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促进中医药业发展实施意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继承与创新,着力打造“中国药都”发挥地产中药材资源优势,走有定西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把中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在中医机构、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和乡村全面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既保持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统筹兼顾。促使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健全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
三)健全中医管理机构。市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妇幼机构设立中医科(股)配备专职人员。对本院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门管理。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负责中医药工作的监管;每个县级以上医院设置中医管理科。
四)体现“中医元素”各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并逐步达到相应建设标准。开展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要提供中医药服务。全面落实新农合报销中医药优惠政策。
1.综合医院。门诊设中医科、中药房。组织中医专家到西医科室开展业务讲座、会诊、查房,中医科床位数达到总床位数的5%以上。落实西医科室中药消耗量、中医科短期治疗人次及康复治疗量等考核指标。并争取为每个西医临床科室配备1名中医大夫,将中医药指标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把中西医紧密结合起来,突显中医特色,将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创建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2.中医医院。争取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5%住院达到60%国家指标。将中医药治疗率和工作量两项指标作为等级评审的必备条件。
3.基层医疗机构。逐步把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创建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机构。实行参合农民使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适宜技术在乡村医疗机构全部报销。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就诊人次数、总收入和药品收入中中医药各占1/3要求。
4.各级疾控、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服务机构。配备中医药专业人员。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运用中医药技术。
5.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个体中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诊所。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
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实施市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等。努力改善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认真实施好中医专科(专病)中药房、制剂室建设项目。使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满足群众需求。
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全面加强中医诊疗常规、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中药加工炮制、院内制剂制备等技术规范的执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中医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情况及医疗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和整体评价;组织专家对已评级中医院进行抽查复核。最低达到二乙标准,按照《省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南实施方案(试行)及其评价细则。督促未评级的中医院晋等达标。以此来促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七)利用地产中药材防病治病。根据疾病谱和县域地产中药材资源。全市范围内汇编印发,以县为单位开展常见病疾病谱排序。编写10个左右能治疗常见病的中医处方和方歌。组织乡村、社区基层卫生人员,就中医适宜技术和汇编处方的加减辩证进行培训,为群众提供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八)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推广若干项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乡村、进社区。并在实际诊疗工作当中较好应用。努力使全市乡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更多的专业人员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
九)开展中医药保健服务。公布相关专科疾病和常见病防治食谱、康复锻炼方法等。调节生理平衡,各级疾控、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保健机构要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疾病预防监测、疾病康复、亚健康干预、优生优育、运动保健、托老保健等领域发挥中医药作用。各级医疗机构要制作宣传专栏。提高康复效果。有条件的可开设中医药特色保健专科。
十)实施中医药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工程。
1.积极申报省级名中医。三年内培育出40名市级名中医、40名市级乡村名中医;通过省卫生厅资金支持。每位名中医带3个徒弟,大力开展市级名中医和乡村名中医评选活动。开展名中医师带徒活动。用35年时间,培养一批中医人才。
2.每所中医医院至少创建1-2个市级专科(专病)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至少创建1-2个省级专科(专病)三年内。至少创建10个市级中医专科(专病)5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
3.名医、名科培育和创建的基础上。全市树立起1-2个在全省范围同级中医医院中。使中医药在群众中的信认度、知名度普遍提高。特色比较突出的名院。
十一)鼓励和扶持医院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努力建成符合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剂室。极积研发和使用院内中药制剂。争取列入全省调剂使用范围,各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要加强中药制剂室建设。对一些疗效确切的膏、丹、丸、散、院内中药制剂。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全省公布的院内制剂。鼓励医院和药品生产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实施现代中药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支持,与省内外中医药教学、医疗、研发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外地做法,组织医疗、药学等专家学者,争取研发出中药新品种,并取得注册批准,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托地方制药企业,批量生产,推广使用。
四、努力培养中医药适用人才
十二)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并积极组织人员。中医药知识作为专业人员晋职必考课目,市、县级定期举办“西学中”脱产培训。参加省级培训;中医药培训项目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必修课目。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
十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每年推广使用适宜技术10个以上。重视组织对乡村、社区卫生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十四)开展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市县两级医疗机构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引进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中医院每年至少选派3名以上中医专科人才或中药人员。上级中医教学医院或科研机构进作为学科带头人。
提高专科水平。各级综合医院每年也要培养和引进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人才。修培训。
五、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十五)挖掘整理中医药学术成果和民间验方。积极向全市推广学习、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技术、验方的整理、挖掘、收集。让世传名方发挥更大作用。对市内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方法、高尚的医德医风等进行整理、总结。并推广使用。
十六)积极开展中医药防病治病研究。重点加强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的探索与研究。积极组织中医药学术活动。以激励学术创新和水平提高。以中医院为基地。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岗位练兵、新的诊疗技法交流与研讨、专科疾病诊疗研讨会等活动。
六、建立和完善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七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和提高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在全国的主产区地位。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对现有中药材资源坚持注重品牌、提升品质、扩大品种、持续利用的原则。加快种植资源库建设。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的岷县、渭源、等县建设保护区。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性增长。
十八)推进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以丰富的地产中药材资源为依托。按照《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定,以打造“中国药都”为契机。以创建全省中医药发展示范基地为切入点。依托位于陇海线商贸物流集散地的重要节点优势,规划建设集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展示、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国家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主园区、首阳分园区和文峰分园区“一主两副”园区支撑体系。以为中心,渭源、岷县为两翼,辐射带动周边县区配套园区建设。通过出台优惠招商引资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一批与国际技术水准接轨、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营的中药研究生产企业,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成果孵化和示范带动效应,奠定“中国药都”基本格局。
十九)大力发展中医药循环经济。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中间提取、药品制造、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以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转变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构建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开发中药饮片浓缩颗粒、中药材中间提取、中成药品、保健药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中药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着力打造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旅游、休闲、保健等产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现代化集群,形成高效、有序的物质流和价值流体系。
二十)加强中药质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中药材、中药饮片等违法犯罪活动。改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贮存保管条件。确保中药质量安全。积极争取以定西地产道地中药材为国家相关中药材质量评价标准。加大中药监督抽验力度。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
七、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对外合作交流
二十一)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印制发放科普读物等,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中医药疗效。普及中医药知识。大力弘扬历代名医廉洁行医轶事,广泛开展中医机构全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医德医风考核力度,引导中医药机构及人员恪守医德,勤于奉献。
二十二)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支持市内中医药机构和人员与省内外相关机构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举办中医药发展论坛等形式。通过行业渠道,与“标准化医院上伸下延、内联外展帮扶网络体系建设”有机结合。邀请国内卫生行业中医药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参加。提高“中国药都”影响力。
八、健全和完善发展中医药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中医药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当地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办事机构。医改各环节中要始终贯彻中医药事业发展措施。
二十四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每年20万元。主要用于专科专病建设、名中医奖励、科研立项、学科带头人培养等。各县区也要设立中医药专项补助经费,市级设立中医药专项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要提高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的补助标准,达到综合医院床位补助的1.5倍。利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机,适时合理确定和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价格,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落实中医药在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十五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依法严格对中医药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管理。提高执法水平,认真贯彻执行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打着中医药幌子,制售贩卖假劣药品、开展不法服务的行为,净化中医医疗市场,加大非法中医医疗广告监测和打击力度,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