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政局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主要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制定一个好规划、找准一条好路子、建设一套好设施、创造一个好环境、选配好一个班子、培育一代新农民、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办点示范、积极扶持引导、深化农村改革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湘发〔20*〕1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农民为主体,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农村的各项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坚持民主协商、农民自愿,不搞强迫命令;坚持突出特色,不搞强求一律;坚持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

三、目标任务。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现代农业;逐步把传统农村村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逐步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助、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年的2521元增加到3300元以上,使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8%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25%以上具备条件的农户用上清洁再生能源;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推进,80%以上农户享受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农村学生入学率稳步提高;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有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四、工作重点

1、制定一个好规划。各县市区、各乡镇要把规划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组织专门力量,安排专项经费认真做好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和建制村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并经专家评审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今明两年基本完成村庄布点规划,5年内完成50%的村庄规划,今年完成市里确定的100个示范村规划。制定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要坚持以现有的自然村落为基础,不推倒重来,不大拆大建;坚持尊重传统习惯和风格,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坚持不破坏山水,不挖山填塘,不砍古树名木,不改占溪流河道;坚持保护基本农田、散户适当集中、减灾避灾等原则,使规划具有和谐性、包容性、安全性和田园风光特色。

2、找准一条好路子。各地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立足优势资源,引导农民找出一条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增收之路。一是推广新技术,提高种养水平增收。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为重点,走市场化配置、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路子,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围绕乳业、竹木、果蔬、药材、畜牧、水稻、烤烟等产业,加快种苗和技术更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推广湘早籼系列、湘晚籼系列、两优培九两系超级稻、南柑20号、萘文里娜、纽荷尔、福本、布郎系列、湘玉竹、斑点叉尾鱼回、西门塔尔、安格斯等名优良种,抓好市原种猪扩繁场、市种牛繁育中心、市水产良种场、绥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优质种苗基地的改扩建,积极组织农民进行超级稻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稻鸭生态种养、畜禽无公害无残留饲养、肉牛快速育肥、模式化稻田养鱼等新技术培训,每年至少培训10万人。到2010年,全市中高档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达到50%以上,名优蜜桔特早熟、早熟、中熟品种比例达到2:2:6,重点示范区内种植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年供良种母猪10000头、良种母牛400头、名优水产种苗2亿尾以上。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和资源优势,着力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力争到2010年,全市优势农产口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新增工业原料林基地100万亩,龙头企业加工原料从基地采购量占加工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培育大龙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收。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招商引资,狠抓加工转化,培育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重点培育100个年产值1000万元至5000万元、20个5000万元至1亿元、10个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着力扶持亚华南山、宝庆肉联、三可食品、浩天米业、傻牛食品、李文食品、雪峰种业、辣妹子食品、家家红食品、爱生制药、毅鹏金银花、松龄堂药业、绥宁联纸、城步造纸、湘林人造板、创兴人造板等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含初加工)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三是打造名品牌,发展劳务产业增收。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注重整合农业、扶贫、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劳动、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打造“*劳务”品牌。开拓劳务市场,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促进劳务输出,发展劳动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培训农民8万人以上,稳定输出120万人以上。四是开拓新领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收。积极引导农民立足本地资源,开办“农家乐”,发展休闲农业,把农村打造成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积极引导农民从事农村服务业,独办或联办敬老院、托儿所等和开展农事,为日益增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照顾老人、小孩、耕种田地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政策、信贷和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进农村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五是制订硬措施,落实惠农政策增收。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省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计生奖扶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征地补偿政策、五保户供养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这些政策既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制定过硬措施,逐项清理,抓好落实,将应给农民的钱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对不应由农民负担的费用绝不向农民索取,确保农民减负增收。总之,各地要立足实际,找准突破口,真正做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3、建设一套好设施。好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重要基础,是农民迫切要求的服务项目。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电力通信、人畜饮水、医院、学校、敬老院建设、旧民房改造这些重点作好规划,加大公共财政配套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到2010年,全市所有病险水库得到有效处置,通往田间的渠道基本得到硬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0%以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50万人;完成通乡公路515公里,解决64个尚未通路行政村通公路的问题,7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路宽3.5米以上);三年内完成第三期农网改造任务,建设农村水电电气化县5个,逐步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全市农村新增电话交换容量26万门,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宽带网络覆盖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大部分行政村;加强农村文体和服务设施建设,以村为单位,搞好文化教育室、图书室、卫生室、科技培训室、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及农村敬老院、托儿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在边远山区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

