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党委加快文化建设实施工作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抓住机遇,狠抓落实,加快我市文化建设工作进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灵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地区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是地区间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对于提高我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具有独特魅力的“感恩福地、花梨之乡”人文精神;对于发展繁荣我市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和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具有比较配套完善的文化设施;“感恩福地、花梨之乡”文化品牌产生明显效应;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建设“既有自然生态之美又具人文魅力的文化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政策导向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使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升级。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体育经营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办文化单位一视同仁。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实现由以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规划布局、政策法规,市场规范上来,通过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提出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战略重点、基本任务和相关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抓好文化稽查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
(三)实行分类指导,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目标责任制。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公益文化单位,政府以项目资助和政府采购方式为主保证必要投入,运用市场机制搞活经营,实现自我发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原则,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成为有活力、有实力的市场竞争实体。市广播电视台等重点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规律,加强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资源的配置、节目播放、节目转播覆盖和新业务开发等的管理和创新,通过择优录用、双向选择等办法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栏目制片人制,以创特色创品牌为目标,打造品牌栏目,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推进新闻改革。
(四)培育文化市场,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发展文化中介,全面推进文化经纪人资质证书制度,建立文化经纪人资质标准体系。
(五)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民间资金、证券融资、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鼓励和规范公益文化社会捐赠,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募集公益文化发展资金。
四、进一步扩大“感恩福地、花梨之乡”文化品牌影响力
(一)全力打造“感恩福地、花梨之乡”文化品牌,加快全国珍贵树种培育市(花梨之乡)的规划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加大宣传力度。在成功举办首届黄花梨文化节、举办感恩文化大型有奖征文活动的基础之上,继续开展黄花梨文化、感恩文化的讨论,加大对黄花梨文化、感恩文化的舆论宣传及文艺作品创作;扎实开展感恩文化征文及系列活动,使“感恩福地、花梨之乡”被世人认同,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文化行为。
(二)提炼“感恩福地、花梨之乡”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铸造城市之魂。黄花梨蕴涵的“坚韧、向上、丽质、阳光,内敛不炫耀,厚重善守藏”文化元素,正与传统的人文精神吻合;感恩文化在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黎族文化与感恩文化、花梨文化具有完全相通的内涵,具备“坚韧向上、内敛厚重,崇尚自然、感恩回报”的优良品质,要深入挖掘和丰富黄花梨文化、感恩文化和黎族文化相融合的内涵,提炼文化的精神实质,铸造城市之魂,使之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力争通过市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一是确定黄花梨为“市树”;二是每两年举办一次弘扬文化特点的黄花梨文化节,促使该项文化活动常态化,形成我市文化活动品牌。
(三)加快发展富有特色的“感恩福地、花梨之乡”文化产业。加快感恩文化城的项目申报、设计及建设,使之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感恩文化名城。全力推进“花梨文化村”、“花梨文化镇”、“花梨校园”、“花梨企业”建设,加快打造黄花梨工艺品一条街,形成展示黄花梨特色文化的窗口和旅游景点。黄花梨工艺,突出黎族传统特色文化,注重将船型屋、黎锦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之更具独特的地区文化元素,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一大品牌。同时,着眼于实现文化与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设立黄花梨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黄花梨和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基地,建立黄花梨民间收藏博物馆、展览馆,展现黄花梨的独特文化魅力,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感恩”与“花梨”文化元素在浓重而厚实。
五、拓宽渠道,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一)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入做强做大。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引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与地方共同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双赢效果。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通过设施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力争建设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一座青少年文化宫、一个国家标准的游泳馆、一座上档次的影剧院和一座能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体育馆及音乐厅等,使之成为全省九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二是加快规划,积极申报,力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落户;三是加大投入,建设一个集文化广场、体育公园于一体的文化体育公园,以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需要。通过3—5年的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有规模的文化企业品牌。
(二)加快建设高档次的现代综合性展览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会展业经营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重视展览设施的综合配套服务,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举办黄花梨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文化会展活动,举办持续固定的大型会展活动,实行市场运作,形成会展品牌。
(三)加强协作,文化与旅游共谋发展。整理开发旅游资源,做好旅游文化形象的策划包装,突出地方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结合江边热带河谷养生休闲、板桥金月湾旅游地产开发、大田农家乐、热带农业观光、“三月三”民俗文化广场等项目,力争用3—5年把江边乡、板桥镇、大田镇打造成文化旅游风情小镇,促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
六、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一)努力构建市、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市区文化设施建设着眼于提升整体文化形象,乡(镇)、村(社区)的文化站、室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设施要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做到老少皆宜。到年,初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设施布局,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
(二)加强图书馆体系建设。到年力争市图书馆达到文化部图书馆评估定级二级标准,确保购书经费逐年递增,力争实现全市人均藏书0.5册。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逐步完成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基层站点的建设,市财政保障市共享工程中心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3万元;以建立图书流通服务点的方式,加大对农村、社区、社会特殊群体人员的服务。
(三)完善文化馆、站、室建设。市文化馆要建成达国家二级馆标准。加快推进在“十一五”期间没有完成的文化站室的建设继续推进。依据省文体厅的统筹安排,完成全市181个农家书屋的建设。
(四)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努力完成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建设6000套,解决边远山区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
(五)加强全市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到年完成18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满足群众体育休闲健身的需求,提供全民健身运动的场所。
(六)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推动博物馆业的发展。到年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及保养率达85%;完成市博物馆馆舍的建设,充实馆藏文物,不断丰富展览内容,做到固定展览与长期展览相结合,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到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有10人的基础上增加至20人,省级在现有20人的基础上增加至30人。争取将“军话民歌”、“村话民歌”、“黎族呕呕调”、“面具舞”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七、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繁荣文学创作。发挥市文联等文学艺术团体的作用,办好《大地》、《诗词楹联》、《琼西诗苑》等文学刊物,支持学校建立文学社、诗社等,办好校园文学刊物,鼓励和支持本土外出文学名家和文学爱好者,创作以为题材的文学精品,组织我市专家编撰《市地方文化丛书》,全面介绍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人文,促使文学创作百花齐放。
(二)繁荣艺术创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反映本土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美术、舞蹈等优秀艺术作品,争取每年均有5—10个原创作品参与省级以上的展演。
(三)丰富农村(基层)文艺活动。发挥民间社团作用,鼓励和扶持村(社区)的民间演出团体及演职人员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群众自发组织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扶持民间剧团发展。加大文化艺术下乡演出力度,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八、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保障
(一)健全领导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调整充实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履行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督查职能。
(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保障。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文化事业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政府对建设文化强市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不断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及青年文艺人才、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文化名家、优秀企业家、非物质文化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各类高端人才、领军人物,允许他们以资本、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项目投资和利润分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人才观念,靠政策、靠事业、靠感情和成就人才价值的平台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