅“1751”改革创新工程在我市的试点。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导引领作用,围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小学优质小班化教学”、“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等十大义务教育重点课题研究,探索具有特色、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五)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督导考核和公示制度,制订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市里每年对各市区进行1次全面督导评估,督导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各市区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进行监测和分析,监测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