4、创造一个好环境。大力实施清洁美化工程。充分发动群众认真抓好以“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四归(柴草归屋、粪便污水归池、垃圾归点、畜禽归栏)五改(改水、改厕、改浴、改厨、改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引导农民在路旁水旁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户用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等清洁能源,自觉保护环境,杜绝乱采滥伐,关闭污染企业,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使农村拥有碧绿的草地,茂盛的树木,清澈的流水、蔚蓝的天空等令人向往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安居工程,认真建立完善农村治安联防机制、农村防疫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防盗、防火、防抢、防黄、防毒、防赌、防“民转刑”等为主要内容的治安联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积极开展以移风易俗,敬老爱幼、扶贫济困、崇尚科学、互助互爱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村庄”、“文明户”创建评比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大力开展标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动物防疫站、过得硬医疗队伍和防疫队伍的创建活动,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霍乱、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严肃查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案件,努力将农村营造成亮丽和谐的美好家园。

5、选配好一个班子。领导班子既是领导者又是实践者,村级班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要采取有效措施将村级班子配好配强。一要改革选配方式,由党员、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班子成员,使村级班子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二要加强教育培养,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班子成员及时组织培训,重点进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决策、科学管理、执政为民、公正办事的教育,进行发展经济、致富农民、改变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把村级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坚强的战斗集体。紧紧围绕市委关于“以村为主”推进农村工作的重大决策,强化村级班子和干部的工作职责,激发村干部的工作活力。三要加强阵地建设,落实固定办公场所。

6、培育一代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高素质的农民是关键。要采取过硬措施,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和“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子弟上学难、学费贵的问题,确保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年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8%以上,消灭文盲、半文盲,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年技能培训,确保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技能;切实加强政策法纪教育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宗教宗派活动,认真开展传统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少生优生婚育新风及*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守纪律、知荣耻的新型农民。21秘书网

五、主要措施

建设新农村既是一项伟大事业,又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指导、县负责、乡主抓、村实施”的原则,市里成立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解决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办,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安排建设经费,找准突破口,尽快启动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有效的宣传发动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各县市区要立足本地实际,精心制定宣传计划,采用一切宣传手段,在广大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决策以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实施中央决策的决心,宣传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各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宣传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和经验,宣传建设新农村的美好前景。通过宣传、激励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强化办点示范。办点示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鉴,需要各级各部门办点示范,探索经验。全市规划办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各县市区要按照市里分配的办点任务,迅速落实办点领导、办点干部和办点村。要把示范村建设与重点工程、工业园等大项目建设统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项目和资金优势。在选择示范村点要充分吸取以往的教训,立足于大多数村能学、能在面上推开这一前提,选择那些村干部积极性高、群众积极性高、自力更生精神强、稍微支持一下就能把农民发动起来、能迅速改变面貌的村进行试点,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要把典型办成绝大多数村学不到、推不到的“点”。在示范村具体建设项目选择,要从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而上级又有资金支持渠道的如道路、沼气、饮水工程、渠道硬化等方面入手或者既不要花很多钱又能立即见效的如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全面规划,逐年建设,防止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劳民伤财。

4、积极扶持引导。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建设潜能,需要充分挖掘。而政府主导、发动全社会筹集资金对群众想办的事的进行扶持是挖掘潜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市、县市区两级都要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根据《农业法》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加大筹资力度,土地出让金总额15%要提取到位,“三个不低于”要落实到位,防洪保安基金等各项规费要征缴到位,涉农资金使用要捆绑到位,社会发动支持到位,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新增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要足额拨付到位。新农村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以奖和非公共事业的适当补助,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轻重缓急,每年集中资金办一二件大事”的原则提出年度使用建议,经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组织实施。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方法、以奖标准和验收付款办法另行制订下发。

5、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改革来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制度,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农村发展的需要。要紧紧抓住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三个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继续推行“乡财县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组织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正常需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统筹推进供销社、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